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延安研究区退耕地植物群落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固定标准地结合临时样地的方法对延安研究区退耕初期不同退耕年份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形成、组成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沙蓬和黄花蒿首先占据退耕地,甚至可形成单优群落。②退耕3 a后,土壤结皮逐渐发育,限制了沙蓬种子的萌发,其他物种趁机占领沙蓬的生态位,群落组成相对丰富,主要植物种有黄花蒿、狗尾草、铁杆蒿、达乌里胡枝子及杠柳。③若群落内或周围有杠柳“母树”,第4~5 a就可以形成杠柳群落;样地周围若有白刺花种源,同期内白刺花也可进入样地,但不会成为优势种。④退耕地植物群落形成和演替的前期,演替进程主要是由该立地初期所拥有的植物种类决定。⑤植物群落动态变化及演替过程中,种间替代是逐渐的,演替系列是连续的,而不是离散的。  相似文献   

2.
放牧是影响天然草原植物生产力、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的主要生物因子之一。以补播改良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禁牧、夏季放牧和夏秋放牧处理对植物地上生物量、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分析补播草地区域与原生植被区域对季节性放牧的响应。结果表明,夏秋放牧处理降低草原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与物种丰富度。补播草地区域,夏秋放牧显著降低优势植物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和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地上生物量;夏季放牧对蒙古冰草(A.mongolicum)地上生物量无影响。原生植被区域,夏秋放牧降低蒙古冰草(A.mongolicum)地上生物量,2种处理对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nii)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影响。补播草地区域,家畜喜食蒙古冰草(A.mongolicum)、达乌里胡枝子(L.davurica)和沙打旺(A.adsurgens)。原生植被区域,放牧前期家畜喜食牛枝子(L.potaninii),放牧后期蒙古冰草(A.mongolicum)、牛枝子(L.potaninii)均被喜食。夏季...  相似文献   

3.
张红蕾  丛日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557-10559
以黄土丘陵区安塞县为研究对象,选择了3种不同干扰方式退耕弃荒地,研究了不同干扰样地植物群落组成、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特征,分析了不同干扰方式对退耕弃荒地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干扰强度增大,一年生草本植物所占比例增加,草本和灌木种类均减少;封育措施增加了物种多样性,灌木层已经形成天然灌草地的雏形;3种干扰方式样地地上部分生物量表现为封育样地>撂荒地>放牧样地,封育样地具有向天然地带性群落演替的迹象。  相似文献   

4.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进行植被调查基础上,对不同恢复年限退耕地的植被演替规律和物种多样性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退耕后50 a的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调查样方内共出现草本植物58种,分属于20科45属.其中,菊科、豆科、禾本科共计23属35种,占属、种总数的51.1和60.3,说明这3科植物在陕北黄土峁状丘陵沟壑区植被演替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2)物种构成表现为多数种属于少数科,且少数种属于多数科的特征.且群落演替由藜科杂草开始,依次为1年生草本群落→多年生根茎草本群落→多年生丛生草本群落,呈现向地带性物种和灌丛群落演替的趋势.(3)退耕36 a后,植被演替由多年生地带性丛生草本群落逐渐向耐旱耐瘠薄的灌丛群落演变,在无人为破坏的情况下,植被将朝着适宜当地气候、环境条件的方向演替,最终形成与当地气候相协调的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5.
乌云娜  裴浩  冉春秋  李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471-6475
基于对科尔沁沙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禁牧、弃耕)植被恢复系列的群落学调查,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种类组成、植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生态优势度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到固定沙地,每一阶段都对应着一个典型的群落类型,每一群落类型都有一个作用明显的优势种。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群落生态优势度指数、生活型结构和分类科属组成的变化,都表明了植被发育程度的提高和群落生态功能的恢复。在演替早期,一年生、二年生和旱生植物功能群在各个阶段始终保持着较高的优势地位,对群落生态功能的发挥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演替的进行,多年生植物的种类、数量不断增加,表明多年生植物在群落功能维持中占据重要地位。藜科植物在演替过程中种类数量较为稳定,特别是在演替早期藜科植物占有很高的优势度。禾本科种类随演替进展不断增加,且在群落中的优势度逐渐上升。禾本科和豆科种类的增加表明草地质量改善和提高,同时,土壤理化性质也随之改善。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依次为:固定沙地>撂荒地>半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流动沙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群落的组成变化是物种适应性和群落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物种、功能群组成的变化,基本反映了群落结构复杂化和环境基质稳定性增强等一系列植被与生境系统变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青南地区“黑土滩”退化过程中植被组成、群落综合特征的变化规律,探讨了退化演替的物种替代机制及恢复演替模式。结果表明,在退化演替过程中群落主要种的优势地位发生明显的替代变化。植被覆盖度、地上生物量、优良牧草产量比例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而明显下降。随着退化程度的加重,草地植物根系逐渐减少,草土比的比值明显减少,比值由轻度退化类型的1:5左右演变到极度退化类型的1:400左右。  相似文献   

7.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同矿区煤矸石山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物种组成、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相似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种子萌发试验共记录9科24种植物,共446株,土壤种子库密度为835~2 873粒/m2;0~5 cm土层种子密度大于其他土层,种子在土壤剖面上具有垂直递减的分布特征;种子库密度随着时间演替不断增大;黄花蒿和虎尾草的种子密度最大,是矸石山土壤种子库的先锋物种和优势种。地上植被调查共记录到植物18科39种,物种数是土壤种子库的1.63倍;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普遍较低(0.28~0.49),无论是同一地域还是不同地域之间的变异性都较高;随着演替的推进,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之间的相似性逐渐增大,说明土壤种子库为植被的恢复演替提供了种源基础。随着演替的进行,土壤种子库对矸石山地表植被恢复的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8.
高寒沙地不同林龄乌柳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共和盆地乌柳人工林为对象,调查了不同发育阶段(4、11、25和37年生)乌柳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菊科、藜科、豆科和禾本科为各阶段乌柳林下植被的优势科。4个林龄乌柳林下植被重要值较大的物种不尽相同,赖草在各林龄乌柳林下植被中均为优势种。演替各阶段多年生植物种数占绝对优势且基本保持稳定,其单种重要值明显大于一年生植物。随着林龄的增加,在流动、半流动沙地中出现的一年生植物逐渐消失,小、半灌木开始出现在林下植被中。林下植被的地上生物量和盖度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生态优势度指数均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随演替进展,林下植被群落结构趋于复杂、稳定,物种多样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植被群落得到了较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延安市张梁试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与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采用样方法对延安市张梁试区退耕地自然恢复过程中植被组成及其多样性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①退耕地自然恢复形成的自然植被群落共有58种植物,分属于19个科,以菊科和禾本科植物最为丰富;②当年退耕地、1 a退耕地、2 a退耕地、5 a退耕地和13 a退耕地的植物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899、0.793、0.808、0.936和0.946,Shannon-Weiner信息统计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基本相似;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为1.845、4.539、5.351、3.875、4.650 t*hm-2;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为0.038、 0.488、0.563、1.913和2.063 t*hm-2;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值分别为0.02、0.11、0.11、0.49和0.44.③植物生活型当年退耕地主要以1年生植物为主,占62.5;5 a、13 a退耕地均以地面芽植物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48.3、46.9.  相似文献   

10.
为合理利用黄土丘陵区优良乡土草种,并寻求利用其进行人工草地建设的最佳混播比例组合,选取白羊草(Bothriochloa isaemum)和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为研究材料,采用生态替代法,按照二者行比设置7种混播比例组合(即0∶10,2∶8,4∶6,5∶5,6∶4,8∶2和10∶0),比较研究混播比例对草地植株株高、地上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播草地中白羊草与达乌里胡枝子的株高均明显高于各自单播草地;混播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二者各自单播草地;草地地上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白羊草和达乌里胡枝子混播比例为6∶4的显著最高,单播达乌里胡枝子草地(即0∶10比例组合)显著最低。表明,白羊草与达乌里胡枝子存在混播互补效应,其中比例组合为6∶4的草地在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灾区人工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植被恢复坡面植物的状况能很好地反映出工程的恢复效果。选取汶川地震灾区具有代表性的受损坡面为研究对象,对人工恢复坡面植物群落、周边原生植被以及土壤物理性质进行观察。研究表明,禾本科植物适合作为先锋物种进行早期人工恢复坡面的水土保持,且在群落中占据着主要的优势;在植被演替过程中,菊科及禾本科植物入侵明显,但是乔木的乡土种竞争力不强;随着时间的进行,草本植物种类显著增加,群落多样性增加,坡面生态系统日趋稳定,其中坡中、坡下的植被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坡上;坡度对于植被恢复效果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处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腹地的G304国道两侧沙化现象严重,随时都面临着沙尘的侵袭,严重时造成交通堵塞,宜建立植物防沙体系。先调查研究G304国道两侧的植被物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营造防沙体系。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差不嘎蒿是该路段乃至科尔沁沙地的建群种和优势种。小叶锦鸡儿——差不嘎蒿群落是这里的顶级植被,属土壤演替性质,可视为土壤——气候演替顶级,并表现出特别耐寒风沙抗干旱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它们是植物防沙体系首选灌木、半灌木种群。小叶杨、旱柳则是这个体系首选的乔木树种。乔、灌、草2 ̄3行相间排列组合是这个体系防沙功能最佳、结构最优化的配置。夏秋移栽乔、灌木和雨季种植灌木、半灌木及其沙生植物是G304线植物防沙体系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宁夏盐池荒漠草原植物的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宁夏荒漠草原的植被特征及生长状况,运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及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在宁夏盐池县吴纪圈对荒漠草原植物的生态位进行了计测.结果表明:2010年达乌里胡枝子、丝叶山苦荬的生态位宽度值最大,是该区的优势种;2011年,由于种间竞争、降水量等因素的影响,该区的优势种是达乌里胡枝子、阿尔泰狗娃花、丝叶山苦荬.2010和2011年的生态位重叠度结果均表明,在荒漠草原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与其他物种的重叠度指数不一定大,即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和较大的生态位重叠度之间并无直接的线性关系.与2010年相比,2011年7~8月降水量较大,植物长势好,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总体比2010年大.可见,在西北荒漠草原区,生长季的降水量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植被生长状况.  相似文献   

14.
采用样线调查法,对宁夏封育的退化荒漠草原进行植被调查.对不同生境群落物种组成进行PCA(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排序.结果表明:在整个采样尺度上,不同生境群落植被组成存在差异,不同坡位导致植被类型在小范围内发生明显替代,这种替代来自于不同生活型的物种之间;群落建群种为针茅、赖草、胡枝子等优良牧草;一二年生草本、多年生杂类草的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老瓜头、刺叶柄棘豆等荒漠草原退化的指示种在群落中的比例减小.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受20世纪50年代砍伐影响的热带天然林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变化趋势,以海南中部山区山地雨林原始林、低地雨林次生林、山地雨林次生林、云雾林次生林4个森林动态样地为对象,基于2012—2020年2次植被调查,从物种组成、区系组成、群落外貌特征等方面分析群落动态特点。结果表明:2012—2020年,(1)山地雨林原始林S?rensen群落相似度为0.960,物种组成最稳定;低地雨林次生林为0.921;山地雨林次生林为0.889;云雾林次生林为0.794,物种更替最明显。随着短期演替进行,各群落间S?rensen群落相似度升高,多年来有更多相同的物种。(2)各群落排名第1的优势种重要值均降低,云雾林次生林优势种重要值下降明显,向更为混合的多优势种群落发展。(3)随着短期演替进行,群落郁闭度增加,喜阳的前中期树种逐渐被耐荫的演替中后期种替代,分布区窄的海南特有种作为补员树种进入群落。(4)各群落均以热带区分布为绝对优势,并以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为主。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呈现出热带性减弱、温带性加强的特点。8年间,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更加复杂。(5)叶性质呈现出以中型叶、单叶、革质叶、全缘叶为主的热带地区典型特点;8年间,中型叶比例增加。通过有效的封山育林,受干扰的生态系统均得到较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王存良  李瑛  曾磊  赵贵章  杨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773-6775
[目的]研究地下水开采条件下苏贝淖流域植被的演替过程。[方法]通过野外调查,构建植被与地下水位埋深之间的演替模型,并结合地下水位变化预测开采条件下该流域植被的演替规律与过程。[结果]研究区水生植被与地下水关系密切,中生植被次之,沙生、旱生植被与地下水关系不明显;当地下水位埋深较小时,优势植被生长较好,随着地下水位埋深增加,植被的长势变差或根本无法生存;当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时地下水位埋深增大,研究区水生植被会逐步向中生、旱生植被演替,苔草、马蔺滩地向芨芨草滩地演替,沙柳灌丛向沙蒿、柠条灌丛演替,小叶杨向旱柳演替。[结论]该研究为苏贝淖流域地下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万木林木荷群落优势种的生态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群落组成类型资源轴上取样地段为一维资源状态,以重要值为生态位计测的资源状态指标,对木荷群落中的11个优势树种进行了生态位的计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木荷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各优势树种,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对环境适应的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趋势,从而为木荷林的保护、群落结构与动态预测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庐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是评价保护区环境质量及保护效益的有效手段.使用巢式分析法,借助RS和GIS技术,对庐山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的面积变化、转换模式及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林地面积百分比由65.31%增加到71.21%,灌草丛、耕地面积百分比分别减少了5.36%、0.97%.保护区外围林地面积百分比由13.54%增加到15.52%,灌草丛、耕地面积百分比分别减少了2.81%、3.20%;保护区植被正经历正向次生演替过程,保护区外围逆行次生演替过程占优势;景观水平上,保护区的破碎化程度低于外围圈层,多样性水平高于保护区外围,体现了保护区的保护效益.但随时间推移,保护区内外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均增强,景观由某种或某些景观类型主导的程度减弱.各种政府决策、人口变化、旅游发展是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