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确定适合雷竹生长的立竹密度和尾梢长度,对雷竹不同立竹密度和保留不同尾梢长度的生长效应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立竹密度和尾梢长度对雷竹的出笋数和鲜笋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立竹密度和尾梢长度处理之间交互作用对雷竹的出笋数和鲜笋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不同立竹密度的出笋数和鲜笋产量均表现为:A4(13500株/hm2)A5(15000株/hm2)A6(16500株/hm2)A3(12000株/hm2)A2(10500株/hm2)A1(9000株/hm2),不同尾梢长度的出笋数和鲜笋产量均表现为:B4(保留1/3尾梢长度)B5(保留1/4尾梢长度)B3(保留1/2尾梢长度1/2)B2(保留2/3尾梢长度)B1(保留全部尾梢)。  相似文献   

2.
通过野外调查,分析了不同经营密度及竹龄对四方竹生长及笋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营密度的升高,四方竹竹高及地径生长呈逐渐下降趋势;就笋产量指标而言,经营密度为1400株/hm2的四方竹竹林出笋量最高,为合理的经营密度.在2~6年生四方竹竹林中,随着竹龄的升高,四方竹竹高、地径及出笋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经营密度对四方竹出笋量、平均竹高及平均地径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竹龄对四方竹出笋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采用2因子2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探究单位面积年龄比例和经营密度对苦竹出笋情况和产量的影响.根据出笋情况,确定当地出笋周期,并选定最佳方案,为今后苦竹林地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发笋趋势为先增后减,当地发笋盛期为4月16日至4月23日,经营密度为12500株·hm-2、年龄结构为1∶1时,发笋总数最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下毛竹叶片功能性状对立竹密度的响应及在不同发笋期的变化,并筛选出适宜的经营密度。【方法】以漳平市长周期母竹留养经营模式下笋用毛竹林为研究对象,设置(1 350±100)、(1 950±100)、(2 550±100)、(3 150±100)株·hm-2 4个不同立竹密度处理组,选用传统经营模式下生产效益较优的笋用毛竹林作为对照组,分析立竹密度对不同发笋期毛竹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毛竹林的叶面积指数、叶平均倾角、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均在立竹密度为(2 550±100)株·hm-2时达到最高,且不同处理组间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组的叶面积指数、叶平均倾角及全氮含量均在发笋前期达到最高,冠层开度和叶绿素含量在发笋盛期达到最高,全磷和全钾含量则在发笋后期达到最高;毛竹叶片各功能性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在长周期母竹留养经营模式下,当立竹密度为(2 550±100)株·hm-2时,毛竹林的冠层结构得到显著改善,叶片的空间分布更加合理,且叶片养分及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5.
护笋养竹是竹林更新复壮、提高竹林密度、增加竹林产量的重要措施,通过适时养护、适当挖笋、合理留笋、护笋管理、科学防治病虫害等护笋养竹技术,促进新竹安全成林。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施用不同型号的ABT 生长剂对毛竹笋材两用林的发笋率、笋产量和新竹产量的不同影响, 选择最佳ABT 剂型或组合。结果表明, 质量浓度为40 mgL-1的ABT 4 号和ABT 5 号混合使用对竹笋与竹材的产量提高为最佳, 与对照组相比, 发笋率提高了28.5 %, 笋产量提高了29.2 %, 新竹竹材产量提高了30.0 %。在笋材两用林中施用ABT 生长剂, 竹笋与竹材的产量均有大幅度的增加。表3 参1  相似文献   

7.
主要环境因素对小佛肚竹出笋、成竹和畸形秆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和温室控制条件下,调查温度、水分和光照对小佛肚竹出笋、成竹和畸形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出笋长竹的温度下,温度对丛出笋数、丛新竹数、新竹畸形秆率无影响,始出笋时间随温度的增高而提前,出笋期相对延长。水分对始出笋时间和出笋期有明显影响,丛出笋数、丛新竹数随水分供应间隔期缩短而递增,新竹畸形秆率随水分供应间隔期缩短而明显下降。始出笋时间、丛出笋数、丛新竹数、新竹畸形秆率随光照强度增大而提前或提高,而光照对出笋期无明显影响。研究说明水分、光照是影响小佛肚竹出笋成竹和畸形秆率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8.
以滇西南巨龙竹为研究对象,设计择伐留竹量(7、15、25、35株/丛)和有机肥施用量(0、40、80、120 kg/丛)的2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分析各处理对巨龙竹发笋成竹和新竹直径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择伐留竹量,显著影响巨龙竹发笋数、发笋率、成竹数、退笋数、新-母竹直径比率、竹丛新竹生物量增长率(P<0.05),对成竹率、退笋率、新竹直径、新竹平均生物量影响不显著;随着择伐留竹量增加,发笋数、成竹数、成竹率、竹丛新竹生物量增长率先提高后降低(转折点在25株/丛),发笋率逐渐降低,退笋数逐渐增加,退笋率先降低后提高(转折点在25株/丛),新竹直径、新-母竹直径比率、新竹平均生物量先提高后降低(转折点在15株/丛).有机肥施用量,显著影响发笋数、发笋率、成竹数、新竹直径、新-母竹直径比率、新竹平均生物量增长率、竹丛新竹生物量增长率(P<0.05),对成竹率、退笋数、退笋率的影响不显著;随着施肥量增加,退笋率逐渐降低,其它生长指标均逐渐提高.择伐留竹量与有机肥施用量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发笋数(P<0.05),对其它生长指标无显著影响.综合比较分析,竹丛择伐留竹25株/丛和施用有机肥120 kg/丛能有效促进巨龙竹发笋成竹,并提高其新竹质量和生物量增长率.  相似文献   

9.
采用2 100~2 550、2 700~3 150、3 300~3 750株/hm~2 3个立竹密度和复合肥、饼肥、配方肥3种施肥种类双因素试验设计,分析不同处理间鲜笋地径、笋高及鲜质量差异,研究不同经营措施对鄂南地区毛竹笋用低产林竹笋形态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经营措施后,竹林竹笋产量显著高于CK。立竹密度和施肥种类的交互作用对毛竹笋地径有显著影响,其中,以高密度、复合肥处理的地径值最大,为9.65 cm,随着毛竹林立竹密度的增大,其形态特征由"胖、矮"型逐渐变为"瘦、高"型。立竹密度对毛竹笋产量的影响较施肥种类更为明显,较低立竹密度的竹林更有利于竹笋产量的提高。在不同处理中,产量最高的为低密度、复合肥处理,毛竹笋产量为2 174.40kg/hm~2;产量最低的为高密度、饼肥处理,为1 299.15 kg/hm~2。在自然立竹密度处理中,以配方肥的产量最高,为1 721.55 kg/hm~2,综合考虑经营成本等因素,在该地区毛竹笋用林的经营初期可考虑施用配方肥。  相似文献   

10.
以撑绿竹和硬头黄竹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年龄、母竹留养、胸径结构和立竹密度对2种大径丛生竹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2种丛生竹结构特征对其出笋率、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有重要的影响。其中,硬头黄竹退笋率随着年龄结构指标的增加而升高,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随着年龄结构指标的升高而降低。撑绿竹在年龄结构0.75~1.25时,有较低的退笋率,较高的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硬头黄竹保留2~3株母竹可以取得较高的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撑绿竹保留2~5株母竹时,具有较高的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留养母竹的平均胸径并非越大越好,硬头黄竹母竹平均胸径为4.0 cm时,退笋率最低,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最高;撑绿竹母竹平均胸径6.5 cm时,具有较低的退笋率,最高的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硬头黄竹在立竹密度6 000株·hm-2、撑绿竹在立竹密度5 818株·hm-2时,有最低的退笋率,最高的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2种大径丛生竹合理结构模式为:硬头黄竹2 000~3 000丛·hm-2,留养母竹2~3株·丛-1,年龄结构为0~0.49,母竹平均胸径4.0 cm;撑绿竹1 066~2 909丛·hm-2留养母竹2~5株·丛-1,年龄结构为0.75~1.25,母竹平均胸径6.5 cm。  相似文献   

11.
坡向与坡位对雷竹竹笋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法调查雷竹在不同坡向与坡位的生长情况,共调查45个雷竹标准地,统计结果为出笋数14 625~26 625个/hm2、鲜笋产量1.90~7.11 t/hm2、平均单笋重120.2~298.9 g。通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坡向和坡位对雷竹的出笋数、鲜笋产量和平均单笋重均有极显著影响,坡向与坡位处理之间交互作用引起的鲜笋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经营雷竹林宜选择东南或西南坡、下坡的组合或南坡、下坡组合为好。本文为雷竹造林时选择适生坡向和坡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夏伟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9):145-146
研究经营茶秆竹笋竹两用林合理的经营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9000~13500株/hm2密度范围内,新竹平均胸径随着密度增大而降低;在7500~12000株/hm2密度下,新竹平均竹高随着密度增大而增高。产材量受到平均胸径大小与立竹数量多寡的双重影响。从培育茶秆竹笋竹两用林经营目的综合分析,茶秆竹以笋竹两用林为经营方向,合理经营密度以9000~105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3.
立竹结构和施肥对笋用苦竹林笋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进行苦竹笋用林立竹结构和施肥试验,采用2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对苦竹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立竹结构对出笋数量和笋产量有显著影响,当密度达11 250株/hm2、一年生与二至三年生竹比例为1∶2时,苦竹林的笋产量达最大值;施肥能提高苦竹林的出笋数量和笋产量,但施肥量过大时会产生肥害,使竹林产笋量下降,施N、P、K混合肥1 250 kg/hm2、N∶P∶K为3∶2∶1时笋产量最高;施肥量对笋产量的影响大于N、P、K比例对笋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休宁县毛竹林分现状分类及经营改造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 6 6块毛竹林分标准地调查实测的基础上 ,对休宁县毛竹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休宁县毛竹林分可分成 3大类型 ,4种立地组合 ;毛竹林分存在以下问题 :经营粗放、立竹密度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大小年过于明显、植株分布不匀、经营目的不明等。对现实林分改造的建议 :(1)护笋养竹 ,保证适宜的立竹密度 ;(2 )提高经营集约度 ;(3)改善年龄结构、调整竹株分布 ;(4 )改大小年为花年 ;(5 )分类经营  相似文献   

15.
对麻竹造林后新竹生长的研究表明,扦插苗造林当年效果要比移栽母竹的好,其新竹大且多。扦插苗造林当年,每丛萌发的新竹越多,则新竹平均直径越大;而移栽母竹造林当年新竹随株数增多而减小。对移栽母竹造林的多年试验表明,至第4年时,新竹大小趋于稳定,基本达到稳产时的水平。集约经营的麻竹林新竹生长快,且对立地要求不严。一般经营中以山坡下部Ⅰ级地最好,其余集资为沟谷Ⅱ级地、山坡Ⅱ级地、山坡中上部Ⅲ级地。研究结果可  相似文献   

16.
不同经营密度红哺鸡竹生长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哺鸡竹林中设置大(12000株/hm^2)、中(9000株/hm^2)、小(6000株/hm^2)密度,经试验.中密度林分的发笋数、成竹数、成竹率等优于低密度和高密度林分;低密度林分平均胸径、平均竹高较大,但其发笋数和成竹数偏低,而高密度林分发笋数和成竹品质(胸径、高度)均不理想。在丰产栽培中,竹林密度控制在9000株/hm^2是合理的,笋产量及质量均最好。  相似文献   

17.
对引种优良笋用竹出退笋及其产量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笋用竹的最适生境,通过采用不同生境的梯度试验,不同海拔不同竹种笋期(包括)形态特征,出退笋,竹笋-幼竹生长,笋体重量)连续定株观测与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桐梓县引种的优良笋用竹各竹种的出退笋,竹笋-幼竹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及初产估算,结果表明,3个引种点,4个主要竹种的笋期逐年趋向于与原产地相一致,反映出各竹种已逐渐适应而顺利生长,同一竹种不同海拔的笋期 海拔升高而推迟,退笋主要出现在发笋盛期与末期,由于平均每穴发笋的增长率以及每支鲜笋重量大小不同,因此不同竹种,不同海拔之间的产量有差异,经测算,各竹种郁痫 后的平均产量可达200kg.667m^-1,其中早竹可达300kg667m^-2。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施用不同型号的ABT生长剂对毛竹笋材两用林的发笋率、笋产量和新竹产量的不同影响,选择最佳ABT剂型或组合。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40mg·L-1的ABT4号和ABT5号混合使用对竹笋与竹材的产量提高为最佳,与对照组相比,发笋率提高了285%,笋产量提高了292%,新竹竹材产量提高了300%。在笋材两用林中施用ABT生长剂,竹笋与竹材的产量均有大幅度的增加。表3参1  相似文献   

19.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159-161
研究宜兴苦竹在不同经营密度状态下发笋量、发笋数、新竹平均胸径、平均竹高、产笋量、产材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宜兴苦竹是一种优良的笋竹两用经济竹种,经营密度以12 000株/hm2左右较为适宜,选择适宜的经营密度可促进生长,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深翻对不同带宽材用毛竹林产量的影响。[方法]在福建省漳平市大坂村毛竹林地开展机械采伐材用毛竹林的模式带试验,在深翻处理和施用相同基肥的前提下,对6、8、10 m 3个不同带内毛竹的出笋状况、退笋率及新竹立竹胸径与树高进行研究。[结果]深翻处理下,不同条带差异显著,10 m条带的出笋量高于其他2个条带,6 m条带次之,8 m条带最低;在退笋率方面,8 m条带的退笋率最低;深翻对当年新竹的胸径和树高影响最大的为8 m条带,8 m条带胸径与树高之间呈极显著相关。8 m条带虽会影响出笋量,但在退笋率及对新竹产量影响方面更显著。[结论]深翻处理下,8 m条带更适合进行下一步经营措施,为材用毛竹的机械采收模式带研究及培育高效材用毛竹林提供理论基础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