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轮回选择对豫综5号玉米群体的选择效果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具有美国种质的豫综 5号玉米群体为基本材料 ,以国内两大种质来源的 2个自交系所组配的E2 8×内1 4 为测验种 ,分析了豫综 5号群体的产量等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 :群体内不同单株间产量等性状存在着显著差异 ,遗传变异丰富 ,从 93个测交种中筛选出 2 0个较优良的对应自交单株作为下一轮半姊妹轮回选择的亲本。预计新一轮合成群体产量配合力将提高1 0 %以上 ,农艺性状也将得到相应改良。  相似文献   

2.
两种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群体改良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籽实产量主要目标,对沈综(长穗)C1群进行了半姊妹家系和全姊妹家系轮回选择。通过对诸群体的产量比较试验,分析和比较两种轮回选择方法对产量和其它性状的改良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轮回选择的效果是显著的,选择后的全姊妹群体(FC2)小区平均产量比C0群体增产16.79%,达1%显著水平,半姊妹群体(HC2)比C0群体增产13.59%,达5%显著水平。产量实际遗传增益,FC2,HC2分别为10.  相似文献   

3.
半姊妹轮回选择对玉米长穗大粒群体配合力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半姊妹轮回选择对玉米长穗大粒群体进行3轮选择,用3个测验种测定改良群体的配合力。结果表明,长穗大粒改良群体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明显提高,测交产量C_1,C_2,C_3分别比C_0提高了5.12%,9.66%,10.82%。特殊配合力的变化因测验种而异。穗长、结实长、穗行数和行粒数及其一般配合力也明显提高。改良群体产量与相应测交产量平均值之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玉米群体的轮回选择效果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个由国外血统材料组成的基础群体进行2轮轮回选择,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中选育优良自交系。论文对3个群体的群体自身产量及有关性状的群体内方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0,C1的产量没有显著差异,但C2较C0,C1产量有显著提高。经轮回选择后,群体内方差没有出现减小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6.
豫综5号玉米群体产量性状轮回选择改良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半姊妹和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改良的豫综5号5个轮次群体为材料,通过2点产量比较试验,对豫综5号群体产量及穗部性状的改良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豫综5号群体的单株产量逐轮提高,平均每轮提高6.36%,其中,半姊妹轮回选择改良的3轮群体平均每轮提高6.30%,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的改良群体提高5.51%,群体产量的变异系数从15.4%下降到12.8%,基本符合选择预期效果,群体内仍有较丰富的变异,说明2种选择方法对群体单株产量的改良是有效的.对改良群体穗部性状的比较发现,穗长和行粒数分别提高5.27%和9.96%.说明穗长和行粒数的改良效果明显,它们的提高是群体单株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还对相互轮回选择的方法和豫综5号群体改良利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玉米群体改良中轮回选择的目的、程序以及当选后代重组的方法,并着重介绍了国外在这方面的选择效果以及应用这些方法的实例。  相似文献   

8.
玉米轮回选择中不同轮次自交系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研究了东农群体-1的两轮自交系的产量、穗长、穗粗、德行数、百粒重的一般配合力.结果显示出,第二轮自交系产量配合力较第一轮提高5%,穗长和穗行数分别提高4.41%,3.5%,穗粗和百粒重提高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豫综5号玉米群体淀粉含量的改良效果,为创制高淀粉玉米种质资源、选育高淀粉玉米杂交种和继续改良豫综5号的淀粉含量提供依据。【方法】以提高玉米群体淀粉含量为目标,利用近红外技术对豫综5号群体完成了4轮的群体改良。以改良群体为父本,以黄早4、丹340、齐319、掖478和Mo17为测验种,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组配成20个测交组合。通过对不同轮次改良群体和20个测交组合在2个环境中的评价试验,对豫综5号群体淀粉含量轮回选择的改良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豫综5号群体的淀粉含量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呈逐渐提高的趋势,由C0的69.39%增加到C4的72.31%,4轮选择后淀粉含量实际增益为2.92%。同时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呈逐轮下降趋势。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各测验种与各轮改良群体测交组合的淀粉含量逐轮提高,说明非破坏性单粒淀粉含量的轮回选择对豫综5号淀粉含量的改良是有效的;就一般配合力而言,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淀粉含量的一般配合力呈逐轮提高的趋势;从特殊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黄早4与各轮群体间特殊配合力效应值逐轮提高,其它4个测验种与群体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呈现一定的波动。【结论】利用非破坏性单粒淀粉含量的轮回选择改良豫综5号淀粉含量是有效的,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豫综5号的淀粉含量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0.
对玉米沈综(330)C_1群体分别完成了一轮半姊妹家系和全姊妹家系选择改良。经半姊妹家系选择改良得到的沈综(M_(17))C_2(HC_2)群体和经全姊妹家系选择改良得到的沈综(FS)C_2(FC_2)群体的产量分别比沈综C_0群体提高了12.15%和10.40%,均达到了显著水平;两种改良方法的C_2群体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FC_2群体主要产量性状比HC_2群体保持了较大的变异范围改良前后群体的变化趋势是:穗部和植株各性状基本上向着有利于产量提高的方向进展;群体内优良个体频率逐轮增加;各性状变异系数有逐轮减少的趋势。群体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对产量影响较大的性状间如行粒数与百粒重,行粒数与穗长间等的关系得到改善,各性状在改良后得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具有我国四平头种质自交系合成的运轮2号玉米群体为基本材料,以郑58×运系98-1为测验种,分析了运轮2号群体的产量等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群体内单株间产量等性状配合力差异明显,遗传变异丰富;从113个测交种中筛选出20个较优良的对应自交单株作为新一轮轮回选择的亲本。预计新一轮合成群体产量配合力将提高4.85%,农艺性状也将得到相应改良。  相似文献   

12.
玉米群体改良的改良S_1综合选择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玉米群体改良的方法很多,但均有不足。60年代人们提出了S_1选择法,因其克服了混合选择法和测交选择法的主要缺点,故得到普遍关注和广泛应用。但这个方法具有选择周期长(三季一轮),遗传方差下降快的缺点。1988年我们提出了改良S_1综合选择法(MS_1)。此后B.S.Dhillon(1989)亦提出了与之类似的改良S_1选择法。MS_1选择法缩短了选择周期,改S_1选择法三季一轮为二季一轮,同时克服了S_1选择法遗传方差下降过快的缺点。MS_1选择法可以和半同胞(HS)选择法交替进行。通过比较,MS_1选择法、MS_1—HS交替选择法可望比其它群体内改良方法获得更大的遗传进展。MS_1选择法还可与半同胞(HS)选择法联合进行,简称MS_1—HS联合鉴定法。此法比Lonnquist(1967)提出的HS—S_1联合鉴定法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生化标记和分子标记在玉米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化标记及分子标记在玉米轮回选择中的应用,使育种家对表现型的选择逐步过渡到对主基因和单个数量性状基因(quantitativetraitloci即QTL)的操作方面,可作为传统育种方法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4.
 对中综4号(ZZ4)玉米群体完成了4轮改良S1、半同胞交替轮回选择(简称MS1-HS交替轮回选择)。2001年在4个地点对30个NCⅡ测交组合及11个亲本(5个群体及6个测验种)进行田间鉴定。结果表明,MS1-HS交替选择对改良群体杂交种产量、产量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均十分有效。随着选择轮次的增加,各轮群体与6个测验种杂交组合的产量逐轮提高,平均每轮增加6.7%~8.1%,差异达5%显著水平。各轮改良群体与6个测验种间的产量中亲杂种优势呈逐轮明显上升的趋势,平均每轮增加211~248 kg·ha-1,除Mo17外,差异均达5%显著水平。MS1-HS交替轮回选择对改良群体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十分有效,在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得到改良的同时,穗部性状及株高、穗位、抽丝期、散粉期等田间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均获得同步的改良。但MS1-HS交替轮回选择对改良群体的特殊配合力效果有限。通过中综4号改良群体与6个测验种间杂交组合产量及杂种优势的比较研究,得出中综4号与黄早4、丹340间为强优势模式对。  相似文献   

15.
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对玉米HS-1群体的淀粉含量进行了两轮混合选择。两轮选择后群体的淀粉含量由68.15%增加到69.27%,实际增益为1.64%,提高了1.02倍,平均每轮增益0.84%。并对粒重的相关响应做了简要分析,分析发现,两轮粒重增益不同,C0为0.356g,C1为0.340g,C2为0.363g,两轮选择后的实际增益为1.97%。  相似文献   

16.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maize populations Wuxi (W) from Southwest China, BSSS9(B) from America, Mohuangjiu (M) from Mexico, WBMC0 synthesized by W, B, M as main parents,WBMC1 one cycle selected from WBMC0 were evaluated by RAPD molecular mark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otally 89 fragments (loci) were amplified by 15 10-mar random primers, the proportion of polymorphic loci were W 76. 4%, B 75. 3%, M 79. 8%,WBMC0 85. 4% and WBMC1 92. 1% respectively; (2) The mean gene heterozygosity based on 89 loci was W 0. 285, B 0. 252, M 0. 296, WBMC0 0. 327 and WBMC1 0. 346; (3) The mean genetic distance based on 89 loci were W 0. 2533, B 0. 2246, M 0. 2481, WBMC0 0. 3006 and WBMC1 0. 3119; (4) The genotypic mean numbers amplified by 15 primers were W 9.1, B 7.8, M 8.5, WBMC0 10. 1 and WBMC1 10. All indexes indicated that the synthesized maize population were more polymorphic than the parent populations in DNA level. One cycle selection did not reduce the variation. The new conception of "genotypic diversity" (the number of genotypes in a population) was provided to describe the genetic diversity for any population being equilibrium or unequilibrium in genetics. The principle and technical system were discussed for evaluating genetic variation of recurrent selection population using RAPD molecular marker.  相似文献   

17.
18.
玉米轮回选择群体遗传多样性RAPD分子标记评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RAPD标记技术,评估中国西南地方优良种质巫溪(W)、美国玉米带坚秆综合种BSSS#-9(B)、墨西哥热带种质墨黄九(M)及以它们为主体亲本人工合成的WBMC#-0基础群体、改良一轮的WBMC#-1群体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1)15个10-mer随机引物共扩增89个DNA片段,其中显示多态性的片段,在W、B、M、WBMC#-0、WBMC#-1中分别为68、67、71、76和82个,其多态片段比例依次为76.4%、75.3%、78.9%、85.4%和92.1%;(2)5个群体各89个片段的平均杂合度W为0.285、B为0.252、M为0.296、WBMC#-0为0.327、WBMC#-1为0.346,以WBMC#-0和WBMC#-1较大;(3)5个群体各89个片段的平均遗传距离W为0.2533、B为0.2246、M为0.2481、WBMC#-0为0.3006、WBMC#-1为0.3119,也以WBMC#-0和WBMC#-1较大;(4)累加各引物扩增的基因型种类,W为136、B为117、M为128、WBMC#-0为151、WBMC#-1为150。以上结论说明,人工合成的广基玉米群体,遗传多样性比亲本群体丰富,且这种多样性属DNA变异,并非环境造成。经过一轮选择后的C#-1群体保持了群体内广泛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