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湖南省棉铃虫对棉花的为害和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景明  毛爱莲  钟涛 《棉花学报》2000,12(4):202-204
用自然感虫与人工控制虫量的方法,研究棉铃虫三代和四代的虫口密度与棉花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棉花对于三代棉铃虫为害的补偿能力比四代的强.根据田间小区试验结果得出百株虫量与产量损失的关系为,Y三代=1.0+1.379lnx±2.4;Y四代=-7.910+3.855lnx±1.92,按照防治的直接收益与直接成本,确定了本省的不同产量水平下棉铃虫的经济阈值,即三代为百株幼虫6~10条,或百株累计卵量36~60粒;四代为百株幼虫17~20条,或百株累计卵量60~96粒.  相似文献   

2.
杂交棉新品种W8225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7年开展了W8225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W8225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措施的优化组合为:每hm^2密度为42000株,追施尿素300kg、磷酸二铵375kg、硫酸钾225kg,单株摘早蕾8个。密度和摘早蕾对棉花产量、品质影响最大,在棉花栽培中应高度重视合理密植问题,早发棉花应适度摘早蕾。  相似文献   

3.
棉花品种的抗虫性和抗虫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棉花品种抗虫鉴定是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的抗虫鉴定主要对象是红铃虫和棉铃虫。抗虫鉴定方法为网室接虫鉴定,红铃虫的接虫密度是平均每10m2网室接5对成虫;棉铃虫的接虫密度为每10m2网室接虫2对;所接虫源雌雄各占50%。抗红铃虫鉴定指标为种子虫害率;抗棉铃虫鉴定指标为棉株生长点和蕾、花、棉铃受害率。根据棉花受害率将品种的抗虫性分为免疫(I),高抗(HR),抗虫(R),中抗(MR),感虫(S)和高感(HS)共6级。  相似文献   

4.
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防治棉铃虫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铃虫是新疆棉田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主要为害棉花的叶、花、蕾、铃等部位,严重时造成棉花减产超过60%以上.化学农药是防治棉铃虫的有效方法,如有机磷类杀虫剂一直是防治棉铃虫的主要品种,但是这类杀虫剂多数具有较高的残留,对人类健康有影响,同时对环境污染也很大.调查发现长期使用棉铃虫易对其产生抗性.为了寻找高效环保型的新药剂,我们选择了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对棉铃虫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从而探索其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抗虫棉田释放赤眼蜂增强生物控害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增强转基因抗虫棉与自然天敌的联合控害功能,为转基因棉田害虫控制策略的调整和制定提供依据,于2002年在山东省惠民县转基因抗虫棉田设置化防田和以释放赤眼蜂为主的综防田,研究了棉铃虫卵的分布格局、释放赤眼蜂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及生态效应。结果发现:棉铃虫卵在棉株不同部位的分布差异较大,2代棉铃虫卵主要分布在叶正面、叶背面和茎尖,3代棉铃虫卵主要分布于蕾铃;在放蜂田,赤眼蜂对棉株不同部位棉铃虫卵的寄生率差异较大,2,3代棉铃虫时期对叶正面、叶背面、茎尖、蕾铃的棉铃虫卵寄生率均较高,对叶柄和茎杆处卵的寄生率较低;并以3代棉铃虫时期的寄生率较高;在2,3代棉铃虫时期分别连续释放3次赤眼蜂,对棉铃虫具有很强控制作用,2,3代棉铃虫卵的被寄生率分别为66.0%~70.7%和76.0%~81.2%,均显著高于化防田的自然寄生率(2代:7.0%~12.3%,3代:5.2%~7.4%);蕾铃被害率分别为2.2%和3.1%,均显著低于化防田(2代:8.5%,3代:20.9%);2代棉铃虫时期,放蜂田和化防田的棉铃虫卵量和幼虫数量差异均不显著,但3代棉铃虫以后,放蜂田棉铃虫卵量和幼虫数量均显著低于化防田,且放蜂田的捕食性天敌数量显著高于化防田。可见,转基因抗虫棉田棉花生长中后期通过释放赤眼蜂可有效防治棉铃虫,降低其为害,并有利于棉田捕食性天敌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2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南疆棉铃虫第二、三代危害表明,棉花产量损失百分率同百株虫量之间的相关性,二代危害的产量损失百分率y=-0.5 0.422,5x;三代危害为y=0.46 0.45x,2%损失阈值的二代防治指标为6头/百株,三代为3.5头/百株。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游棉区转CryI A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转 Bt棉 GK-19和转 Bt美棉 BG-15 60进行了室内生测和大田调查。结果显示 ,室内生测两Bt棉品系对棉铃虫的抗性随组织器官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变化。总体上 ,繁殖器官的抗性效率大于其它器官 ,7月份的抗性水平显著高于 8月和 9月 ;田间调查 ,在对照田第 3和 4代棉铃虫高峰虫量百株 14头和 2 8头密度下 ,Bt棉 GK-19和 BG-15 60对第 3和 4代棉铃虫的控制效果分别为 86.2 1%、87.89%、93 .10 %和 92 .19%。表明长江中游棉区转 Cry1A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田间种群数量亦有很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试验采用五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建立了以皮棉产量、子棉产量、单株成铃及单株产量的目标函数,考虑种植密度、追氮量、果枝数、模拟被害蕾和被害幼铃五决策变量的数学模型。模型信息表明:低密度或高果枝数条件下棉花补偿能力衰减;受害铃达3个·株-1以上时,增加追氮量(大于180kg·hm-2)将会伤失棉花群体的补偿能力;被害蕾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有增产作用;被害幼铃的多寡对产量的影响较大。模拟计算表明:百株允许被害蕾608~642个和允许被害幼铃196~214个,采取6.69~6.795万株·hm-2的密度、留果枝数14.7~15.02个·株-1和追氮量154.5~166.5kg·hm-2的农艺措施,可望获得皮棉1350kg·hm-2以上。最后提供了不同农艺措施下棉花的损害函数。  相似文献   

9.
胚轴切断法诱导棉花对棉铃虫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刚  张青文  周明牂 《棉花学报》2000,12(3):155-158
诱导抗虫棉株对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发生动态的影响表明,在田间累积卵量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胚轴切断结合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P303-1)诱导处理的棉株上棉铃虫二代、三代、四代幼虫发生量分别比在自然生长棉株上的幼虫量减少44.79%、37.98%和29.70%;而只用胚轴切断法处理的棉株上二代、三代棉铃虫幼虫发生量减少25%和8.53%,四代幼虫发生量与自然生长棉株相近。棉铃虫幼虫在菌诱导棉株和无菌诱导棉株上的死亡率分别是自然生长棉株上的4.7l倍和3.01倍。诱导棉株对棉铃虫幼虫的生长发育亦有影响,菌处理和无菌处理的棉株饲喂棉铃虫幼虫,其发育历期分别比对照延长17.17%和7.80%,虫重分别降低25.28%和15.63%,化蛹率分别降低14.94%和9.97%,蛹重分别降低19.80%和8.68%。菌处理和无菌处理后棉株体内多元酚和萜烯类物质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菌处理的增幅要高于无菌处理。  相似文献   

10.
新疆第二代棉铃虫的为害和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为调整虫量梯度的方法,研究了新疆第二代棉铃虫在自然情况下对棉花的为害和防治指标。结果发现,蕾铃减少率(Y1)与百株虫口密度(x)间的关系为Y1=-33.9444+14.9663lnx;皮棉减产率(Y2)与百株虫口密度(x)间的关系为Y2=-89.7121+24.4342lnx;棉花受害后自我调节补偿能力有限。从经济学和生态学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益害比下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1.
From 2008 to 2012, using the methods of field monitoring, bioassay, expression of Bt exogenous proteins, we detected 129 Bt cotton varieties at 44 plant cotton sections in Hebei, Shandong and Henan cotton region. The field monitoring revealed that No. of remnant cotton bollworm per 100 plants was 20 for the second generation cotton bollworm in 2011, over the control index, but that of other year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index; the rate of injured cotton stem-tips, buds and bolls were at a low level. The results of the bioassay showed that the corrected mortality for the second generation bollworm increased at first but then decreased, and that of the third and fourth generation bollworm showed a decreasing tendency. The Bt exogenous protein assays showed expression was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at the seedling stage, whereas the expression of Bt exogenous protein in the budding and bolling stage were increasing a little, but lower than those in seedling stage.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大面积分类系统调查、田间自然为害试验与罩笼接蛾试验 ,对棉铃虫主要寄主潜在适合度表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主要寄主作物对棉铃虫的潜在适合度的表达程度都以生殖生长阶段优于营养生长阶段 ,不同生育期之间都以开花期适合度最高。影响同一寄主作物适合度的主要因素除生育期以外 ,还有品种抗性、寄主生长势、棉铃虫发生代次与种群数量、环境气候因素与作物布局等。感虫品种、寄主生长势强、棉铃虫主害代与发生基数大、环境气候适宜等 ,棉铃虫寄主适合度表达程度就高。据此 ,可进一步优化棉铃虫种群调查测报与防治决策  相似文献   

13.
棉花花铃期土壤持续干旱胁迫对产量形成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蔡红涛  汤一  刁品春  荣利 《棉花学报》2008,20(4):300-305
 通过花铃期不同持续时间土壤干旱处理,研究干旱胁迫对棉花产量形成的影响。表明持续干旱对子棉产量影响以单株成铃数>成铃率>单铃重。短期干旱胁迫W1处理增加成铃数显示子棉增产,同步抑制下部内围铃棉纤维和棉子的物质积累量,解除胁迫后形成盛花结铃阶段产量潜载优势,极显著提高下、中部外围和上部内围铃子棉产量,实现增产;花后持续20 d以上干旱胁迫效应会延续至花后50 d,整体降低各部位棉铃的积累物质供应量,产量器官虽具干物质积累相对优势,但子棉产量潜载势降低,单株成铃数、单铃重趋降显示子棉减产;干旱胁迫对子棉产量的调控显示区位效应,降产效应随干旱延长显示由下而上、由内而外区位拓展态势,解除胁迫可获得一定产量补偿。  相似文献   

14.
棉花种间杂交抗棉铃虫资源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棉属野生种共有46 个,这为棉花遗传育种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宝库。有些野生种具有天然的抗虫性。利用棉花远缘杂交的方法,把野生种的抗虫性转移到栽培种上,充分利用棉属内存的天然资源,是当前提高棉花抗虫性行之有效的方法。从1973 年开始,我组通过棉花远缘杂交研究创造了一套克服棉花远缘杂交不亲和性技术,即采用种间杂交铃喷施植物生长素,杂种胚离体培养并在试管内利用秋水仙碱溶液进行染色体加倍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种间杂交铃、杂种胚的发育和F1 结实率的难题,并先后获得14 个野生种与栽培种的杂种高代材料,从中已筛选出一批抗棉铃虫的种质资源,并选出了92- 48- 2、92- 26- 2、6- 1 和科181×完紫等高产、优质,抗棉铃虫的优良品系。  相似文献   

15.
气象条件与三代棉铃虫发生发展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三代棉铃虫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利用1969-2005年山东省三代棉铃虫的卵盛期平均卵量和成灾面积资料,与经“膨化处理”的逐旬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气象条件的变化对三代棉铃虫有较为显著的影响,特别是最高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的变化,其中三代棉铃虫成灾面积与5月下旬平均相对湿度和6月最高气温相关性最好,与6月最高气温呈负相关,与5月下旬平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卵盛期平均卵量与7月上旬最高气温相关性最好,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棉铃疫病是严重危害棉花生产的铃部病害。本研究旨在优化棉铃疫菌(苎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的人工接种方法并有效应用。【方法】在室内保湿培养条件下,比较了棉株不同部位健康成铃自身携带棉铃疫菌的情况;利用贴接棉铃疫菌菌盘的方法,比较了棉铃表面消毒和不消毒、有伤和无伤接种对棉铃疫病发病情况的影响;建立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并应用于防治棉铃疫病化学药剂筛选、棉花品种抗病性鉴定和棉铃疫菌致病力检测。【结果】田间棉株下部第1~3果枝铃的棉铃疫病发病率显著高于中部第4~6果枝铃、中部第7~9果枝铃和上部第10~12果枝铃;75%(体积分数,下同)酒精浸泡棉铃2 min能够有效杀死棉铃表面携带的棉铃疫菌和其他真菌等杂菌;有伤接种棉铃疫菌,棉铃疫病发病快且均匀。建立了棉铃疫病快速人工接种方法:选取棉株中部第4~9果枝上的健康带柄成铃,去掉苞叶,用75%酒精浸泡消毒2 min,在棉铃中上部铃缝处针刺接种棉铃疫菌,25℃保湿培养3~7 d即可完全发病。应用优化的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筛选、鉴定结果表明,12种化学杀卵菌剂中,对棉铃疫病防效理想的药剂为25%(质量分数,下同)甲霜·霜霉威可湿性粉剂、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和52.5%噁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16个棉花品种对棉铃疫病存在抗性差异;10个棉铃疫菌菌株中JP18-4的致病力最强,JP15-2对棉铃的致病力最弱。【结论】本研究优化建立了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该方法在7 d内即可完成棉铃疫病相关试验的评价,为加快棉铃疫病防治药剂筛选、棉花品种抗病性鉴定和棉铃疫菌致病力检测提供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17.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品种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抗性的差异、不同生育期棉花抗虫性的变化及Bt毒蛋白季节性表达。结果显示,不同品种转Bt基因棉在不同发育阶段,其棉叶均有阻止棉铃虫取食的作用,表现了明显的抗性,但其抗性强弱存在明显差异。DP 99B抗性表现最好,Hanza154抗性相对较差,6 d平均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9.23%和75.91%。转基因棉不同品种对棉铃虫的抗性在时间上呈现动态变化,以植株发育阶段划分,表现为蕾期盛花期花铃期铃期。ELISA测定结果表明,Bt毒蛋白在转基因棉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差异显著,叶片中Bt毒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大于其它组织器官。随着棉花生长发育的推进,叶片(鲜重)中Bt毒蛋白含量则明显降低,表现为七叶期三叶期蕾期铃期花铃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