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骆驼发展史(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境内什么时候才有骆驼?古生物学家根据地质年代化石考证(见《化石》杂志1979年第一期)在我国山西省东部的下更新统的地层中,发现了类驼化石一现生骆驼较早的祖先。在河南省、北京周口店等地发现了一些时代较晚的骆驼化石——巨类驼。属于晚更新世中一晚期的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流域的地层中,出土了名为“诺氏驼”的骆驼化石。“诺氏驼”比现生种个体大,但骨骼的主要特征与现生种类似,看来应是现在双峰驼的近祖。从国外考古发现的化石证明了原驼自北美经白令海峡来到东半球,在中亚细亚变成双峰驼的说法  相似文献   

2.
唐宋时期浙江茶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时期浙江茶文化的发展浙江农业大学童启庆前言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挥地之一。1974年冬,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建德县李家乡新桥村岩洞中,发现一批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和一枚属于智人阶段的右上犬齿化石,定名为“建德人”,表明早在距今约五万年前左右的旧石器时...  相似文献   

3.
<正>牦牛,藏语"雅克",是中国青藏高原高山高寒荒漠地区适应高寒气候而延续至今的特产牛种,属珍奇稀有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经济资源和畜种资源,这种青藏高原独有的景观动物分布于青海、西藏、四川、甘肃西北部、云南、新疆南部等省(自治区)。牦牛起源于中国,主产于中国。在中国华北和内蒙古等地发现了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距今300万年)牦牛化石;在青海省柴达木地区诺洪木遗址发掘出了牦牛的毛和皮;在四川省康定地区挖掘出了古代牦牛化石,据考证是新石器时代的牦牛  相似文献   

4.
江苏淮安市位于苏北腹地,自古以来就有“淮河熟天下足”之说.历史上汉唐时代即盛产稻米,为国之粮库.但自南宋以后,由于中原地区生态恶化、黄河泛滥、屡次夺淮,淹没了古老稻区.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淮河治理、“旱改水”的成功及杂交籼稻的大面积推广,淮安又恢复为鱼米之乡,成为盛产稻米的江苏粮仓.2007年,“淮安大米”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此基础上,2012年再获“中国驰名商标”殊荣,为淮安市稻米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5.
张钧 《河南农业》2023,(13):54-55
<正>2022年5月,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紧跟河南省委重大决策部署,驻马店市委、市政府谋定而动,抢抓全球医药健康产业暴发式增长重大机遇,主动融入健康中国战略,提出要奋力打造“中国药谷”,全力建设中国医药创新基地,力争在“十四五”末,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千亿级水平。一、“中国药谷”建设的有利条件(一)道地药材资源丰富驻马店市总面积1.5万km2,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是南药北界、北药南界的过渡地区,  相似文献   

6.
淮南市境位于淮河中游,安徽省中部偏北,淮河以南为丘陵地带,淮河以北为平原地区。气候由北亚热带区向暧温带区过渡,温和湿润,四季分明。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淮南农业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自古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之说。但是由于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冷暖气流常常在此交绥,致使旱涝分布不均常常导致农作物受灾严重。本研究采用偏度-峰度系数方法检验和幂指数方法重新构建降水正太分布,建立本地旱涝气象指标,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提示为农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带状起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海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832-11834
探讨了更新世环境变迁和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农业的孕育情况。第四纪以来,中国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更新世末期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中国北方大部分地方不适于喜温暖的黍、粟等作物生长,但其东南边缘温暖地带的一些细石器地点已进入采集农业阶段.可能成为后来粟作农业起源地带的一部分。分析了全新世早期北方环境变迁与旱作农业的产生。全新世早期(大约12~8kaBP)为不稳定升温期,黄土高原东南边缘的沟谷、山前坡地和台地,秦岭山地的河谷阶地,淮河上游山地和平原,山东丘陵南部的河谷和台地有可能率先开始粟作农业;全新世早期末段或中期,从青海东部经甘肃中东部、宁夏、陕西北部、山西中北部、河北北部、内蒙古中东部至辽宁中西部的沙性黄土地带,由于自然条件的改善,可能成为泰作农业最重要的起源地带。  相似文献   

8.
通过24年持续选育研究,先后组配出各类群体,并采用各种方法进行改良,从“辽综”群体选育出一批推广及区试品种的亲本系中的效应与在较广泛遗传基础上,改良和保存了我国主要玉米杂种优势群体种质之一“的旅大红骨”;在北方品种“哈大顶”种质中改良育出大穗型“辽巨”群体,并从中育出成为国家发明奖品种“辽原1号”亲本和具有多基因高赖氨酸珍贵性状的自交系“辽巨311”;  相似文献   

9.
根据分布于太白山的太白红杉群落野外调查资料,经统计组成该群落的种子植物种类有270种,隶属于39科144属,其中草本234种,木本植物36种;中国特有种195种,其中秦岭特有种25种,分别占该群落总种数的72.2%和9.3%。据此,对该群落的区系性质、特点和起源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表明,该群落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和特有性;该群落区系是奠基在秦岭古老植物区系的基础上,由于第四纪冰期和剧烈的造山运动,至更新世以来又趋活化的结果;太白红杉林发生的时间不会早于更新世。  相似文献   

10.
四川古代森林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一) 古史时期(公元前316年前) 古史时期包括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四川石器时代起于第四纪更新世晚期。那时四川各地森林茂密,尤多樟、栲,棕、桤之属,这已为“资阳人”及其伴生动、植物,和不少更新世堆积中多含热带及亚热带植物的孢粉所证实。至公元前约4000年,正如近期在冤宁县野海子(海拔2225米)发现的“古森林”遗址(距今6085±167年),曾经覆盖“云南松、华山松、黄杉、云南铁杉、丽江铁杉、云南油杉、四种壳斗科植物、木荷、桦木、深纹核桃以及杜鹃等多种树种组成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那样,四川各地森林大抵依然十分茂密。所以,密布森林应是四川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这是因为当时人口甚为稀少,何况他们主要使用钝笨石器,不会给强大的古森林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威胁。同时还因为:四川当时正值一次古气候的  相似文献   

11.
周国兴 《农业考古》2007,(1):127-147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广西柳州市白莲洞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3件古老的穿孔石器,即“穿孔砾石”或“穿孔石”(Perforated pebble or bored stone),又称为“加重石”或“重石”(Weight stone)。最早一件出自属于更新世晚期西1层的层位中,次早一件出自更新世晚期的东6层的层位中。前者石料为矽质  相似文献   

12.
河狸是啮齿目中体形最大的动物,是河狸科的代表种.本研究项目的研究对象为蒙新亚种河狸,来源于新疆的阿勒泰地区的布尔根河狸保护站.在饲养的5对河狸中出现一起以下痢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临床观察及治疗情况如下: 症状发病急促,主要表现为排泄乳白色继而为褐色的水样下痢粪便.拒食,精神沉郁,不愿活动.病程持续1周后,排泄如泥样灰色粪便,最后死亡.  相似文献   

13.
国家科学技术部1月19日公布了刚评选出的1998年度基础科学研究10大新闻。排在“10大新闻”第1位的,是湖南医科大学夏家辉教授等在国际上首次克隆出以高频性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性耳聋基因,这是中国克隆出的第1个疾病基因。 列在第2位的是中国发现迄今世界最古老的动物化石群和最早的有花植物。台湾清华大学和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贵州瓮安地区发现了距今5.8亿年前的动物群化石。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另一个课题组在辽宁省北票地区发现了距今1.45亿年前的有花植物化石。这两项发现已分别刊登在英国《自然》杂志和美国《科学》杂志上。 随后排列的重大成果:中国科学家关於夸克质量比的研究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人工准晶体研究获  相似文献   

14.
松属的起源、演化及扩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松属的系统演化、化石历史和现代分布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松属的起源、演化和扩散问题.松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在北美洲,但原始类群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南-越南一带,康滇古陆晚三叠纪地层发现了最早的松属孢粉化石,因而这一地区是松属的起源地,起源时间为三叠纪.起源后向西通过地中海区到达欧洲、北美,向东北穿过白令陆桥到达北美,向南到达印度尼西亚,向北到达西伯利亚和北极地区.  相似文献   

15.
河狸 (CastorfiberLinnaeus.)是啮齿目中最大的动物 ,其毛被丰厚光亮、沥水性强 ,公河狸香腺分泌物———河狸香是四大名香之一 ,经济价值很高。河狸已被列为一类保护动物。前苏联等国家曾有人工驯养河狸的研究报道 ,国内近年来也在新疆建立了布尔根河狸自然保护区 ,并在保护区  相似文献   

16.
从华南新发现的考古材料试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前 言农业考古一直是考古学领域一个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长期以来,考古学家就农业的起源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就农业起源的地点和动机有“绿洲说”(1)、“人口压力论”(2)、“边缘地带说”(3)等。考古学家和植物学家还提出了世界农作物栽培最早发生的几个中心(4),中国和东南亚地区被许多学者纳入其视野范围以内。在中国,有关农业起源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目前中国农业本土起源论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考古学家致力于寻求农业最早发生的考古学证据,在华南即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古…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三个中晚更新世沉积物代表性剖面的土壤化学组成。粘土化学组成,粘土矿物组成,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①汉阳剖面为两个不同时期的沉积地层,埋藏在5m以下的地层较其上层具有较低的ba值,较高的高岭石含量;判明了薄圻剖面与汉阳剖面下部为同一个时期的沉积更新世沉积物的定向粘粒胶膜是古气候的产物,在近代成土过程中发生了老化;晚更新世沉积物中普遍可见定向粘粒胶膜和铁锰淀积物,且定向粘粒胶膜和铁锰淀积物,且定  相似文献   

18.
“清河不产稻而人食米”的说法源自丰济仓管理者关于仓储积谷的表述,虽不免有夸大仓储作用之嫌,但基本反映了淮河下游地区的农业环境、稻米供应以及水旱田分布情况。淮河是一条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地跨淮河两岸的清河县以旱田为主,几乎不产水稻。与清河县相邻的淮河以南的山阳县,其南部地区则为产米区。就稻米需求而言,清河县城清江浦的人...  相似文献   

19.
“丹红杨”、“巨霸杨”是中国林科院培育成功的速生抗虫杨树良种,2003年底通过国家良种认定(认定编号分别为国R—SC—PD-003-2003和国R—SC-PD-004-2003),2007年底丹红杨又通过了湖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这两个品种适宜在淮河及长江流域栽种。它们具有以下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20.
陈咏雪 《河南农业》2009,(11):51-51
河南省地处中原。位于北纬33&#176;21′~36&#176;20′之间,秦岭淮河横贯其中。从气候上讲。它属于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类型,既有南方气候特点,又有北方气候特点.差异较大.小麦生长各地之间有明显的不同。秦岭淮河以北属黄淮平原中熟冬麦区,秦岭淮河以南属长江中下游早熟麦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