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西南宁寄生于稻纵卷叶螟卵的赤眼蜂至少有3种: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和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前两种可用蓖麻蚕卵和柞蚕卵繁育。在此报导的是关于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生活习性的初步观察和考查结果。  相似文献   

2.
玉米螟赤眼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以米蛾卵为寄主的玉米螟赤眼蜂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5~26℃,相对湿度83~86%条件下的羽化历时为7.5天,羽化后1天内为羽化高峰期,羽化期内前3天为羽化盛期,其羽化数量占总羽化量的88.77%。羽化雄蜂率平均为26.68%。在玉米螟赤眼蜂成虫期喂蜜补充营养条件下,其寿命延长1~2天,每头雌蜂平均产卵量提高5~15粒。雌蜂寿命为O.5~7.5天,平均寿命为3.6天。雄蜂寿命为O.5~5天,平均寿命为2.4天。羽化后3天内雌、雄蜂死亡率分别为52.5%和84.4%。除7.5%的雌蜂不产卵外,每头雌蜂产卵量为1~111粒,平均为55粒。其产卵期为0.5~7天,羽化并接种后12小时内为产卵高峰期,占总产卵量的62.25%。同时发现玉米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寄生6~9小时即可产出体内绝大部分的卵量。  相似文献   

3.
拟澳洲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适应能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张敏玲 《昆虫天敌》1996,18(3):121-123
本文比较经米蛾卵繁殖的拟澳洲赤眼蜂在小菜蛾卵和米蛾卵上的产卵差别,结果为:不喂蜜糖水,拟澳洲赤眼蜂寿命短,不到一天,可在小菜蛾卵上产卵的雌蜂比 只有45.45%,比可在米蛾卵上产卵的雌蜂比例低得多,可产卵雌蜂的平均产卵量亦是在小菜蛾卵上的低,喂以蜜糖水,拟澳洲赤眼寿命得以延长,平均寿命达12天以上,可在小菜蛾卵上产卵的雌蜂比例为96.13%,与可在米蛾卵上产卵的雌蜂比例相当,并且在两种寄主卵上可产  相似文献   

4.
菜田常用杀虫剂对拟澳洲赤眼蜂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敏玲 《昆虫天敌》1997,19(1):11-14
本文对14种菜田常用杀虫剂的田间使用浓度对拟澳洲赤眼蜂成蜂、卵至蛹期的毒性进行测定。结果为:2种微生物杀虫剂菜蛾敌、菜虫菌和抑太保、灭幼脲对拟澳洲赤眼蜂成蜂较为安全,其中10种杀虫剂氯氰酯、等有不同程度的较大影响,尤其是巴丹、辛硫磷和敌敌喂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拟澳洲赤眼蜂和短管赤眼蜂在菜芯地的扩散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生长期的菜芯地释放赤眼蜂防治小菜蛾,当蜂量为2000头/点时,拟澳洲赤眼蜂在田间的有效扩散距离(寄生率大于60%),苗期为3米,生长中期和收获期为4米。短管赤眼蜂在田间的有效扩散距离,苗期和生长中期为4米,收获期为5米,较拟澳洲赤眼蜂具有更强的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6.
红尾白禾螟Scirpophaga excerptalis(Walker)近年来在广西甘蔗产区为害严重,扩展迅速,造成枯心苗和死尾株,死尾率高达70%以上,为此本文通过室内饲养结合田间调查对甘蔗红尾白禾螟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红尾白禾螟在南宁1年发生4~5代,世代明显,绘制了年生活史图。各虫态发育历期:卵期(11.58±0.27)d,幼虫期(36.54±0.28)d,蛹期♀(23.54±0.86)d,♂(24.20±1.27)d,成虫寿命♀(6.10±0.22)d,♂(7.13±0.45)d,全世代(64.92±0.31)d。蛹的形态发育可分为5个级别,列出了分级表,可用于预测预报。此虫为单食性,仅取食甘蔗而不取食荸荠,可与荸荠白禾螟Scirpophagapraelata(Scopoli)明显区别,澄清了文献上的混淆。  相似文献   

7.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药膜法和卵卡浸渍法测定了10种蔬菜田防治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的常用杀虫剂对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的影响,旨在评估各药剂对该蜂不同发育阶段的安全性,为小菜蛾防治过程中杀虫剂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多杀菌素、阿维菌素、溴虫腈和杀螟丹对拟澳洲赤眼蜂成蜂有明显的触杀毒性。杀螟丹处理显著降低羽化率(0~34.37%),在卵期和预蛹期处理还导致拟澳洲赤眼蜂畸形;多杀菌素在成虫期前的各处理均显著影响拟澳洲赤眼蜂的发育;溴虫腈在卵期、幼虫期和蛹期处理对拟澳洲赤眼蜂的发育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氟啶脲、茚虫威、苏云金芽孢杆菌、虫酰肼和丁醚脲对拟澳洲赤眼蜂成蜂及各发育虫态均较安全,为小菜蛾生防区理想的配合药剂。  相似文献   

8.
1975年我们分别在乐至、简阳等10个产棉县的47个公社共采集棉铃虫卵14120粒,检查鉴定全部卵的寄生物均为拟澳洲赤眼峰Trichogramma confuaum Viggiaai,寄生率为1.1~24.0%。根据赤眼峰寄主范围较广以及在早春作物上有互相转移的现象,我们于1978年开始研究在田间助长拟澳洲赤眼蜂种群数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玉米螟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螟赤眼蜂在北京10月下旬以预蛹虫态越冬,翌年4月中旬羽化。完成一个世代在15℃中需30.5天,30℃中需7.4天。该蜂营两性生殖和产雄孤雌生殖。雌蜂平均产卵81.4粒。成蜂饲以糖饲料,可以显著延长寿命和增加产卵量。温度(相对湿度75%情况下)对成蜂的寿命、产卵量和寄生能力有明显影响。25℃时产卵量和寄生率均为最高,35℃中即不能产卵寄生。在27℃情况下,湿度对该蜂的影响不明显。在29.5、38、50.5、71和91.5%的相对湿度中,分别饲养两代,处理间的寄生率、产卵量、出蜂率和成蜂寿命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土沉香黄野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 Moore)是土沉香的主要害虫.通过室内、外的观察,结果表明,土沉香黄野螟1年可以发生6代.11月下旬以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翌年4月初羽化.成虫趋光性弱.26℃条件下,卵期6.6 d,幼虫期14.1 d,预蛹期2.9 d,蛹期9.8 d,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8.7和8.6 d.幼虫共5龄,1~4龄具群集性,5龄的取食量占幼虫期的70.24%.卵主要分布于寄主树冠下层嫩叶端部的背面.  相似文献   

11.
12.
三年来的(1975—1978)试验证明,赤眼蜂能在多种培养液制成的人工腊卵上产卵并发育,同时还筛选出十余种体外培育赤眼蜂的培养液配方,可使赤眼蜂完成全世代发育,羽化出蜂,子蜂具生活力。并用优选法选出最优配比(柞蚕蛹血淋巴43.1%,鸡蛋黄34.48%,无机混合盐13.79%,猪血清8.62%及蓖麻蚕蛹血淋巴31.75%,牛奶31.75%,鸡蛋黄23.81%,无机混合盐12.70%)。试验证明用悬滴法培育出赤眼蜂的历期与在自然寄主卵中发育所需的历期相仿,而人造腊卵必须在自裂或被挑破以改善通气条件后始可培育出蜂,但发育历期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13.
麦蚜与天敌相互关系研究及麦蚜防治指标初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产量损失率与麦长管蚜、七星瓢虫幼虫关系极显著,与禾缢管蚜关系显著。经对田间麦蚜防治指标初步试验探讨,揭示了在麦蚜、天敌共存的农田系统内,由于天敌捕食控制作用,原来仅以麦蚜为害单因素所制定的防治指标可有较大幅度的放宽。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91~1997年辽宁铁岭地区蚜虫天敌和麦蚜的多年多点田间调查材料分析,证明天敌复合种群与麦蚜的发生时期、密度的消长存在着跟随现象。经药剂处理后跟随现象同样存在。蚜虫天敌上升与麦蚜下降的转折点约在6月5日,此时的天敌与蚜虫比约为1∶130。  相似文献   

15.
16.
温室条件下玉米螟赤眼蜂扩散距离及日活动节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温室条件下,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扩散距离和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距释放点1 ̄6m范围内,玉米螟赤眼蜂主要在2m范围内扩散飞行,少量个体可扩散4 ̄6m远,这放散是渐进的、不连续的。距释放点1m和2m植株上这 卵 和卵粒寄生率与4m和6m处的寄生率存在明显差异。玉米螟赤眼蜂的日活动节律受温度影响,低于18℃时赤眼蜂基本不活动,高于20℃时活动趋盛。日落后即使温度适宜,赤眼蜂亦基本停止活动,赤眼  相似文献   

17.
哈密瓜花叶病流行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项工作从褐飞虱各发育阶段的发育速度、存活率及繁殖力等方面系统地研究温度与褐飞虱种群数量变动的关系。实验种群观察结果表明:在28℃条件下,其未成熟期的历期最短(20.7天)、存活率最高(81.91%)、产卵量最大(705.4粒/头)。组建了五种温度条件下的褐飞虱实验种群年龄特征生命表,并计算其内禀增长能力。在22~32℃范围内,实验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呈抛物线趋势,据二次方程计算结果表明,理论上在26.12℃时其周限增长速率最大,λ=1.1988/日;27℃时λ=1.1955/日。通过后季稻田间虫量及小气候温度系统观测证实,褐飞虱理论最适温度和后季稻褐飞虱自然种群猖獗发生的日均温27℃、28℃的气温条件是一致的。据此提出以褐飞虱发生期内适温日(日均温27℃、28℃)出现多少作为年度间后季稻褐飞虱发生程度的温度指标的讨论意见。  相似文献   

18.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人工接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Tilletia indica Mitra)由Mitra于1931年首次报导于印度的旁遮普省,1972年墨西哥也有报导。由于国际小麦种质资源交流日益频繁,许多国家也先后发现此病,这引起了各国检疫部门的严重关注并已将此病列为重点检疫对象。  相似文献   

19.
桔全爪螨发生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桔全爪螨是四川柑桔上的重要害虫,每年3月上旬开始为害,3—4月为害严重,春秋季出现几次螨口高峰。越冬基数大,春季3、4月份温度较高(周平均最高温25℃),适宜的日照和相对湿度。天敌较少,以及正值桔树发芽抽梢期等是形成春季第一次螨口高峰的主要条件。测报时应分析这几种生态因素的综合影响,使桔全爪螨在螨口高峰形成之前及时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20.
大草蛉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 Wesmaer)在湖北省以预蛹越冬,全年可完成4—5个世代。雌虫1次交尾可终生产受精卵,单雌平均产卵量在800粒左右,最多可达1234粒。幼虫可捕食粮、棉多种害虫。成虫和幼虫均嗜食多种蚜虫。成虫有趋光性。温度对卵孵化率、幼虫和蛹的存活率以及成虫寿命有较大影响,最适温度在25—30℃之间,卵在35℃恒温条件下不能孵化。各虫态发育的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是:卵期为8.17℃和63.21日度;一龄幼虫为12.99℃和37.80日度;二龄幼虫为10.83℃和39.17日度;三龄幼虫为9.35℃和60.23日度;蛹期为9.23℃和215.47日度。幼虫随着龄期的增长,抗寒能力加强。草蛉黑卵蜂(Telenomus aorobates)是抑制大草蛉种群数量的主要天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