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多变性及稳定化选择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扼要综述了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的多变性及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变异途径:突变、准性生殖、异核现象和有性杂交。另外,特别强调了寄主稳定化选择对维持自然界病菌群体相对稳定的重要性。并针对稻瘟病菌变异频率高低的两种对立观点及水稻抗稻瘟病育种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日本单基因鉴别品种,研究云南原有稳定粳稻、籼稻及日本鉴别菌系的致病性,结果表明,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变异方向复杂,但也有稳定的菌株存在,日本菌、云南籼稻菌和粳稻菌之间的致病性变也存在一定差异,提出了鉴别品种与菌株致病性的适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侵染广东稻区优质品种美香占2号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的致病性及无毒基因变异特征,为美香占2号在不同稻区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9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对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并利用8个稻瘟病菌已克隆无毒基因的功能性分子标记对2013-2018年不同年份、不同...  相似文献   

4.
转座因子 (transposableelement)与转座子 (transposon)转座因子是细胞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转座因子可从染色体的某一位置转移到另一位置 ,或从质粒转移到染色体上。第 1个转座因子是麦克林托克夫人在玉米中发现的 ,当时称之为“跳跃基因”。以后人们在果蝇、啤酒酵母、大肠杆菌等生物的染色体上以及多种细菌的质粒上找到了不同类别的转座因子。某些噬菌体DNA本身就是转座因子。转座子常被误认为是转座因子的简称 ,其实它仅仅是转座因子家庭中的一员。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分为 3类 ,转座子是其中之一。现已发现数十种转座子…  相似文献   

5.
稻瘟病菌菌丝融合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稻瘟病致病性的变异机制。采用水稻、马唐、龙爪稷和蟋蟀草上分离的共155个稻瘟病单孢菌株,作单个菌株的菌丝融合观察,结果:来自水稻上的菌株菌丝融合频率为6l,4%,这表明稻瘟病菌的菌丝融合普遍存在。不同地区的菌丝融合频率差异很大。通过马唐等寄主上分离菌的菌丝融合频度比较发现,其它寄主上稻瘟病菌的菌丝融合也普遍存在稻瘟病菌的菌丝融合可分为4种类型:U-形;H-形;Y-形和锁状融合形。  相似文献   

6.
稻瘟病菌假定的糖基水解酶62家族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糖基水解酶62家族细胞壁降解酶系在稻瘟病菌致病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稻瘟病菌基因组中假定的糖基水解酶62家族成员进行基因结构、蛋白分泌特性及系统发育分析,并对其中一个成员MGG_01403.6进行过量表达、基因敲除分析。【结果】该家族共有8个成员,均具有细胞壁降解酶(糖基水解酶62家族)保守结构域,且均为胞外分泌蛋白;系统发育分析可以将这些成员分别聚类在两个进化分支中;成员间在不同侵染阶段表达模式有差异;MGG_01403.6过量表达和基因敲除均不影响稻瘟病菌的致病性。【结论】糖基水解酶62家族可能存在功能冗余作用,进一步的双突变或多突变可能是明确这类多基因家族基因功能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水稻稻瘟病菌的多样性及变异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在众多变异机制中,自发突变是主要的,其它变异机制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黑龙江省和海南省不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菌株群体中AVR-Pita家族的分布情况和变异特征,了解其变异类型的致病表型,为区域内抗病种质的筛选与选育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参考NCBI中公布的AVR-Pita家族序列分别对启动子区和CDS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共6对,对2020年采自黑龙江省和海南省不同地区的397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提取DNA,进行PCR扩增。通过电泳检测结果,分别选取囊括不同地区的代表菌株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NCBI中相应的碱基与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并利用水稻抗性单基因系,对不同变异类型的稻瘟病菌菌株进行无毒功能验证。【结果】在PCR电泳检测结果中,黑龙江省稻瘟病菌菌株携带所有待测基因,分布广泛且检出频率较高;而海南省稻瘟病菌菌株中仅携带AVR-Pita1和AVR-Pita2,并以低频率集中存在。无毒基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稻区的稻瘟病菌菌株复杂多样,携带的基因型种类较海南菌株丰富。PCR产物测序检测结果显示,AVR-Pita家族以点突变、插入和缺失为主要变异类型划分为19种,且不同稻瘟病菌群体来源的菌株,其变异类型...  相似文献   

9.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序列变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稻瘟病菌无毒基因与水稻抗病基因间符合基因对基因学说,当寄主的抗病基因产物直接或间接识别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产物时,可激发寄主产生过敏性坏死反应。在病原菌的致病系统中,无毒基因不稳定,经常发生变异,无毒基因的变异导致其逃脱寄主抗病基因的识别,抗病品种丧失抗病性。因此,了解无毒基因的变异机制对于培育抗病品种是至关重要的。无毒基因的变异机制主要包括点突变、缺失、插入、复制、移码突变等。目前,无毒基因AVR1-CO39,PWL,AVR-Pita的变异机制报道较多,ACE1,Avr Piz-t,AVR-Pia,AVR-Pii,AVR-Pik/km/kp的变异机制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10.
稻瘟病菌的菌丝融合现象及其后代的致病性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重复序列探针MGR586与限制性内切酶EcoR1组合,分析了11个稻瘟病菌(无性/有性)菌丝自身融合的亲代菌株及其22个菌丝融合点的再度培养菌株,以及7对相互组配后的第5代菌丝融合菌株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依其MGR-DNA指纹的相似性,其中大多数菌株被归属于不同的系谱;结合病菌的致病性测定,亦可鉴别出许多互不相同的生理小种。初步证实了稻瘟病菌本身存在的菌丝融合现象是该菌生理小种致病性变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稻瘟病菌致病性测试及稳定菌株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短期和长期贮存的稻瘟病菌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试,大部分菌株致病性发生变异,少部分菌株保持原来的致病性。86-47a(B13),87-123a(B15),90-29a(A1),90-67a(B13),90-83b(B13)和90-95a(B13)6个菌株经贮存及多次继代培养后仍保持原有的致病性,初步认为这6个菌株的致病性是较稳定的。从同一病穗分离的不同单孢的致病性表现一致,田间的稻瘟病菌有其相对的稳  相似文献   

12.
对籼稻品种特籼占13经返回式卫星搭载空间诱变的21个高代(SP10)突变品系的主要农艺经济性状以及稻瘟病抗性表现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参试的各突变品系大部分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均表现明显的变异,既有正向也有负向变异;不同突变品系对稻瘟病的抗性表现差异很大,同一突变品系对不同致病菌株的抗性表现差异也较大,表明空间诱变对稻瘟病抗性变异作用明显但较为复杂.从参试突变品系中可选出在株高、熟期、产量、外观品质和抗性等性状同时得到明显改良的新品种和新种质.  相似文献   

13.
亚洲5国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遗传多样性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rep PCR分析中国南方稻区及与中国相邻的4个亚洲国家稻瘟病菌(Magnaporthegrisea)的遗传多样性,试图探明影响稻瘟病菌系统进化的相关因素,揭示不同地域稻瘟病菌群体结构变异的内在原因。1 材料与方法1 1 菌株来源中国菌株:江苏8个,其它省33个,由南方稻区的1000个菌株中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探究稻瘟病菌假定核糖体生成因子MoRei1的生物学功能,通过敲除MoREI1基因、分析ΔMorei1突变体表型、鉴定基因互补及其互作蛋白功能等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敲除MoREI1基因后,稻瘟病菌ΔMorei1突变体的有性生殖能力丧失,附着胞形成率显著下降,致病力减弱;ΔMorei1突变体对细胞壁和氧化胁迫因子的敏感性增强,附着胞发育过程中糖原的移动和降解速率下降。稻瘟病菌MoREI1基因可恢复酿酒酵母REI1基因缺失突变体的部分表型,说明MoRei1与酵母核糖体生成因子Rei1在功能上具有同源性,并可能在核糖体生成过程中起类似的作用。稻瘟病菌MoRei1蛋白与预测的核输出因子MoAlb1间存在物理互作,且MoREI1基因缺失可影响稻瘟病菌MoAlb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上述研究结果对阐明MoRei1在稻瘟病菌形态分化和致病性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稻瘟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本文综述了稻瘟病菌的变异性、生理小种鉴定、致病性和水稻抗稻瘟病遗传研究进展,以及抗稻瘟病育种取得的成就,并就目前稻瘟病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为加速抗稻瘟病育种工作进程,提高工作成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黑龙江省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无毒基因AVR-Pib、AVR-PikAvrPiz-t在不同地区、年份间流行菌株的分布情况与变异机制,了解其等位基因的致病表型,为黑龙江省抗瘟品种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NCBI中公布的无毒基因序列对3个无毒基因AVR-Pib、AVR-PikAvrPiz-t的基因全长和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将2016年和2017年采自黑龙江省不同地区335个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的DNA进行PCR扩增,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分析,并挑选不同带型和不同地区代表菌株的PCR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相应无毒基因序列进行碱基与氨基酸序列的比较分析,并利用水稻抗性单基因系,对不同变异类型的稻瘟病菌菌株进行致病型测定。【结果】在PCR电泳检测中AVR-Pib、AVR-PikAvrPiz-t均出现特异性条带,说明这3个无毒基因在黑龙江省均有分布,并以不同分布频率与突变类型出现。3个无毒基因平均扩增频率分别为75.52%、87.16%和85.67%。其中AVR-Pib通过电泳检测与PCR产物测序检测出4种带型(无带、高带、中高带与低带)和5种变异类型AVR-Pib(1-1、1-2、2、3、3-1),基因型AVR-Pib-1-1、AVR-Pib-1-2、AVR-Pib-2和AVR-Pib-3-1为新发现的变异类型,其中基因型AVR-Pib-1-1和AVR-Pib-1-2均为转座子Pot2的插入,但插入位点不同;基因型AVR-Pib-2在阅读框上游存在小片段的插入;基因型AVR-Pib-3-1碱基序列与原序列比对有4处差异,即32(C/G)35(T/A)36(T/A)38(T/A),导致氨基酸翻译提前终止。对检测到的5种等位基因型进行致病型测定,分析发现除正常基因型AVR-Pib-3外,其他变异基因型无毒功能均已丧失。而AVR-Pik经PCR产物测序检测出7种等位基因型,AVR-Pik(D、A、B、C、E、F、F2),碱基序列的变化均导致氨基酸错义突变,7种等位基因型均已见报道。无毒基因AvrPiz-t通过电泳检测和PCR产物测序分析,发现2种带型(高带和正常带型)与4种基因型AvrPiz-t(A、B、C、D),其中AvrPiz-t-A为正常基因型;基因型AvrPiz-t-B在191位处有碱基A的插入,导致氨基酸翻译提前终止;基因型AvrPiz-t-C为新发现的等位基因型,其特点在于与A类型存在17(T/C)和19位处碱基C的插入,发生移码突变翻译提前终止;高带型对应的无毒基因型AvrPiz-t-D经测序验证为Pot3转座子的插入。4种基因型菌株分别接种水稻单基因系发现,AvrPiz-t-A可以被Piz-t识别表现无毒,AvrPiz-t(B、C、D)均不能被Piz-t所识别而表现为有毒性。【结论】黑龙江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b、AVR-PikAvrPiz-t分布较为广泛,且变异类型丰富,研究结果可为选育和推广携带相应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离体接种鉴定和致病性人工诱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瘟病菌品种专化性致病型(即生理小种)严重分化,给抗病育种及病害控制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研究其生理小种变化是目前发展所必需。本试验对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致病性人工诱变研究前期工作进行了探讨,并初步掌握了产孢的技术、水稻离体培养和接种技术、菌株诱变的条件以及获得致病性突变菌株。  相似文献   

18.
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扼要叙述了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的可能途径,还介绍了在变异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最后作者对水稻杂交有种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9年证明籼、粳稻上分离的菌株致病性不同,稻瘟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1973~1975年筛选出12个鉴别品种,对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进行了初测。1975~1985年应用我国7个鉴别品种,鉴定了1760个有效单孢菌株,区分作7群49个小种,其中ZB群为优势小种群,ZB_(15)为优势小种。小种研究的结果,已在品种抗性丧失预测、指导品种合理布局、抗源筛选和加速抗病育种等方面开始应用。文中还对稻瘟病菌变异和小种研究方法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采用基于LC/Q-TOF 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的胞外代谢物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代谢标志物,并采用PCA数据处理方法对不同致病性菌株进行分类,建立致病性的PLS-DA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从代谢水平上区分野生型强致病力菌株、野生型无致病力菌株以及强致病力菌株经Tn-5转座子插入导致致病力丧失的人工致弱突变菌株。对代谢标志物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在无致病力菌株和Tn-5致弱菌株中,有12种代谢标志物与强致病力菌株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FC≥2),并表现出相同的丰度变化趋势,预示着这些代谢标志物可能与青枯雷尔氏菌的致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