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黄淮海地区,通过对不同播期红麻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迟播比早播的生育期短,麻株旺长时间晚而短,其骨占比例小、叶占比例大、不利纤维成熟。迟播天数与麻株干物质积累、纤维积累、株高、茎粗、皮厚、出麻率、纤维细胞数以及纤维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播种季节愈晚,减产幅度愈大。生产上设法早播、早管、适时晚收、选用中熟品种和适当增加密度,能有效地提高夏麻产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A1、A2等五个红麻品种为材料,测试麻茎、骨的密度(比重),茎节间长,单位长度麻骨重,麻株重心,皮骨比值,叶柄与茎夹角,髓腔径和根重与麻株倒伏的关系。结果表明:A1的麻骨密度0.1518g/cm3最大,其次A3为0.1473g/cm3,分别比A5高21.71%、19.34%,茎和骨密度与品种倒伏显著正相关(r=0.931**、0.900**)。A2茎节间距平均4.561厘米最短;叶夹角小,平均比A5短1.876厘米,小10.39度,根总重比A5高34.35%。A5皮骨比值(0.773)最大。茎节长、叶夹角、皮骨比值与麻株倒伏呈正相关(r=0.943**、0.980**、0.840*)。根重与麻株倒伏是显著负相关。髓腔径品种间差异较大,腔茎比与麻株倒伏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长果种黄麻品种的8个主要性状进行了表型相关分析,就7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关系作了多元回归分析,并计算了性状对产量的通径系数。通过七元回归分析知道,在诸多性状中,以单株干重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为出麻率。进而只就5个能目测到的性状对产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茎粗和株高对产量的作用较大。在高产育种上,可将提高麻株的茎粗、株高和出麻率作为主攻目标。生产上可根据麻株茎粗和株高两个性状的生长发育规律来制定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麻业》1980,(4):23-25
脚麻(苎麻的无效分株)可以繁殖,而且第二年可以丰收。阳新县麻科所78年6月中旬用附近生产队的脚麻移栽10亩,并对其中东段4亩加强培育管理,79年头麻总产94斤,二麻总产215斤,三麻总产339斤,株高平均160厘米,茎粗0.9厘米,蔸有效分株8.25株,每亩有效株约1.7万株左右。全年总产648斤,平均亩产162斤。  相似文献   

5.
长果种黄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长果种黄麻品种的8个主要性状进行了表型相关分析,就7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关系作了多元回归分析,并计算了性状对产量的通径系数。通过七元回归分析知道,在诸多性状中,以单株干重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为出麻率。进而只就5个能目测到的性状对产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茎粗和株高对产量的作用较大。在高产育种上,可将提高麻株的茎粗、株高和出麻率作为主攻目标。生产上可根据麻株茎粗和株高两个性状的生长发育规律来制定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麻的播法与密度以窄行条播(7.5或3.75厘米行距),每亩留苗8—10万株为宜。因为单株营养而积大(66—83平方厘米),个体与群体发育协调一致,株高7—8尺,麻茎中部粗0.6—0.8厘米,现蕾前后的叶面积系数5—6以上,在合理供给水肥条件下,一般亩产纤维300斤左右,高的可达400斤。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钾肥施用量与亚麻抗倒伏特性的关系,提出品种适用的最佳钾肥施用方案,本文以中亚麻1号及中亚麻2号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钾肥配施量共4个处理,通过盆栽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钾肥施用量对2个亚麻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中亚麻1号较中亚麻2号对于钾肥耐受性不高,随着钾肥的施用量增高,其株高、茎粗以及茎秆鲜重都受到影响,因此在种植过程中要限制钾肥的施用量.中亚麻2号对钾肥的耐受性较好,增施钾肥,可显著提高茎秆鲜重及茎粗,而株高则降低,从而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研究结果可为亚麻的高产栽培及合理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浙红3号是一个产量高、稳定性好、适应性强的红麻新品种。从经济性状对产量的相关分析得知,有效麻、株高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茎粗、皮厚与产量呈较小负相关,经济性状间有效麻与茎粗、株高与皮厚呈负相关;进一步进行通径分析,经济性状中对产量作用的大小依次为有效麻>株高>皮厚>茎粗。因此,浙红3号的产量主要取决于有效麻的多少和植株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栽培密度下,对工业大麻品种"云麻1号"产量及农艺性状进行研究,得出了"云麻1号"的最适宜的栽培密度,为大田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栽培密度的增加,株高、茎粗逐渐减小,而分枝高度、小麻率逐渐增加;栽培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工业大麻品种"云麻1号"产量降低.小区产量试验表明,"云麻1号"在中等肥力水平下栽培密度以46.95万株/hm2为宜,干茎杆产量可达15708kg/hm2.  相似文献   

10.
浙红3号是一个产量高,稳定性好,适应性强的红麻新品种。从经济性状对产量的相关分析得知,有效麻,株高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茎粗,皮厚与产量呈较小负相关,经济性状间有效麻与茎粗,株高与皮厚呈负相关;进一步进行通径分析,经济性状中对产量作用的大小依次为有效麻〉株高〉皮厚〉茎粗。因此,浙红3号的产量主要取决于有效麻的多少和植株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麻作》1980,(4):23-25
脚麻(苎麻的无效分株)可以繁殖,而且第二年可以丰收。阳新县麻科所78年6月中旬用附近生产队的脚麻移栽10亩,并对其中东段4亩加强培育管理,79年头麻总产94斤,二麻总产215斤,三麻总产339斤,株高平均160厘米,茎粗O.9厘米,蔸有效分株8.25株,每亩有效株约1.7万株左右。全年总产648斤,平均亩产162斤。  相似文献   

12.
红麻茎皮骨比值属品种的特性,遗传选择效果较好,可作为单株选择的标准之一。但在红麻一生中,麻茎的皮骨比值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它随着生长日数的增加、株高和茎粗的增长而是曲线变化,拟合:y=aXe~(bx)方程(a>0,b<0)。一般在旺盛生长前期的皮骨比值最高,苗期和后期较低。在群体中,茎高、粗的比茎矮、细的皮骨比值低。无论何时测量,取茎三分之一的中部可以代表整株的皮骨比值或纤骨比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麻的播法与密度以窄行条播(7.5或3.75厘米行距),每亩留苗8—10万株为宣。因为单株营养面积大(66—83平方厘米),个体与群体发育协调一致,株高7—8尺,麻茎中部粗0.6—0.8厘米,现蕾前后的叶面积系数5—6以上,在合理供给水肥条件下,一般亩产纤维300斤左右,高的可达400斤。  相似文献   

14.
汤永海  陈安国 《中国麻作》1994,16(2):3-7,10
红麻茎皮骨比值属品种的特性,遗传选择效果较好,可作为单株选择的标准之一。但在红麻一生中,麻茎的皮骨比值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它随着生长日数的增加,株高和茎粗的增长而呈曲线变化。拟合:y=aXe^bx方程(a>0,b<0)。一般在旺盛生长前期的皮骨比值最高,苗期和后期较低。在群体中,茎高,粗的比茎矮,细的皮骨比值低。无论何时测量,取茎三分之一的中部可以代表整株的皮骨比值或纤骨比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不同皮骨比值的红麻品种,不同器官和麻株的不同部位、蒴果去留对纸浆得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皮骨比值与得浆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844~(**))。红麻各器官得浆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为:韧皮部>全杆>根部>麻骨>果梢;而叶(含叶柄)、果(含果柄)基本不合浆,髓不含浆;麻茎中下部得浆率显著地比中上部高。品种间得浆率以7804(49.53%)最高,比其它品种高1.01~4.2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广义法、回归相关法及利用回交一代和杂种二代群体估算了黄麻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力,在三种估算法中,各组合的各性状遗传力位次有相似的趋势。估算结果表明:生育期、株高、分叉高的遗传力是高的,茎粗、麻皮厚的遗传力不高,而单株重遗传力很低。各性状遗传力位次大体为生育期、株高→分叉高→茎粗→麻皮厚→单株重。  相似文献   

17.
麻地膜覆盖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麻地膜覆盖对不同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麻地膜覆盖提前出苗期,加快出叶速度.麻地膜覆盖明显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以及地上部生长,显著提高株高、茎粗以及干物质重,增加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麻业》1986,(4):35-36
提高麦茬麻的单产对发展和不断完善麦麻两熟制具有重要意义,而影响麦茬麻单产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一)收麦后播种迟,气温高,苗期短,麻株生长快,根系发育弱,是制约麦茬麻个体不能向高、粗、重发展的内在原因,致使单株生产力不高,单株纤维重一般较春麻低20%左  相似文献   

19.
赤霉素与多效唑对甘蔗愈伤再生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ROC22)愈伤再生苗为材料,在生长前期分别使用100mg/L赤霉素(GA)与100、200mg/L多效唑(PP_(333))均匀喷施于植株叶片等生长部位,分别调查植株株高、叶片、节间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GA单独处理能明显提高甘蔗愈伤再生苗株高,茎径、叶面积、叶片长度与宽度则相反;而PP_(333)处理后抑制甘蔗愈伤再生苗株高和茎径增粗,后期均能有效提高其叶面积指数、叶片长度与宽度等;GA与PP_(333)配合处理,其株高与茎径则均明显高于对照,也提高了甘蔗叶面积、叶片宽度,但对叶片长度影响不大。经GA与PP_(333)处理均未能提高甘蔗植株下部茎长如+1、+2、+3节间长度。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广义法、回归相关法及利用回交一代和杂种二代群体估算了黄麻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力,在三种估算法中,各组合的各性状遗传力位次有相似的趋势。估算结果表明:生育期、株高、分叉高的遗传力是高的,茎粗、麻皮厚的遗传力不高,而单株重遗传力很低。各性状遗传力位次大体为生育期、株高→分叉高→茎粗→麻皮厚→单株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