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以芒果炭疽病菌抗药性菌株、敏感菌株为研究材料,用生长速率法筛选出了一批高效抑菌植物,大部分植物的丙酮提取物对芒果炭疽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肉桂、丁香、藿香的提取物活性最强,在干物质质量浓度为0.025 g/mL下抑制率达100%;芒果炭疽病菌抗药性菌株对肉桂等植物提取物无明显抗性;肉桂油对芒果炭疽病菌敏感菌株(ZJS)和抗药性菌株(JZR)的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98.9和71.2 mg/L,而肉桂醛对ZJS和ZJR的EC50值分别为20.7和20.2 mg/L。 相似文献
2.
黄瓜炭疽病菌对杀菌剂敏感性的优化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黄瓜炭疽病菌(Gloeosporium orbiculare Ars)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试验设计,比较了不同培养基、孢子萌发方法对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建立了一套测定炭疽病菌分生孢子对杀菌剂敏感性的简易方法。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培养的分生孢子。均以使用玻片水琼胶表面萌发法的萌发效果最好.且以PDA培养基培养的分生孢子在玻片水琼胶表面萌发率最高、最稳定。此外使用该方法测定了黄瓜炭疽病菌对福美双、百菌清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三重PCR检测黄瓜炭疽病菌、菌核病菌和细菌性萎蔫病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黄瓜炭疽病(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黄瓜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和黄瓜细菌性萎蔫病(Erwinia tracheiphila)等黄瓜主要病害病原菌的三重PCR检测体系。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对三重PCR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进行退火温度优化, 并以3个引物组、Taq DNA聚合酶、dNTP和Mg2+ 共6因素3水平进行多重PCR体系优化, 成功建立了适合黄瓜主要病害的三重PCR最佳检测体系, 即25 μL的反应体系中含有0.24 μmol·L-1 CY1/CY2;0.72 μmol·L-1 SSFWD/SSREV;0.336 μmol·L-1 ET-P1/ ET-P2;1 U Taq聚合酶;0.15 mmol·L-1 dNTP;1 mmol·L-1 MgCl2, 最适退火温度为63℃。该方法能够快速从田间黄瓜发病植株和根围土壤中将黄瓜炭疽病菌、黄瓜菌核病菌和黄瓜细菌性萎蔫病菌检测出来, 灵敏度可以达到10 pg·μL-1。 相似文献
4.
5.
梅花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mume)在20%梅叶汁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好,而且产孢速度快,其次为PSA培养基,病菌分生孢子在5种营养液中均可萌发,以梅叶汁中萌发率最高,葡萄糖液次之,清水对照最差。适合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适合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pH值为5.4,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88.5%以上才能萌发,以相对温度100%中萌发率率最高,在水滴中萌发率较低,持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和 相似文献
6.
通过测定垂序商陆与胜红蓟乙酸乙酯提取物处理后的降香黄檀炭疽病菌内丙二醛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4种酶活性,来初步判断垂序商陆与胜红蓟提取物对炭疽病菌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两种提取物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炭疽病病原菌膜系统,垂序商陆处理组丙二醛含量在56h后显著提高,胜红蓟处理组则缓慢增加,略高于对照组;垂序商陆处理组菌体内蛋白质含量先增加,32h后急剧降低,胜红蓟处理组蛋白质含量从初期开始就少于对照组;两种提取物都能影响菌体的保护性酶活性,两处理组SOD活力都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CAT活力高于对照组。两组SDH、LDH活力都小于对照组,而垂序商陆处理组SDH、LDH活力小于胜红蓟处理组。初步说明两种植物提取物可通过影响病原菌的代谢系统和生理过程来发挥其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7.
13种海南入侵植物提取物对降香黄檀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13种海南入侵植物不同溶剂提取物对降香黄檀炭疽病菌的生物活性,以筛选出具有较好抑菌活性的植物提取物。结果表明:10种植物对炭疽病菌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中效果最好的提取物为垂序商陆乙酸乙酯提取物,EC50为3.413mg/mL,其次是胜红蓟乙酸乙酯提取物以及飞机草乙醇提取物,EC50分别为5.849、21.984mg/mL。3种植物提取物都可以导致炭疽病菌菌丝畸形,高浓度垂序商陆与胜红蓟提取物甚至可以导致细胞壁破裂。垂序商陆提取物的MIC为5.0mg/mL,MBC为10mg/mL;胜红蓟提取物的MIC为7.5mg/mL,而MBC大于12.5mg/mL。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乙醇低温沉淀法及 Sephadex G-50凝胶柱等手段分离纯化短短芽孢杆菌 Brevibacillus brevs HAB-5主要活性成分。针对芒果炭疽病菌C7-2,菌株HAB-5发酵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最佳培养基为改良的LB,命名为ZS,其最佳发酵条件为28℃、2 d和装液量为50 mL/250 mL。菌株HAB-5总蛋白没有拮抗活性,但HAB-5菌液的上清液能产生较强的抑菌效果;同时,在单独培养和与病原菌对峙培养下,取距HAB-5菌落1 cm处的培养基(MB)均对病原菌产生了明显的抑菌圈。菌株HAB-5上清液经硫酸铵沉淀不具有抑菌活性,但采用低温乙醇法等提取具有抑菌作用的菌株HAB-5上清液或MB,其粗提物均产生较强的抑菌效果,再经Sephadex G-50凝胶柱过柱和SDS-PAGE分析,在14.4 kD位置均具有较强信号的条带。因此,菌株HAB-5主要抑菌活性物质为肽类,其中14.4 kD大小的肽类是菌株HAB-5重要抑菌成分。 相似文献
9.
10.
室内研究了新疆紫草色素对番茄叶霉病菌Fulvia fulva (Cooke) Cifferri的生物活性。新疆紫草色素用石油醚提取,分别用平板表面萌发法和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番茄叶霉病菌孢子萌发、孢子芽管长度及菌丝生长的影响。并在离体条件下测定了其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新疆紫草色素对番茄叶霉病菌抑制作用明显,其中抑制孢子萌发EC50为17.4 μg/mL,抑制孢子萌发芽管长度的EC50为1.0 μg/mL,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为200.4 μg/mL;浓度为800 μg/mL时对番茄叶霉病的离体防治效果达到90.5%。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苯并烯氟菌唑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潜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苯并烯氟菌唑对108株辣椒炭疽病病原菌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菌株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通过辣椒活体接种试验比较苯并烯氟菌唑对辣椒炭疽病的相对保护防效和相对治疗防效,测定其对辣椒炭疽病的室内相对防效和田间相对防效。结果表明,苯并烯氟菌唑对尖孢炭疽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高于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对孢子萌发及对菌丝生长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005~0.196μg/mL和0.073~3.398μg/mL;苯并烯氟菌唑对辣椒炭疽病的相对保护防效优于相对治疗防效,240 g (a.i.)/hm2苯并烯氟菌唑对辣椒炭疽病的相对保护防效可达85.64%。240 g (a.i.)/hm2苯并烯氟菌唑喷雾处理对辣椒炭疽病的田间相对防效均在75.31%以上,显著高于相同剂量的氟吡菌酰胺、氟啶胺和多菌灵的相对防效。总之,苯并烯氟菌唑对尖孢炭疽菌有较高毒力,对辣椒炭疽病有稳定的田间防效,有开发为防治辣椒炭疽病新药剂...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金丝草Pogonatherum crinitum在植物病原菌防治方面的应用前景,测定了金丝草水提取物及其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对20种常见农作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2.00×103 mg/L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其中8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率大于50%,尤其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的抑制率高达100%。由乙酸乙酯萃取物进一步分离得到10个已知化合物,经波谱学方法鉴定其分别为1,2,4-三羟基苯( 1 )、1,2-二羟基-4-甲氧基苯( 2 )、小麦黄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 3 )、小麦黄素( 4 )、β-腺苷( 5 )、咖啡酸( 6 )、留兰香木脂素B( 7 )、木犀草素6-C-β-波依文糖-7-O-β-葡萄糖( 8 )、芦丁( 9 )及槲皮素( 10 ),其中化合物 2、3、5、7 和 10 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孢子萌发法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 6~10 对棉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辣椒疫霉的孢子萌发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分别在18.54~103.6 mg/L和21.38~87.83 mg/L之间。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吡唑醚菌酯对福建省草莓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防治潜力和应用前景,采用室内生测法测定草莓炭疽病菌对该菌剂的敏感性及其与6种不同杀菌剂之间的交互抗性。结果显示,吡唑醚菌酯对福建省5个地区分离的62株草莓炭疽菌菌株的EC50介于0.086~0.879μg/mL之间,总变异系数为10.24,且符合正态分布,以其平均值0.363μg/mL为敏感基线的菌株抗性比值均低于5;此外,吡唑醚菌酯EC50与多菌灵、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咪酰胺、咯菌腈、甲基硫菌灵的EC50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福建省不同地区草莓炭疽病菌群体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虽存在一定变异,但仍均较敏感;吡唑醚菌酯与其他6种杀菌剂间不存在交互抗性,可用于防控草莓炭疽病。 相似文献
14.
牛耳枫果实中抑菌活性成分的初步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牛耳枫Daphniphyllum calycinum在农业病害防治方面的应用前景,采用柱层析和重结晶等分离技术,从牛耳枫果实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已知化合物,并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番茄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和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3种植物病原菌为指示菌种,对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成分进行了测定。经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解析,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甲氧基苯甲酸(1)、对羟基苯甲醛(2)、5,7-二羟基色原酮(3)、对羟基苯甲酸(4)、反式对羟基肉桂酸(5)、5,7,4'-三羟基-3'-甲基黄酮(6)、山奈酚(7)、 β-胡萝卜苷(8)、木犀草素(9)和3,4-二羟基苯甲酸(10)。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结果表明:在100 mg/L下,化合物3、6、7和10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58.1%、74.3%、85.0%和79.5%;化合物6和7对番茄白绢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6.2%和72.5%;化合物6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率为54.5%。化合物1~7和9~10为首次从该植物的果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为拓展抗菌蛋白在新型生物农药上的潜在应用价值,通过SP-Sepharose阳离子交换层析、Mone S阳离子交换层析和Superdex 75凝胶过滤层析从京水菜Brassica juncea var. multisecta种子中纯化得到一种分子量约为30 kD的SU1抗菌蛋白,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该抗菌蛋白的稳定性和抑菌活性,并采用荧光染色法分析其抗菌机制。结果表明,在pH为1~3和11~13条件下,SU1抗菌蛋白抑菌活性不受影响;40~80℃热处理和100 mmol/L Mn~(2+)、Al~(3+)、Zn~(2+)、Cu~(2+)、Fe3+、Pb~(2+)、Mg~(2+)、K~+和Cr~(3+)离子处理后,该抗菌蛋白仍具有抑菌活性,而100 mmol/L Ca~(2+)离子处理后该抑菌蛋白的抑菌活性消失。此外,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溶液处理后SU1抗菌蛋白的抑菌活性消失,再次加入Cr~(3+)离子时,其抑菌活性恢复。SU1抗菌蛋白能抑制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可破坏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菌丝细胞膜透性和细胞核的完整性,并引起线粒体膜电势增加和菌丝细胞脱氧核糖核酸的分解。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大豆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苯醚甲环唑的抗性风险及其抗性机制,采用药剂驯化法诱导获得其抗性突变体,并测定抗性突变体的适合度和交互抗性,同时分析抗性突变体和敏感菌株cyp51A和cyp51B基因的cDNA序列、启动区序列及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从大豆胶孢炭疽菌2株敏感菌株中筛选获得7株低抗苯醚甲环唑的突变体,突变频率为1.75×10-4,其抗药性可以稳定遗传。抗性突变体与亲本敏感菌株在对温度的敏感性、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和致病力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之间存在中等交互抗性(相关系数为0.80,P<0.05),苯醚甲环唑与咪鲜胺锰盐、多菌灵、氟啶胺和吡唑醚菌酯之间无交互抗性。抗性突变体cyp51A和cyp51B基因的cDNA序列未发生核苷酸突变,cyp51A和cyp51B基因的启动区无插入片段。经苯醚甲环唑处理后,4株抗性突变体lq27-7-1、lq27-7-2、lq30-2-1和lq30-2-2的cyp51A基因相对表达量被诱导上调倍数显著高于亲本敏感菌株;3株抗性突变体lq27-7-2、lq...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广东省菜心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差异和变化,于2009—2014年从广东省15个县/市菜心产区分离获得105个菜心炭疽病菌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咪鲜胺的EC50值,并比较了同一年份不同地区菜心炭疽病菌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差异和不同年份间菜心炭疽病菌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变化。结果显示:同一年份菌株间,采自2009年间的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差异最小,敏感性最低地区菌株的平均EC50值是最高地区菌株的1.2倍;采自2014年间的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差异最大,敏感性最低地区菌株的平均EC50值是最高地区菌株的34.9倍;其余年份间的不同地区最大平均EC50值和最小平均EC50值相差9.2~10.4倍。不同年份菌株间,2010年的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最高,平均EC50值为0.052 0 μg/mL;2012年的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最低,平均EC50值为0.259 9 μg/mL;2012—2014年的菌株对咪鲜胺的平均EC50值范围在0.104 5~0.259 9 μg/mL之间,高于2009—2011年的菌株对咪鲜胺的平均EC50值(0.052 0~0.074 3 μg/mL)。2009—2014年广东省田间菜心炭疽病菌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呈降低趋势,存在潜在抗药性风险。 相似文献
18.
在活性追踪指导下,采用多种分离技术从河朔荛花根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经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技术并结合相关文献确定其结构分别为1-己酸-2,3-硬脂酸甘油三酯( 1 )、β-谷甾醇( 2 )、月桂醇( 3 )、顺-十八碳-9-烯酸( 4 )、(2E)-庚基-3-(3, 4-二羟基苯基)丙烯酸酯( 5 )、(–)-pluviatolide( 6 )、1β-hydroxy-10β-H-guaia-4,11-dien-3-one( 7 )、异狼毒素( 8 )、新狼毒素B( 9 )、瑞香酚( 10 )、单棕榈酸甘油酯( 11 )和(+)-去甲络石甙元( 12 )。其中,化合物 3 、 4 和 6 ~ 12 均为首次从河朔荛花中分离得到。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异狼毒素( 8 )和新狼毒素B( 9 )对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68.4 μg/mL和44.9 μg/mL,对孢子萌发的EC50值分别为25.1 μg/mL和14.0 μg/mL。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