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刈割是紫花苜蓿收获、利用和管理的主要方式,刈割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当年收获苜蓿的产量和质量,间接影响到后来年份生产力的维持与提高。刈割通常包括刈割时间、茬次、次数和留茬等。文章全面综述了不同刈割形式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和草品质的影响以及相应作用机理,表明紫花苜蓿适宜刈割期是现蕾—初花期,最佳刈割期是初花期。适宜刈割次数3~5次,留茬高度3~5 cm,最后1次刈割留茬8~9 cm。  相似文献   

2.
2012~2015年,在海河平原区以2个苜蓿品种为材料,设置2种刈割制度,每种刈割制度下设置3种刈割次数,从苜蓿各茬次产草量、饲用品质以及农艺性状等方面研究适宜海河平原区苜蓿生产的合理刈割制度。试验结果显示:末次刈割时间确定情况下年刈割5次时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年刈割5次处理时产草量和年刈割4次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年刈割6次处理,而粗蛋白产量显著高于年刈割4次和年刈割6次处理。两个品种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RFV值)均随着刈割次数增加而逐渐升高,饲用品质更优,表现趋势一致。综合考虑苜蓿产草量、粗蛋白产量和饲用品质,海河平原区苜蓿生产以年刈割5次为宜,建议第1茬草刈割在现蕾期,一般在5月上、中旬进行,第2茬草刈割间隔为30d,而第3茬、第4茬和第5茬草刈割间隔为40d,此种刈割方式为该地区苜蓿优质高产的合理刈割制度。  相似文献   

3.
主要研究了刈割强度对新麦草不同部位物质分配的影响及对再生速度和再生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新麦草碳水化合物含量与其刈割后的再生关系密切,不同强度刈割后植物体各部分碳水化合物含量迅速降低,尤其是分蘖节总糖变化剧烈。各刈割留茬处理分蘖节总糖降低幅度的次序是2cm>4cm>6cm>CK,同时分蘖节含氮量也有变化。不同刈割强度对新麦草地上部分粗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大,刈割处理粗蛋白质含量比对照处理高,尤其以留茬2cm蛋白质含量最高,并且此处理随物候期的推移粗蛋白质降低幅度最小。刈割后的再生速度和再生草产量,留茬2cm和留茬4cm差异不显著,但牧草品质以留茬2cm为宜。  相似文献   

4.
在同仁县进行了不同留茬高度的的刈割试验。试验表明:留茬高度、刈割时间不同,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年草地产草量,也间接影响下年草地生产水平的维持和提高,在开花期、留茬高度4cm的草地是次年增加产草量的最佳刈割地。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紫花苜蓿二茬草刈割期对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石风善 《草业科学》2004,21(6):28-29
俄罗斯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第.1茬草刈割以后25 d内株高增长速度最快,地上部鲜、干草产量在20 d内增长速度最快,40 d之后下降.茎叶的粗蛋白含量40 d内保持在18%以上.根鲜、干质量25 d内在增加,根的粗蛋白含量第1茬草刈割以后,第25日根的粗蛋白含量最低,粗脂肪含量呈上升趋势.因此,在佳木斯地区俄罗斯紫花苜蓿第2茬草应在第1茬草刈割以后的40 d内进行刈割.  相似文献   

6.
为了掌握光敏型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在不同种植和收割方式下的经济效益,在陇东旱塬麦茬后用3种穴播方式(免耕露地、翻耕露地和翻耕覆膜)复种了3个光敏型高丹草品种(海牛、BJM和大卡),测定了各处理下刈割一茬和两茬的草产量,并比较分析了总投入、总收入、纯收益和产投比。结果表明,两种收割方式下,总收入、纯收益和产投比的穴播方式主效均呈显著差异(P0.05),且均以翻耕覆膜最高;品种和穴播方式互作不明显;刈割两茬,品种主效无显著差异,均以海牛最高;刈割一茬,品种主效有显著差异(P0.05),均以BJM最高。人工作业与机械作业相比:3种穴播方式的总投入在采用机械作业时均较人工作业低,机械作业的纯收益和产投比均较人工作业的高。刈割一茬和刈割两茬相比:刈割一茬的总收入、纯收益和产投比均明显高于刈割两茬。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陇东旱塬地区麦茬后夏播高丹草的生产模式中,以选择BJM品种采用翻耕覆膜穴播,并利用机械刈割一茬(早霜前1周刈割)的生产方式经济效益为最优。  相似文献   

7.
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翌年生长及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4年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进行了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翌年生长及草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翌年返青率的下降幅度逐渐增大;刈割次数对翌年各茬草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的影响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同时,年内各茬次之间的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均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综合2年试验结果认为,研究地区灌溉条件下种植紫花苜蓿年内刈割3~4次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李源  赵海明  谢楠  刘贵波  谢俊雪 《草地学报》2012,20(6):1093-1098
为揭示不同种植密度和留茬高度下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 Sudanense)生产性能间的差异性,以国审冀草1、2号高丹草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2008-2010年在海河低平原农区连续3年小区试验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留茬高度对冀草1、2号高丹草株高、茎叶比、群体密度、鲜干比以及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7.5~37.5万株·hm-2)处理下,冀草1、2号高丹草的株高、茎叶比及总草产量无显著差异,而鲜干比和群体密度在相同茬次不同处理间表现出一定的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刈割时期(抽穗期刈割、株高1.5 m左右刈割)的留茬高度(5,10,15,20和25 cm)处理表明,抽穗期刈割时不同留茬高度下冀草1、2号高丹草各性状值间无显著性变化;而株高在1.5 m左右刈割时留茬高度为20 cm处理下冀草1、2号高丹草总鲜、干草产量显著高于留茬高度为5 cm的处理(P<0.05)。综合分析得出,海河低平原农区,抽穗期刈割时,冀草1、2号高丹草的种植密度在7.5~37.5万株·hm-2均可,且不同留茬高度对2茬草的生产性能无显著性影响,而株高1.5 m左右刈割时,最佳留茬度应为20 cm。  相似文献   

9.
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翌年生长及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03~2004年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进行了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翌年生长及草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翌年返青率的下降幅度逐渐增大;刈割次数对翌年各茬草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的影响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同时,年内各茬次之间的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均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综合2年试验结果认为,研究地区灌溉条件下种植紫花苜蓿年内刈割3~4次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采用合理的刈割技术,可以提高天然草地牧草的产量和质量.试验表明:留茬高度、刈割时间不同,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年草地产草量,也间接影响下年草地生产水平的维持和提高,在开花期、留茬高度4cm的刈割处理可使天然草地增加产草量.  相似文献   

11.
根据云南省晋宁县特有的生态和经济发展特点,在冬闲田上用小黑麦 WOH939、WOH830、NTH237三个品种与光叶紫花苕分别以6:4和7:3的比例混播,共6种组合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各混播处理中植株高度、叶面积指数、产草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在同一生态环境下表现出相似的叶面积指数及产草量变化规律:小黑麦的叶面积指数从孕穗期之后逐渐下降,而光叶紫花苕的叶面积指数始终保持上升趋势,混播草地叶面积变化规律与小黑麦相似。各混播草地产草量快速增长阶段出现在小黑麦的分蘖期到孕穗期;在开花期,干草产量可以达到9.7~12.4 t/hm~2。  相似文献   

12.
燕麦与毛苕子混播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比试验的方法,进行了燕麦与毛苕子混播试验,结果表明:B处理鲜草产量明显高于其它处理,其抗倒伏性能随毛苕子播量的增加而降低。B处理的燕麦与毛苕子植株增高幅度也最大。  相似文献   

13.
贵南森多地区一年生禾豆饲草混播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贵南县森多乡将燕麦与箭豌豆进行混播,其鲜草产量比单播燕麦增产29.5%,比单播箭豌豆增加20.2%;而毛苕子与燕麦混播,比单播燕麦和毛苕子分别增产4.2%和16.1%。说明燕麦与箭豌豆混播更适于森多地区。  相似文献   

14.
豆科与禾本科绿肥饲草作物混播增肥及改土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四因素单形重心混料设计,对豆科与禾本科绿肥作物混播增肥改土效果及其混播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箭筈豌豆、毛苕子、谷子混播为最佳混播方式,其用种量为箭筈豌豆75.0kg/hm2、毛苕子30kg/hm2、谷子20kg/hm2,在小麦扬花期撒播,鲜草产量可达36138kg/hm2,较单播箭筈豌豆、毛苕子、谷子分别增产34.6%、1.9%、156.3%;鲜根量可达3534kg/hm2,较单播箭筈豌豆、毛苕子、谷子分别增加81.4%、67.2%、28.9%。混播区较单播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148~0.43g/kg,全氮增加-0.04~0.11g/kg,碱解氮增加2.1mg/kg,速效磷增加1mg/kg,全磷基本保持平衡,土壤容重减轻0.01~0.02g/cm3,土壤孔隙度提高0.33%~0.66%。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6个不同产区凉山光叶紫花苕Vicia benghalensis综合性状分析,凉山光叶紫花苕存在明显的类型划分,盐源产区生育期最短,刈割后再生能力最差,平均每株分枝数最少,其以分枝长度长、叶量大、茎秆粗壮而获得较大生物量,而昭觉产区则相反;在植株植物学性状聚类分析中,盐源、昭觉产区独自各为一类,布拖、普格、小兴场、云南并为一类,可将盐源产区凉山光叶紫花苕划分为早熟类型,昭觉产区为晚熟类型,其他4个产区性状介于二者之间,属中熟类型。通过性状相关通径分析,影响凉山光叶紫花苕生物量的主要性状是叶量和分枝长度。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减少普通地膜和氮肥的投入,实现该地区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在甘肃武威试验站采用完全随机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玉米单作、玉米//毛苕子和玉米//箭筈豌豆)和覆盖方式(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对玉米和绿肥作物氮素吸收以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和间作对作物的氮素吸收利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玉米收获期,与无覆盖相比,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玉米植株吸氮量分别增加21.46%,11.22%和34.63%,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毛苕子和玉米//箭筈豌豆的玉米吸氮量分别增加6.94%和6.26%。玉米收获期,秸秆覆盖的牧草植株吸氮量较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无覆盖分别增加46.75%,72.31%和21.76%,间作毛苕子的吸氮量较间作箭筈豌豆增加25.26%。玉米收获期,各处理玉米带、牧草(裸露)带0~14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均低于牧草收获期,无论牧草收获期还是玉米收获期,单作玉米的玉米带、裸露带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均低于间作玉米。玉米收获期,普通地膜覆盖和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的玉米带0~14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无覆盖分别显著增加32.87%和27.82%,普通地膜覆盖的牧草(裸露)带0~14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分别增加9.17%、6.07%和35.45%。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混播比例和刈割茬次对一年生禾豆混播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本研究设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k.)100%(R1)、75%多花黑麦草+25%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R2)、50%多花黑麦草+50%箭筈豌豆(R3)、25%多花黑麦草+75%箭筈豌豆(R4)与100%箭筈豌豆(R5)5个处理,分别于2017年1月4日(H1)、3月14日(H2)、4月21日(H3)和5月19日(H4)4个时期刈割,并采集0~20 cm土壤样本,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是混播草地主要土壤细菌群落。禾豆混播比例对土壤alpha多样性无显著性影响,刈割茬次对土壤细菌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和物种丰富度指标(Chao 1指数)影响效果显著(P<0.05),改变了细菌群落结构。刈割茬次引起土壤细菌群落变化,影响了多花黑麦草和箭筈豌豆混播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18.
This report describes an outbreak of hairy vetch toxicosis afflicting a herd of cattle with a fatal cutaneous and systemic granulomatous disease. It highlights how this condition remains poorly recognized by cattle production professionals in Europe and the need for communication about vetch-associated diseases.  相似文献   

19.
紫花苜蓿对九种杂草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运用生物测定法研究了紫花苜蓿叶化感物质对九种受体植物的作用.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叶提取物对多变小冠花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具有抑制作用,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提取物对高羊茅种子的发芽势有促进作用,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其最终发芽率也增加(P<0.05);除狗尾草外,其余八种受体植物的胚根长度都受到紫花苜蓿叶提取物的抑制,与对照的差异均显著(P<0.05);提取物对稗草、狗尾草、高羊茅、毛马唐和多变小冠花的苗长具有促进作用,与对照差异均显著(P<0.05);反枝苋的苗长则受到抑制(P<0.05);提取物对受体植物的幼苗鲜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虎尾草、匍匐翦股颖、巴哈雀稗、反枝苋和多变小冠花幼苗鲜重明显降低,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20.
Thirteen lactating dairy cows from a herd of 650 died over a 6-week period. Most animals were down in milk production at 1 milking and were found dead at the next milking. Two cows had elevated heart rate and enlarged mandibular lymph nodes. Two others had azotemia, elevated heart rate, hyperglycemia, and weight loss. Necropsy of 10 cows revealed hemorrhages on the intestinal serosa and epicardium, lymphadenopathy, interstitial nephritis, small intestinal hemorrhage, and interstitial pneumonia. Histopathology showed lymphocytic to lympho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 in the heart, spleen, kidney, lymph nodes, liver, lung, pancreas, and adrenal gland. Phlebitis was present in 2 livers. The lesions resembled those of hairy vetch toxicosis, but no vetch was being fed. Similar lesions have been reported with the feeding of citrus pulp. Citrus pulp was being fed to the lactating cows and had been added to the diet 6 weeks before the first death. The syndrome resolved with elimination of citrus pulp from the di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