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研究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种群的结构动态及演替趋势,为该种群的保护与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色季拉山东坡海拔3 800 m处设立100 m×100 m的典型样地,对固定样地内所有基径≥0.1 cm的乔木树种进行调查,记录树高、基径、胸径、生长状况等信息,对于基径0.1 cm的幼苗采用抽样调查统计其数量。采用基径和胸径2个指标将急尖长苞冷杉种群划分为13个龄级,分析该种群的龄级结构;利用种群动态量化方法计算相邻龄级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指数(V_n)和种群结构对随机干扰的敏感性指数(P_(max))等;采用种群静态生命表、生存分析等方法,分析种群结构特征;采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种群未来数量动态变化趋势进行量化预测。【结果】(1)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种群呈典型的"金字塔"型,1龄级幼苗储备丰富。(2)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指数显示该种群为增长型种群,但对外界干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3)种群林龄结构完整,1龄级阶段存在强烈的环境筛选作用,种群存活曲线趋向于直线型(Deevey-Ⅱ型)B_3亚型,种群死亡率与消失率随龄级的增大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4)生存分析表明,随龄级的增大,种群生存率逐渐降低,累积死亡率与生存率为互补关系,死亡密度与危险率总体呈降低趋势,但危险率曲线波动较大。(5)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急尖长苞冷杉种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呈增长趋势,与种群结构及数量动态变化指数分析结果一致。【结论】虽然各种指标均表明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目前处于稳定增长期,但结合生境及气候条件认为,该种群目前处于以地形、风、雪为主导的一种多元演替顶级的稳定期,今后一段时间其种群数量虽有波动,但不会偏离目前整体状态。考虑该种群对外界干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建议进一步加强生境的保护,防止生境破坏引起种群衰退。  相似文献   

2.
秦岭冷杉和巴山冷杉树脂道分布与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秦岭冷杉和巴山冷杉树脂道的分布与结构特征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冷杉树干皮层、枝条皮层、针叶及球果中均有树脂道分布,都能分泌树脂,以树干皮层和针叶中的树脂含量高,具有采集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秦岭地区佛坪自然保护区内,以锐齿栎林、落叶松林、巴山冷杉林和桦木林下4种生境下的大熊猫主食竹-秦岭箭竹为对象,对其无性系及其分株地上地下构件数量特征、形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条件下,秦岭箭竹无性系分株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桦木林巴山冷杉林落叶松林锐齿栎林,随着无性系分株密度不断减少,分株分布的均匀性不断增加。(2)秦岭箭竹无性系分株年龄结构在4种生境下均表现一致,1~3龄级成倒金字塔型,3~6龄级呈金字塔型。3龄级和4龄级的分株数量达到最多,最大竿龄为6年。(3)4种生境条件下,秦岭箭竹无性系地上地下各构件的形态特征均存在显著差异;在郁闭度小、土壤肥沃、人为干扰少的桦木林下能够充分利用光、温、水、土壤等因素,实现自身生存和扩展,达到最佳状态。说明秦岭箭竹无性系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发生了明显的可塑性变化,这些可塑性变化是种群对生境差异的适应性反应的结果,有利于增强种群对生境中有限资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云冷杉种群结构和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匀滑技术和谱分析等方法,在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分析理论基础上,对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臭冷杉种 群和红皮云杉种群的数量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臭冷杉径级结构呈典型的倒J 型分布,幼苗和幼树在 种群中所占比重大,种群个体数随径级的增加而减少;红皮云杉结构近似呈倒J 型分布,幼苗所占比重较大。2)臭 冷杉种群的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均出现2 个高峰,一个出现在第4 龄级阶段,另一个 出现在第9 龄级阶段;红皮云杉种群的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也基本一致,每个龄级阶段的死亡率和消失率比较稳 定,没有太大差异。3)臭冷杉种群的存活曲线介于Deevey-II域型和Deevey-III型之间,更趋于Deevey-II型;红皮云杉 种群的存活曲线为Deevey-II型。4)臭冷杉和红皮云杉种群的生存率曲线都随着龄级的增加而减小,-积死亡率 曲线都随着龄级的增加而增大。5)臭冷杉种群死亡密度函数和危险率函数曲线变化基本一致,红皮云杉也具有类 似的变化。6)谱分析显示,臭冷杉种群天然更新存在明显的波动性,受基波的影响较大,说明臭冷杉种群在整个生 命过程中的数量动态变化,主要是受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红皮云杉种群天然更新也存在明显的波动,但受基波影响 较小。   相似文献   

5.
小兴安岭林区云冷杉林生长状况与土壤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小兴安岭林区云冷杉林的对比分析,探索云冷杉林演替特征及土壤变化趋势,以达到对云冷杉林的合理经营与定期监测的目的.结果表明:云冷杉林地上层土壤密度均小于下层土壤密度,土壤孔隙度、土壤水分含量均是上层大于下层.死亡云冷杉林土壤密度与生长良好的云冷杉林相比呈下降趋势,由0.75g·cm-3降至0.49g·cm-3;土壤孔隙度呈增加趋势,由70.73%增至80.77%;有机质、水解N呈上升趋势,速效钾、速效磷质量分数则呈下降趋势.生长良好的云冷杉林各种水分常数均低于严重死亡的云冷杉林,且达差异显著水平(p<0.05).结果揭示出云冷杉生长状况变化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和云冷杉对土壤性质变化的反应.  相似文献   

6.
运用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分析了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Franch)不同种源、同一种源不同器官和不同年龄的针叶和枝条中精油的含量。结果表明,岷山地区巴山冷杉精油含量较高,3 a生的针叶和枝条精油含量最高,而且相互之间差异显著,同一年龄的针叶精油含量远远高于枝条。  相似文献   

7.
研究秦岭太白山区域巴山冷杉天然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及其对海拔的响应,可为天然林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典型样方调查法,分析巴山冷杉天然林群落各层次的物种组成,计算其重要值、物种多样性指数,并针对天然林物种多样性与其所在海拔因子的关系进行耦合。结果表明,巴山冷杉天然林群落共有123种植物,巴山冷杉为该群落的建群种,重要值高达64.95%,乔木物种构成比较单一;灌木层共有41个物种,其中秦岭箭竹重要值高达32.39%,为灌木层主要优势种;草本层的物种多达77种,呈随机分布,单个物种的优势度不高。群落中各层次物种丰富度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为草本层高于木本层。随着海拔的升高,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变动幅度较大,而草本层多呈平缓上升趋势。物种丰富度在海拔2 500 m处有最大值,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在海拔2 886 m处达到最大值。秦岭太白山巴山冷杉天然林群落的自我更新演替能力较差,呈衰退状态。海拔对林下各层次物种多样性有一定影响,且对灌木层的影响大于草本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陕西米仓山巴山冷杉天然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种群分布格局,为巴山冷杉天然林可持续保护及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米仓山巴山冷杉天然林集中分布的上干河沟两侧和塔子坪大垭豁等地共设置9个25m×20m的样地,通过典型样地调查,从巴山冷杉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重要值、丰富度(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D)及乔木径级结构等方面,分析巴山冷杉天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多样性指标间的相关性;应用理论分布模型和方差均值比率(v/m)、聚集指数(Ci)、平均拥挤度(m*)、Green指数(Gi)、聚块性指数(Pai)和聚集强度(Pi)等指标,分析主要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乔木层中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的重要值为59.14%,为建群种,但其胸径2.5cm(径级Ⅰ)的幼苗个体数量严重不足,种群结构衰退。巴山冷杉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物种数分别为12,26和53种,各林层的物种多样性差异较明显,灌木层、草本层的H′分别为2.55和3.50,均大于乔木层的1.58;J和D值也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种群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巴山冷杉的v/m为16.95,聚集强度为2.50,属于聚集分布类型,另有乔木层的5个优势种、灌木层的4个优势种和草本层的10个优势种也服从聚集分布,少数优势种则呈均匀或随机分布。【结论】陕西米仓山巴山冷杉天然林群落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林分郁闭度较高,不利于幼苗天然更新及幼树生长,群落已经处于演替后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秦岭山地巴山冷杉林的更新特征及其更新影响因子,为巴山冷杉林的天然更新趋向判定及近自然化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典型样地调查,以乔木层与灌木层重要值及乔木径级结构、林下木本植物更新特征为指标,分析巴山冷杉林的更新特征,并通过林下木本植物更新层的密度分析不同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乔木层中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重要值为193.96%,为建群种,亚优势种为牛皮桦(Betula albosinensis var.septentrionalis),二者的径级结构中0~≤5 cm个体缺乏。林下更新层中乔木树种有7种,仅占总种数的17.9%,箭竹(Fargesia spathacea)的重要值最高,达到90.78%;林下的更新方式以灌木萌生为主,该森林群落乔木更新较差,处于衰退阶段。当海拔从2 300 m上升到2 726 m时,林下幼苗密度逐渐增加,随着海拔继续升高,幼苗密度却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幼树密度随着海拔的上升一直呈下降趋势。当林分密度从460增加到880 株/hm2时,林下自然更新的幼苗密度达到57 000 株/hm2,其后随林分密度的增加逐渐减少;而幼树密度在林分密度最小(460 株/hm2)时达到36 500 株/hm2,随后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急剧下降。当坡向从阳坡SE15°转至半阳坡SE84°时,林下幼苗密度呈现增加趋势,继续转向阴坡NE32°的过程中,则呈现递减趋势;林下幼树密度在由阳坡转向阴坡的过程中逐渐减少。【结论】秦岭山地巴山冷杉林乔木更新较差,处于衰退阶段;林下箭竹的过度生长对乔木树种的拓殖有严重抑制作用;海拔、林分密度、坡向等是该林分天然更新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0.
为了弥补高原高山森林天然更新研究的不足,促进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种群更新和恢复,通过野外样方调查,分析了海拔与坡向、种子质量、林隙等对急尖长苞冷杉种子特性和幼苗数量的影响,进而分析了林分郁闭度、种子带翅长度、种子质量、苔藓厚度、凋落物厚度与幼苗数量的相关性等。结果表明:由于海拔与坡向的不同,急尖长苞冷杉种子带翅长度、种子去翅长度、种子宽度、种子厚度均存在差异性,尤其是阴坡与阳坡种子带翅长度均表现为显著差异;阴坡种子千粒重分布范围为3.32~12.86 g,阳坡为3.72~14.68 g,阳坡种子质量要优于阴坡;在海拔3 800与3 900 m处千粒重表现为显著差异,阴坡与阳坡亦然。在阴坡与阳坡,种子带翅长度、种子去翅长度、种子宽度、种子厚度、种子千粒重随着海拔的升高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幼苗数量亦然。林隙研究结果为天然更新幼苗数量林隙>林缘>林下。林分郁闭度、种子带翅长度、种子质量、凋落物厚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苔藓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这些因素可能有利于急尖长苞冷杉天然更新,其中苔藓厚度是影响其天然更新最重要的因子。  相似文献   

11.
秦岭巴山冷杉林群落学特征及类型划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山冷杉是我国特有的树种之一.在区域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亚高山脆弱带保护及天然林保护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天然巴山冷杉林用Braun-Blanquet方法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秦岭巴山冷杉林群落由221个植物种组成,分属于64科136属,其中乔木6种,灌木42种,草本142种,蕨类7种,苔藓24种.下木及活地被物广布种类少,稀有种和偶见种居多,其中恒有度在10%以上的物种有21个,占总种数的9.8%;恒有度低于10%的有193种,占总种数的90.2%.高位芽植物种占总种数的19.5%,地面芽、地下芽、一年生植物、隐芽植物和苔藓种类占总种数的80.5%;多形成一个或少数几个种类占绝对优势的单优群落.以Raunkiaer方法和数量聚类分析法,结合立地条件和群落学特征,将巴山冷杉林划分为三大类型,即灌木、草类、藓类--巴山冷杉林和26亚类,根据林下主要优势层和次要层的优势种对各类型命名,并阐述了各类型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张莹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900-5900,5913
首先探讨了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秦岭冷杉衰败死亡的原因,然后提出保护措施,最后介绍了秦岭冷杉保护地的生态环境及秦岭冷杉形态、生理指标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巴山冷杉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系统化学预试法对巴山冷杉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巴山冷杉枝叶中含有氨基酸、蛋白质、糖及其苷类、酚类和鞣质、有机酸、黄酮类、蒽醌、生物碱等各类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4.
太白山巴山冷杉林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定性分析巴山冷杉林种类组成及生活型港基础上,根据法瑞(Braun—Blanquet)学派概念,以林下植物种类组成作为依据,用定量分类方法将巴山冷杉划分为:杜鹃──巴山冷杉林;藓类──巴山冷杉林;草类──巴山冷杉林;茶 子──巴山冷杉林;忍冬──巴山冷杉林5个类型,分别简述了各类型特点,并对巴山冷杉林更新状况及大小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巴山冷杉林为稳定的异龄林。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嫁接方法、采穗母树年龄及嫁接时间对沙松嫁接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松嫁接采用劈接法处理最佳,嫁接成活率为49.1%.沙松嫁接成活率随着采穗母树的年龄增加而下降,采穗母树的年龄在60~70a时嫁接成活率最高,为48.8%,而在90~100a时成活率仅为21.4%.因此,在采集穗条时,应尽量在年龄低的母树上采集...  相似文献   

16.
以材积收获量最大为目标,建立了线性规划模型,以确定最优直径分布、最优立木度、最优择伐周期以及最优采伐决策等异龄林经营所必须解决的问题。用动态优化模型解决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现实林调整到最优异龄林分结构的问题。根据洮河林区的现实情况,用实际调查的材料,通过模型,对该林区冷杉异龄林提出了最优收获调整目标和最优收获调整决策。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西藏色季拉山冷杉(Abies Mill.)物种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色季拉山冷杉群落乔木层有2种,灌木层有13种,草本层有28种。冷杉群落乔木层树木种类比较单一,除生长的优势种急尖长苞冷杉[A.georgei Hand.-Mazz.var.smithii(ViguiéGaussen)C.Y.Cheng,W.C.ChengL.K.Fu]外(重要值为77.7%),仅有伴生种西南花楸(Sorbus rehderiana Koehne)共生(重要值为22.3%);对灌木层和草本层阴坡、阳坡2个不同坡向生长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阳坡的Patrick丰富度指数R、Simpson多样性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都高于阴坡;同时,随海拔高度升高,物种数量呈现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该文对冷杉属种间人工杂交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概述 .2 0世纪 5 0— 6 0年代 ,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学者开展了大量的冷杉属种间杂交试验 ,并获得了一些杂种 ,同时也发现了冷杉属内不同树种间杂交的亲和性有差异 :同派树种间杂交亲和性高 ;派间树种杂交亲和性低 ,有的甚至无亲和性 .研究表明 :在冷杉属树种的系统进化过程中 ,地理隔离比遗传隔离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细胞学研究发现 ,杂种胚阶段胚或胚珠的败育是冷杉种间杂交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作者对我国开展这项研究提出了几点看法 :①应大力开展我国冷杉树种间 ,以及与国外冷杉树种间的杂交研究 ;②杂交时必须考虑种的系统关系学并以派内杂交为主导方向 ;③对我国冷杉属树种进行开花结实习性研究 ;④开展我国冷杉属树种的系统学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⑤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知识 ,克服常规杂交中的困难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