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研究油菜在不同栽培条件下最佳施肥量、施肥种类及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建立优质适产的施肥指标体系,构建作物施肥模式,特在禄丰县实施油菜氮肥"2 + X"肥效试验,为施肥分区和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施肥水平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很大,4个处理间产量差异极显著;优化氮区(处理3)抗倒伏能力强,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最高,为最优处理,处理效应为处理3 处理4 处理2 处理1。在当地紫色黏土,肥力中上条件下,采用优化氮区的施肥方法是油菜增产效益最显著的测土配方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2.
为了验证木薯加工废弃物转化有机肥产品在黄瓜上的应用效果,本试验共设计4个不同的处理,分别是不施肥(处理1)、国产无机复混肥(处理2)、有机肥ZH-2(处理3)及有机肥ZH-2+国产无机复混肥(处理4),通过田间栽培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黄瓜的农艺性状、品质、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有机肥ZH-2处理3、处理4的品质较高,其还原糖较处理1、处理2分别提高7.18%~19.75%和2.21%~14.20%;维生素C含量较处理1、处理2分别提高8.96%~9.65%和4.34%~5.01%;干物质比率分别为1.26%、1.25%,与处理1相比差异极显著。处理2、3、4的黄瓜产量分别比处理1增产121.62%、98.07%、150.29%,均极显著高于处理1。综合农艺性状、品质、产量及经济效益,最优的施肥处理是有机肥ZH-2+国产无机复混肥(处理4)。  相似文献   

3.
进行黄瓜氮肥总量控制("2+X")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施肥处理各项指标优于常规施肥处理,但是优势不明显;各处理间产量差异基本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不同有机肥在茶园的施用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了4种有机肥、2个不同施肥水平处理下对黄金桂茶树生产性状及鲜叶生化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尿素对照相比,在2个施肥水平下,有机肥均可显著改善茶树芽长、芽重、发芽密度等生产性状及提高茶叶产量。不同有机肥及不同施肥水平间茶树生产性状及茶叶产量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施用有机肥可使茶鲜叶主要内含成分含量有明显提高,其中,不同施肥水平间茶叶水浸出物含量差异极显著,有机肥处理间咖啡碱含量差异极显著。各有机施肥处理的经济效益均显著高于对照,每667 m2增加产值1 021.12~3 265.33元不等。  相似文献   

5.
化肥减施与液体有机肥配施对棉花养分吸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膜下滴灌条件下,氮磷减量与不同液体有机肥配施在棉花上肥效及其经济效益差异,选择合适的有机肥种类,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方法】 试验设11个处理,(1)常规施肥(NP);(2)80%常规施肥(80%NP);(3)80%常规施肥+低量氨基酸有机肥(80%NP+LAA);(4)80%常规施肥+中量氨基酸有机肥(80%NP+MAA);(5)80%常规施肥+高量氨基酸有机肥(80%NP+HAA);(6)80%常规施肥+低量黄腐酸有机肥(80%NP+LFA);(7)80%常规施肥+中量黄腐酸有机肥(80%NP+MFA);(8)80%常规施肥+高量黄腐酸有机肥(80%NP+HFA);(9)80%常规施肥+低量沼液有机肥(80%NP+LBS);(10)80%常规施肥+中量沼液有机肥(80%NP+MBS);(11)80%常规施肥+高量沼液有机肥(80%NP+HBS)。各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结果】 80%常规施肥会显著降低棉花生物量和产量。80%常规施肥配施中量氨基酸、黄腐酸和沼液处理棉花生物量和产量最高;有机肥用量相同时,配施不同类型有机肥处理间棉花产量没有显著差异。(4)施用80%NP+MBS处理的棉花经济效益最高,比常规施肥处理高9.4%。【结论】 选择80%NP+MBS是提高新疆棉花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是对旱地甘蔗不同施肥次数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完善地膜覆盖综合配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旱地甘蔗盖膜的基础上,以深翻3次施肥处理产量最高,比对照的无深翻3次施肥处理和深翻1次施肥处理增产达极显著。其次为深翻2次施肥和无深翻3次施肥。两者间的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最差的为深翻1次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优质水稻高产保优施肥技术,以优质稻丰优香占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的施肥处理(处理1,只施用化肥;处理2,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3,油枯+农家肥+沼液;处理4,柳叶秋牌有机肥+沼液;处理5,蚓粪氨基酸有机肥+沼液),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表现为处理2处理1处理3处理4处理5,其中处理2和处理1的水稻产量均高于750kg/667m2,且与处理3、处理4和处理5的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处理2和处理1较其他3个处理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显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略有降低。稻米食味品质以处理3、处理4、处理5最佳,其次是处理2,该4个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而处理1的稻米食味品质显著变劣。施用化肥(处理1,处理2)能提高各生育时期的植株氮素积累量,与仅施用化肥(处理1)相比,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2)在抽穗至成熟阶段的氮素积累量显著减少,这是稻米品质改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研究配方施肥对福宁紫3号主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为进一步从栽培上提高福宁紫3号的产量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6个施肥处理,即追肥时间因素:插后35 d追肥(A1),插后50 d追肥(A2);配方因素:复合肥562.5 kg/hm~2(B1),复合肥450 kg/hm~2+硫酸钾112.5 kg/hm~2(B2),复合肥337.5 kg/hm~2+硫酸钾157.5 kg/hm~2+尿素67.5 kg/hm~2(B3),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调查福宁紫3号收获期的主要性状和产量。结果表明:A因素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B因素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处理A1B2和A2B2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他4个处理均比A1B2和A2B2减产,且减产达极显著水平。因此,配方B2对福宁紫3号增产有显著作用,也就是以复合肥450 kg/hm~2+硫酸钾112.5 kg/hm~2的配方最佳,可在扦插后35~50 d施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改变传统苜蓿制种模式中水资源浪费的现状.[方法]实验通过设置不同的水量与播种方式,研究地下滴灌对新牧1号杂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1)地下滴灌条件株高随着配水量的增加而增高,株高与单株种子产量呈正相关,R=0.449 420,P<0.01.(2)花序数/枝条(X2)、豆荚数/花序(X3)籽粒数/豆荚(X4)与种子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778 275、R=0.830 400、R=0.925 693,P<0.01.种子产量回归方程为:Y=-2.677+0.025 X2+0.136 X3+1.712 X4.(3)处理组合T3W1(40~80 cm宽窄行播种,灌水量达相对田间持水量65;~80;).[结论]单株种子产量最高为1.17 g,并与其他处理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0.
钼酸铵喷施时期和浓度对大豆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段素梅  黄义德  杨安中  朱小茜  郭静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283-2284,2301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钼肥喷施时期和浓度对大豆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根瘤数、叶绿素含量、叶面积系数较对照均有增加;施肥浓度处理以A2(0.1%浓度喷施)水平产量最高;施肥时期处理以B(2盛花期)水平产量最高。A2B2为最佳的处理组合,较A1B1增产583.625 kg/hm2,增幅为24.36%,各处理间蛋白质含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A3B3蛋白质含量最高,较A1B1蛋白质含量提高9.7%。脂肪含量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1989~1996年在广西典型红壤上进行了肥料定位试验,试验有2个木薯品种(SC201和SC205)、15个施肥处理(包括有机肥,氮磷钾化肥)。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和品种的木薯鲜薯产量差异显著,茎叶重亦如此;SC201施用有机肥后3/8年有显著增产,而SC205有5/8年显著增产。NPK的施用显著增加鲜薯产量,SC201的概率6/8,SC205 7/8。且NPK施肥量能与SC201的产量在3/8年显著拟合,SC205则为6/8年。茎叶重随NPK的施用量增加呈抛物线上升趋势,淀粉含量随着NPK施用量增加而降低。施用氮肥在部分年份(SC201,5/8年;SC205 8/8年)显著提高产量,且产量与施氮量能在部分年份用抛物线显著拟合(SC201,5/8年;SC205 3/8年)。茎叶重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施用磷肥对SC201在3/8年有增产效果,对SC205在5/8年有显著增产。钾肥对2个品种的鲜薯产量仅2/8年有显著增产;但分别在3/4年显著提高了茎叶重。说明氮在大部分年份能显著增加鲜薯产量和茎叶重,氮是典型红壤木薯产量的第一限制因子;钾肥能提高茎叶重,施磷比施钾对SC205在更多年份能显著增产;SC201茎叶重、鲜薯产量、淀粉产量比SC205高;SC205比SC201需要更多的肥料,但是获得更小的产量。因此,木薯施肥应考虑品种差异,推荐的施肥量为50%(50∶25∶50 kg/hm2N∶P2O5∶K2O)的推荐施肥量+5 t/hm2的有机肥(猪粪);纯施化肥时,推荐SC201和SC205的施肥量分别为124∶62∶124,161.6∶50∶100 kg/hm2N∶P2O5∶K2O。  相似文献   

12.
长期施肥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变化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目的】阐明长期不同施肥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变化态势及其差异,为评价和建立长期施肥模式、促进粮食持续生产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主要长期试验不施肥(CK)、施化肥(NPK)、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3个处理的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产量700多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长期不施肥的玉米和小麦产量总体上表现为极显著(P<0.05)下降趋势,年下降量分别为110.9和33.4 kg?hm-2,而水稻产量基本保持稳定。施用化肥,玉米、小麦和水稻的产量均呈极显著(P<0.01)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量分别为90.9、48.5和25.3 kg?hm-2。化肥配施有机肥,3种作物的产量随时间没有显著变化,均比较稳定,与NPK比较,玉米、小麦和水稻产量变异系数分别降低了8%、4%和3%。3种作物比较,小麦和玉米产量年际间变异较大,而水稻产量相对稳定。施肥的作物产量与不施肥的作物产量(反映土壤基础地力)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基础地力产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施肥产量增加量NPKM处理比NPK处理小0.12~0.31 kg?hm-2?a-1,表明长期施用化肥作物产量对基础地力的依赖程度高于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结论】中国农田长期不施肥或施用化肥的作物产量变化趋势为玉米和小麦下降,水稻基本稳定;化肥配施有机肥具有明显的增产和稳产效果,是农业生产可持续性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稻草还田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大新县的应用效果,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小区试验。试验设置:A.农民常规施肥、B.测土配方施肥、C.测土配方施肥加秸秆还田、D.空白对照4个处理,三个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通过对四个处理的产量结果和经济效益对比分析,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比单纯的测土配方施肥每666.7m2增产33kg,增长8.9%,增效46.1元;测土配方施肥比农民常规施肥增产31kg,增长9.1%,增效65.3元。表明秸秆还田和测土配方施肥在大新县有增产效果显著,经济效益明显,应当在该县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土壤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循环及维持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明确施肥制度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方法】采用土壤熏蒸和磷脂脂肪酸分析方法,研究了湖南宁乡不施肥处理、施用化肥、常规施肥、秸秆还田、30%有机肥+化肥和60%有机肥+化肥6个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及磷脂脂肪酸。【结果】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施用化肥、秸秆还田及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可以显著的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及总磷脂脂肪酸的量。长期施用化肥后,群落中含有iC15:0的微生物明显增多,长期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后,群落中含iC15:0微生物明显减少,而含aC15:0微生物则显著增加。通过对21种测得磷脂脂肪酸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两个主成分可以解释总变异的87.6%。除C12:0和C15:0外,大部分的非饱和脂肪酸和环式脂肪酸的变异可以在第一主成分中反映出来。从肥料处理的主成分分析结果看,第一主成分及第二主成分可以解释肥料处理变异的89.8%,相比较而言,化肥处理和常规施肥处理相互间的差别较小,60%有机肥处理与秸秆还田处理几乎重合。【结论】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多样性有重要影响,肥料处理差异可以在微生物结构与多样性变化上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5.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刈割时间、刈割次数和施肥量对热研4号王草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研4号王草在海南夏季6~8月份60 d的生长期内,刈割时间间隔20 d、刈割3次的处理,第2次刈割的鲜草生物量最大,且不受施肥量的影响。但当施肥量为1 563 kg/hm~2时的牧草生物量最大,为41 340.10 kg/hm~2;刈割时间间隔30 d、刈割2次的处理,除施肥量为3 127 kg/hm~2的处理外,第1次刈割均比第2次刈割产量高,且差异显著。在相同施肥量下,就单次刈割生物量和总生物量而言,刈割时间间隔越长、刈割次数越低,鲜草生物量就越大,刈割时间为50 d和60 d之间鲜草生物量差异不显著,而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不同的施肥条件下,在刈割时间间隔40 d时,施肥量为4 690 kg/hm~2比施肥量为1 563 kg/hm~2的产量显著增加。在刈割时间间隔50 d和60 d时,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16.
亮叶忍冬嫩枝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9(3。)正交试验法,研究不同基质、生长素类型以及新梢枝段对亮叶忍冬(Loniceranitida‘Maigrun’)嫩枝扦插繁殖效果的影响。对扦插成活率、生根数、根系总长度、根鲜重、新梢数、新梢总长度、新梢鲜重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以河沙或珍珠岩为扦插基质时,各测定指标均极显著高于草炭处理;吲哚丁酸(IBA)或萘乙酸和吲哚丁酸等量混合液(N+I)处理的扦插成活率极显著高于萘乙酸(NAA)处理,其它各指标则均无显著差异;以新梢基部段位为插条时,生根数极显著高于其它枝段,基部和中部枝段为插条的新梢总长度和新梢鲜重极显著高于梢部,其余各测定指标在不同枝段间的差异不显著。综合各测定指标,进行亮叶忍冬嫩枝扦插繁殖时,以河沙或珍珠岩为扦插基质,采用亮叶忍冬新梢基部或中部段位作为插条,经浓度为1000mg·L。吲哚丁酸和萘乙酸等量混合液(N+I)或吲哚丁酸(IBA)处理,可获得较高成活率(70%以上)以及较高质量的扦插苗。  相似文献   

17.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nitrogen (N) are two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SOC and N in the deep soil profile (up to 100 cm)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crop productiv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long-term (since 1990) fertilization in the wheat-maize cropping system. Treatments included CK (control), NP (inorganic N and phosphorus (P) fertilizers), NPK (inorganic N, P and potassium fertilizers), NPKM (NPK plus manure), and M (manure). Crop yield and the properties of topsoil were measured yearly from 2001 to 2009. C and N contents were measured at five different depths in 2001 and 2009.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at and maize yields decreased between 2001 and 2009 under the inorganic fertilizer (NP and NPK) treatments. The average yield between 2001 and 2009 under the NP, NPK, NPKM, and M treatments (compared with the CK treatment) increased by 38, 115, 383, and 381%, respectively, for wheat and 348, 891, 2 738, and 1 845%, respectively, for maize. Different long-term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changed coarse free particulate (cfPOC), fine free particulate (ffPOC), intramicroaggregate particulate (iPOC), and mineral-associated (mSOC)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years of 2001 and 2009, soil fractions occurr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 for all treatments: mSOC>cfPOC>iPOC>ffPOC. All fractions were higher under the manure application treatments than under the inorganic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Compared to the inorganic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manure input enhanced the stocks of SOC and total N in the surface layer (0–20 cm) but decreased SOC and N in the deep soil layer (80–100 cm). This reveals the efficiency of manure in increasing yield productivity and decreasing risk of vertical loss of nutrients, especially N, compared to inorganic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The findings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understanding deep soil C and N dynamics, which could help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impact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intain soil health.  相似文献   

18.
保护性耕作采用少、免耕技术,地表有覆盖物,肥料一般不能通过翻耕、旋耕等方式与土壤混合,传统施肥模式不适用于保护性耕作。为解决保护性耕作推广过程中存在的施肥量不足、施肥模式单一、秸秆覆盖量少等问题,利用平衡施肥技术确定施肥量,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耕作方式,包括翻耕、留茬免耕、整秆覆盖免耕,副处理为施肥模式,P、K肥随播种一次完成,尿素追施,一次追施、二次追施为副处理,进行保护性耕作不同施肥模式下春玉米产量与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在施肥量一定的情况下,目标产量实现与耕作覆盖方式、施肥模式有密切关系。耕作方式与施肥方法最优组合为—A3B2(整秆覆盖免耕2次追肥),经济效益最高,对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施肥管理要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提升东北黑土土壤有机碳和农田基础地力的差异。【方法】以国家黑土肥力和肥料效益长期监测试验(1989-2011年)资料为基础,采用 DSSAT ver.4.0作物生长模型模拟:(1) CK(对照,不施肥);(2)NPK(施氮磷钾肥);(3)NPKM(有机肥+NPK化肥,M指有机肥);(4)l.5NPKM(NPKM处理的1.5倍);(5)NPKS(秸秆+NPK化肥,S指玉米秸秆)5种施肥方式下东北黑土区春玉米20年的农田基础地力产量,在分析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基础地力与土壤有机碳的演变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数量化关系。【结果】经过20年施肥管理,NPK、NPKM、1.5NPKM和NPKS施肥处理春玉米农田基础地力产量分别增长了53.4%、78.0%、101.2%和69.4%,而CK处理的基础地力产量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到2008年,1.5NPKM、NPKM、NPKS、NPK 4个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比CK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65.6%、65.1%、26.0%和21.7%,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提升了69.9%、44.2%、25.2%和16.7%。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春玉米基础地力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有机碳含量每增加1 g?kg-1,春玉米农田基础地力产量大约提高220 kg?hm-2。【结论】土壤有机碳是黑土区基础地力的主要驱动因素,有机肥或秸秆与化肥配施提升了土壤有机碳,因而能有效提高春玉米农田基础地力产量和基础地力贡献率。增加有机物料投入是黑土区农田基础地力培育的最佳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连翘扦插成活率,保证苗木质量,研究了插穗类型(营养枝、结果枝)和插穗直径对连翘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翘扦插苗成活率在扦插后一个半月左右稳定,连翘结果枝的成活率明显高于营养枝。不同直径的营养枝和结果枝扦插苗成活率都表现为:细中粗;不同规格插穗扦插生根的不定根总数顺序为:T2(中营养枝) T4(粗结果枝) T1(粗营养枝) T6(细结果枝) T5(中结果枝) T3(细营养枝);不同规格插穗扦插生根的最长不定根长顺序为:T3T5T4T2T6T1;不同规格插穗扦插生根的最长不定根粗顺序为:T6=T3T5=T4=T2T1,表明插穗类型对连翘育苗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