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高校在校学生垃圾分类现状及困境,提高大学生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行动力,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数据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发现高校在校生垃圾分类意识较强,但由于硬件、机制等问题导致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根据问卷分析和实地分析,发现在高校进行垃圾分类的优势和不足,对当前高校垃圾分类意识、方式、机制、设施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了在垃圾分类意识上,采用多元化宣传方式;在垃圾分类方式上,明确并细化分类的标准;在设施及观念上,调整校园硬件设施的建议。以打造良好的垃圾分类氛围,在高校树立起文明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李泽夏  吴秀丽  刘婷婷  宋力 《绿色科技》2021,(6):270-271,276
以沈阳市高校为例对如何正确引导高校学生养成垃圾正确投放的好习惯进行了调查,发现一些高校学生在垃圾分类投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垃圾分类认知程度较低、分类意识有所欠缺、分类设施不够完善且覆盖率不高等。从硬件设施、制度体系管理及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垃圾分类已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试点施行,且已成为中国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重要路径之一。在试点推进过程中,不同群体在意识培养、行为指引、实施成效方面均存在差异,而高校学生理应成为垃圾分类理念的先行者和传播者。以南京高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基于垃圾分类行为环境视角,调查并分析了大学生开展垃圾分类的主观行为环境和客观行为环境,并从优化设置、强化宣传等角度提出了高校垃圾分类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社区垃圾分类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是城市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海市X村为个案,探究了该社区存在的垃圾分类管理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社区垃圾分类管理能力优化的研究,探索了多方协同管理垃圾分类的新格局,力求破解社区垃圾分类难的困境。提出了政府应进一步细化法规、引入市场、加强教育宣传;企业要发挥市场作用,形成垃圾分类产业链条;整合社会力量,发挥社会组织优势;社区要加强人员配备,组建志愿者队伍;公民要树立分类观念,落实分类行动。社区垃圾分类管理能力优化要进一步明晰政府、市场、社区、公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探索出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社区垃圾分类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垃圾分类后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减少环境污染,最大化实现物尽其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对垃圾分类工作也在全面开展,进行广泛宣传、培训,从源头干预投放,实行垃圾"安检"、绩效考核等,对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鉴于医院服务的特殊人群性质,对公共区域的垃圾投放收效甚微。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加大病患宣传力度,加强分类知识普及,借助信息化措施,提高分类意识,完善绩效考核,提高督查力度,提高公共区域垃圾投放准确率,更好地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在资源过度消耗、生态文明亟需建设的大环境下,各高校作为社会的缩影,每年有大量可再生资源被浪费,垃圾资源化效率低下,不仅如此,大学校园资源分类回收机制也存在诸多弊端。以我国各高校正面临的垃圾分类困局为契机,通过对比发达国家所采取的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措施,采取"互联网+"的方式,探索了适用于高校校园的垃圾分类市场化运作模式,旨在运用价格杠杆的方式引导广大师生主动进行垃圾分类,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倡导绿色环保理念。  相似文献   

7.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西南林业大学本科生垃圾分类现状及其问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可度较高,但垃圾分类的习惯较差、分类知识的掌握有限、校园相关设施不足、学校相关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限制了大学生垃圾分类的进行。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管理建议,以促进校园垃圾分类的进行。  相似文献   

8.
垃圾问题易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垃圾分类是当下最好的选择。推行垃圾分类如果没有全体居民的参与和努力是无法实现的,而如何使居民从"愿意实施垃圾分类"到"正确实施垃圾分类"的垃圾分类"最后一公里"问题亟待解决。通过梳理垃圾分类及其媒介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利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北京市居民媒介使用习惯与垃圾分类践行情况之间的影响关系,依据所得数据分析总结了北京市现行垃圾分类媒介宣传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针对年龄、学历、月收入、住宅区类型不同的群体提出了在传播媒介、信息投放和信息优化上的不同宣传建议,以从媒介宣传维度对垃圾分类"最后一公里"问题进行解答。  相似文献   

9.
调查分析了滨州市的垃圾分类情况,结果表明:约10%的垃圾投放点设置了4种垃圾箱,约50%的垃圾投放点设置了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类,40%的垃圾投放点尚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每一个调查点都有部分垃圾投放错误的现象,没有严格按照垃圾分类标识投放垃圾;绝大多数居民赞成垃圾分类,通过电视、新闻等渠道了解了垃圾分类的知识,但如何分类尚不完全清楚,超过一半的居民按照垃圾桶图示来投放垃圾,也有部分居民投放垃圾较为随意或者不清楚垃圾应该投放到哪一个垃圾桶,需要加强宣传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社区垃圾分类是城市垃圾分类治理的重要基础。通过对长沙市洋湖和园小区垃圾分类治理的个案经验进行剖析,发现多元主体在“前期准备-中期实施-后期巩固”的全过程中的密切互动,对快速培养居民垃圾分类习惯,持续推动社区垃圾分类治理具有积极作用。然而,配套制度不健全,垃圾分类投放“源主体”转移,市场主体功能较弱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提出了对策建议: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完备智能垃圾分类设施,以利于更好地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提高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垃圾分类对破解"垃圾围城"困境、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山东省多个地市,深入剖析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中实际参与度低、分类知识匮乏、效能感弱及集体行为失范等行为痛点,分析得出了政策落实不到位、基础设施不完善、宣传教育不深入以及居民社区感低下等失范原因,为促进山东省垃圾分类可持续发展及垃圾分类的全国性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鲁衍坤  李慧 《绿色科技》2019,(8):119-122
通过对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情况的调研,了解了成都市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视、知晓和实践程度。指出了目前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存在着缺乏总体分类设计、部分区域垃圾分类试点流于形式、垃圾分类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参与分类人数过少及分类过于简单等问题,由此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包括制定完善的制度、加大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和循序渐进推进等。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实施垃圾分类是推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公民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实施垃圾分类的重点难点在于如何培养居民的垃圾分类观念和自觉行为习惯。以对国内垃圾分类政策实施最早、实施效果也最显著的厦门市为例,揭示了该市在创新垃圾分类政策实施,构建共同参与、多元共治的垃圾分类治理体系中所形成的成功经验,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在借鉴国内外垃圾分类先进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垃圾分类政策、改进垃圾分类知识和政策宣传方式、提升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参与感和获得感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指出了新加坡作为一个花园城市,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匮乏,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也出现过环境污染、垃圾处理不当等问题。但是新加坡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其中城市垃圾的处理和分类,成为新加坡环境保护的最大亮点。中国上海从2019年7月1日起,颁布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通过立法的方式严格保障垃圾分类的实施。借鉴新加坡环境保护和垃圾处理的成功经验,针对我国上海在垃圾分类及资源利用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启示和建议,以便更好地完善我国垃圾分类和处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垃圾分类是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目前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家庭厨余垃圾分类是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的重点与难点,其投放模式受居民的行为意愿、末端处理技术方式等影响较大。阐述了国内外若干国家和城市的厨余垃圾分类投放的做法,并以广州市为例,探讨了家庭厨余垃圾投放模式对居民、环卫工人、收运过程与处理设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标志上海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而日本的垃圾分类堪称“世界典范”,单是垃圾分类和处理方式就高达518种,有着完善的垃圾分类体系制度、严格的监管体制、有效的奖励机制,在明确的责任分担、宣传教育的到位,能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国内循环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值得中国借鉴与学习。通过研究日本的垃圾分类现状,从国家、公民和社会三个角度提出了一些可行性较高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垃圾分类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垃圾分类现状剖析及前端分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晓丹 《绿色科技》2019,(4):122-124
指出了生活垃圾分类历经十几年,分类效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首先对垃圾分类中的两个偏见进行讨论,进而剖析了垃圾分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分类模式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8.
通过问卷调查了杭州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700名大学生,分析了其垃圾分类知识水平、行为水平、行为意向水平。结果表明:高校大学生垃圾分类知识平均正确率为67%;行为水平平均得分为44.3分(百分制);分类意向程度平均得分为3.4(5分制);行为满意度为5.4(10分制)。指出了大学生垃圾分类存在意向与行为相分离的现象,即行为意向相对尚可,但总体分类行为水平偏低;大学生垃圾分类现状存在主观认识与客观现状相分离的现象,即满意度偏高但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学生分类知识水平较低,这或许是制约其分类行为水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浙江省杭州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状况的现状,结合北京、台湾及国外部分城市对生活垃圾处理的措施,从教育、宣传、立法等方面提出了对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是城市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类群体,其环保意识、垃圾分类意识及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未来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着眼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垃圾分类处理现状展开了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意愿,讨论和探究了影响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愿的影响因素,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意处理意愿的相关对策和建议,可为我国高校推进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更好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