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蜡状芽孢杆菌是新发现的一种杀虫效率高,杀虫速度快的杀蝗微生物,用4.4×10^6和4.4×10^7孢子/ml接种棉蝗大龄跳蝻及成虫,棉蝗的死亡率分别达到82.6%和80.8%。毒力测定结果LC50为2.7×10^8孢子/ml。林间大试验,杀虫效果达77.9%。  相似文献   

2.
对黑龙江省几家实验动物中心使用的饲料进行了微生物污染检验。取样后第1d细菌总数为1.11×103~8.74×103个/g饲料,符合要求;取样后第7d细菌总数为1.02×105~7.00×106个/g饲料,超出规定标准约1个数量级。霉菌检验结果,取样第1d霉菌数为1.00×102~2.50×102个/g饲料,超出规定标准;取样后第7d,霉菌数(3.10×102~4.10×103个/g饲料)明显增加。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检验结果,取样后第1d,大肠肝菌数为0~3×101个/g饲料,取样后第14d全部超标。取样14d后沙门氏菌阳性率为40%,沙门氏菌阴性的料样,厌氧菌检出率为50%,说明黑龙江省实验动物饲料微生物污染比较严重,在目前实验动物饲料生产不规范的情况下,饲料的贮存最好不要超过7d。  相似文献   

3.
东北虎血清蛋白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日本产全自动凯氏定氮仪对8只人工饲养东北虎血清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其结果是总蛋白合量为7.36±1.26g/100ml.清蛋白为4.65±0.33g/100ml球蛋白为2.71±1.31g/100ml.本文首次报道了东北虎血清蛋白的参考生理值,为东北虎多方面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家蚕肠道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现行二化性蚕品种苏5、苏6、7532×75新、苏5×苏6五龄蚕为材料,对家蚕肠道细菌数量和优势菌群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肠道内容物中细菌数量在104~105个/ml,以上蚕品种肠道中都以葡萄球菌属细菌居多,其次为阴沟肠杆菌,蜡样芽抱杆菌只在7532×75新、苏5×苏6肠道中分离到。  相似文献   

5.
对耳部感染兔痒螨的家兔采取400μg/kg剂量的双氢除虫菌素皮下注射,其临床分级显著降低。对由TrixacaurusCuvlae引起螨病的豚鼠以500μg/kg双氢除虫菌素皮下注射,得到临床治愈。家兔皮下注射400μg/kg双氢除虫菌素,组织和体液中产生高而持久的浓度至少达13天。其在组织中衰减速率与在绵羊和大鼠中观察到的情况相似。在用药37.2±5.0小时血浆中的平均(±平均标准误)峰值浓度为42.0±9.ng/m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3543±580μg/ml·h,给豚鼠口服、皮下注射或局部用500μg/kg剂量的双氢除虫菌素,只有皮下注射能测出血浆中药物浓度。在用药后72小时,四只豚鼠的平均浓度为0.7±0.3ng/ml。  相似文献   

6.
摘要:对椰子茎泻血病病原奇异长喙壳菌(Ceretocystis paradoxa)4种离体人工接种处理方法进行试验,并对各方法进行优缺点评价,同时选取6个椰子品种进行抗病种质的筛选。结果认为:孢子液接种椰果,较为理想,其特点是接种方便,发病速度快,病情稳定,易于观察;其次是刺伤心叶菌块和孢子接种;刺伤茎秆接种,发病速度最慢;无伤接种均不发病。孢子液接种与菌块接种病原菌接种,发病速度无明显差异;孢子液浓度为3.2×107,3.2×106,3.2×105,3.2×104,3.2×103接种椰果时,前三个发病速度无差异;后两个慢。6个椰子品种均不抗病,仅不同部位发病快慢有差异,文椰78F1叶片发病最慢,其次是本地高种椰子和文椰3号。 关键词:椰子茎泻血病;人工接种;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7.
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分析了绵羊和山羊全血中硒的含量,并与荧光法测硒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的最低检出量较荧光法低,精密度和准确度与荧光法接近,所测绵羊和山羊全血中硒含量分别为0.090±0.046和0.073±0.031μg/ml。  相似文献   

8.
利用生物反应器对牛含环形泰勒焦虫的血清细胞进行了培养条件的探索。结果证明,采用2.5L培养罐,6片叶轮搅拌,转速120r/min,装量1200ml,罐顶一通气孔用沙布棉花封口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为最优培养条件。在此状态下,我们对原工艺要求的20%新生牛血清用量减少至7%,水解乳蛋白也由国产产品替代了部分进口的DIFCO公司产品,细胞接种密度4.5×10^5cell/ml经36小时培养后平均达2.4×  相似文献   

9.
采用放射免疫技术对1~24月龄家牦牛、半血野牦牛血液中INS,GH,LH,T,P,17β-E_2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家牦牛、半血野牦牛INS均值分别为3.0827±1.9551μU/ml,3.1424±1.4668μU/ml;GH分别为3.5549±0.4624ng/ml,3.9048±0.6047ng/ml;LH分别为0.3822±0.0021ng/ml,0.4086±0.0649ng/ml;T分别为5.5621±2.5927ng/ml,11.0437±10.9508ng/ml;P_4分别为0.5729±0.5036ng/ml,0.3539±0.2033ng/ml;17β-E_2分别为26.3538±15.6464pg/ml,22.7021±6.9472pg/ml。经二因子无重复观察值的方差分析表明,家牦牛和半血野牦牛之间,各月龄之间INS,GH,LH,T,P_4,17β-E_2含量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对分离自阿拉尔的1株斯氏艾美耳球虫(Eimeria stiedai)进行了致病性与免疫原性分析。试验共分5组,4个试验组每只兔分别口服感染1.0×103,5.0×103,5.0×104和1.5×105个孢子化卵囊;感染后14 d对1.0×103和5.0×103剂量组的剩余兔以2.5×105个孢子化卵囊攻毒,用0~5分肝脏平均病变记分、肝重指数和每克粪便的平均虫卵数(OPG)测定致病性及其免疫原性。结果显示:低剂量感染可引起轻微病变,5.0×104个孢子化卵囊感染即可表现出明显的致病作用,但免疫原性试验表明其免疫原性较弱。  相似文献   

11.
我国应用蝗虫微孢子虫治理草原蝗虫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湘 《青海草业》2001,10(2):20-21
本文综合论述了近年来我国草原蝗虫的发生和应用蝗虫微孢子虫的防治现状 ,同时对蝗虫微孢子虫的增殖和生产及微孢子虫的侵染和致病机理进行了剖析 ;初步论述了蝗虫微孢子虫病在田间的流行规律和传播机理以及持续控制草原蝗害的效果 ;针对蝗虫微孢子虫治理蝗害的特点和微孢子虫的应用前景以及配套新技术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2.
蝗虫微孢子虫大量增殖与治蝗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探索蝗虫微孢子虫在蝗虫体内增殖特性,用相差显微镜检查病死蝗虫体内病原物具有两种发育阶段。裂殖生殖期和孢子形成期。病虫在孢子形成期死亡则能获得较高产孢量,可见产孢量与病虫致死时间有关。接种病原浓度和寄主虫龄又影响致死时间,因而影响孢子产量。选择适宜接种病原浓度和寄主虫龄是获得较高孢子产量的重要因子。利用微孢子虫治蝗在蝗虫低密度下施用,可以控制煌害在经济阈值以下,高虫口密度下与少量化学农药混用也能收到治蝗效果。  相似文献   

13.
观察微孢子虫在非天然宿主细胞系的生物行为过程,有助于探究微孢子虫的侵染特异性机制。选用鳞翅目昆虫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Tn)细胞系为材料,接种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孢子后观察其吞噬过程。结果发现:经氢氧化钾发芽预处理的Nb孢子虽然可以在Tn培养细胞液中发芽,但未见发芽孢子的孢原质进入Tn培养细胞;在接种Nb孢子浓度为2.0×105mL-1以上时,观察到孢子通过内吞作用进入了Tn培养细胞,但未见孢子的增殖;随着时间的延长和进入Tn培养细胞的Nb孢子的增加,可引起Tn培养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并导致细胞的裂解。以上结果说明,虽未见Nb以发芽形式感染Tn培养细胞,但Nb能够被吞噬进入Tn培养细胞并破坏其结构。  相似文献   

14.
家蚕微孢子原虫( Nose m a bo m bycis) 经 K O H 处理后,接种于 Antheraea eucalypti 细胞系,调查其生活史。 K O H 处理的孢子发芽率约为443 % 、 Antheraea eucalypti 细胞的初期感染率约为30 % ,接种36h 后,裂殖子数量急速增加,72h 达到最高峰。接种48h 后可观察到短极丝孢子发芽后形成的空孢壳和二次感染体。感染 Nosem a bo mbycis 48h 前的家蚕血淋巴对 Bm N 细胞无感染性,而感染72h 的血淋巴则表现出感染能力。  相似文献   

15.
蝗虫微孢子虫病田间流行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张龙  张卓然 《草地学报》1995,3(3):223-229
在内蒙古乌盟达茂旗蝗害常发区,应用蝗虫微孢子虫(NosemalocustaeCanning)后,主要优势种蝗虫,亚洲小车蝗(Oedaleusasiaticus)、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palpalis)、白边痂蝗(Bryodemaluctuosum)和皱膝蝗(Angaracrisspp.)等均可感染该病。应用后的当年,混合种群的感染率曲线是双峰型,后一峰值较高,表明该病原物可以自然流行于该地区内的蝗虫种群中。1993年分别对1988年、1989年、1991年和1992年应用蝗虫微孢子虫饵剂处理区进行定点取样调查结果表明:在应用蝗虫微抱子虫治蝗多年后的草场上,蝗虫种群中仍有蝗虫微孢子虫病存在,在有些年份可形成一定规模的流行。主要优势种蝗虫的平均感染率在应用后的不同年份中有差异。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蝗虫微孢子虫的应用剂量也是影响蝗虫微孢子虫病流行曲线变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以蝗虫微孢子虫为主的治理蝗虫的配套技术,在青藏高原蝗害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有效地控制蝗虫灾害,不污染环境,对自然天敌没有杀伤作用,保护了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特别是蝗虫自然天敌的生物多样性;而运用化学农药治理蝗虫,天敌被大量杀伤,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蝗灾发生的频率增加。  相似文献   

17.
通过5种对家蚕微孢子虫发育有抑制作用的化学药剂--脓微灵、防微灵、蒿甲醚、三眠素和硫酸喹咛不同处理时期、时间在体外对家蚕微孢子虫发育、增殖影响的研究表明:供试的5种化学药剂对家蚕微孢子虫体外发育、增殖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脓微灵的显抑制作用的时期表现在从接种0h开始的处理区,孢子形成数仅为对照的11.89%~15.68%,主要体现为对微孢子虫、芽体的杀灭作用或对微孢子发芽的抑制作用。防微灵、蒿甲醚、三眠素和硫酸喹咛对家蚕微孢子虫体外发生、增殖抑制作用最显的时期,均表现在接种24h~72h,从裂殖体分裂、增殖到孢子形成期之前这一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最为敏感的发育阶段,尤以48h~72h最有效,其孢子形成数为对照的22%~38%。而抑制作用与化学药剂作用时间长短的相关性则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8.
微粒子病家蚕中肠组织蛋白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浓度为104spores/mL、106spores/mL和108spores/mL的家蚕微孢子虫孢子2mL分别感染三组4龄起蚕(每组100条),另设一组作为空白对照。分别于5龄起蚕饷食后第48h、96h和144h解剖获取中肠组织,提取中肠组织蛋白质进行SDS-PAGE电泳。SDS-PAGE结果显示感染后的不同时间,家蚕中肠组织蛋白质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并且某些蛋白的变化与感染的浓度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解明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入侵宿主细胞的相关因素,有助于深入研究Nb对家蚕的侵染机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Nb孢子接种粉纹夜蛾(Trichoplusiani,Tn)培养细胞48h后孢子的分布状态和培养细胞的生长情况,并对接种Nb孢子后的Tn培养细胞培养物总蛋白进行SDS-PAGE分析,证实经0.2mol/LKOH预处理的Nb孢子可以被Tn培养细胞所吞噬。对Nb孢子孢壁蛋白的SDS-PAGE分析显示,Nb孢子经KOH预处理后,大小为80kD和12kD的孢壁蛋白带缺失或明显减弱,30kD的孢壁蛋白带丰度降低。推测KOH预处理使Nb孢子部分孢壁蛋白被分解(部分或完全)或使蛋白结构发生变化,由此影响了Nb孢子与Tn培养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利于Tn培养细胞对Nb孢子的吞噬。  相似文献   

20.
星学军 《草地学报》2018,26(1):184-188
蝗虫微孢子(Paranosema locustae, PL)是重要的防蝗生物制剂,其与昆虫生长调节剂(insect growth regulator, IGR)协同使用有利于蝗虫可持续治理。本文通过田间超低喷雾和扫网调查等方法在青海蝗区开展协调应用PL和IGR防治草原蝗虫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首先明确青海蝗区的主要蝗虫种类为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小翅雏蝗Chorthippus fallax、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s、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harbipes、鼓翅皱膝蝗Angaracris barabensis等;结果证明PL与IGR协调应用,可有效抑制草原蝗虫种群增长,且可保持存活蝗虫感病率在较高水平,对优势种宽须蚁蝗和小翅雏蝗等的持续控制作用明显。结果明确了微生物制剂和IGR协同防治蝗虫的短期与长期、速效与长效的协同作用,为防治高密度蝗虫提供新的绿色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