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正> 蚕桑生产季节性强,技术要求高。它既有种植业,又有养殖业,生产环节多。加之目前栽桑养蚕主要以户营为主,具有面对千家万户,量小面广分散的生产经营特点。这不仅给普及和推广蚕桑科技带来了很多困难,而且直接制约着蚕桑生产的发展,影响蚕茧产量质量的提高和养蚕的经济效益。研究如何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让广大蚕农掌握实用栽桑养蚕生产技术,提高蚕茧  相似文献   

2.
贵州蚕桑起步较晚,蚕桑技术人员馈乏,蚕农养蚕科技含量不高,大多靠天吃饭,普遍存在重蚕轻桑,重量轻质的现象,蚕茧单产低,茧质差,蚕农收益低.特别是近年来蚕业不景气,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影响.为此,如何增加养蚕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产,提高蚕茧质量,增加蚕农收益,提高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1998年底遵义县蚕桑公司与我校蚕桑专业科协商,以建立遵义农校遵义县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形式,对该  相似文献   

3.
太湖县是安徽省蚕桑重点县,蚕桑基地布局区域化,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但是,太湖县蚕桑产业也存在诸多问题:受重视程度不够,项目资金投入少;茧丝价格波动大,种桑养蚕风险高;省力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蚕桑产业比较效益低,蚕农积极性不高;产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弱。针对太湖县蚕桑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稳定发展蚕桑产业的建议:提高对蚕桑产业的认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科技支撑能力,降低种桑养蚕风险;强化桑园标准化管理,着重推广省力化技术;开展综合利用,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立利民联结机制。  相似文献   

4.
发展蚕桑生产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提高栽桑养蚕的经济效益,提高蚕桑的竞争能力。只有高产、高质量、高效益,才有生命力,蚕桑生产才赖以巩固和发展。要达到这个目的,须通过栽桑养蚕这两个环节来实现。但如何栽好桑养好蚕,高产稳产,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呢?笔者带着这个课题,走  相似文献   

5.
杜英武 《中国蚕业》2008,29(2):75-78
通过对重庆市蚕业发展现状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重庆市蚕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技术路线应该是结合城乡统筹规划,将蚕业布局向集中适宜区域转移,优化蚕业区域发展;改变养蚕技术模式,提高户营养蚕规模,重推省力化养蚕技术,提高科技养蚕水平;转换蚕业运行机制,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创建蚕桑利益连接共同体,实现蚕桑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6.
<正> 养蚕单产是指饲养一单第蚕种的产茧量。养蚕单产是蚕桑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产物,也是蚕业生产直接效益的体现。是衡量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养蚕成绩的好坏。如何提高蚕茧单产是蚕业科技人员研究的大课题。近年来,由于蚕茧走俏,随之出现了蚕桑热。各地不失机遇,多育苗、多栽桑,发种也逐年递增,计划要求和奖励标准多以总产来衡量,总之千方百计增加总产,这无疑有它正确的一面。但是,与此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则忽视了如何提高单产这个问题。由于单产低、造成了发种量与总产量不能  相似文献   

7.
养蚕工序复杂、花工多、技术要求高。多年来,广东省蚕桑科技工作者和蚕农,根据蚕的不同龄期的不同生理特征,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出新的养蚕技术,达到了既能节约养蚕劳力和成本,又能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的目的,不断提高养蚕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蚕茧单产是指饲养一单张蚕种的产茧量.养蚕单产是蚕桑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产物,也是蚕业生产直接效益的体现.如何提高蚕茧单产是蚕业科技人员研究的一大课题.1 单产现状1988~1997年的10年中,李渡区养蚕单产在17.1~26.8公斤之间徘徊.1993~1994年,由于市场销路好,蚕茧走俏,随之出现了蚕桑热.各地抓住机遇,多育苗,多栽桑,发种量也逐年递增,计划任务和奖励标准多以总产来衡量.但是,在这种状况下则忽视了如何提高  相似文献   

9.
随着"东桑西移"工程实施和各地种植业结构调整,新的栽桑养蚕规模户不断增加.然而目前农村中青壮劳力大都外出务工,在家从事蚕桑生产的大多是些妇女、老人,如何推广省力化养蚕,提高蚕农的经济效益是当前蚕桑生产上面临的迫切问题.现将省力化养蚕方法和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陈国荣 《四川蚕业》2011,39(1):55-57
针对宁南县养蚕农户如何实现蚕桑效益最大化,提出了一套蚕桑省力化技术操作方法和生产管理办法,使养蚕农户蚕桑生产达到"三省一高"(省工、省力、省投资、单产高)的目的,最终实现蚕桑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正> 省蚕桑学会养蚕学组,于1986年王2月上旬在成都开展了养蚕学术讨论活动,参加会议的有科研、教学、生产单位的专家、教授、农艺师和有关领导干部及从事蚕桑生产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共37人。会议由省蚕桑学会养蚕学组组长谭其贵、杨桂攀等同志主持,副理事长苏湛勋、周庆华  相似文献   

12.
蚕桑产业是一个包括种桑养蚕、缫丝织绸、印染加工、外贸出口在内的长而完整的产业链,涉及农、工、商、贸各环节,覆盖第一、二、三产业,单靠一方力量无法实现蚕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需要政府、企业、蚕桑生产者的共同配合与协作,才能促进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概述了“十三五”山西省蚕桑产业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十四五”山西省蚕桑产业发展的形势,提出了蚕桑产业与国家政策融合增加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蚕桑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蚕桑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推动功能蚕业升级等促进山西省蚕桑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以及加强种业创新提高蚕种生产质量、聚焦科技创新提高蚕桑科技水平、坚持立桑为业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加强产业融合打造养蚕基地建设、加强互联网融合打通蚕桑市场链等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蚕桑生产比较效益的高低,是决定蚕桑产业能否健康、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淳安县蚕桑产业持续下滑,而且幅度很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蚕桑产业比较效益较低,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不高。根据淳安县蚕桑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了集中成片种植桑树,发展适度规模农户;推广应用优良蚕桑品种,提高蚕茧产质量;调整养蚕布局,缓解养蚕劳动力和养蚕房屋紧张的问题;逐步推进"机器换人",提高蚕桑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推广"十天养蚕法",节约小蚕饲养成本;推广大蚕地面育技术,降低蚕桑产业的劳动强度;推广方格蔟自动上蔟,减少捉蚕的劳动量;发挥品牌效应,提升产品竞争力等建议措施,以提高淳安县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淳安县蚕桑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根据蚕桑样本户调查统计分析,找出当前提高蚕桑产业经济效益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强蚕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养蚕布局、加大"十天养蚕法"技术模式推广力度、加强蚕桑病虫害防治、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和方格蔟自动化上蔟技术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以进一步提高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稳定蚕桑生产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陈仕明 《四川蚕业》2013,41(1):20-21,41
近年来,我镇蚕桑生产受到外出劳动力的影响,随着养蚕人员的年龄日益增长,养蚕技术缺乏,特别是小蚕饲养技术,导致养蚕单产不高,质量差,养蚕效益低,对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提高蚕茧产量,增加养蚕经济效益,确保蚕桑生产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 为了把科学养蚕技术普及到千家万户,使之转变为生产力,努力实现蚕茧生产“三提高”,我县在1989年科技承包取得成绩的基础上,1990年在合明、藕塘、青岗三个蚕桑基地乡进行了科技集团承包养蚕高产示范乡的工作。通过一年的努力,获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情况简介于后: 一、承包形式根据我县养蚕量大,零星分散、单产低、茧质差、科学养蚕技术难以普及等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青岗、藕塘、合明三个蚕桑基地乡,进行养蚕技术集团承包,具体形式:  相似文献   

17.
通过总结分析浙江巴贝集团探索和发展工厂化养蚕的实践及启示意义,提出了加强工厂化养蚕产业化支持力度、加强科技协作攻关、加强蚕桑基地建设、加强产业模式创新等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 作为全县蚕桑生产基地,彭家乡栽桑养蚕已成为经济生产的骨干项目。目前,全乡有桑树280.4万株,人平250株,由于十分重视科技养蚕,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发展蚕桑的政策优势和条件,对全乡桑树进行技术改造,开展良桑嫁接,使全乡基本实现良桑化,桑叶产量、质量也随之提高,为发展蚕业经济创造了条件。但由于近年茧价下跌,挫伤了农民养蚕积极性,不少农民因此而抛种或不认真养蚕,蚕茧  相似文献   

19.
王欣 《中国蚕业》2023,(2):44-51
服务蚕桑生产一线,给予养蚕农户有效帮助是蚕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基本职责。农技耘APP聚焦农业科技,是各类信息数据资源整合的资源库,其中的蚕桑专家“答疑解惑”助力打通蚕桑技术指导最后一公里。从蚕农关心的桑园管理、养蚕生产技术、桑品种、蚕品种、病虫害防治以及人工饲料养蚕、规模化养蚕等几方面着手,汇总分析了在线上指导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希望能够为蚕农及各级蚕业技术推广部门提供参考和指导,也为蚕桑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推广轻简化先进实用技术是降低生产成本和劳作强度,提高蚕桑生产效益的科技举措。针对目前农村和蚕桑生产条件的变化,结合安康市的自然条件与桑树剪伐方式的演变,以及现代养蚕对桑叶收获的要求,比较了省内外几种先进的桑树剪伐收获方法及其养蚕模式。通过试验示范应用,提出了适用于陕南蚕区轻简化养蚕的桑树剪伐收获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