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3年第8期王金贵先生《无派胜有派》的观点笔者颇有异议。王先生对中国盆景的流派所加的贬词和罪名之多为本刊同类文章所少见。他除了重复别人早就重复多遍的,只停留在笼统贬低否定指责而没有深入剖析论证之外,没有讲让人茫然的“无派盆景”是怎样的,没有讲无派是靠哪些绝招来战胜有派的,更没有从总体上讲出一点实质性的理由,便下了一个“试看当今世界,无派胜有派”的结论。真是太轻松了!  相似文献   

2.
作为温江特色花卉产业之一的川派盆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影响。四川古称巴蜀,唐朝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设置剑南道,所以过去也把川派盆景称为“剑南盆景”。 川派盆景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在造型上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过程,前一个“简”是简单,后一个“简”是简练。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样,根据“树姿近画”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类,后来经过模仿老树的姿态和变化,不断总结出了表  相似文献   

3.
盆景的表现力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课题。认为“以往(的盆景)只能表现秀山丽水,花香果艳”,主张盆景与“微雕”结盟,更有主张与戏剧的道具、人物结盟者。据说,这样可以“极大地丰富自己的表现力。”讨论这个问题,只能从盆景的本质特征说起。盆景是以盆为“纸”、以树石为“绘”,通过艺术处理和精心培育,以自然风貌集中而典型地表现生活的艺术。特定的盆、自然的石、有生命的树是盆景的主要物化手段,也是盆景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有缘细读了新近出版的《南通盆景》一书。对于通派盆景(即南通盆景)的艺术特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通派盆景实在是中国盆景艺苑中一支不可多得的奇葩。南通盆景最大的艺术特征是它的“两弯半”造型。“两弯半”造型给人的形象特征是:形体丰满(干粗枝壮片茂叶盛),气度轩昂(端庄大方、威严雄伟)、气势磅礴(犹如一只只神态威武的坐狮),结构严谨(疏密有致,错落有序)。这一形象特征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威严大方、温良恭俭让,然而它又显得十分自然,丝毫不牵强,扭曲。这一形象特征,使它比日本盆栽的正三角形造型显得更多姿多彩;比台湾的自然式造型显得更多滋多味。  相似文献   

5.
我国第一部盆景画册《中国盆景》封面上有一幅别致的古桩盆景,它就是江苏省南通市传统的“通派”盆景。南通盆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是一个古老的流派,与苏派、扬派盆景鼎足于江苏大江南北。通派盆景的造型素以“两弯半”著称,品种又以尖短小叶罗汉松(本地称雀舌松)为主,其他还  相似文献   

6.
通派盆景与扬派盆景部属苏北派盆景,然而各有特色。通派以南通,如皋为代表,称“东”路;扬派以扬川、泰州为代表称“西路”。通派盆景历史悠久,可上溯到一千多年以前。南通市文峰塔下一株盆景落地的古罗汉松和现存如皋的宋代古桧柏树桩盆景,都是最好的历史见证。通派盆最以“二弯半”为其传统造型。方法是主干先攀成“二弯半”,每弯保留三个主枝,每枝扎成馒头型片干,形态也从古代“鞠躬式”演变成今天的“狮式”。因此,通派盆景又称“狮式盆景”。通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这里所提出的“创新”,指的是:要创立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派盆景艺术之新。如果离开这一高度去创所谓“地方派”,就必然会徒劳无益,从而走上“标新立异”的形式主义邪路。在盆景界,有些所谓“创新”说者,他们不是以时代精神去创“中国派”之新,而是以封建式的门户之见去创“地方派”之新。  相似文献   

8.
提起76岁高龄的朱宝祥,南北各派的园林艺人都知道,他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创作了近万件独具魅力的“通派”盆景精品,成为中国五大“盆景艺术大师”之一。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他的身后,有一位勤劳聪慧的女人,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地支撑着他的家庭和事业。她,就是朱宝祥的妻子朱舜英。这对同姓伉俪的结合,有着一段曲折的经历。早在清朝末年,南通有一位颇有名气的盆景艺人,名叫朱汇泉。由于膝下无子女,从育婴堂抱回一个4岁女婴,取名朱舜英。舜英从小聪颖机敏,8岁起便随父学艺,耳濡目染,很快掌握了通派盆景的各种盘扎技艺。也许是朱老先生认为女儿大了终究留不住,又不愿让通派盆景  相似文献   

9.
陶德臣 《茶业通报》2005,27(2):58-58
世界各国普遍公认茶树原产于中国。1824年,驻印英军勃鲁士(R·Bruce)宣称在印度阿萨姆省皮珊的新福区“发现”了野生茶树,对茶树原产地才有分歧。100多a来茶树原产地问题之争主要出现了四种观点:一源论派。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理由主要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培栽茶树的国家;中国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最早、最多,现今尚有大量野生大茶树;世界各国的“茶”字及“茶叶”译音都来源于中国;大部分茶树亲缘植物均产于中国;中国种与阿萨姆种的染色体数相同,茶酯酶的同功酸没有根本差异。主张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一源论派”主要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盆景历史渊源流长,有世界盆景之母的雅称。一千多年来,各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流派。主要被盆景界承认的有江苏的扬派、苏派;上海的海派、两广为中心的岭南派及成都的川派等,北京、山东的盆景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杭州是风景秀丽的城市,远在南宋时,这里的盆景发展已初具规模。浙江各地盆景材料资源极其丰富。目前,虽然浙江盆景有自然、明快、俏丽、娇健的风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在《中国花卉盆景》和《花木盆景》中,不时有一些有关“文人树”的文章和所谓“文人树盆景”作品出现。应该说是中国盆景艺术创新中出现的大喜事,或者说是中国盆景文化自然进化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今人在盆景的制作和鉴赏标准中引入了“自然黄”(生境)、“艺术美”(画境)、“意境美”几个概念,这未尝不可。但有的同志说“意境”是盆景的生命,“意境美”是盆景鉴赏最重要的标准。对这种观点,本人不甚赞同。纵观近几年国内各名家的所谓具有“意境”的盆景,其中树木盆景的所谓“意境”,说穿了只不过以题名取胜而已。  相似文献   

13.
仲秋的一个周末,我怀着对盆景艺术的痴情,访问了著名盆景大师傅耐翁先生。幽柔的灯光下,白发如云的傅老正在伏案疾书。原来,他要赶在今年十月在湖北举行的全国盆景学术讨论会之前,撰写论文:《盆景流派之我见》。他郑重地写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些地方对‘派’字不求甚解,个别地方并无鲜明观点和独特风格,而却以地区划界,急于创建新派,或已被称为一派者,这种无学求意义的派,必然给盆景界造成混乱。”他主张群策群力,集  相似文献   

14.
盆景与中国山水画都是具体和形象地反映某种自然景观,创作的题材都来自于大自然。画家作画要饱览自然、风景,“胸有丘壑”,盆景创作亦然。盆景这一古老的艺术,长期以来受着中国山水画及其画论的影响。譬如山水画中有“高远”、“深远”、“平远”的画法。盆景中也有“三远”的做法。中国山水画中的若干构图法则,诸如“主次分明”、“细节  相似文献   

15.
也谈盆景与盆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盆景与盆栽的称谓,在国内盆景界是有不同认识的。有一种观点认为,盆景源于中国,它的创作必须有良好的取势及内涵,具有诗情画意的内在美,它的创作是艺术性的加工,所以是艺术品。而盆栽只是将小树在盆中栽活,追求的是树木的自然生长形态,没有内涵,也没有艺术性;他们的加工与培植只是一般技巧手法,它比盆景要低一个档次,它不属艺术品。  相似文献   

16.
《中国花卉盆景》杂志自八六年以来,开展了“象形盆景”的讨论。在讨论中,对“象形盆景”这个不科学的概念本身,却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我认为,从古至今,所有的盆景几乎都是“象形”的,无论什么“扬派”、“苏派”、“川派”、“岭南派”;也无论什么“风格”,什么“形式”的盆景,都是具体地象某种自  相似文献   

17.
说到如皋盆景,大家可能都不陌生。如皋盆景有着悠久的历史,始于宋代,必十明清。经过数百年来的技艺传承,形成了风格独具的如派盆景,其“云头”、“雨足”、“美人腰”的别致造型在中国盆景各大流派中独树一帜,蜚声中外。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景是以四川命名的盆景艺术流派,又称川派。川派盆景分川西、川东两个艺术风格。川西以成都为中心,讲究写意,清雅秀丽,丰富多彩,也称川西派,又称成都盆景;川东以重庆为中心,注重写实,浑厚自然,苍劲雅致,也称川东派,又称重庆盆景。 成都盆景,相传起源于五代,清末光绪年间,成都郊区仅从事蟠扎桩头的师匠就达60余人;解放前,川西平原许多花农,仍以蟠扎桩头为生计,使古老的盆景  相似文献   

19.
盆景是立体的画。中国盆景与中国绘画关系十分密切,不少盆景流派的作品,就是根据中国画论的某些理论观点创作出来的。“李可染谈艺录”,讲的是绘画,但几乎每句话对盆景工作者都有启发借鉴意义。盆景界有些争论的问题也可从中找到答案,值得大家一读。  相似文献   

20.
为有利于盆景的分类评比,我非常赞成盆景要有大小档次之分、全国要有一个统一标准的观点。但我认为,盆的大小应是划分盆景大小的唯一基准。理由有二:1.盆是景的“载体”,凡盆景,都是离不开盆的。树木盆景有盆,山水盆景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