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充分利用红壤地区的光、温、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增产增收,通过田间大区比较试验,对红壤低丘旱耕地宽窄带间作模式综合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副作物宽窄带间作与传统单作比较,综合效应得到明显的提高,年径流深、年泥沙流失量分别减少69.4%、81.8%,耕作层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7.1%、9.1%、13.6%、8.1%,主作物玉米株高均值为3.03 m,极显著低于对照;穗行粒数为41.5粒/行,极显著高于对照;穗长、百粒重显著高,玉米季增产75.45 kg/hm2,增产1.7%,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分别收获饲料10087.5 kg/hm2、黄豆1270.5 kg/hm2、薯块7668.0kg/hm2;产投比由1.66提高到2.04。  相似文献   

2.
低丘红壤区生态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十多年的试验研究,在低丘红壤区建立起的生态模式有林业型、食用笋型、林果型、林茶型、时地作物型、粮草渔畜型。在这几种模式中,以食用笋型经济效益为最高,旱地作物型次之,林业型为最低;而产投比则以林业型为最高,食用笋型次之,林茶型为最低。  相似文献   

3.
低丘红壤泡桐——茶树复合种植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亚热带丘陵红壤泡桐茶树复合种植模式的综合效果。结果表明 :与纯茶园相比 ,泡桐茶树复合园的日平均光照强度下降 5 1 .2 % ;茶蓬内日平均气温下降 0 .3~ 1 .2℃ ;相对湿度增加 6.1~ 7.5个百分点 ;1m土层内根系总量增加 44 .4% ;各土层贮水量提高 2 .5 %~ 1 1 .3 % ;凋落物增加 2 8.0 2 % ;凋落物养分含量增加 2 0 .3 % ;0~60cm土层内速效氮、磷、钾总量增加 3 4.6% ;茶叶产量提高 1 6.9% ;茶叶品质也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4.
5.
低丘红壤稻田氮肥施用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洪晓富  郑寨生 《浙江农业学报》1995,7(5):347-351,418
以甲籼9248、晚籼浙选优3号、晚杂汕优10号和协优46为供试品种,于1991年和1994年在低丘红壤稻田进行氮肥不同施肥时期与用量配比。结果表明:低丘红壤稻田在一季总施氮量相同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前期用肥量,增施保花肥、粒肥,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测定了20个低丘陵红壤的钾位值,研究了钾位与土壤钾含量和玉米钾肥反应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钾位用于玉米需钾诊断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低丘红壤钾位变幅在2.54~3.46之间,平均为2.96。钾位与土壤速效钾,酸溶性钾,玉米籽粒相对产量,总干物质相对产量和无钾处理玉米吸钾量之间达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9568,-0.8723,-0.8113,-0.8454和-0.7647,钾位与土壤缓效钾之间达  相似文献   

7.
低丘红壤新垦桔园套种牧草的土壤培肥效果和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低丘红壤新舀桔园套种牧草对土壤养分、土壤物理性质和桔园小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年套种牧草4年后,土壤有机质和有效态氮、磷养分迅速提高,土壤 机质含量分别比未垦地和对照地提高0.53和0.35个百分点;土坟强度减少,孔隙度提高,土壤持水、供不能力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泰和县利用红壤缓坡地,全面推广微膜覆盖种植马铃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产过程中,应合理安排播期,选用抗病力强、早熟品种、施足基肥、起垄播种并盖好地膜。出苗后,应及时破膜,做好植株调控、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相似文献   

9.
低丘红壤茶园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及平衡施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土壤养分限制因子系统研究法,通过实验室分析,吸附试验,温室盆栽和平衡施肥,对低丘红壤茶园土壤养分障碍因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法能较好地评价土壤养分状况,提供的信息对于茶园平衡施肥和高产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湘中低丘第四纪红土红壤、板页岩红壤地带人工栽培猕猴桃的不利土壤条件,构建出“关键期巧施硼钾肥增产、控氮补氯重钾增产增质、生物有机肥固本稳产增效”的猕猴桃优质丰产栽培土壤管理及施肥模式模型。该模式经推广应用,有效控制了试验点人工栽培猕猴桃的常见生理性病害,鲜果一级果率平均提高25.10%~31.56%,单产平均提高28.22%~32.18%,维生素C含量平均提高15.50%~18.25%,可溶性糖含量平均提高21.88%~23.30%,糖酸比平均提高31.13%~37.56%。  相似文献   

11.
[目的]找出辣椒产量最高的辣椒-玉米的最佳间作密度。[方法]研究辣椒-玉米不同面积比下辣椒产量(值)、玉米产量(值)和净增产值,并采用插值分析近似获得玉米-辣椒其他占地面积比值间作密度下辣椒的产量情况。[结果]辣椒-玉米的不同间作密度其产量和产值有显著的区别,间作模式的总产值大小顺序依次为:辣椒-玉米(10∶2)、辣椒-玉米(15∶5)、辣椒-玉米(8∶4)、辣椒-玉米(8∶1)、辣椒单作。[结论]采用合理的间作密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辣椒的产量和产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多年的生产调研,总结出适应赤峰旱作地区粮菜套作高效种植的几种新模式与技术。这几种新模式在赤峰旱地生产中的应用,不但有效 地利用了光热、降雨等条件,提高了产量,同时使农民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国内外作物间套作方式的研究进展及内容,总结近五年来作物间套作方式的研究特点:土壤容重、光照强度、叶绿素含量、抗病虫性、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施肥水平对间套作作物性状的影响和经济效益方面研究较多;间套作水土保持作用,土壤水分和养分利用状况及作物地下部分等方面研究较少。提出间套作在栽培措施方面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合理安排间套作作物的播种期和移栽期;采用共生系统施肥法(即施肥时要同时考虑间套作作物);种植密度要适宜。  相似文献   

14.
作物间套种中的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植物间的化感作用和作物间套种中的化感作用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在湖南祁阳官山坪,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三色源菌"不同用量、不同应用方式对红壤旱地和稻田改土培肥综合效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三色源菌"可以明显提高作物产量;促进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利用,提高养分生物效果;改良红壤旱地酸度,提高土壤pH 0.1~0.2个单位.  相似文献   

16.
对发展旱作农业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湟中县土地总面积2700平方公里,南北长91公里,东西宽68公里,海拔2225-4488米,相对高差2263米,年均气温2.8℃,年平均降水527毫米,农业经济结构明显表现出地域性差异,地势高寒气候干燥.降水分布极不均匀,年降水总量80%以上集中在夏秋两季,春季降水只占降水量的7%左右.尤其是1998年以来春旱频率较强.粮油产量与正常年份变幅较大,因此,对旱作农业工作开展研究和探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早熟马铃薯套作不同密度大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薯豆套作模式下大豆不同种植密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大豆产量与密度变化的关系可以用二次抛物线回归方程表达,并随大豆密度的增加,株高、主茎节数、底荚高度趋于升高,而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趋于下降,荚粒数、百粒重变化不大,相对稳定。密度对套作马铃薯株高及单株结薯数影响不大,而商品薯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大豆密度为15万株/hm^2时,大豆、马铃薯产量均最高,分别是2136.03、42462.5kg/hm^2。  相似文献   

18.
稿秆还地的土壤微生物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和盆钵试验,研究红壤旱地4种种植方式下,稿秆还地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和群落的消长,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和酶的活性受制于季风气候下的水热状况,并制约有机物质的矿质化—腐殖化过程;纤维分解率是春末仲夏>伏夏初秋>冬季;稿秆自养循环的培肥增产效果以油菜/花生制最好。在生产中应配施氮化肥,以充分发挥有机肥的微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作物种植模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功能的影响机制,利用田间定位试验,基于宏基因测序方法,开展连续单作马铃薯(P)、单作玉米(M)、间作马铃薯(IP)、间作玉米(IM)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功能差异研究,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功能与土壤理化性状、间作作物产量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对应单作处理相比,玉米、马铃薯间作整体上具有产量优势。土壤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浮霉菌门为不同处理下细菌群落的优势菌群;属分类水平上链霉菌属、慢生根瘤菌属、鞘脂单胞菌属、伍氏束缚菌属、伯克氏菌属、藤黄色杆菌属为优势菌属。马铃薯单作及间作处理下根际土壤鞘脂单胞菌属相对丰度均极显著高于玉米处理(P<0.01)。通过KEGG数据库不同功能层的功能预测表明,不同处理得到455个三级功能类别和9 636个四级类别,其中参与C、N循环的通路数最多。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SOW)、土壤呼吸强度(RI)和速效磷(AP)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功能代谢具有积极影响;SOW、RI和AP与功能类别中K01990和K06147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连续6 a马铃薯、玉米间作及单作下作物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