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杂种小麦产量的密度效应及光合产物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三个常规小麦陕160、陕229、西农1376和三个杂种小麦95F10、95F9302、95F9303在75万.hm^(-2)~225万.hm^2三个密度水平的裂区试验,研究了密度对不同小麦产量的影响及绿叶面积光合产物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密度对产量的效应大于品种对产量的效应,杂种小麦产量水平较高,绿叶面积较大,叶功能期较长是杂种小麦高产的重要生理基础;杂种小麦与常规小麦在干物质分配率方面  相似文献   

2.
两系杂交小麦产量性状优势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穗重型、穗数型、大粒型、多小穗型、远缘型、不同生态型,中间型的父本与重庆温光型核不育小麦C49S测配,对所配128个组合的杂种F1的产量性状进行初步分析,其优势主要表现在千粒重、穗长的提高,另外,株穗数,穗粒数有较强的杂种优势。C49S对降低F1株高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各类型都有筛选出C49S强优势组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小麦关联RIL群体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潍麦8号/烟农19和潍麦8号/济麦20构建的分别含229和485个家系的两个关联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在三个环境下对12个产量相关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小麦单株产量与其构成因素、每穗小穗数、株高和加工品质正相关,与蛋白含量等营养品质负相关,与抽穗期和开花期无显著相关性。产量构成因素间呈显著负相关,穗粒数和千粒重与每穗小穗数和株高正相关,而单株穗数与每穗小穗数负相关。穗粒数与蛋白含量和湿面筋含量负相关,与吸水率和硬度正相关。单株穗数与品质性状负相关,但多数未达到显著水平。千粒重与蛋白含量负相关,与湿面筋含量显著正相关。说明增加产量与提高蛋质白含量等营养品质确实存在矛盾,但高产和优良的加工品质不矛盾,二者可以协调。在育种中,可以通过调节产量构成因素实现与营养品质的协调,如千粒重和湿面筋含量可以共同提高。此外,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在两个群体中略有差异,在不同环境中变化很大甚至相反,说明性状间的相关性受到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如土壤、气候、前茬等)及其互作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5.
以穗重型,穗数型,大粒型,多小穗型,远缘型,不同生态型,中间型父本与重庆温光敏型核不育小麦C49S测配,对所配128个组合的杂种F1之产量性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杂种优势离要表现在千粒重,穗粒数,株穗数的提高上,另外C49s对降低F1株高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从各类型父本与C49s所配组合中都有可能筛选出强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6.
混合选择法对玉米群体产量性状改良效果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群体改良是玉米种质创新的重要途径,运用适宜的改良方法可显著提高群体改良效率。从群体遗传学和分子数量遗传学角度,系统分析前人利用混合选择法实行群体改良获得的遗传增益、遗传变异及其对群体结构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混合选择法可以有效改良群体的产量、产量构成性状及一般配合力效应,保持群体遗传变异,是玉米种质改良和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8.
9.
杂种小麦产量的密度效应及光合产物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三个常规小麦陕160、陕229、西农1376和三个杂种小麦95F10、95F9302、95F9303在75万·hm-2~225万·hm2三个密度水平的裂区试验,研究了密度对不同小麦产量的影响以及绿叶面积和光合产物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密度对产量的效应大于品种对产量的效应,杂种小麦产量水平较高,绿叶面积较大,叶功能期较长是杂种小麦高产的重要生理基础;杂种小麦与常规小麦在干物质分配率方面比较,灌浆前期,常规小麦西农1376在籽粒中的分配率大于杂种小麦,但在灌浆后二者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0.
大穗小麦品系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大穗型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西农979为对照品种,对参加2009年度陕西省小麦品种预备试验和2010年度小麦区域试验的8个具有高产特征的大穗型小麦新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个新品系除单位面积穗数外,其他农艺性状均明显高于多穗型品种西农979;品系2036、2037、2038、2039和2040产量均高于西农979;在农艺性状中,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重与产量相关性较大,穗粒重和地上部生物量对产量分别产生较大的直接正效应和负效应;可通过协调大穗型小麦各节间长度和合理密植,提高单位面积穗数来弥补大穗小麦分蘖成穗率低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给小麦遗传转化研究提供参考,总结和分析了小麦基因转化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目前在小麦表达载体构建中普遍采用Ubi和在35S基础上改造而来的启动子序列,使用的报告基因主要有gus、uidA、gfp和Cl/LC等,选择基因主要有bar、nptⅡ、manA(pmi)、Cah、gst27、mopat、popat、CP4和GOX,筛选剂一般选用Bialaphos、Glufosinate、G418和Glyphosate等.小麦基因转化的主要受体为幼胚及其愈伤组织,转化方法主要有花粉管通道法、基因枪法和农杆菌介导法.受体类型、表达载体序列组成和基因转化方法是影响小麦基因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以普通小麦京771和Pm97034及其175个重组自交系RIL(F2:8)群体为试验材料,对小麦谷蛋白溶涨指数(SIG)及其净遗传增量在籽粒灌浆到成熟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RIL后代家系SIG值的变化规律与两亲的变化规律相一致,呈现出“低~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即通常在花后17d和花后27d达到高峰,在花后22d左右达最低值,在成熟期SIG值略低于其最大值。不同发育阶段的SIG条件遗传分析表明,控制SIG值的基因在整个籽粒灌浆时期都有表达,大多数后代家系在花后17和27d左右是基因表达最为活跃的时期,而花后22d左右是基因表达的低谷期,各阶段基因净表达量的变化与SIG观测值的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对四川58份小麦品系的面条品质进行了系统测试和分析,旨在研究不同基因型与面条加工品质的关系,为优质面条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品种(系)的面条品质特性在基因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面条咬劲、延伸性和最佳烹调时间具有很大的遗传选择潜力。面条的口感与咬劲、最佳烹调时间、吸水率、弹性和白度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480、0.735、-0.807、0.423和-0.312,用最佳烹调时间和吸水率可较好反映面条的口感。  相似文献   

14.
RAPD分子标记与小麦杂种优势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杂种小麦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18个杂种小麦骨干亲本进行了遗传差异分析,并结合18个亲本所组配组合的杂种优势、超亲优势和特殊配合力测定,研究了RAPD遗传标记与杂种小麦亲本优势群划分和杂种优势预测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研究选用的RAPD标记在小麦中的多态性较低,筛选了80对引物,只有15对引物在18个亲本中多态性较高;基于这15对引物的扩增结果分析,所选用的RAPD标记能进行杂种小麦亲本优势群的划分,但RAPD遗传距离与杂种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存在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和负相关关系。在超亲优势水平,RAPD遗传距离与穗粒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APD遗传距离与亲本特殊配合力之间相关性不显著。笔者认为利用本文所选用的RAPD标记不能进行杂种小麦的杂种优势预测。  相似文献   

15.
强优势杂交小麦产量结构优势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利用 9个性状差异较大的品种 (品系 ) ,按完全双列杂交 (正交 )组配成 36个杂交组合 ,利用 Nair单性状水平分组法将 36个杂交组合的产量及产量结构优势进行了分组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产量水平下各产量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大小不同。在产量优势 >10 %的强优势组合中 ,穗粒重优势对产量优势的贡献最大 ,千粒重优势的贡献最小。产量构成各因素优势与产量优势的关系研究表明 ,产量构成因素的优势是可以协调发展的 ,不应单纯追求某一因素的优势 ,而忽视另一些因素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北部冬麦区普通小麦品种间的杂种优势及其与配合力关系,选用14个普通小麦品种为亲本材料,按照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49(7×7)份杂交组合,对亲本及杂交组合的8个农艺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和配合力效应分析,并根据亲本的性状表现和一般配合力(GCA)划分杂种优势群。结果表明,杂交小麦具有普遍的中亲优势,对照优势较强,多数性状的超亲优势不强,穗粒数和千粒重是制约杂交小麦产量优势的主要因素。长6452、周麦30号、京生麦1号、中麦175的单株产量GCA较高,强优势组合有中麦175/周麦30号、中麦175/泰科麦33、京花12/周麦30号、农大5181/长6452、京生麦1号/长6452、京冬17/长6452、中麦175/石优20、京生麦1号/周麦30、中麦175/长6452、农大5181/中优206。依据双亲之一的GCA效应值或者双亲GCA效应之和较大的要求进行亲本选配,强优势组合出现的几率较大。经聚类分析,依据8个性状的GCA和表现值将14个亲本分别划分为5个和4个类别。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品质与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选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选用黄淮南片大面积推广的5个高产小麦品种与5个优质小麦品种,采用5×5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25个杂交组合,对冬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主茎穗长、单穗粒数、单株产量的遗传均受加性和非加性基因共同控制,单株穗数主要由非加性基因控制,沉淀值主要由加性基因控制。株高、主茎穗长、单株产量和沉淀值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均较高,宜在早代选择。内乡188、豫展1号、豫麦34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都较高,是理想的亲本材料,应在今后育种中重点利用。  相似文献   

18.
CHA杂种小麦品质优势的多代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个优质材料和7个丰产材料为亲本,按优/优、优/丰和丰/丰三种类型组配23个杂交组合,分析了F1、F2的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和亲子关系,研究了小麦HMW-GS的遗传及其与杂种小麦品质的关系,探讨了CHA杂种F1、F2优势利用的可行性及培育优质杂种小麦的选配规律。结果表明:同一组合F1、F2的品质优势没有规律性变化,其值大多介于双亲之间,各组合品质指标与亲本呈正相关,选择高值双亲可获得较高的F1、F2组合,亲本基因型对杂种小麦的品质起决定作用,选择时应着重考虑优/丰和优/优类型。F1、F2代品质优势显著,杂种小麦F1及F2代在生产中具有利用可行性。小麦HMW-GS的分离符合孟德尔基因分离规律,选择优质亚基多的亲本杂交,可提高其在杂交后代中的出现频率,进而提高杂种小麦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普通小麦及其近缘种属PPO基因等位变异与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小麦PPO基因变异对籽粒PPO活性的影响,研究了191份小麦及其近缘种属材料的籽粒PPO活性及TaPPO-D1基因的变异特点.结果表明,PPO活性在所研究的材料中变异大,特别在普通小麦中,PPO活性分布很广(10~288 U·g-1·min-1).但总体来说,PPO活性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六倍体小麦的PPO活性高于粗山羊草;野生二粒小麦的平均活性最低.在小麦及其近缘种属中,TaPPO-D1基因存在丰富的变异,其中以D类型居多;一些类型与PPO活性关系密切,如A、B、E、F类型与高PPO活性有关,而C、H、I、K多分布在中低活性的材料中,野生二粒小麦则缺失该基因.对D、I两种类型的PCR产物测序表明,D类型和TaPPO-D1b等位基因相同,而Ⅰ类型则和TaPPO-D1a相同.  相似文献   

20.
黄淮麦区杂交小麦亲本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黄淮麦区普通小麦品种间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关系并划分杂种优势群,用GriffingⅡ遗传交配设计对10个黄淮麦区普通小麦品种配制45个杂交组合,对亲本及杂交组合进行8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效应分析,再根据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性状表现划分杂种优势群。结果表明:(1)杂交小麦具有普遍的中亲优势和较强的对照优势, 多数性状的超亲优势不强。单株穗数、主穗粒数表现为负向优势,致使单株产量的对照优势下降,是目前制约杂交小麦产量优势发挥的主要限制因素。(2)周98165、小偃22、西农889、郑麦366和偃展4110的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强优势组合有豫农202×郑麦366、周98165×小偃22、小偃22×豫农202、西农2611×小偃22、烟农19×郑麦366、豫农202×邯6172、小偃22×郑麦366、烟农19×周98165、周98165×邯6172。依据双亲之一GCA或双亲GCA之和较大的要求进行亲本选配,强优势组合出现的几率较高。(3)利用配合力分析法将供试亲本划分为5类,利用性状聚类法将供试亲本划分为4类。这两种方法划分杂种优势群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