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活性及产品开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活性及产品开发孙敏白玉平薛桂婷孟丽波(佳木斯三江食品公司·佳木斯,154007)大豆食品是我国主要传统食品之一,大豆食品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蛋白和油脂。但在大豆中含有一些复杂的呈味成分,这些成分大都以配糖体的形式存在于大豆的胚轴或子...  相似文献   

2.
大豆中生物活性成分及其功能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江和源  吕飞杰 《大豆科学》2000,19(2):160-164
大豆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它具有许多生物活性成分。大豆异黄酮,大豆多肽,大豆低聚糖,大豆皂甙,大豆磷脂等对人体都具有多种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西方膳食结构引起的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膳食大豆异黄酮与癌症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染料木素(Genistein,G)和大豆甙元(Daidziein,D),作为大豆异黄酮甙元成分,具有多种生理作用,应用价值很高。一、大豆异黄酮的来源、分布、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大豆异黄酮主要分布于大豆种子的子叶和胚轴中,种皮含量极少。80%~90%异黄酮存在于子叶中,浓度约为01%~03%。胚轴中所含异黄酮种类较多且浓度较高,约为1%~2%,但由于胚只占种子总重量的2%,因此尽管浓度很高,所占比例却很少(10%~20%)。目前…  相似文献   

4.
大豆多肽生理活性、应用与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多肽作为一种生物活性肽,具有防辐射、抗疲劳、降血脂、降血压和减肥等生理功能,在食品、化工、医疗等领域有巨大的开发价值。以近年来各种实验证据为依托,简要综述了大豆多肽的生理活性,揭示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大豆异黄酮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和Fenton法,检测大豆异黄酮的抗超氧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活性,通过MTT比色法检测大豆异黄酮对大鼠肝癌CBRH-7919细胞和小鼠白血病CML-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来研究大豆异黄酮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其中大豆异黄酮对超氧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50%时所需要的用量(IC50)为0.14 mg·mL-1;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50%时所需要的用量(IC50)为0.57 mg·mL-1;大豆异黄酮对CBRH-7919细胞生长抑制率达到50%时所需要的用量(IC50)为 7.55 mg·L-1;对CML-K562细胞生长抑制率达到50%时所需要的用量(IC50)为10.35 mg·L-1.大豆异黄酮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6.
大豆皂甙最新研究概况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详细地论述了大豆皂甙的化学结构、在大豆中的分布以及含量。大豆皂甙种类包括有A、B、E系列以及最近发现的DDMP型系列,而DDMP大豆皂甙是大豆中的真正皂甙存在形式,由于不稳定较易降解生成通常所称的B或E系列大豆皂甙。本文还综述了大豆皂甙的最新生理功能进展,包括大豆皂甙的抗癌活性、抗HIV活性以及DDMP皂甙的抗氧化活性等。  相似文献   

7.
大豆异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芹 《大豆科学》2007,26(2):276-279
研究大豆异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其活性.在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的基础上,确定乙醇-水体系提取大豆异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乙醇浓度80%,液料比(溶剂∶原料)24∶1,提取温度50℃.对异黄酮分别进行清除自由基和抑菌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有良好的清除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的能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米根霉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的主要活性成分,研究发现,不同存在形式的异黄酮稳定性和生理活性有较大的差别.本文综述了大豆异黄酮组分在不同加工条件下的稳定性;该研究对于制备高纯度、高生理活性的异黄酮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豆胚芽中含有8%左右的油脂,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尤其是能形成EPA和DHA的亚麻酸含量高。其大豆异黄酮含量为1%~3%,高于大豆子叶(豆瓣)中的10倍以上,是提取制备大豆异黄酮的好原料。而且还含有20%的低聚糖。将大豆胚芽进行系统开发,可研制出四种保健食品,可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医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近年来研究发现大豆异黄酮在预防癌症、骨质疏松症、心血管疾病和改善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生物效应,现对其生理作用及在医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大豆结瘤固氮的分子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有关豆科作物共生固氮的研究已有170 a的历史。而豆科结瘤固氮的分子生理研究,仅仅是最近30 a的事情。从影响大豆结瘤固氮的生理因子角度,评述了豆科作物的结瘤自动调控机制,进一步在分子水平上阐述了生长素、硝态氮、黄酮类等生理调控物质对大豆结瘤固氮的影响。生长素调节根瘤菌侵染位点和根瘤形成后的生长;可通过控制结瘤的角度来减少土壤硝态氮对大豆结瘤固氮能力的抑制;黄酮类物质在根瘤发育和结瘤基因诱导中起重要作用;乙烯抑制结瘤信号的前期过程,调整根瘤形成的空间分布。详细、系统地从作物-微生物之间关系出发,研究引起豆科作物根瘤形成和固氮系统的整体信号传导、蛋白和代谢过程,是未来大豆共生固氮分子生理研究应该注重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13.
大豆磷脂的生理效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4.
采用改良Solt-Faber法建立大鼠肝癌前病变模型,以大豆异黄酮和皂甙饲喂大鼠42 d后,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光光度法测定γ-谷酰胺转肽酶(γ-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和皂甙降低肝癌前病变大鼠血清γ-GT、ALT、AST活性,升高血清SOD、CAT、GSH-PX活性和降低MDA以及NO水平,但对血清TNF-α水平没有显著影响。表明大豆异黄酮和皂甙具有明显的抗化学致癌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高抗氧化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大豆功能性成分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含有丰富的生理活性物质,包括有大豆蛋白,大豆磷脂,大豆异黄酮,大豆皂甙,大豆甾醇,大豆低聚糖,大豆膳食纤维等。本文综述了目前大豆各功能性成分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6.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孙军明  常汝镇 《大豆科学》1995,14(2):160-166
  相似文献   

17.
地理环境对大豆种子异黄酮积累的影响趋势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孙君明  丁安林 《大豆科学》1997,16(4):298-302
以7个异黄酮含量显著不同的大豆品种或品系分别在7个地区种植,利用HPLC技术分析所收种子中的异黄酮含量。以期获得种子中的异黄酮积累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在7个地区中各品种异黄酮平均含量显著不同,山西最高(2492.3μg/g_,湖北最低(763.4μg/g)。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其变异系数也不同,吉林3号变异系数最高(49.4%);张 家口黑豆最低(33.5%)。7个大豆品种异黄酮含量  相似文献   

18.
张惠君 《杂粮作物》2001,21(5):37-39
大豆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主栽作物,也是优势作物之一。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与大气污染有关的臭氧、二氧化硫和紫外线对大豆生理的影响主要有: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C/N比降低,影响氧碳交换和水分利用率,光合作用下降,降低生长量和产量等。  相似文献   

19.
大豆与大豆芽中异黄酮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占静  郭睿  李宁 《大豆科学》2008,27(2):357-360
以乙醇为溶剂,分别以大豆、大豆芽为原料,研究了异黄酮的提取工艺,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探讨了两者中异黄酮的得率,试图寻找提取大豆异黄酮的最佳原料和工艺方法.结果表明温度、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等'因素对异黄酮的提取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大豆芽中异黄酮含量比大豆中高.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从大豆、大豆芽中提取异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分别为温度80℃,乙醇浓度70%,料液比120,时间2 h;温度80℃,乙醇浓度70%,料液比114,芽长6 mm,在此条件下异黄酮的提取率分别为1854、2105 μg·g-1.  相似文献   

20.
卢增辉  孙克用 《大豆科学》1991,10(2):115-120
在夏大豆氮磷营养生理研究的基础上,1983~1986年在山东省巨野县温庄村连续4年在100亩以上获得平均亩产分别为152.5、179.5、203.2、202.2kg的产量。说明黄淮平原地区夏大豆增产潜力很大。本文重点阐述了利用鲁豆2号实现亩产200kg的形态生理指标、土壤条件和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