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京郊山地旱作区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系统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提高京郊山地旱作区农作物产量,以延庆县为例,依据农户调查、田间试验和数学模型等方法,从作物生长期间降水状况、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的时序关系、农田水分供需平衡与作物生态适应性判定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对京郊山地旱作区主要作物生态适应性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作物降水利用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其规律是:多年生苜蓿>春玉米>春大豆>春谷子>马铃薯。5种作物中春玉米、春谷子和春大豆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耦合性较好,马铃薯和多年生苜蓿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耦合性较差。农田作物水分满足率和生态适应性指数,4种春作物排序依次为:春玉米>春谷子>春大豆>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依次为春玉米>苜蓿>春谷子>春大豆>马铃薯。研究结果可为京郊山地旱作区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魏明丽  王野 《种子世界》2011,(12):20-21
1无土栽培技术的定义及分类 无土栽培学是研究无土栽培技术原理、栽培方式和管理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所谓无土栽培就是完全摆脱对土壤的依赖,根据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养分配置成营养液,供植物直接吸收利用。无土栽培以人为创造的作物根系环境取代了土壤环境,有效的解决了传统土壤栽培中难以解决的水分、空气、养分供应的矛盾,使作物根系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3.
合理轮作在改善和平衡作物生长发育及促进作物生长和高产上是一项长期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从高粱-大豆"双密"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概念、解决的问题、增产机理以及技术要点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黑龙江省高粱大豆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为实现农民节本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棉花对水分胁迫及复水的生理生态响应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水分胁迫是田间条件下存在最广泛的一种作物生长逆境,了解作物对该逆境的响应,是对作物进行合理调控、实现农业节水的前提.过去研究大多集中在胁迫期间的作物响应,而对胁迫后复水作物在生理、形态上的响应认识有限.本文通过在棉花苗期和蕾期实施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处理,研究水分胁迫及复水对棉花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为作物优化用水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作物氮素诊断技术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氮素是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本文在简述研究背景和作物氮素营养监测与诊断技术需求的基础上,介绍了作物氮素营养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综述了作物氮素营养诊断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指出快速、无损、准确地监测作物氮素状况,对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覆盖免耕夏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对覆盖免耕条件下夏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发利用(以翻耕、铁茬为对照)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覆盖免耕可以降低地温,减少土壤蒸发,增加作物的蒸腾水提高夏玉米对水分利用率,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在夏玉米对水分利用率,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在夏玉米生长后期进行了补水的水分调控试验,覆盖免耕增产效果显著,表明在覆盖免耕种植条件下,适时合理地对作物进行水分调控,可以有效地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为对作物进行田间数量化管理以及长势监测,从数字图像监测作物长势的基本原理、数字图像获取方法、图像分析处理技术以及数字图像在作物长势监测方面的应用4个方面进行概述,简要归纳了数字图像基本原理、获取及分析方法,总结出可以利用数字图像实现作物覆盖度、叶面积指数、生物量、氮素营养诊断进行监测,认为对于数字图像的获取应明确获取标准,要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分析方法,同时在今后可以利用专家模型,多角度评判作物长势,以期为实现作物的精确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膜下滴灌对棉田生态环境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膜下滴灌对棉田生态环境状况及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与常规灌溉相比,覆膜滴灌改变了棉花田间水分环境,为棉花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水、肥、气、热条件,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同时,可以减少地面蒸发,减少灌溉水的深层渗漏, 保持土壤肥力, 提高水分利用率, 增加作物产量,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不同种植形式对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冀中南山前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研究了小麦的缩行种植(10cm等行距)与常规种植(16.5cm:16.5cm:26.4cm)两种种植形式对产量与田间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生态区域内,应用缩行种植技术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三要素的优化构成,最终表现为作物产量的提高;有利于水分的经济利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小麦缩行种植是实现高产、节水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作物水分利用率的影响因素及其提高途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作物水分利用率的研究进展。在探讨水分利用率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作物水分利用率的影响因素如作物,环境因素,化学制剂,栽培措施和耕作制度等人类活动等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土壤因素和化学制剂对作物水分利用率的影响,探讨了作物水分利用率的提高途径,包括优化种植结构;选用节水高产型品种;农田覆盖保水技术;水肥耦合技术;化学调控节水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等  相似文献   

11.
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大水大肥的生产方式导致的地下水缺乏、面源污染等问题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型农业的关键技术。它是基于作物生长特性和环境状况等条件,借助新型滴灌系统,在灌溉的同时将肥料配兑成肥液一起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确保水分养分均匀、准确、定时定量地供应,达到节水节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增产增收等效果。滴灌施肥技术方法是影响作物水肥利用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其当前主要应用于经济作物,对于华北平原夏玉米滴灌技术刚刚起步,还缺乏相应的滴灌施肥技术参数。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山东滴灌夏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规定了夏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要求、滴灌设备、水分管理、养分管理、设备维护等管理技术要点,适用于山东省夏玉米滴灌栽培,以期为推进区域农业持续发展,促进夏玉米高效滴灌施肥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仲夏的骄阳似火。在山东德州齐河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在收割和播种作业的一台台大型机械,像一条条大鱼徜徉在滚滚麦浪中,它们一边“吞”麦“吐”粒,一边旋耕深松播种。令人惊喜的是,农民不但可以通过田间智慧管理平台对这些机械进行农机作业监管,同时还可以监测作物长势及养分水分情况,实时监控天气,并做出预警,实现一键遥控。在我国,随着智慧农业的逐步推广和应用,配套农业机械不断升级,从播到收的全流程正变得越来越智能高效,实现了技术模式集成化、精准化,生产过程机械化、标准化以及管理服务信息化、智能化。  相似文献   

13.
塑料地膜覆盖技术以其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使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等优点,在我国发展很快,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塑料地膜使用量的不断增大,也带来了残膜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即“白色污染”。其主要表现为很难降解的聚乙烯残膜越来越多地聚集在土壤耕层表面,直接影响土壤耕作,阻碍土壤中水分、养分、空气的运行,妨碍作物扎根和对水肥的吸收,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石羊河流域气候变化对春玉米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用好有限的水资源,提高农业用水的有效性。以石羊河流域春玉米生长发育、水分利用效率和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气候变化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气温年际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气温变化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383℃/10年,作物生长季4—10月呈现气温明显升高、气候变暖趋势。降水量除秋季呈减少趋势外,年降水、作物生长季和其他季节降水均呈缓慢波动增加趋势,作物生长季降水对年降水量增加的贡献最大。受气候变暖影响春玉米三叶期、拔节期、开花期每10年提前2~3天,乳熟期、成熟期每10年推后1~2天。而春季营养生长期每10年缩短2~3天,秋季生殖生长期每10年延长2~3天。由于气温显著升高,春玉米水分利用率呈上升趋势;气温对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正效应,气温每提高1℃,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46~0.57 kg/(hm2·mm)。而降水量与灌溉区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呈负相关,降水量每减少1 mm,水分利用效率可提高0.19~ 0.78 kg/(hm2·mm)。随着日照时数的波动增加,春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呈明显增加趋势,对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为正效应,日照时数每增加10 h,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2~0.6 kg/(hm2·mm)。  相似文献   

15.
玉米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作物之一,种植范围十分广泛。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对玉米种子的管理和贮存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分析了玉米种子的管理与贮存技术要点,提出在玉米种子管理中应注意控制温度,加强仓库存储基地建设,做好通风管理,定期检查玉米种子的水分,保持种子的水分含量,还要预防低温冻害,合理防治病虫害,为玉米种子营造良好的存储空间。  相似文献   

16.
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是基于作物生长特性和环境状况等条件,借助新型滴灌系统,在灌溉的同时将肥料配兑成肥液一起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确保水分养分均匀、准确、定时定量地供应,达到节水节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增产增收等效果。滴灌施肥技术方法是影响作物水肥利用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其当前主要应用于经济作物,对于华北平原冬小麦种植区滴灌施肥技术的应用刚刚起步,还缺乏相应的滴灌施肥技术参数。因此,本研究以华北平原山东省为例,提出了山东滴灌冬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规定了冬小麦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要求、滴灌设备、水分管理、养分管理、设备维护等管理技术要点,适用于山东省冬小麦滴灌栽培,以期为推进区域农业持续发展,促进冬小麦高效滴灌施肥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早地作物在多熟多样分带间套复种轮作基础上。由于各作物固有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土壤养分运动规律的存在。多种作物在同一块土地上生长发育,共生矛盾的存在是必然的。通过科学地栽培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地协调各作物间的共生矛盾,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出量,是作物栽培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土壤养分运动规律,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就相关种植技术进行了较深层次探讨.提出了同田间套种植的作物是一个有机复合整体,解决共生矛盾的基本着力点是有生命力的作物。技术关键是平衡间套作物竞争能力等观点,形成了较完整的薯(麦)—玉—苕—莱间套作一体化种植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8.
定量遥感参数与作物肥水模型链接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当前作物肥水模型和定量遥感参数在农业上应用的各自局限性 ,提出通过完善定量遥感的输出接口和作物模型的输入接口 ,将定量遥感参数与作物肥水模型进行链接 ,通过建立不同生育时段订正的绿度指数和叶片氮素分段函数以及订正的湿度指数与耕层土壤、植株水分及产量品质函数 ,使得生产上大范围、动态的肥水监测成为可能 ,最后对应用链接模型通过不同肥水管理措施对作物产量和品质进行调控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农作物田间管理技术是指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整个过程的一些技术性的劳动管理,其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生产效益。田间管理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决定了农作物的产量和种植户的增收情况。田间管理在技术上有着严格要求,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与作物生长发育的特征及环境,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对农作物田间管理的技术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烯效唑(S3307)提高作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各类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作物生长环境恶化。为了缓解逆境对作物生长带来的影响,本研究总结了S3307在提高作物抗倒伏性、抗盐碱胁迫、抗水分胁迫以及抗温度胁迫方面的生物学功能,分析了S3307在提高作物抵御逆境环境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在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提高作物的抗逆性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施用方式和施用浓度进行科学调整。合理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抗逆、耐逆生长发育以及节本增产具有重要意义,为今后农业生产抗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