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沈阳地区温室番茄发生白粉病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番茄白粉病是一种由专性寄生菌白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栽培番茄对这种真菌病害具有极高的易感性,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大敌.番茄白粉病已对欧洲温室番茄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近些年在中国保护地番茄栽培中也开始发生.我国南方番茄白粉病有蔓延的趋势,但在北方很少发生.  相似文献   

2.
新疆番茄病害一新记录——番茄白粉病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贾菊生 《植物保护》1990,16(4):54-54
1988年6月,在乌鲁木齐市发现了番茄上感染的一种新病害。经鉴定,确认系由Oidiopsis型病原诱发所致的番茄白粉病。我国台湾省曾有过番茄白粉病的报道,病原是Erysiphe polygoni DC.(泽田兼吉,1919)。由Oidiopsis引起的番茄白粉病,最先由Berger发现于西班牙,以后在地中海干旱地带、中欧及近东等国家均有分布,而且是这些地区番茄上的严重病害之一;本病在我国云南省也有发生,但缺少文字专述。为此,作者特记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3.
采用不同接种方法、不同接种苗龄、不同接种浓度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对番茄白粉病苗期抗性鉴定方法进行筛选。结果表明,番茄苗期接种白粉病最好的方法是喷雾法,接种苗龄为四叶期,接种的最适浓度为106孢子/mL。在此基础上,对东北农业大学番茄研究所提供的54份番茄材料进行白粉病苗期接种鉴定,结果表明,54份材料中,有抗病品种4份、中抗品种16份、感病品种17份、极感病品种17份。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强酸性电生功能水对番茄白粉病和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以1×10~6孢子/g寡雄腐霉菌可湿性粉剂和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为对照药剂,采用不同浓度的强酸性电生功能水在番茄缓苗期和发病初期进行叶面喷施。结果表明,在缓苗后用50 mg/L强酸性电生功能水进行预防,在病害发生初期改用80 mg/L浓度进行防治,对番茄白粉病和番茄细菌性叶斑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为64.10%和66.14%,而且可使番茄增产2.80%;仅在病害发生初期开始使用80 mg/L强酸性电生功能水进行叶面喷施,对番茄有一定增产效果。但是,对番茄白粉病和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番茄白粉病(tomato powdery mildew)是一种世界性植物病害,最早发现于意大利,之后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各国从未停止过对番茄白粉病的研究,并多集中在病原菌的鉴定上,但均未发现其有性阶段,这也给病原菌鉴定带来了很大困难。甘肃省河西地区种植加工番茄,随着栽培面积的扩大,以及种植结构的调整,为白粉病病原菌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场所,  相似文献   

6.
探讨大黄素甲醚对白粉病的田间防效。开展了0.05%大黄素甲醚悬浮剂对草莓、番茄、黄瓜、葡萄4种作物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药剂处理区病指是清水对照区病指的1/3~1/5,防效在70%~80%,可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危害。0.05%大黄素甲醚悬浮剂对草莓、番茄、黄瓜、葡萄4种作物白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7.
10%施宝灵防治番茄白粉病效果显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施宝灵防治番茄白粉病效果显著赵桂琴(黑龙江省大庆农校163411)刘忠双(黑龙江大庆农科所)番茄白粉病[Leveillulatauria(Lev.)Arn.]是近年来北方保护地发生及造成产量损失日趋严重的一种病害。据调查东北3省常年病田减产20...  相似文献   

8.
番茄白粉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在吉林省长春市温室中发现了番茄白粉病,对其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根据分生孢子形态和萌发特性将该菌鉴定为新番茄粉孢菌(Oidium neolycopersici Kiss)。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分生孢子梗直立,简单不分枝,无色,脚胞圆柱形,有时略弯曲,上面通常有1~2个细胞。分生孢子侧面萌发,芽管末端产生裂片状或直筒状附着胞。附着胞乳突状或浅裂片状。未发现有闭囊壳。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病原菌rDNAITS区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测得序列与O. neolycopersici同源性为100%。由O. neolycopersici引起的番茄白粉病国内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9.
为研发出一种对番茄白粉病有稳定防效的微生物农药,以枯草芽胞杆菌YN2014090为有效成分,通过加入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紫外保护剂、防腐剂等助剂,按照相应比例混合,制得YN2014090悬浮剂,活菌数达到3.2×10^10 cfu/mL。结果表明,其配方为YN2014090菌粉15%、黄原胶2.2%、分散剂EMA 8%、600#12%、D425 2.2%、OP-10 2.2%、吐温20 1.2%、PEG600 1.2%,尿素0.3%,对羟基苯甲酸甲酯0.12%。所制悬浮剂p H在8.20~8.30,细度(<10μm)通过率大于95%,持久泡沫量(1min后)小于38 mL,倾倒后残余物质量分数小于5%,洗涤后残余物质量分数小于0.4%。连续两次药后11 d对番茄白粉病的防效达到94.21%,表明新研制的悬浮剂对番茄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武夷菌素(Wuyiencin)是从不吸水链霉菌武夷变种(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var.wuyiensis)产生的一种农用抗生素,其主要成分A是具有胞昔骨架的新型核苷类抗生素。武夷菌素对多种农作物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如黄瓜白粉病、番茄叶霉病、灰霉病、黄瓜黑星病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消费档次的不断上升,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将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11.
一株放线菌次生代谢产物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秦岭山区土样中筛选得到一株放线菌,编号为NO.24,对其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测定。生测结果表明,离体条件下发酵液浓度2 000 mg/L时对烟草赤星病菌、马铃薯干腐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番茄晚疫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小麦根腐病菌菌丝生长或孢子萌发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玉米大斑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中浓度为240.1 mg/L和350.5 nag/L;对玉米大斑病菌和马铃薯干腐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中浓度分别为155.0 mg/L和124.1 mg/L。盆栽试验在浓度为6 000 mg/L时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分别为76.13%和70.78%,对黄瓜霜霉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分别为63.93%和59.66%。对NO.24菌株代谢产物进行了粗分离,其抑菌活性成分主要为水溶性物质。  相似文献   

12.
鄢铮 《植物医生》2005,18(2):18-19
苦瓜的主要病害有白粉病、枯萎病、炭疽病;主要虫害有瓜实蝇、瓜螟等.  相似文献   

13.
 自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灰霉病已成为我区早春保护地番茄上的重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14.
林其璋 《植物保护》1988,14(3):41-41
蓖麻油在医药与工业上经济价值很高,植株适于我区生长,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983年以来,对蓖麻上发现的白粉病进行了病原鉴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白粉病是甜瓜主要病害之一.在设施栽培条件下,甜瓜白粉病的发生比较严重.选用安全高效的理想药剂,控制白粉病的发生与危害,是确保甜瓜品质和产量的重要措施.为此,我们于2005年秋季进行了10种杀菌剂对甜瓜白粉病防效的比较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区茄果类蔬菜种植面积不断增加,1997年种植面积达1000hm2,而青枯病发生为害日趋严重,以番茄受害最为严重,甜椒和茄子被害略轻,发病率一般在16.5%~38.2%,重者达60%以上,严重影响我区蔬菜生产,且有逐年严重和普遍的趋势。为此,笔...  相似文献   

17.
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 De.f.sp.triticiem Marchal)是贵州小麦主要病害之一,为害严重是有历史性的,对小麦造成减产达10~30%。近年来,在四川、湖北、江苏、浙江、河南等省,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也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8.
贝莱斯芽孢杆菌NSZ-YBGJ001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贝莱斯芽孢杆菌NSZ-YBGJ001防治设施草莓白粉病,田间试验结果表明:NSZ-YBGJ001对草莓白粉病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第3次药后7d,对草莓叶部白粉病防效达86. 64%,对果实白粉病防效达71. 08%,对草莓生长没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魏东 《新农药》2005,(3):31-31
菌思奇的通用名为啶菌恶唑,是沈阳化工研究院继氟吗锰锌后最新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结构的新型杀菌剂,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经多年试验证明,菌思奇对多种作物灰霉病有特效,同时对番茄叶霉病、黄瓜白粉病、黑星病、苹果斑点落叶病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大豆白粉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大豆白粉病是大豆叶部病害,能降低叶片光合作用,使产量损失高达35%。1921年首次在德国发现,之后在南美和北美陆续发生,在日本、韩国、越南、泰国也有报道[1]。而中国大豆白粉病报道较少,只在吉林、北京、贵州、河北有所报道[2,3],最近仅在浙江和广东有过报道。国外报道的大豆白粉病病原菌有Erysiphe glycines和E.diffusa[1,4,5],其中日本[1]和巴西[5]的报道主要依据无性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