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防治水土流失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新时期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采取新的措施,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重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是费省效宏、快速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之一。要因地制宜,分区采取不同的措施,采取“以改促封”、“以建促封”、“以调促封”、“以移促封”等多种措施并举为生态的自我修复创造条件。同时要处理好依靠大自然力量和依靠人工治理的关系、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大面积封育保护的关系、封与育的关系和封与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综合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实践进行模式化设计,在该模式中,主要分为坡面、沟道、河流水源的修复工程及相关配套生态工程四部分,并以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林草护坡等生物措施为主,谷坊、梯田等小型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为辅分别提出了详细的配置方案,同时结合地区优势配置了四位一体的农村能源和舍饲圈养、林蛙养殖等生态工程措施。可行性分析表明,该模式以封山育林为导向,以水土保持生物措施为主要内容,以建立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为根本的设计原则是非常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北方土石山区生态修复与水源涵养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现实需要、建设美丽中国的实际需要。针对太行山区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环境容量与承载力低下、基础设施薄弱、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较差、贫困程度较深等问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太行山中段东坡的低山丘陵区进行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通过30年的研究实践,提出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北方土石山区生态修复治理体系,为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扶贫攻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验与示范。本文通过30年研究历程回顾、研究与展望,总结了土石山区生态修复与水源涵养的进展与展望。太行山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研究初始阶段(1986—1996年),确定了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的途径与技术理论,建立了以水土富集为中心的林业生态工程。二是提升发展阶段(1997—2007年),这一阶段主要是研究了影响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关键因子与影响机制,并提出了有效的技术措施与解决方案。具体说来,在径流林业研究方面,研制出了太行山水土富集工程带间距计算公式;在降水资源转化与水分运移规律研究方面,明晰了岩土二元结构体的降水-土壤水-裂隙水的基本补给路径,揭示了岩土界面"优先流"与裂隙网络"优先流"的运行转化规律,阐明了浅层风化裂隙岩体渗流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对植被耗水过程的响应关系;在降水资源调控利用研究方面,研制出了生物集雨新材料、营养调理剂和生物集雨面建造施工工艺。三是全面创新阶段(2008年—),重点探讨了山区生态产业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研发了经济林土壤扩蓄增容技术、石质山地困难立地造林技术、经济林生态隔离带调控技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沙产业开发技术,以及林下经济、循环经济、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化技术体系。下一步将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向人口密度较大、人类活动频繁的雄安新区上游山区扩展,重点开展以国土绿化、景观建设、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治理、污染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监测,研究现代干扰条件下山地灌丛生态系统向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及主要驱动因素,山地水旱灾害形成机制、降水资源调控与水源涵养,以及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山地生态经济体系,为构建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体系与水源涵养功能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为山地生态系统经营管理,实现其生产、生态功能和系统稳定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新时期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必须采取新的措施 ,依靠大自然的力量 ,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 ,加快植被恢复 ,重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是费省效宏、快速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之一。要因地制宜 ,分区采取“以改促封”、“以建促封”、“以调促封”、“以移促封”等多种措施 ,为生态的自我修复创造条件。同时要处理好依靠大自然力量和依靠人工治理的关系、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大面积封育保护的关系、封与育的关系和封与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论粤西退化桉树林地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栽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粤西大面积的桉树林地的退化情况十分严重,对桉树林地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势在必行。通过生态修复的桉树林地下在向着良好和方向发展,生态修复是新世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一个重大战略调整。  相似文献   

6.
新疆南疆干旱地区具有特殊的自然环境,其生态修复相比于其它省及地区的生态修复难度更高,在修复的过程中不仅要综合考虑生态修复方法的可行性,更要考虑到新疆南疆干旱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环境条件,只有选择适合的生态修复模式,才能提高南疆干旱区生态修复的效果。以现有的研究资料为基础,总结干旱区生态修复的原则,提出适合南疆干旱区生态修复的模式,通过研究希望总结新疆干旱区生态修复的基本经验,并使其成为推动干旱区生态修复工作进行更深的探讨契机。  相似文献   

7.
采石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组合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采石形成坡面的植被恢复为例,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因地制宜采用了生态植被毯铺设、挂双向格栅+植被恢复基材喷附+生态植被毯、客土大苗造林、浆砌石坡脚挡墙+攀缘植物垂直绿化、简易植被恢复基材喷附、挂三围网+植被恢复基材喷附、生态植被袋、岩面容器苗垂直绿化、清淤土整地+撒播植物种子、生态灌浆+植被毯铺设等10项技术组合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生态修复效果,为其他类似坡面的植被恢复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关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相关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修复是从整个生态结构与功能整体上的恢复与改善为目标的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全新观念。本提出生态修复关键措施是封山育林育草,核心是预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是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行政、法律、政策、经济和技术等各个方面的有力支撑;生态修复工作要着重发展农村经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上杭县实施生态修复必要性的分析,探索适合该县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模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晋中盆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晋中盆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影响及生态风险进行研究和评价,旨在了解该地区土壤污染现状以及为土壤重金属综合治理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晋中盆地表层土壤进行采样,测定208个土壤样品中Pb,Cr,Cd,As和Hg这5种重金属的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对盆地污染进行评价,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污染现状进行分析。[结果]重金属Pb,Cd,Cr,As和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87,0.316,68.226,10.457和0.129mg/kg,分别为山西省土壤背景值的1.42,3.16,1.23,1.15,5.61倍;单因子污染指数结果显示,Hg和Cd为盆地污染的主要贡献因子,Pb,Cr和As对盆地污染的贡献较少;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结果显示,盆地污染程度较为严重,达到中等污染和重度污染的样点占比共达到95%以上;污染空间分析显示,盆地整体污染程度较深,在盆地北部太原地区和南部孝义、介休市存在明显的污染突出地区。[结论]受人类活动影响,晋中盆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已较为严重,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96.8”洪灾后,晋中市太行贫困山区榆社、左权、和顺、昔阳4县积极进行灾后重建,全方位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水保生态建设中通过项目引导、示范推动、大户经营等,积累了国家非重点治理区搞好水土流失防治和水保生态建设的经验。截至2005年底止,累计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2 267 km2,同时积极探索生态自然修复的路子,通过封育保护、生态移民、牛羊圈养、燃料替代等多种途径,累计封育保护面积达768.7 km2,使区内生态环境有了根本改善。针对生态自然修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浅谈河北太行山区的生态恢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太行山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存在着忽视生态系统的异质性、对自然恢复重视不够、经济林比重过高、过牧现象仍较为严重、对濒危物种的保护考虑不足、人口、耕地、林地矛盾突出、科技投入明显不足等诸多问题。提出了河北太行山区生态恢复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3.
对延庆县境内连接主要景区、景点的山区道路边坡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为:道路沿线植被以自然灌丛为主,在已进行修复的边坡道路中,千小路、延琉路、昌赤路修复效果较好;古龙路、栾赤路、古崖居路两侧边坡修复与景观建设相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玉海路、松阎路边坡修复效果不理想,与周围自然景观不协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通往景区的道路安全和沿途景观。在调查的基础上对边坡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对延庆县边坡生态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东部年均降水800mm左右,生态修复的自然条件优越,封禁治理效果好,传统的柞蚕放养等是制约本地区生态修复的重要因素。以桑补柞,开源节能,圈养、禁牧等封禁辅助措施能处理好生态修复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辽东山区生态修复的持续健康发展,建议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发展所致的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越来越大是辽东山区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辽东山区生态自我修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农业用地与林业用地矛盾突出、柞蚕过度放养引起的柞蚕场退化、农村能源需求和绒山羊养殖对林地的破坏等。针对辽东山区生态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具体、科学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东部山区共32个县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全省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中部城市群的水源涵养基地,更是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的天然绿色屏障和再生能源基地,在实现辽东对外开放乃至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利用使这一地区的植被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恢复植被和控制水土流失,该地区将重蹈辽西覆辙,不仅使当地人民失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也将给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威胁,后果不堪设想。针对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危害,提出了水土保持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林冠截留降水是林地水分循环中重要的水文过程。通过穿透降雨和树干径流自动采集系统对太行山区油松和侧柏两种典型人工林在天然降雨条件下林冠截留降水的生态水文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林分林冠截留和树干径流的过程都与林外降雨呈正相关关系。油松林冠截留降水的能力明显强于侧柏,而截留降水转化为树干径流流量则小于侧柏。油松林冠次降雨截留降水率约为18.9%,其中大约3.5%的截留降水转化为树干径流,大约81.7%的降水到达地面;侧柏林冠次降雨截留降水率约为13.3%,其中大约8.9%的截留降水转化为树干径流,大约88.9%的降水达地面。从林冠截留功能的角度分析,在太行山区进行人工造林时,坡度较缓山丘地区适宜种植侧柏,坡度较陡的山岭地区适宜种植油松。  相似文献   

18.
 为了防灾减灾,改善陕南秦巴山区群众的生存环境,对该区基本情况及洪灾发生情况作了介绍,对灾害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造成川道水毁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包括改河造田,缩小河道断面,没有为洪水留足出路,上游水土保持防治工作滞后和沟道河流疏浚跟不上等。今后,秦巴山区防洪减灾、改善生存环境的对策是: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变与洪水争地为给洪水以出路,统筹兼顾山上与山下的关系,加强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整治 ,搞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和河道疏浚清障等。  相似文献   

19.
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生态环境背景与生态重建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喀斯特中心地区,是中国石漠化分布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省份。轻度以上的石漠化面积已达35 920 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0.39%。由于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背景的特殊性,其研究对石漠化的生态重建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贵州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综合考虑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生态地质环境背景的特殊性,提出适宜的生态重建措施。  相似文献   

20.
对降雨入渗的研究是揭示华北地区水源地来水量变化研究的基础。运用人工模拟降雨,在2个2m2的径流小区(编号为P1、P2,坡度分别为19.6°,11.7°)上研究了太行山区侧柏林地的入渗特性,分析了雨强、土壤前期含水量和坡度对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1)入渗过程经历了供水控制阶段和剖面控制阶段,在供水控制阶段,降雨全部入渗,雨强越大,初始入渗率越大;在剖面控制阶段,表观入渗率逐渐降低并直至稳定,而P2小区的首场降雨中表观入渗率却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特点且供水控制阶段时间更短;(2)雨强越大,初始入渗率越大。在P1小区,表观稳定入渗率随雨强增大而增大,这一现象并没有在P2小区出现;(3)土壤前期含水量越大,供水控制阶段的时间越短;对比场次降雨下的土壤负压势变化表明湿润锋运动速度随土壤前期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快;(4)坡度较大的P1小区(19.6°),其平均表观稳定入渗率较大(0.57mm/min),P2小区(11.7°)的平均表观稳定入渗率较小(0.35mm/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