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延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蚀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延河流域35个雨量站50多年的日降雨、数字高程模型、土壤类型图、土地利用图和植被覆盖图、水土保持措施调查数据,结合黄土高原的区域特征,运用CSLE,在ArcGIS的支持下分别计算研究区1986、1997和2006年土壤侵蚀量,以1986年的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作为基期水平,模拟1997、2006年在水土保持基期水平情景下的土壤侵蚀量,对比分析水土保持措施变化对土壤侵蚀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1986年作为基期,新增水土保持措施在1997年减少土壤侵蚀量96万t,在2006年减少土壤侵蚀量628万t;考虑2006年降雨特征不同于研究区多年降雨特征,按照2006年降雨特征计算,则新增水土保持措施在2006年减少土壤侵蚀量140万t。研究结果可为延河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水蚀过程中裸露陡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坡耕地上,农业耕作措施改变了地表微地形,对坡地土壤侵蚀过程产生影响。深入了解耕作措施对坡地土壤侵蚀的影响,以便为开展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以30°陡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对采用人工锄耕、人工掏挖和等高耕作的裸坡地土壤侵蚀特征进行研究。用相同坡度平整坡地作为对照措施。降雨强度为60,90,120mm/h,降雨历时80min。结果表明:(1)在陡坡耕地上,在雨强为60,90mm/h时,3种耕作措施都具有延缓坡地产流的作用,但在雨强为120mm/h时,人工锄耕和人工掏挖坡地产流开始时间与平整坡地无显著差异(P0.05);(2)对采用等高耕作的陡坡地,在3个降雨强度下,累计产流量均低于平整坡地,但采用人工锄耕和人工掏挖的陡坡地与平整坡地相比并无明显规律;(3)在降雨强度为120mm/h时,耕作陡坡地地表径流含沙量较高,土壤侵蚀量是平整坡地的2~5倍。因此,在裸露陡坡耕地上,当降雨强度偏大时,采用农业耕作措施不仅不能降低土壤侵蚀发生,反而会增加。  相似文献   

3.
北方土石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及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野外坡面径流小区观测和沟道断面定点监测,对不同降雨特征条件下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坡面水沙过程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前期降雨、降雨特征与产流产沙的关系,并对林草植被的水土保持效果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相同降雨和水土保持措施处理下,存在前期降雨事件的小区径流量和泥沙量明显偏大。两场降雨的降雨特征差异越大,不同处理下的径流量和产沙量的差异亦越大。水土保持措施通过改变下垫面状况可以削弱降雨特征对径流产沙的影响。水平梯田的拦沙蓄水效果最高,植物措施结合适当整地同样可以取络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而封禁治理初期必须辅助以工程措施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沟头防护措施可以减少沟道径流,有效抑制沟道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4.
保护性耕作对地表径流及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对陇中黄土高原连续实施5a的4种耕作措施: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TS),免耕(NT),免耕加秸秆覆盖(NTS)下豌豆地收获后的径流起始时间、径流量、土壤侵蚀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降雨强度为85mm/h的条件下,NTS可以延缓径流,减小径流强度。与NT,TS,T这3种处理比较,NTS的径流量分别降低了2.4%,12.1%,34.7%。入渗量分别增加了2.7%,13.6%,38.6%。径流出现时间分别延迟1.17,0.83,3.83min。土壤侵蚀量减少了0.3%,17.7%,62.4%。可见,免耕秸秆覆盖的水土保持效应最为明显,传统耕作的方式极易发生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辽西地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条件下土壤侵蚀量与降雨因子的关系,利用野外径流小区(投影长20m、宽5 m)采集沙样,采用气象站收集降雨因子数据,运用海明贴近度法分析土壤侵蚀量(S)与降雨历时(T)、降雨量(P)、最大30 min降雨强度(I_(30))、最大60 min降雨强度(I_(60))、降雨量与最大30 min降雨强度乘积(PI_(30)),以及降雨量与最大60 min降雨强度乘积(PI_(60))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土壤侵蚀量与降雨量贴近程度最低,与I_(30)、PI_(30)贴近程度较高;水平槽整地保水能力强于梯田和果树台田;I_(30)较大的雨型易对研究的这三种水土保持措施小区水土流失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耕作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在模拟降雨和自然降雨条件下研究长期(6年)定位耕作措施对豫西早区坡耕地水分保持、土壤流失以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耕作措施包括少耕、免耕覆盖、深松覆盖和常规耕作。田间模拟降雨试验用来测定不同耕作措施对径流和土壤流失的影响,自然降雨小区主要用来验证模拟试验结果,同时测定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下的土壤饱和导水率没有明显差异,雨前土壤含水量和降雨强度均显著影响地表径流。在试验条件下,免耕覆盖处理未产生径流和土壤流失,水土保持效果最好。与常规耕作比较,深松覆盖处理分别减少径流和土壤流失50%和90%。尽管少耕可以有效降低土壤流失,但其产生的径流量和常规耕作相近。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的水土保持效果从第3年开始显著。深松覆盖在任何年型均能够显著提高冬小麦的产量。相比较常规耕作,深松覆盖平均增产9.4%。免耕覆盖除丰水年也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但增产效果不如深松覆盖显著。少耕无明显增产效果。由于产量对农民来说是评判一个耕作措施效果的重要依据,同时考虑到深松覆盖显著的水土保持效果,我们认为深松覆盖是适合当地早作农业的一个有效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7.
湘中丘陵区紫色土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衡南县为试验区,设置同一坡度和同一农业种植方式的径流小区,进行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控制试验,通过对全年无遗漏降雨场次的径流及泥沙观测,研究了坡耕地土壤侵蚀模数和水土保持措施的水土流失控制效益。结果表明:(1)2016年全年产流降雨19场,降雨量1 145mm,属于正常降雨年。(2)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裸坡地土壤侵蚀模数4 450.57t/(km~2·a),达到了中度侵蚀;(3)农耕地与裸坡地相比均具有保土保水效果,但是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减少地表径流、降低产沙量有显著差异,保水效果(地表径流量年减少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石坎梯田(85.07%)坡式梯田(81.50%)土坎梯田(64.57%)植物篱(57.96%)顺坡耕作(37.49%);保土效果(产沙量年减少比例)依次为石坎梯田(98.74%)坡式梯田(98.66%)土坎梯田(97.39%)植物篱(86.16%)顺坡耕作(61.98%),石坎梯田和坡式梯田始终可以发挥较好的保水保土作用。准确观测了土壤侵蚀背景值,定量评价了坡耕地主要水土保持措施效益。  相似文献   

8.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测定并分析了黄土区(淳化)坡耕地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入渗过程,得出:不同耕作措施,随着入渗时间的增加,强化入渗速率以指数函数递减;对于同一种耕作措施,随着雨强的增加,强化降雨入渗速率也减小;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对该区的三种不同耕作措施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该区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强化降雨入渗速率的模型。  相似文献   

9.
利用耗散结构理论对土壤侵蚀耗散结构进行分析讨论,建立土壤侵蚀自组织现象形成过程的理论模型。分析了控制土壤侵蚀耗散结构的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等三项水土保持措施。系统地配置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将使系统内土壤颗粒达到近平衡态,系统难以产生土壤侵蚀耗散结构。  相似文献   

10.
降雨径流污染及其控制述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从降雨径流污染特点,径流过程,土壤侵蚀过程和泥沙传输过程,说明水土流失是一种严重的降雨径流污染形式,分析了讨论了水土保持措施对降雨污染的难度,提出了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的3条原则。  相似文献   

11.
横厢耕作措施对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在对湖北省通城县水土保持试验站,所布设的12个野外试验观测小区,进行多年天然降雨观测的基础上,借助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对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以地水土流失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横厢耕作措施是一种很好的水土保持措施,纵厢耕作措施比横厢耕作的水土流失量明显增加;2.在横厢耕作农地上实验轮作种植能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保肥增产,但对水土流失并没有十分显的影响;3.横厢耕作措施是一种在陡坡耕地  相似文献   

12.
槽式人工模拟降雨机的工作原理与特性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可以进行各种下垫面条件下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实验研究,大大缩短了试验研究周期,已成为室内与野外试验的重要技术手段,是获取土壤侵蚀、水土保持效益、土壤侵蚀模型等相关研究数据的有效途径。在详细论述人工模拟降雨机的基本要求和类型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槽式人工模拟降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优缺点,旨在促进我国人工模拟降雨机研制的步伐,为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相关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评价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制定下一步规划方案提供参考资料。利用聚类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四川省"长治"五期工程涉及的212个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和土壤侵蚀状况进行分类并分析其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措施聚为4类,以封禁治理、保土耕作措施为主的3类地区有146个小流域,占总量的68.9%。土壤侵蚀聚为4类,以无明显侵蚀、轻度侵蚀为主的4类、一类地区共有158个小流域,占总面积的74.6%。水土保持措施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为:以封禁治理和保土耕作措施为主的地区无明显流失面积较大,这两种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东北黑土区不同耕作措施保水保土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标准径流小区试验方法对东北黑土区顺坡垄作和横坡垄作两种耕作措施在天然降雨下的径流量、土壤侵蚀量及蓄水保土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5°坡按径流量大小排序为顺坡垄作+种植大豆小区>裸地小区>横坡垄作+种植大豆小区,3°坡按土壤侵蚀量大小排序为裸地小区>顺坡垄作+种植大豆小区>横坡垄作+种植大豆小区,5°坡按土壤侵蚀量大小排序为顺坡垄作+种植大豆小区>裸地小区>横坡垄作+种植大豆小区。可见,横坡垄作是东北黑土区适宜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耕作措施防蚀机理及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对于防治土壤侵蚀、促进农业增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简要介绍国外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措施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东北黑土区应用较广的横坡垄作、垄作区田、少耕免耕、间混作、深松耕法、鼠道耕法等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防蚀机理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16.
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减水减沙效益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7,他引:20  
水土流失已经和正在蚕食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宝贵的水土资源,如何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和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中国在水土保持方面创造了许多颇具特色的水土保持措施,如:生物林草措施、耕作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该文总结了目前所采用的主要水土保持措施类型。采用坡度、坡长校正公式将数据转化为具有可比性的量值(标准小区),定量分析了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对于减少径流和土壤侵蚀产沙的效果,即治理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为小流域土壤侵蚀预报、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及合理配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玉米间作蔬菜和牧草对坡地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2006年在云南农业大学试验农场10°坡地上研究了玉米间作蔬菜和牧草对径流、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的水土保持效果优于玉米单作。2005年径流和土壤侵蚀,间作比玉米单作分别减少24.4%~34.1%和13.0%~50.9%;2006年间作比玉米单作分别减少8.5%~55.3%和32.5%~85.3%。其中玉米间作牧草水土保持效果最好,其次是玉米间作马铃薯及间作甘蓝。2005年径流量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侵蚀力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侵蚀量与降雨强度和降雨侵蚀力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典型黑土侵蚀区不同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功效研究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通过田间定位实验,测定了免耕、少耕、传统耕作和横坡垄作4种措施的地表径流量、侵蚀量、土壤储水量,同步测定了降雨量、降雨强度等指标,综合的评价了4种耕作措施的保水、保土功效.研究结果表明,免耕和横坡垄作年径流量分别比传统耕作少97.7%和96.8%,侵蚀模数分别比传统耕作少98.9%和99.2%,而少耕未降低土壤侵蚀.免耕秸秆覆盖和横坡垄作能够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和地表径流的发生,为作物生长提供更多的土壤有效水分.相关分析表明,4种耕作措施的径流量都与I30和I60达极显著水平;4种耕作措施地表径流主要发生在6-8月份,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6-7月份.  相似文献   

19.
1981年~1987年,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Baton Rong地区,进行了地下排水防蚀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排水措施可减少土壤侵蚀42%,地下排水作为水土保持措施P=0.60,在常规耕作条件下,青贮作物地的土壤流失率为0.11。试验结果还表明:在该地区的冬季气候凉爽,降雨充沛,地下排水措施可通过降低水位从而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20.
黑土坡耕地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壤水蚀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北方干旱地区坡耕地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采取垄向区田、深松、横坡种植、免耕播种等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于2010年,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东兴村5°坡耕地径流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对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和降雨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这几种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流减沙作用,其中横坡种植效果最为明显,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较常规耕作分别减少了92%和90%,稳定入渗率较常规耕作提高了41.2%。不同耕作措施的径流系数过程线的变化、径流含沙率变化以及产流量、产沙量的变化均符合横坡免耕>横坡种植>深松+区田>垄向区田>少耕深松>免耕>常规耕作>裸地这一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