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阿拉善飞播区白沙蒿利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阿拉善沙地隔带交替飞播的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植物群落,经6年开放式利用后,连续2年测定,植被成分中由重要值所表示的重要性百分率白沙蒿为49.85%,是优势种,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为29.34%,是亚优势种,沙拐枣为13.33%,是常见种,其他植物是少见种,还有一些偶见种。这一复合植物群落生产量在测定的第1年为92.73 g/m2,第2年为83.59 g/m2,每生产1 g干物质的耗水量依次为687.28和918.17 g,水的利用率相应为0.15%和0.11%。该植物群落优势种的持续性生产取决于利用程度,在第1年测定中,始期(6月)的摄取量是以利用90%最高,7月和8月则以70%最高;在第2年测定中,各月的摄取量均以利用30%最高;利用终期的生物量则随着利用率的增大呈直线下降,表明白沙蒿的利用率以30%为最佳。这一结果为飞播植物群落持续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讨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生物量对养分添加和降水变化的适应策略,以期为退化荒漠草原的恢复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本试验在宁夏荒漠草原开展了养分添加和降水变化野外控制试验,通过测定植物群落物种数及生物量,研究养分添加和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养分添加显著降低禾草丰富度(P<0.05);减少50%降水显著降低Shannon-Wiener指数和物种总丰富度,增加50%降水显著增加物种总丰富度(20.5%~28.2%)(P<0.05);养分添加和增加50%降水显著提高植物群落盖度和生物量(P<0.05);减少50%降水条件下,养分添加处理与不添加处理相比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提高(54.3%~75.6%)(P<0.05);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与Shannon-Wiener指数和物种总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减少50%降水条件下,养分添加能够缓解水分对荒漠草原植物生长的限制,其中氮磷钾添加缓解效果优于氮添加。  相似文献   

3.
模拟降水对高寒矮嵩草草甸群落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通过野外控制实验,研究了高寒矮篙草草甸不同植物类群、群落对模拟增减降水条件下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类群(禾草类、莎草类)增加降水20%,地上生物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03.63、77.12g/m^2。在植物生长期(6月),增加降水20%及40%,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H)分别比对照提高0.188和0.735;而均匀度指数(J)在增加降水40%时,提高了0.086。生长期(7月)增加降水20%,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分别提高0.409和0.07。当降水增加20%时,植物群落中禾草类的重要值较对照提高了0.92。  相似文献   

4.
利用遮雨棚技术对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降水量进行人为调控,分析了不同降水梯度[33%、66%、100%(正常降水)、133%和166%]下植物群落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以及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探讨不同降水梯度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地上部分碳(C)随降水的增加逐渐减少,氮磷比(N:P)在正常降水下显著(P <0.05)高于降水量增加的处理;植物群落地下部分C、氮(N)、磷(P)随着降水梯度增大而先减后增,且地下部分C、C:N、C:P均在66%降水处理下显著(P <0.05)高于其他梯度。2)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同一增水梯度下,表层土壤的SOC、TN和TP显著(P <0.05)高于深层土层。3)土壤SOC与植物群落地上部分P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P <0.05),植物群落其他部分和土壤C、N、P无显著相关(P> 0.05)。研究结果表明,降水变化可改变植物养分分配,增加土壤养分积累,但降水变化过程下荒漠草原植物与土壤间元素耦合关系整体较弱。  相似文献   

5.
潘航  冯缨  王喜勇  李岩 《草业学报》2017,26(6):68-75
目前,土地荒漠化形势严峻,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安全。而植物对防治土地荒漠化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筛选合适的物种进行荒漠恢复重建则显得极为重要。沙拐枣因其抗逆性强而成为新疆荒漠区主要的优势物种,其生理生态响应被广泛研究,但是系统、定量的比较不同种沙拐枣抗逆性的研究较为缺乏。为此本文以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中栽培的10种沙拐枣为试验材料,测定同一生境下不同种沙拐枣的7个抗逆生理指标,利用方差分析其种间差异,并结合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不同种沙拐枣的抗逆性。结果表明,不同种沙拐枣在同一生境下各生理指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头状沙拐枣、乔木状沙拐枣、小沙拐枣的SOD、POD含量均表现较低水平,抗逆性较差;泡果沙拐枣以高脯氨酸含量表现良好抗逆性;小沙拐枣H2O2含量最高,不利于细胞正常代谢;综合分析抗逆性由强到弱为泡果沙拐枣>艾比湖沙拐枣>密刺沙拐枣>淡枝沙拐枣>奇台沙拐枣>心形沙拐枣>红果沙拐枣>乔木沙拐枣>头状沙拐枣>小沙拐枣,该结果与沙拐枣在新疆的生态分布极为吻合。试验数据可为荒漠植物沙拐枣的引种栽培和抗逆性筛选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沙拐枣属植物为灌木或半灌木,多分枝,是荒漠地区优良固沙和饲料植物。文章论述了沙拐枣属植物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制定的原则、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对于规范全国沙拐枣属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鉴定、评价、信息与实物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依据中国常用的降水年型划分标准,结合研究样地当年降雨量数据,把降水年型划分为丰水年和枯水年。为探讨不同降水年型(丰水年和枯水年)下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及其权衡关系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策略及其驱动机制,本研究依托2017年在宁夏荒漠草原建立的全球变化试验样地,选择自然降水(CK)、增加50%降水(CK+50%)和减少50%降水(CK-50%)处理,在丰水年和枯水年测定不同处理植物群落及功能群生物量。结果表明:在枯水年,CK+50%显著增加植物群落地下和总生物量;在丰水年和枯水年,CK-50%均显著降低豆科和禾本科地上生物量,而显著增加群落根冠比;在丰水年和枯水年,CK+50%生物量权衡比更倾向于地上,而CK-50%生物量权衡比趋向地下;荒漠草原降水变化主要通过直接影响豆科和禾本科地上生物量进而间接影响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进而影响群落总生物量。本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丰水年还是枯水年,不同功能群植物生物量及其比例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原鼢鼠栖息地植物群落组成变化,以及植物群落物种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方法】以祁连山东段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栖息的高寒草甸为对象,设置4个不同高原鼢鼠鼠丘密度干扰区,调查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应用多元排序分析方法。【结果】高原鼢鼠干扰造成栖息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变异不显著,但是增加了特有物种和总的物种数量。高原鼢鼠干扰降低了优势种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的重要值,各干扰强度样地重要值累积对数模型拟合曲线达到显著水平(R2>0.95,P<0.01);随干扰强度增加,植物群落重要值整体下降。同时,高原鼢鼠干扰显著增加了杂类草植物在群落中占比(F=4.30,P<0.0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因子分别解释物种和功能类群空间分布变异的22.6%和54.8%(P<0.05),土壤温度、全氮和水分对群落物种分布的贡献率最高,分别占总解释效应21.28%、18.31%和16.25%。【结论】极重度高原鼢鼠干扰明显改变植物群落结构,鼢鼠干扰下土壤水热条件驱动高寒草甸植物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9.
对果洛州大武滩藏嵩草沼泽化草甸典型样地的植物群落结构及植物量进行了调查,结果为:该草地植被由24种植物组成,隶属13科22属。藏嵩草为优势种,次优势种植物有华扁穗草和鹅绒委陵菜。植被多样性指数(H′)为3.06,生态优势度指数(D)为0.82,均匀度指数为(J′)值为0.96。地上植物量干重为558.7g/m2,地下植物量为6734.13g/m2。地下植物量主要分布在0~10cm处,为4071.7g/m2,占0~30cm植物量的60.46%。草地地上植物量按经济类群划分,莎草类、阔叶草类和禾草类植物分别占鲜重的69.9%、26.28%和3.78%;占干重的75.3%、20.3%和4.4%,草地植物群落以莎草科牧草为主。  相似文献   

10.
通过10年(2001~2010)的驯化栽培,将具有高抗旱、耐风沙的野生灌木阿拉善沙拐枣从民勤沙区引种至兰州获得成功.试验结果表明:经过驯化栽培,该种植物在兰州地区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正常生长、结籽和成熟,从播种(移栽)出苗(萌发)至结籽成熟生长160d以上.植株高度80~113cm,5月出苗(萌发),8月开花,10月种子成熟.干鲜比1:4.4,茎叶比1:2.0.种子产量538.4kg/hm2(千粒重64.46g),青草产最12809.8kg/hm2.根系发达,生长速度快,种植第5年的植株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各接近50%,其根系具有很强的同土护坡能力.营养含量中等,可消化吸收率高.阿拉善沙拐枣在我国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可作为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灌木树种使用,亦可饲用.种植方式以育苗移栽效果最佳,耐粗放管理,种苗成活后不再需浇水、施肥.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4年在宁夏荒漠草原设立的降水量变化的野外模拟试验平台(年均降水量减少50%、减少30%、增加30%、增加50%以及对照),研究了植物群落多样性和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并分析了二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减少降水量降低了白草(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种群生物量,但对其他物种种群生物量和群落生物量无明显影响。适量增加降水量促进了多数植物生长,提高了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atrick丰富度指数。但过量增加降水量抑制了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和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生长、降低了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减少降水量对植物群落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影响较小。增加降水量降低了植物群落全碳、全氮和N:P;植物种群生物量与植物群落C:N以及土壤含水量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与植物群落全氮和全磷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含水量、植物群落C:N以及土壤C:N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与植物群落全氮、全磷以及N:P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改变短期降水量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组成不仅与土壤水分有效性密切相关,而且受植物N和P摄取能力的调控。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降水格局改变和大气氮(N)沉降增加背景下土壤碳(C)∶N∶磷(P)平衡关系的改变是否会影响到荒漠草原植被群落组成, 基于2017年在宁夏荒漠草原设立的降水量(降水量减少50%、降水量减少30%、自然降水量、降水量增加30%和降水量增加50%)、N添加(0和5 g·m-2·yr-1)及其交互作用的野外试验, 初步分析了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趋势以及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 增加降水量降低了土壤有机C、全N和N∶P。N添加及其与降水量的交互作用对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较小; 适量增加降水量刺激了多数植物生长, 提高了群落多样性。过量增加降水量导致猪毛蒿种群生物量急增, 且N添加对降水量效应有促进作用, 从而降低了群落多样性; 土壤含水量、全N、有机C和N∶P与种群生物量关系较为密切, 土壤含水量、有机C、C∶P和C∶N与多样性指数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以上结果意味着降水量会通过调控土壤水分有效性, 改变土壤与植物之间N和P的满足程度, 从而对植物生长策略和群落多样性产生影响; 短期N添加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影响较小。因此, 还需通过长期的原位试验, 对N添加及其与降水量交互作用下土壤C∶N∶P计量平衡与植物群落组成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陕北黄土区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省吴起县降水量存在差异的白豹、柴沟、王洼子3个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降水梯度条件下浅层(0~100 cm)土壤含水量和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为陕北黄土区植被构建与景观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该地区降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3个区域共调查植物20科47属57种,其中草本植物共有12科29属38种,菊科、禾本科、蔷薇科、豆科占调查属和种的61.7%和68.4%。白豹、柴沟及王洼子浅层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4.4%、12.7%和8.7%。随着降水量的减少,3个典型区域草本植物的重要值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植被群落物种组成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植被群落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及Simpson指数从高到低均依次为白豹>柴沟>王洼子,且与土壤含水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合而言,该地区草本植物物种最为丰富,降水梯度显著影响浅层土壤水分,且植被群落特征与浅层土壤水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不同降水梯度和不同载畜率对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方法] 试验依托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不同载畜率(对照、低载畜率、中载畜率、高载畜率)平台,增设模拟降水试验(减水50%、自然降水、增水50%、增水100%)。在2017年植物生长季,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和密闭式箱法测定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t ecosystem carbon exchange,NEE)、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ER)和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ecosystem productivity,GEP)对不同降水梯度和不同载畜率的响应。[结果] ①降水单因素处理对NEE、ER、GEP均产生极显著(P<0.001)影响。②高载畜率处理的ER显著(P<0.05)低于对照处理。③降水与载畜率的交互作用只对GEP产生显著(P<0.05)影响。相同载畜率处理下,降水量的增加对NEE、ER、GEP均有促进作用;相同降水处理下,对照区的ER、GEP显著(P<0.05)高于高载畜率区。ER、GEP在低载畜率条件下与土壤体积含水量的线性回归模型斜率的绝对值最大。[结论] 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NEE、ER、GEP呈显著增加的趋势;随着载畜率的增加,ER显著降低,降水与载畜率的交互作用只对GEP产生显著影响,尽管水分的增加促进生态系统碳交换,但中、高载畜率条件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碳交换对土壤水分变化的敏感性减少。  相似文献   

15.
A decontamination trial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hot water or acidified sodium chlorite (SANOVA) treatment on Salmonella spp., Escherichia coli and Total Viable Count (TVC) was undertaken on pork carcases prior to primary chilling in two large pork abattoirs in Australia using belly-strip excision sampling. A total of 123 samples from Abattoir A and 400 samples from Abattoir B were cultured and analysed. Test pigs were selected from herds with a known high level of on-farm Salmonella infection. At Abattoir A, Salmonella spp. were not isolated from carcases. The prevalence of E. coli on control carcases was 92.9% compared with 9.8% for hot water and 12.5% for SANOVA treated carcases. The mean log(10) E. coli concentration for control carcases was 0.89 cfu/gram, compared with -0.83 cfu/gram from hot water and -0.75 cfu/gram from SANOVA treated carcases. The mean log(10) TVC for control carcases was 4.06 compared with 1.81 cfu/gram for hot water and 2.76 cfu/gram for SANOVA treated carcases. At Abattoir B, the prevalence of Salmonella on control carcases was 16% compared with 2.7% for hot water and 7.0% for SANOVA treated carcases. The prevalence of E. coli on control carcases was 69.3% compared with 22% for hot water and 30% for SANOVA treated carcases. The mean log(10) E. coli concentration for control carcases was 0.45 cfu/gram, compared with -0.65 cfu/gram from hot water and -0.60 cfu/gram from SANOVA treated carcases. The mean log(10) TVC for control carcases was 3.00 cfu/gram compared with 2.10 cfu/gram for hot water and 2.53 cfu/gram for SANOVA treated carcases. The reductions in prevalence and mean log(10) concentrations in the present trial were all found to b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nd indicate that carcases decontamination with either hot water or SANOVA are effective risk management options immediately available to the pork industry.  相似文献   

16.
不同结皮破坏对退化梭梭林地土壤水分及梭梭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肃民勤对20世纪60年代建植的人工梭梭林进行植被恢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结皮破坏可以增加林地水分入渗深度,降低地表径流,提高土壤含水率,对退化梭梭有恢复作用。3种改造措施中,土壤水分储存效果以处理Ⅰ和处理Ⅱ较好;结皮的存在易造成坡面径流,而结皮破坏则阻止了坡面径流的产生,并增加了土壤水分入渗;退化梭梭恢复以处理Ⅰ和处理Ⅱ梭梭的枝条成活率最大,达到6.67%,新枝枝数、枝长、基部粗度以处理Ⅰ占优势;新结皮形成方面,处理Ⅰ不易形成新结皮,处理Ⅰ,处理Ⅱ和处理Ⅲ形成的新结皮厚度分别为0.22 cm,0.27 cm和0.38 cm。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典型草原植被及土壤化学计量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植被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及其耦合关系,是解析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地植被养分动态平衡和能量流动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宁夏固原云雾山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控雨-滴灌装置模拟3个降水梯度(自然降水的50%,100%和 150%),分析了植物叶片、根系、凋落物及土壤的碳(Carbon,C)、氮(Nitrogen,N)、磷(Pho...  相似文献   

18.
以含有金属硫蛋白(MTs)的鸡蛋为主要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感官评价为指标,确定鸡蛋金属硫蛋白多肽桑葚汁饮料最优制备工艺;以感官评价和沉淀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优稳定性配方。结果表明,金属硫蛋白多肽桑葚汁饮料最佳配方为MTs多肽水解液添加量10%,桑葚汁添加量25%,白砂糖添加量12%,柠檬酸添加量0.15%,感官评分85.36;稳定性试验得出最佳配方为卡拉胶0.03%,果胶0.10%,黄原胶0.06%,CMC-Na 0.12%,在该条件下制成的饮料沉淀率为17.03%,感官评分为84.9,具有良好的风味。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降水变化和氮沉降对荒漠草原植被群落结构和生物量的影响,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进行水氮交互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CK(自然降水)、W(增水30%)、R(减水30%),副区为0 (N0)、30 (N30)、50 (N50)、100 (N100) kg N·hm-2·a-1共12个处理。结果表明:1)水氮的介入导致植物群落组成、重要值发生了明显变化,R中群落物种数最低,提高了优势种在群落中的重要值,氮素添加导致群落物种数呈“抛物线”型,群落物种数先增多后减少。2) CK、W、R条件下随施氮量增加,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先增大后减小,2016和2018年在CK-N30、W-N30、R-N50达到最大值,干旱年份(2017)分别在CK-N30、W-N50、R-N100达到最大值。水分主效应、氮素和水氮交互作用均对以上3个植物多样性指数有显著影响(P<0.05)。3)水分和氮素刺激了地上生物量的增加,短期氮素添加使多年生禾草生物量在地上总生物量中占比增加,多年生杂草生物量在地上总生物量中占比减小。水分、氮素、水氮交互均对地上生物量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