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小麦的播深以3.5cm为宜。播种太深,幼苗出土消耗养分太多,出苗迟,麦苗生长弱,影响分蘖和次生根发生,甚至出苗率低,地中茎多节,无分蘖和次生根,越冬死苗率高。播种过深造成的危害,采取追肥浇水等措施,亦收不到补救效果,严重影响产量。所以小麦的播种不宜过深。我县的魏桥镇西刘村是我公司的小麦良繁基地,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2.
2%立克秀湿拌剂对小麦种子发芽及成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爱根 《种子科技》2002,20(5):286-287
研究了立克秀不同用量拌种对小麦发芽、出苗及麦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立克秀湿拌剂拌种,当药种比不高于0.6%时,对小麦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及出苗率均无明显影响;当药种比达0.8%时,出苗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在出苗时间上,当拌种药,当种比高于0.6%时则出苗期推迟1d以上。在试验设计用量范围内,立克秀拌种的麦苗鲜重增加,分蘖和次生根数量增多,具有明显的壮苗作用。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土壤钾素变化的定位连作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续4a定位试验研究表明,小麦/玉米带田作物年均携带走钾素404.3-502.0kg/hm^2,小麦、玉米单作年均携钾量227.4-297.2kg/hm^2和385.2-483.1kg/hm^2,携带量大于归还量是土壤钾素减少的直接原因;单作田缓效钾年均减少1.1%-6.8%,速效钾年均减少8.0%-10.8%,带田耗钾强烈,缓效钾平均 每年减少9.4-10.8%,速效钾平均下降6.%-10.5%。年投入化学钾素187kg/hm^2或土粪75t/hm^2均不能保持带田土壤钾素,在土粪基础上增加化学钾素用量方可保持土壤钾平衡;带田土壤缓效钾消耗速率大于速效钾,单作栽培速效钾消耗速率大于缓效钾;当土壤缓效钾<700mg/kg,速钾<133mg/kg时,带田作物表现出缺钾反映。  相似文献   

4.
CCC,农一清浸种对作物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复合液肥农一清及生长调节剂CCC对棉花,小麦和蚕豆进行浸种试验表明,低浓度(0.01%-0.10%)的农一清浸种可促进棉籽发芽和幼苗生长,提高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和根系脱氢酶活性,有利于培育壮苗,但浓度大于1.00%时会产生明显的抑制效应。用0.05%-0.50%CCC能促进麦苗生理代谢及根系发育,麦苗矮健,冠根比提高,而不影响小发芽,在小麦生产中抑可用于控制徒长,蹲苗及提高麦苗的抗寒,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5.
父母本于9月上、中旬育苗移栽,较好的水平管理,抽苔现蕾后,通过连续两次摘苔可延迟开花20天以上,盛花期微粉减少到1.3-1.4级,杂种不育株率下降到8%-15%,制种每公顷可达到900.0~1350.0kg。  相似文献   

6.
试验结果表明:将新疆杨茎段接入1/2MS+NAA0.2培养基,3-5周后,茎段皮孔和基部愈伤化,侧芽展叶。将新发叶片,叶柄转接,形成愈伤组织,再转入新的培养基,4-5周后,表面形成类似小芽状的突起,后在1/2MS+BA0.2+NAA0.05培养基中继代培养两次,两周后,将叶芽苗丛进行分株,植入1/2MS+NAA0.05中生根。3周后出现不定根,根长为1cm时可移栽,较好的诱导途径是外植体-愈伤组织-不定芽或胚性细胞,侧芽诱导不易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边行效应在套播麦种繁育田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成超  王立抗 《种子》2002,(1):73-73,89
本研究通过对冬小麦鲁麦15号调查分析,明确了小麦边行优势的形成具有时间积累效应:(1)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对边行产量优化形成的贡献呈现不均衡性,其大小为拔节-挑旗(31.2%)>挑旗-开化(22.3%)>灌浆-成熟(19.4%)>起身-拔节(11.2%);(2)小麦边行优势形成对产量构成的时间效应:拔节-挑旗为主要增穗期,挑旗-开花为重要增粒期,开花-成熟为增加粒重期;(3)套播麦种繁育田合理地开发利用小麦边行优势,达到了麦种和套种作物整体效益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8.
小麦和野生杂草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进行种间杂交后通过去掉白茅染色体得到高频率的小麦单倍体。对其根系进行细胞学分析后发现,再生植株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1。小麦的所有F1代与白茅的杂交都获得了单倍体再生植株,这暗示小麦与白茅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具有非专性特性。观察了与白茅杂交的小麦F1杂种形成种子的变异(44.9~84.5%),形成胚的变异(15.1~47.7%),以及再生率的变异(27.0~75.0%)。  相似文献   

9.
水稻甬优12超高产群体分蘖特性及其与群体生产力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籼粳交超级稻甬优12为试材,四叶一心期带蘖小苗移栽,通过栽培措施的调控,形成超高产( >13.0 t hm-2)和高产( >12.0 t hm-2)群体,以高产群体作为对照,对分蘖挂牌追踪,比较研究超高产群体分蘖发生成穗特点。结果表明,超高产群体分蘖产量及对总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1.53 t hm-2和87.77%,高产群体分别为10.59 t hm-2和87.40%。超高产和高产群体的分蘖利用都以一次和二次分蘖为主,一次和二次分蘖的产量均以超高产高于高产群体,超高产群体一次分蘖产量的贡献率略低于高产群体,二次分蘖产量的贡献率高于高产群体。超高产群体一次分蘖发生在第1至第9叶位,第4至第7叶位是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二次分蘖以1/3、2/3、3/3、2/4、1/5蘖位优势较强。对于高产群体而言,一次分蘖以第4至第7叶位分蘖优势较强,二次分蘖以1/3、2/3、3/3优势较强,三次分蘖发生叶位数明显高于超高产群体,但成穗率较低。超高产群体成穗分蘖的穗长、单穗重、总粒数、着[1]粒密度的平均值高于高产群体,结实率却略低于高产群体。  相似文献   

10.
沿黄稻麦区水稻生长和氮素利用与土壤透水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15N示踪和模拟土柱技术,对不同透水性土壤施用氮肥后水稻生育和氮肥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透水速率以20-30mm/d对水稻生育最为有利,完全不渗漏和透水速率超过40mm/d时,水稻分蘖明显减少,收获期干物质积累和子实产量仅为适宜透水率时的66.7%-93.4%和65.2%-93.8%。土壤透水性强烈影响水稻对氮肥的利用效率。土壤透水率在20-30mm/d时,水稻对氮的利用率超过60%,而不透水土壤和严重渗漏土壤的水稻对氮肥利用率仅为32.65-44.1%,损失率达30.8%-46.0%。稻作期间田面水层和0-5cm土层pH与土壤透水率呈负相关,排水不良易引起氮挥发。日渗漏20-30mm可作为沿黄高产稻麦田培育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1.
大豆根内胞囊线虫的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6-2007年田间自然生长条件下,研究大豆苗期(7~37 d)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在根系的时空分布动态。结果表明,大豆胞囊线虫分布与根系生长状况有密切关系。出苗后7 d已有线虫侵入根内,随着根系生长发育,单位根长线虫数以及线虫总数增多,单位根长内线虫数量呈S型曲线变化。随着出苗后天数的增加,主根和侧根内线虫数量变化呈相反趋势,其中主根内线虫密度减少,侧根内线虫密度增加至相对稳定值。随着土层的加深,主根和侧根内线虫密度差异减小;5~15 cm土层根系内线虫数量及其所占比例均最大。说明苗期大豆胞囊线虫主要分布在5~15 cm土层。  相似文献   

12.
不同储藏时间的土壤修复剂抑制根结线虫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 要: 为明确本实验室研制的土壤修复剂的有效储藏时间,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从千秋1号黄瓜幼苗的叶片面积、地上重、须根数量和总长度、每10cm根系长度的根瘤数量几个方面评价了不同储藏时间的土壤修复剂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 incognita)的抑制效果和对黄瓜生长的促进效果。结果显示:与线虫对照相比,储藏14周的土壤修复剂可以使生长20d的黄瓜叶片面积增加113.12%,地上部增重30.19%,其结果都极显著优于储藏1周、16周、37周和42周的土壤修复剂;储藏14周的土壤修复剂还可以使生长20d的黄瓜须根数多178.15%,其结果与储藏1周和42周的无极显著差异;储藏1周和14周的土壤修复剂使黄瓜根总长增长200%以上,使根瘤数减少72.82%,各处理间无极显著差异。综上所述,14周的存放时间为土壤修复剂的最佳储藏时间。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掌握广东省甘薯根结线虫病害发生情况,用常规分离法进行解剖分离,并对分离线虫进行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从广东省粤东的陆丰、海丰和粤西的遂溪、吴川、廉江、雷州等地甘薯薯块带有明显根结的薯块进行分离,观察所分离根结线虫的2龄幼虫、雌成虫、会阴花纹特征,并通过根结线虫鉴定引物扩增条带约750 bp,结果表明引起广东省甘薯薯块危害的是象耳豆根结线虫。该病害逐年扩大危害对甘薯产业构成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4.
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试材,采用砂基培养的方法,在镁浓度分别为对照组的0%、50%、100%、150%、200%和300%的营养基质上,培养剔除胚乳后的二叶期小麦幼苗7d、15d及30d,并分别测定该3个时间段小麦幼苗的株高、根长、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以及相对生长速度(RGY)、相对生长速率(RGR)和根冠比等指标,研究不同供镁水平对不同时期小麦幼苗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缺镁(0%)严重影响了小麦全株的生长,供镁不足(50%)促进根系生长但抑制地上部分的生长,供镁轻度过量(150%、200%)对小麦生长发育影响较小,但过量供镁(300%)对小麦生长发育影响较大,且对根系的影响比对地上部的影响更显著。不同供镁水平处理小麦幼苗时,无论是7d、15d还是30d,RGR均随RGY的变化而变化,但二者在小麦幼苗的地上部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在根系二者的相关性不显著。另外,3个时期小麦幼苗的RGR和RGY,均以15d最高,7d次之、30d最低。  相似文献   

15.
根结线虫病是马铃薯连作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研究根结线虫病的农艺防治措施,本文开展了品种抗性评价、稻、薯轮作和土壤淹水下的线虫消减动态研究。抗性评价试验表明, 18个品种(系)中没有筛选到同时抗南方根结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的材料,品系1002-1和品种丽薯6号相对抗性较好,青薯9号和合作88相对敏感。马铃薯根结线虫发病土壤中可同时检测到卵、幼虫和成虫等不同形态。水旱轮作试验表明,经一茬水稻栽培可使土壤中根结线虫虫态完全消失,再种植马铃薯也不再发生根结线虫病,且马铃薯有效产量显著提高,青薯9号、合作88和丽薯6号的单株有效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50.5%、43.7%和26.0%,差异均极显著, 1002-1单株有效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稻、薯轮作根结线虫防治效果明显。为进一步探索水旱轮作的防治机制,观察了土壤淹水进程中各种虫态消减动态。结果表明,在淹水过程中,根结线虫的卵、幼虫和成虫不同虫态此消彼长,要淹水60 d以上,土壤中才检测不到所有形态虫体。水早轮作中水稻生长期淹水时间足够长,满足防治线虫的淹水条件。因此结合抗病品种选用进行稻、薯轮作是防治马铃薯根结线虫病既绿色环保又可持续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保护地根结线虫病发生调查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月到2月,对济南市、青州市和淄博市3个地区的123个保护地根结线虫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涉及种植年限、种植作物、施肥、根结线虫病的发生情况和采用的防治方法及防治效果等内容。结果表明,截至2009年1月1日,种植5年的保护地所占比例最大为23.6%,根结线虫病发生普遍,发病率为63.4%,番茄等易感作物的种植面积高达78.0%;种植1~5年的保护地根结线虫病害发生较低且稳定,6年以上的保护地根结线虫病发生严重并且存在较大差异。施用有机肥料利于提高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生产中常用化学药剂防治根结线虫病,其他方法如轮作,高温闷棚(石灰氮)等,但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7.
调查陕西安康地区绞股蓝根结线虫的发生情况及危害种类,揭示绞股蓝连作与根结线虫的关系,旨在为绞股蓝根结线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安康主产区6个调查点的绞股蓝根结线虫病进行取样调查,并采用形态学观察及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在安康市绞股蓝主产区均发现了不同程度的根结线虫危害,严重的地块发病率高达75.4%,且发病情况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和海拔的降低而逐渐加重。通过分离鉴定,确定了发生在安康地区绞股蓝上的根结线虫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目前未见绞股蓝上发现根结线虫危害的报道,这是首次报道陕西省安康地区绞股蓝上发生根结线虫,为进一步分析绞股蓝根结线虫种群及该病的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外源壳聚糖(CTS)和水杨酸(SA)处理对黄瓜根结线虫的诱抗效果,以及对黄瓜生长的影响。以黄瓜为材料,通过盆栽和田间药效试验,测定CTS)和SA处理对黄瓜根结线虫的卵块形成抑制率、病情指数及防效和黄瓜产量的影响。不同浓度CTS和SA均对黄瓜根结线虫具有一定的防效,且两者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田间试验喷施叶面处理和灌根处理中均以150 mg/L SA与100 mg/L CTS混合处理防效最佳,且灌根处理优于喷雾叶面处理,防效达44.55%,小区产量比对照增加27.3%。150 mg/L SA与100 mg/L CTS混合灌根处理对黄瓜根结线虫具有良好的防效与增产作用,显示出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芽孢杆菌Bam22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侵染引起的根肿病是限制油菜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苗期即可发病,目前该病害的主要防治措施有选用抗病品种和使用化学药剂,但农药残留问题日益突出,故提出采用生物防治的策略防控油菜根肿病。笔者采用拌种与苗期灌根的方式研究了芽孢杆菌(Bacillus Bam22)对油菜根肿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苗期调查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am22拌种处理(T1)和芽孢杆菌Bam22+高岭土拌种处理(T2)较清水对照(CK)的发病率降低了3.4%~20%,防效达44%~52%;T1、T2与药剂对照氰霜唑拌种处理(T3)的株高和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但防效提高20%~40%。花期调查结果表明T1和T2处理较清水对照(CK)的发病率降低了10%~13%,防效介于28%~51%;T1、T2处理较药剂对照(T3)的发病率降低了6.67%~10%,防治效果提高了5%~22%,单株产量增加了23.97%~34.29%。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芽孢杆菌Bam22拌种结合苗期灌根,能够有效降低油菜苗期和花期根肿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油菜的产量损失率。芽孢杆菌Bam22对油菜根肿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具有开发成为生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谢德燕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457-461
为明确笔者实验室研制的不同稀释倍数的土壤修复剂对被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 incognita)污染的温室番茄土壤的修复效果,该文用浅盘法分离土壤中线虫,鉴定并记录各处理及清水对照的线虫数量、根系根结率。结果显示:在5种稀释倍数中,稀释125倍的土壤修复剂每株、每次施用500ml最能有效地抑制根结线虫,种群数量可控制在30 individuals·100ml-1 soil以下,并使根系的根结率减少至40%以下,同时能促进有益的小杆线虫(Rhabditis (Oscheius) spp.)种群扩增(388 indi.·100ml-1 soil)。研究结果还显示每25d施用一次土壤修复剂可以较有效地修复被根结线虫污染的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