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美洲鲥形态结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美洲鲥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美洲鲥侧扁,呈纺锤形,被圆鳞;脂眼睑发达,遮住眼的一半.鳃后具4~9个黑斑;鳃耙长而细密,第一鳃弓鳃耙数27 44;侧线不发达,侧线鳞50~55枚;胃呈"Y"形,盲囊部膨大,幽门盲囊63~67条,肠不盘曲,短于体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形态特征和生化遗传层面丰富美洲鲥种质资源研究内容,同时为筛选出鉴定美洲鲥种质的生化遗传标记打下基础.[方法]通过形态测量获取美洲鲥的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对美洲鲥6种组织(心脏、眼睛、肌肉、肝脏、肾脏和鳃)的乳酸脱氢酶(L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美洲鲥体侧扁,呈纺锤形,背、腹缘呈浅弧形,背部灰黑色,略带蓝绿色金属光泽,体侧和腹部均为银白色;其鳍式为背鳍D.iii-13~15,胸鳍P.i-14~17,腹鳍V.i-7~9,臀鳍A.i~ii-16~20,尾鳍C.21~25.美洲鲥鳃耙近7字形,左侧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24~37+47~64.LDH和MDH在美洲鲥心脏、眼睛晶状体、肌肉、肝脏、肾脏和鳃组织中的酶带数目及其活性各不相同,呈明显的组织特异性,且美洲鲥个体间也存在差异.[结论]美洲鲥同工酶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受遗传基因调控,同时与各器官组织的生化代谢活动相关.实际生产中,建议选取鳃LDH作为鉴定美洲鲥种质的生化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3.
通过观察、解剖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详细描述了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并对其核型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美洲鲥体呈纺锤形,鱼体背部为灰黑色,略带蓝绿色光泽;口端位略偏上口位,脂眼睑发达,鳞片较大,侧线不发达,鳃耙细长而致密,第1外鳃弓鳃耙数为24-31+47-55;鳍式分别为D.3-13-16,P.1-16-17,V.1-8,A.1-2-17-19,C.23;体长分别是体高、头长、尾柄长、肠长和肛前体长的3.48倍、4.19倍、6.88倍、2.12倍和1.44倍,头长分别是吻长、眼径和眼间距的3.60倍、5.13倍和3.99倍,体高是体宽的2.27倍,尾柄长是尾柄高的1.71倍;胃发达呈"Y"型,幽门盲囊长且细,有92-115条;鳔2室,与体腔等长;体长(L)与体质量(W)的幂指数关系为W=0.0096L3.1429(n=47,R2=0.9753),肥满度系数为1.53;染色体数目2n=48,核型公式为4 sm+44 t,NF=52。  相似文献   

4.
对600尾各生长阶段的敞口池塘和遮荫池塘养殖美洲鲥当年鱼种的体长、体质量进行了测量与分析,研究比较了两种池塘养殖鱼种生长的规律和差异。结果显示:敞口池塘和遮荫池塘养殖美洲鲥当年鱼种的体长与体质量均呈良好的幂函数增长关系(W=aL~b,R~2 0. 99,P 0. 01,n=300),b值接近且略小于3(分别为2. 786 4和2. 843 1),体长生长略快于体质量生长。养殖试验初期(0~15 d),美洲鲥当年鱼种出现飞跃式补偿生长,而后鱼种体长和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均随养殖日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敞口池塘和遮荫池塘的鱼种体长生长均可用一次线性函数(L=at+b,R~2 0. 97,P 0. 01,n=9)拟合,体质量生长均可用二次函数拟合(W=at~2+bt+c,R2 0. 97,P 0. 01,n=9);养殖前期,在57 d(9月13日)前,敞口池塘的鱼种生长优于遮荫池塘,养殖后期,在79 d(10月5日)后,则相反。敞口池塘的饵料系数(1. 22)低于遮荫池塘(2. 04)。敞口池塘鱼种体长和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明显小于遮荫池塘的变异系数(P 0. 05)。研究表明美洲鲥幼鱼对高温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其高温耐受力高于成鱼。建议美洲鲥池塘养殖过程中,当年鱼种采用敞口池塘养殖,而成鱼采用遮荫池塘养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温胁迫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为夏季高温季节美洲鲥的养殖生产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美洲鲥1~+龄亚成鱼(体长(21.80±1.21) cm、体质量(151.16±22.96) g)为研究对象,以24℃饲养为对照,将试验组美洲鲥1~+龄亚成鱼分别置于28和30℃水温下饲养,在高温胁迫后0,48和96 h,分别测定胃、肠、肝和幽门盲囊等组织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28和30℃高温胁迫下,美洲鲥胃中胃蛋白酶活性至48 h显著下降(P0.05),此时30℃试验组美洲鲥胃蛋白酶活性显著小于28℃试验组(P0.05);30℃胁迫条件下,肝和肠中胃蛋白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与24℃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胁迫48 h后,28和30℃高温胁迫组美洲鲥胃中胰蛋白酶活性较对照显著下降(P0.05),且30℃试验组显著小于28℃试验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30℃高温胁迫下肠中胰蛋白酶活性至48 h下降明显(P0.05);30℃下胁迫96 h,幽门盲囊中胰蛋白酶活性显著小于24℃组(P0.05)。28和30℃试验组美洲鲥肠中脂肪酶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升高趋势;30℃试验组胃中脂肪酶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始终呈升高趋势;28和30℃胁迫条件下,美洲鲥肝中脂肪酶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但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美洲鲥胃中淀粉酶活性在胁迫96 h大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美洲鲥肠中淀粉酶活性在0~96 h均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而美洲鲥幽门盲囊组织中淀粉酶活性随胁迫温度升高呈下降趋势,但28℃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30℃胁迫条件下幽门盲囊中淀粉酶活性至96 h显著下降(P0.05)。【结论】高温胁迫对美洲鲥1~+龄亚成鱼胃、肠、肝和幽门盲囊等组织中消化酶活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美洲鲥的养殖生产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高温。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东平湖鲤(Cyprinus carpio)的种质特征,采用外部特征观察和传统形态学测量方法,对东平湖鲤的外部形态、可数性状、可量比例性状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形态性状参数进行了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东平湖鲤的外部形态参数全长(LT)与体长(LB)的相关性最高,其相关关系为:LT=1.069 LB+1.942(R2=0.984);其次为体长与体高、体高与体宽、体长与头长,其判定系数R2均大于0.9;头长与吻长的判定系数R2最小为0.651。东平湖鲤鳍式为:D.1-19~20;A.1-6;P.17~18;V.8~9;C.24~26。鳞式为386~75~639,须2对,第一鳃弓鳃耙数24~26,脊椎骨数36。  相似文献   

7.
池养美洲鲥1+龄鱼种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美洲鲥1~+龄鱼种在池塘条件下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以10~#东、10~#西2个池塘开展美洲鲥养殖试验,初始养殖密度分别为15 600尾/hm~2、9 600尾/hm~2;养殖成活率分别为46.65%、42.70%。合并统计分析美洲鲥养殖周期内生长特性,在16.4~30.8℃条件下,经185 d的养殖试验,美洲鲥体长增长48.3%,体质量增加286.8%,体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W=0.006 7L~(3.2603(,R~2=0.941 6,呈匀速生长,日均增长量随着养殖天数的增加呈"U"型变化,日均增重量随着养殖天数的增加呈"W"型变化,肥满度变化范围为1.34~1.63,最大值出现在夏季阶段平均水温最高的时段,美洲鲥1~+龄鱼种适宜生长水温范围为16~30℃,最适生长水温为19~24℃。  相似文献   

8.
在水温25.3~26.5℃下测定美洲鲥幼鱼的昼夜耗氧率,同时在14、18、22、26、30℃下分别对美洲鲥(体长7.8~9.7 cm,体重3.51~6.20 g)耗氧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美洲鲥在25.3~26.5℃条件下,昼夜耗氧率范围为0.447~0.838 mg/g.h,最低在上午7:00(0.447 mg/g.h),最高在下午15:00(0.838 mg/g.h)和夜间23:00(0.838 mg/g.h),全天平均耗氧率为0.639 mg/g.h;在不同温度下,耗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从14℃时的0.073 mg/g.h,增加到30℃时的1.057 mg/g.h。  相似文献   

9.
池养美洲鲥亲本强化适应培育及产卵受精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7年和2018年采用强化培育、水流刺激、水温调控等方法,观察和研究了池塘培育美洲鲥亲本的强化适应培育及产卵受精规律和趋势。结果显示:池塘培育美洲鲥雌雄鱼2龄达到初次性成熟,繁殖期为5—7月份;美洲鲥亲本强化适应培育成活率为69.4%~92.9%,卵巢Ⅴ期的产前雌鱼体长(34.62±2.90)cm、体质量(844.11±134.78)g、肥满度2.07%±0.42%、卵巢质量(232.22±73.42)g、卵巢性腺指数27.59%±6.47%(17.39%~35.20%)、卵巢腔内游离卵的数量和质量分别为(3.226±2.734)万粒和(114.83±73.42)g。2017年和2018年产卵持续时间分别为35 d(5月17日—6月21日)和89 d(5月4日—7月31日),产卵总量分别为277.96万粒和471.48万粒,日均产卵量分别为8.18万粒和5.30万粒,受精卵总量分别为18.58万粒和74.47万粒,平均受精率分别为6.68%和15.80%。美洲鲥产卵(2018年)可分为产卵稳定期(第1、3、4、5和6旬)、产卵高峰期(第2旬)和产卵停滞期(第7~9旬)3个时期,随时间(旬)的推移,日产卵量旬均值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受精率旬均值呈现显著的双峰波动趋势,而日受精卵量旬均值呈现微弱的双峰波动;总体上说,日产卵量、日受精卵量及受精率随产卵持续时间(日)均呈现有顶点、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抛物线(P0.01)。研究建议,美洲鲥促产交配适宜水温为16~20℃,促产期间投喂高营养价值的饲料,产卵持续60 d后结束促产调控。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急性操作胁迫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亲鱼血清生化指标及鳃和肝组织HSP70(Heat Shock Protein70)mRNA水平的影响。采用空气暴露方式对美洲鲥亲鱼进行了急性操作胁迫。实验设定应激零点对照组和15 s、30 s、60 s 3个操作强度实验组,操作后采样,测定皮质醇(COR)、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血清血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总蛋白(T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溶菌酶(LZM)、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Na~+、K~+、Cl~-、Ca~(2+)以及鳃、肝HSP70 mRNA水平。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COR、ALT、AST、GST、LZM、SOD、MDA、GLU、TG、TC、TP、K~+和Ca~(2+)均有显著增加(P0.05);CAT和T4出现显著下降(P0.05);T3、Na+和Cl-未见显著差异(P0.05)。血清生化指标显著变化表明,急性操作胁迫下美洲鲥亲鱼的肝脏、心脏损伤指标显著升高,表明肝脏以及心脏可能受到了一定程度损伤。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鳃HSP70 mRNA水平未有显著变化(P0.05),肝HSP70 mRNA水平在15 s、30 s和60 s空气暴露组均显著升高(P0.05)。表明急性操作胁迫可以提高肝脏HSP70 mRNA水平。  相似文献   

11.
从瘤背石磺不同频率声音基因转录组中将有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与IMPC人类听觉感知和耳聋相关基因对比发掘出与听力相关的基因NXN。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获得OrNXN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定量PCR(qPCR)技术分析OrNXN在瘤背石磺不同组织、不同声音频率及不同潮汐节点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OrNXN基因cDNA全长为1 593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432 bp,共编码143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15.57 ku;结构域预测分析表明,OrNXN含有Thioredoxin家族典型的硫氧还蛋白结构;多序列比对以及进化树构建结果表明,OrNXN与其他物种的相似度较高,保守性较强;荧光定量结果表明,在瘤背石磺7个组织中OrNXN在肠、神经节、性腺和腹足中均有表达,在肠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神经节。不同声音频率刺激下,OrNXN在200和50 Hz处有差异表达,在不同潮汐节点,OrNXN表达量均不同,表达量基本与潮汐水位变化一致。研究表明,OrNXN可能在瘤背石磺参与感知潮汐节率时对潮汐发出的低频声音产生了响应。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A-FABP基因表达与鲤肌内脂肪质量分数的关联,利用RT-PCR方法克隆鲤(Cyprinus carpio)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dipocyt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A-FABP)基因,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该基因在鲤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差异,获得其组织和时序表达谱,并将基因表达水平与肌内脂肪质量分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获得鲤A-FABP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序列405bp,编码134个氨基酸,与多鳞白甲鱼、斑马鱼、大西洋鲑和青鳉等的氨基酸同源性关系较近(氨基酸相似性为70%~91%),与人、猪、田鼠和牦牛等哺乳动物的氨基酸同源性关系较远(氨基酸相似性为51%~58%);组织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A-FABP基因可在鲤的心脏、肌肉、脂肪、肝脏、脑、脾脏、肾脏和鳃中表达,并且在脂肪组织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发育表达分析结果显示,较小体质量试验鱼(50g)的A-FABP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较大体质量试验鱼(120~130g和500g)(P0.05),并且其表达与背最长肌的肌内脂肪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比较研究了鹅掌楸属(Liriodendron)中国鹅掌楸、北美鹅掌楸和杂交鹅掌楸3个树种次生木质部的显微构造。经方差分析,3个树种间导管分子、木纤维、轴向薄壁组织和木射线组织等解剖特征存在极显著差异,杂交鹅掌楸次生木质部结构兼具亲本特征。首次发现中国鹅掌楸中存在单穿孔导管,约占4%。中国鹅掌楸较北美鹅掌楸导管分子短、导管端壁穿孔板横隔数少、弦切面木射线组织的宽度、高度小以及轴向薄壁细胞束的细胞个数少。北美鹅掌楸与中国鹅掌楸相比具有更多的原始特征,中国鹅掌楸较北美鹅掌楸进化。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大泷六线鱼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随机选取6月龄和18月龄大泷六线鱼各150尾,测量了体质量和8个形态性状,包括全长、体长、体高、体宽、头长、躯干长、尾柄长、尾柄高,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这8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6月龄和18月龄大泷六线鱼的所有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 0. 01),不同月龄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存在差异。采用逐步引入-剔除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6月龄和18月龄大泷六线鱼分别筛选出体长、头长、体高、体宽,全长、体高、尾柄高、体宽各4个形态性状,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Y=-13. 54+1. 905X_2+1. 222 X_3+1. 211X_4+1. 499X_5,Y=-173. 415+8. 85X_1+11. 18X_3+9. 65X_4+20. 749X_8。通径分析结果显示,6月龄和18月龄大泷六线鱼对体质量直接作用最大的形态性状分别为体长(0. 706)和全长(0. 538),其次分别为头长(0. 150)和体高(0. 188),说明体长和头长、全长和体高分别对6月龄和18月龄大泷六线鱼体质量具有决定作用。除了上述的形态性状外,还应结合体宽来进行选育。研究结果可为大泷六线鱼的形态性状在良种选育中的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水体Cu2+对三疣梭子蟹主要组织氧自由基水平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采用生态学单因子梯度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水体Cu2+(0.04、0.4、2、4 mg·L-1)胁迫下三疣梭子蟹鳃、肝胰腺、肌肉组织中的活性氧(ROS)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水体Cu2+(0.04、0.4 mg·L-1)对三疣梭子蟹鳃、肝胰腺和肌肉组织ROS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而高浓度水体Cu2+(2、4 mg·L-1)会导致鳃、肝胰腺和肌肉组织ROS含量显著升高,且升高的幅度与Cu2+浓度成正比。低浓度水体Cu2+(0.04、0.4 mg·L-1)对三疣梭子蟹鳃、肝胰腺和肌肉组织的SOD活性和T-AOC均具有诱导作用,随实验时间的延长,SOD活性和T-AOC呈峰值变化;而高浓度水体Cu2+(2、4 mg·L-1)短时间内对梭子蟹的鳃、肝胰腺、肌肉组织的SOD活性及鳃T-AOC具有诱导作用,但对肝胰腺和肌肉T-AOC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实验时间内两种组织T-AOC始终低于对照组,并呈逐渐下降趋势。由此说明低于0.4 mg·L-1的水体Cu2+在三疣梭子蟹抗氧化解毒能力的可控范围,但高于2 mg·L-1的水体Cu2+会对三疣梭子蟹主要组织细胞造成损伤,使之抗氧化解毒能力下降。抗氧化酶和非酶抗氧化物在三疣梭子蟹抵御Cu2+胁迫中共同发挥作用,三种组织SOD和T-AOC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和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6.
旨在了解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的种质特性,为其种质鉴定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观测样品形态特征,借助肾细胞滴片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并进行核型分析,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大口黑鲈眼晶状体乳酸脱氢酶(LDH)。结果表明:大口黑鲈体呈纺锤形,口裂大,斜裂;背部黑绿色,体侧青绿;吻端至尾鳍基部有排列成带状的黑斑。鳃盖上有3条呈放射状的黑斑;背鳍鳍式 D.VIII~XI-11~14;臀鳍鳍式A.III-9~12;左侧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为6~7,鳔1室,脊椎骨总数30~32。染色体数目2n=46,核型公式为2m+2st+42t,臂数NF=48,未发现带有随体、次缢痕的染色体和异型性染色体,大口黑鲈进化上符合高位类群核型特征;眼晶状体中的LDH酶带5条,观察到LDHA、LDHB和LDHC 3个基因位点。综上所述,在对大口黑鲈进行种质鉴定时,建议采用多种种质鉴定技术手段系统化地考察和评价其种质状况。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镉(Cd~(2+))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woodiana)鳃和肝脏的氧化损伤,根据Cd~(2+)96 h的半致死浓度,设置了5个处理组(4.22、8.43、16.86、33.72、67.45 mg·L~(-1))和1个空白对照组,分别处理24、48、72、96 h,通过实验测定其鳃与肝脏中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_2O_2)含量、抗超氧阴离子能力(Superoxide anion,O_2~-·)、抑制羟自由基能力(Hydroxyl radical,·OH)及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结果显示,在同一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背角无齿蚌鳃和肝脏中H_2O_2含量整体表现为极显著性升高(P0.01);鳃抑制·OH能力出现极显著性降低(P0.01),肝脏抑制·OH无明显变化;鳃和肝脏抗O_2~-·能力均呈极显著性降低(P0.01);鳃和肝脏T-AOC呈极显著性升高(P0.01)。研究表明,肝脏作为背角无齿蚌的解毒器官,对外源Cd~(2+)的污染较为敏感,可以作为水体中镉污染监测的靶器官;鳃和肝脏抗O_2~-·能力均呈降低趋势,说明O_2~-·可能是镉致使背角无齿蚌氧化损伤的首要因素,可以作为水体镉污染监测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8.
在长江中游鄱阳湖和洞庭湖鳜采样中,采集了兼具鳜(Siniperca chuatsi)和大眼鳜(S.kneri)部分形态特征的中间类型(主要特征:口裂后缘伸达眼睛后缘之下,眼睛大小、头后背前部隆起介于鳜与大眼鳜之间)48尾。为了明确中间类型的分类学关系,采用量化传统形态分类指标、筛选种间特异微卫星标记,对中间类型个体进行鉴定分析。结果:(1)量化分析表明,鳜和大眼鳜在头长/眼径、(吻长+眼径)/口裂长上存在显著差异,鳜头长/眼径为5.286~7.157、(吻长+眼径)/口裂长为0.811~0.999,大眼鳜分别为3.306~5.106和1.040~1.166。48尾中间类型中,5尾判定为鳜,其他43尾个体仍不能鉴定。(2)从28对微卫星标记中筛选出5个鳜和大眼鳜的种间鉴别位点(T103、T063、T089、T135、W19517),利用这5个位点对中间类型的个体进行遗传分析和鉴定,中间类型中有16尾为种间杂交后代,其中9尾为杂交F_1与大眼鳜的回交个体。长江中游湖泊中鳜和大眼鳜存在种间渐渗杂交,今后需加强长江鳜鱼野生资源遗传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