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2.
随着对白及需求的增加, 其人工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病害也逐年加重?白及锈病常年在种植区发生, 传播能力强, 是生产上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本文对采集自湖北恩施来凤县的白及锈病材料进行显微观察, 发现了该病原菌的夏孢子和冬孢子, 并进行了详尽的形态描述, 同时基于夏孢子的ITS和LSU基因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 该病原为Coleosporium bletiae?此外, 选择5种常见药剂对该病进行田间防效试验, 结果表明, 250 g/L吡唑醚菌酯EC和12%萎锈灵WP的防效最佳, 第2次施药后14 d, 其防效分别可达(90.01±0.64)%和(87.80±0.61)%?本研究结果为白及锈病病原学及其田间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黄精炭疽病病原鉴定及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和致病性等特点,黄精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的Colletotrichum circinans(Berk.)Vogl.。供试的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64%口恶霜.锰锌WP、75%代森锰锌WP浓度为800μg/mL以上时抑菌率达100%;90%三乙膦酸铝WP浓度为1 125μg/mL时的抑菌率为96.3%,15%三唑酮WP浓度为188μg/mL时抑菌率为85.2%,69%烯酰吗啉WP浓度为1 380μg/mL时抑菌率为51.9%,863μg/mL时抑菌率仅35.2%。 相似文献
4.
布朗李叶枯病病原鉴定及药剂筛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布朗李叶枯病在湖南布朗李树上一般株发病率为20%~35%,叶发病率10%~25%,病情指数10~25;严重地区株发病率达100%,叶发病率50%~70%,病情指数25~35。病原菌为Macrophoma kawatsakai Hara。病菌从叶尖或叶缘侵入,形成叶枯或半圆形的病斑。实验室药剂筛选证实,抑制该菌菌丝生长效果良好的化学药剂有: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菌克星可湿性粉剂、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5%疫霜锰锌可湿性粉剂、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等;抑制孢子萌发效果良好的化学药剂有: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5%疫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5%石硫合剂可湿性粉剂等。 相似文献
5.
6.
为明确罗汉果新病害斑枯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并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根据菌落特征、菌株形态及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菌的鉴定;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罗汉果新病害的病原菌为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供试的药剂中,60%咪鲜胺锰盐WP(0.5g/L)、80%戊唑醇WP(0.25 g/L)、45%甲霜?恶霉灵WP(1 g/L)、60%唑醚?代森联WP(0.5g/L)室内对该菌菌丝的抑制率均达100%,可进一步进行大田药效试验,将药效好的药剂推荐田间使用。 相似文献
7.
枯萎病是特色蔬菜树仔菜上的毁灭性病害,为研究其病原与防治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海南省树仔菜发病组织上分离病菌,对其进行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验证、多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最终明确树仔菜枯萎病的病原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药剂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发现戊唑醇抑菌效果最好,相应的EC50为0.62 mg/L。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5%戊唑醇水乳剂和25%代锰·戊唑醇可湿性粉剂的防病效果分别为82.48%和81.04%,可作为防治由木贼镰刀菌引起的树仔菜枯萎病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我国北方设施大棚内的辣椒上普遍发生根腐症状,为了明确该病的病原及其防治药剂,对不同辣椒产区的该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筛选防治该病的药剂。结果表明: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化特性以及致病性测定结果,将该病病原鉴定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Leonion,因此将这种造成根腐症状的病害定名为辣椒根腐型疫病;供试的10种杀菌剂中,25%烯肟菌酯乳油、25%吡唑醚菌酯乳油、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是防治辣椒根腐型疫病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9.
眉豆疫病的病原鉴定及药剂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广州地区近年出现眉豆疫病,其病原菌经形态,培养性状等方面研究,鉴定为Phytophthora vignae Purss。人工接种除为害眉豆外,不可侵染长豇豆,赤豆,赤小豆及绿豆等。但无伤或刺伤法接种均不能侵染黄瓜瓜条,甜和苹果果实以及马铃薯块茎。试验结果表明,眉豆是豇豆疫病的新寄主,甲霜灵及杀毒矾M8防治效果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0.
杏采后病害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确定引起杏采后病害的主要病原菌及筛选有效防治药剂,以延长杏果贮藏期,降低损失。[方法] 对引起甘肃省兰州市杏采后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及回接试验,并针对主要病原菌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 引起杏采后果实腐烂病的致病菌有粉红聚端孢霉(Trichothecium roseum Lk. ex Fr.)、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黑根霉[Rhizopus nigricans (Ehrenb.)]、青霉(Penicillium frequentans)、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和核果褐腐菌[Monilinia laxa (Aderh. &; Ruhl.) Honey]等6种真菌。其中链格孢、黑根霉和粉红聚端孢霉为主要致病菌,其分离频率分别为28.5%、48.9%和9.4%。链格孢、黑根霉有伤无伤接种发病率均为100%,粉红聚端孢霉为83%。药剂筛选结果表明,在PDA培养基上,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和50%异菌脲悬浮剂对3种主要致病菌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达94%以上。杏果实采后主要病害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 9000倍液和50%异菌脲悬浮剂 1000倍液常温浸果处理3 min,第7天和第13天,咯菌腈对粉红聚端孢霉、链格孢和黑根霉的防效分别为78.3%和65%、79%和67.5%以及80.3%和69.6%。异菌脲防效分别为76%和64.3%、78.3%和64.4%以及78.6%和66.4%。[结论] 本文研究结果可以指导杏采后病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高粱种植业是重庆地区重要产业, 高粱炭疽病在部分地区发生流行, 严重危害高粱的产量和品质。明确重庆高粱主要产区高粱炭疽病的致病菌, 筛选出高效防治药剂, 可为重庆地区高粱炭疽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本研究采集了重庆市永川区、梁平区和江津区等8个高粱主产区炭疽病病样, 分离纯化得到13个菌株。通过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 结合多基因(ITS, GAPDH, ACT, CHS)联合的系统发育分析, 来自不同地区的13个高粱炭疽菌菌株属于同一分支, 均为高粱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ublineola, 表明C. sublineola是重庆高粱主产区炭疽病的致病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杀菌剂对高粱炭疽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效果, 发现氟菌唑、肟菌·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吡唑醚菌酯和多菌灵等5种杀菌剂对高粱炭疽病菌的EC50在0.018 0~0.109 7 μg/mL之间, 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75%肟菌·戊唑醇WG、70%甲基硫菌灵WP和250 g/L吡唑醚菌酯EC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 防效分别达到61.86%、56.09%和54.80%, 在高粱生产中应用潜力大。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江西省九江市槟榔芋疫病的病原菌并有针对性地对该病害进行防治,本研究采集具有典型芋疫病症状的芋叶片和叶柄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基于ITS、Ypt1和β-tubulin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并测定了其对7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根据病原菌菌落、卵孢子形态等特征初步鉴定为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基于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与形态学结果一致,确定该病原菌为芋疫霉。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23.4%双炔酰菌胺SC对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006μg/mL;96.8%烯酰吗啉TC、0.3%丁子香酚SL、20%氟吗啉WP、500 g/L氟啶胺SC、97%霜脲氰TC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也较好,EC50介于0.094~1.272μg/mL之间,研究结果可为槟榔芋疫病的化学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小豆锈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小豆锈病是小豆的重要病害。然而,小豆锈病病原菌在我国还没有被鉴定。本文对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采集的5个小豆锈病菌样品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形态学观察表明,小豆锈病菌夏孢子芽孔位于赤道线或赤道线上方,冬孢子平均壁厚为2.0 μm。分子标记检测发现,小豆锈病菌不能被疣顶单胞锈菌特异性引物对UA-ITSF/UA-ITSR扩增,小豆锈病菌和豇豆锈病菌不能被豇豆单胞锈特异性引物对UV-ITSF/UV-ITSR区分。对豇豆单胞锈特异性引物对扩增的4个小豆锈病菌样品PCR产物进行测序,比对分析表明目标序列与小豆单胞锈ITS序列的同源性为99%~100%。基于夏孢子的芽孔位置、冬孢子壁的厚度、疣顶单胞锈菌及豇豆单胞锈特异性引物检测结果和ITS序列分析,小豆锈病菌被鉴定为小豆单胞锈。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黑痣病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菌丝存在遗传分化现象.从定西市马铃薯产区采集茎部和薯块病样80份进行融合群测定.结果表明,80株菌株中与标准菌株AG3融合的占总数的70.0%、与AG4-HG-Ⅱ融合的占15.0%、与AG2-1融合的占7.5%.为了有效控制马铃薯黑痣病,采用生长速率法在室内选取9种杀菌剂进行药效评价.结果表明:30%噻呋酰胺悬浮剂EC50最低,为0.015 2μg/mL;其次是40%氟胺·异菌脲悬浮剂、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和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其EC50分别为0.064 1、0.129 3和0.176 7μg/mL;EC50最大的是25.75%多抗·福美双可湿性粉剂,为2.930 4μg/mL.田间拌种,30%噻呋酰胺悬浮剂和250 g/L嘧菌酯悬浮剂防效较好,达70%以上,值得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16.
自2013年起, 甘肃定西地区种植的党参出现了严重的死苗、烂根现象, 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菌并确定适宜的防治药剂, 在多年种植党参的田块进行调查、采样和防治试验研究。根据大田调查结果和发病症状分析, 发现该病害可分为急性青枯型和慢性黄腐型;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纯化, 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确认, 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党参急性青枯型根腐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慢性黄腐型根腐病的病原菌为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室内药剂毒力测定表明, 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6.25%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8%噻灵·咯·精甲悬浮种衣剂对两种病原的抑制效果均较好, EC50均低于1.0 mg/L; 大田防治试验表明, 18%噻灵·咯·精甲悬浮种衣剂200倍液、300倍液、600倍液对根腐病防效分别为81.78%、70.22%、64.03%。 相似文献
17.
近年,在云南省瑞丽市柠檬上发生一种严重的苗期新病害,该病害主要危害柠檬苗的嫩叶、嫩梢和茎,症状表现为褐色叶斑,枝梢枯,严重时植株叶片全部脱落,甚至整株干枯而死。本研究从柠檬苗的病叶和茎上分离得到23株菌株。对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形态特征的观察表明,这些菌株都属于疫霉属棕榈疫霉。致病性测定证明,该菌为柠檬苗疫病的病原菌。采用生长速率抑制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该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并测定其中4种杀菌剂对该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和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3种杀菌剂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好,抑菌率在90%左右。毒力测定结果表明,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和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的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121.372、133.392、133.833mg/L和814.071mg/L,其中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有效中浓度最低,相对抑制效果最好。4种药剂的相关系数均在0.92以上,表明药剂浓度与抑制作用呈现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