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近年来,辽西地区开发矿产资源势头正在扩大,对当地经济起到了带动作用,与此同时,矿山开发剥落地表,堆积废弃物引起了植被的大量破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加强矿山植被恢复业务已成当务之急。几年来,建平县林业局大量开展植树造林,推进了矿山尾矿库和排岩场的植被恢复工程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使一度废弃的荒  相似文献   

2.
矿区植被恢复措施对土壤养分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了解矿区废弃地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对土壤养分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晋宁磷矿矿区废弃地不同恢复措施下的林地为研究对象,对林地土壤养分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措施林地土壤养分存在一定的差异。旱冬瓜、圣诞树林地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最高,旱冬瓜林地的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最高,荒坡地、废弃地中有机质、速效钾及速效磷含量最低。植被恢复措施提高了矿区废弃地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其中旱冬瓜林、旱冬瓜+圣诞树林及圣诞树林的物种多样性较高,直干桉林、藏柏林、蓝桉林的物种多样性较低,废弃地物种多样性最低。  相似文献   

3.
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矿山原有植被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剥岩废料、尾矿沙等矿山废弃物压占、破坏了宝贵的土地和植被资源,矿山粉尘又污染了水源、土壤及空气。因此为了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实现矿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搞好以造林为主要措施的矿山植被恢复工程。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干线通道两侧山体植被恢复的有效途径,选取乐清市干线通道两侧山体植被恢复过程中典型的无林地、坟山、稀疏有林地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树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土壤特征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干线通道两侧山体植被恢复群落物种组成简单,优势树种明显,乔木径阶主要集中在4~14cm范围内,不同类型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层次有一定差别,坟山类型和稀疏有林地补植改造类型群落结构稳定性明显优于无林地植被恢复群落。(2)干线通道两侧山体植被恢复后明显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肥力,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有差异,不同类型山体植被以坟山植被恢复群落最优。  相似文献   

5.
采用典型取样法,对山西沁新煤焦股份有限公司沁新煤矿周边植被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共取样方30个,记录了71个物种,说明矿区周边植被种类还比较丰富。采用TWINSPAN等级分类的方法,划分为5个群丛,并描述了各群丛的特征。调查表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会对其周边环境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尤其对植被的破坏比较明显。资源型区域生态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真正做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筹兼顾的最优化方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2016年5月中旬在江西赣南塘背小流域选取3种典型水保措施治理下的林地,通过对其乔灌草物种组成调查、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和统计分析,研究塘背小流域各代表性林地在治理30 a后的植物恢复状况。结果表明:3种水保措施条件下植被覆盖度均有变化,不同之处在于相对于仅采用"封禁"措施的林地,采用"工程+植物+封禁"措施的林地植物群落发展较快、种类较为丰富。表明仅采用封禁措施的植被恢复无显著变化,采用植物或工程措施都能够加速植被恢复,同时采用水平竹节沟和乔、灌、草相结合种植的水保措施能最大化加速水土流失区的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汶川地震灾区典型区域不同受损阶段群落特征,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北川县苏保河和魏家沟流域4种植被类型(灾后恢复草地、受损林地、裸地、未受损林地)群落种类组成、垂直结构、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受损阶段群落在物种组成、物种数量、群落分层等方面差异显著;灾后恢复草地草本层Simpson指数和Shannon Wienner指数最大,Pielou均匀度指数则以裸地最大;灌木层及乔木层多样性指数均以未受损林地最大;总体多样性指数则表现为未受损林地受损林地灾后恢复草地裸地。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文得出地震灾区植物生长条件严重衰退,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应采用人工辅助方式,增大其物种多样性及恢复潜力。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下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渗透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过程中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的渗透特征,选取喀斯特地区蚂蝗田小流域退耕还林后的5种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样地,以天然林地、天然裸地、玉米地作为对照,研究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层次土壤的渗透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中,随着植被的演替,土壤的渗透性在各层土壤深度中总体呈现乔木人工林乔灌过渡林灌木林乔木疏林地草地的变化趋势,实施乔木人工林和乔灌搭配式的生态恢复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渗透能力。土壤渗透速率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成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成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基于RS与GIS地震灾害后森林植被重建的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要分析地震灾害对森林植被造成的破坏,指出森林植被灾后重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分析RS与GIS技术在地震灾害后森林植被重建中林区道路选址与区划、森林植被受害状况统计、生产恢复条件调查、林地适宜性评价与树种选择、森林植被空间优化配置及恢复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期为灾后森林植被的重建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冀西北坝上地区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为了解围封对冀西北坝上地区植被的影响,对封育林地及未封育林地草本植物层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生物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围封采伐地内草本植物的科、属、种数量,以及α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未围封林地(P0.05);围封林地内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指数高于未围封林地(P0.05),但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低于未围封林地(P0.05)。3种林地的生物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以围封采伐地最高,围封林地次之,未围封林地最低,未围封林地仅为围封林地、围封采伐地的49%和23%。该地区草本植物层中具有典型草原的建群种,包括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针茅(Stipa capillata)等,且已成为该地区的优势种。由此得出结论,围封明显提高了冀西北坝上地区草本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及生物量,促进了草本植被的恢复;通过围封排除外来干扰可促进该地区草本植被向地带性草原植被的演替。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商南县近10年飞播造林区成苗调查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飞播造林成苗主要因素有立地条件、树种选择、降水量与降水时机、播期、管护措施。提出了提高飞播成苗的技术措施,为提高飞播造林成活率、加速植被恢复、促进水源涵养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抚顺县森林资源现状进行调研,并结合当地林业发展特点,制定规划目标;科学阐述了补充林地来源,即退耕还林工程、闲置土地植被恢复工程;同时提出了3项补充林地保护利用措施,以期为抚顺县林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侵蚀红壤区不同人工植被恢复下的土壤肥力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工重建植被是土壤侵蚀区植被恢复、提高土壤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选择适宜的人工植被对快速恢复侵蚀土壤质量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主要研究了侵蚀红壤人工栽植马尾松林、胡枝子林和樟树林近20年后不同土层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综合评价了这3种不同植被类型对侵蚀红壤肥力重建的效果。结果表明,3种植被恢复的侵蚀红壤养分含量都显著增加,胡枝子林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马尾松和樟树林土壤;从以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权重计算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IFI)来看,胡枝子和马尾松林土壤IFI值都显著高于樟树林地;在土壤剖面构造上,胡枝子林地表层和亚表层厚度显著大于马尾松和樟树林地。综合来看,对侵蚀红壤肥力重建效果最好的为胡枝子,其次为马尾松,再次为樟树。  相似文献   

14.
保护和恢复植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契合五大发展理念,是建设绿色小康的主要任务。我国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山区、林地地质灾害频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会对当地的植被造成破坏,从根本上要求必须加大对森林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基于此,笔者从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的意义入手,分析当前在森林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思考,以供相关部门或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尾矿库、排岩场、采矿坑是矿山的三大区域,对矿山三大区域实施植被恢复工程中,要对尾矿库、排岩场、采矿坑的地质特点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在此基础上,进行树种选择与配置,同时采用特点不同的造林方法进行造林,以提高辽西北地区矿山三大区域的植被恢复效果。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辽西北地区开铁、膨润土、金、锰等矿产资源得到了长足的开发,促进了该地区的  相似文献   

16.
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养分效应(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了毛乌素沙地南缘天然草地、人工封育草地、撂荒地、退耕还林地、固定沙地5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区的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速效磷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灌草结合的人工封育草地、退耕还林地、固定沙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的含量高于以草本为主的天然草地和撂荒地,但土壤速效磷的含量刚好相反;植被对表层0~20cm土壤养分的影响大于下层20~60cm土壤,植被作用下土壤养分向表层富集;采用柠条进行退耕还林,能够充分发挥其根系特性,有利于改良深层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商南县近10年飞播造林区成苗调查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飞播造林成苗主要因素有立地条件、树种选择、降水量与降水时机、播期尧管护措施。提出了提高飞播成苗的技术措施,为提高飞播造林成活率、加速植被恢复、促进水源涵养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风景名胜区纳入自然公园统一管理体系后,既要产出自身所蕴含的自然景观经济价值,更要加强监管和保护,防止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无序开发,遭受破坏.该文通过对岳西明堂山风景名胜区进行为期14d的调查,分析了当前开发利用过程中原生植被生境、动物栖息地状况和保护管理情况,梳理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运用施工和游览活动产生的垃圾规范化处置、索道临时使用林地植被恢复、主峰休憩台黄山松复壮等工程措施,落实环境卫生、自然资源等日常管理措施,以最大限度保护原生植被的完整性、原真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岩溶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和年限土壤养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2005年、2009年、2016年8月,分别对西畴县法斗乡岩溶山地11块植被恢复模式固定样地的上、中、下部位的土样进行4次调查测定,分析不同树(草)种11种植被恢复模式和恢复年限下林地土壤养分变化及其恢复状况。结果表明:人工植被恢复14 a后,恢复年限及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N含量、速效P含量、速效K含量、土壤pH之间存在紧密的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植被恢复后增幅及恢复效果明显;土壤速效N含量也可得到明显的恢复;土壤速效P含量呈"缓增-急增-缓降"的变化规律,土壤速效P含量未能得到明显恢复和改善;土壤速效K含量呈现出"缓降-急降-缓增"的变化规律,其恢复效果并不明显;土壤pH值在7 a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4 a后林地土壤pH值得到有效降低并趋于稳定。限制性养分速效P及速效K含量的恢复明显滞后于有机质及速效N的恢复,说明限制性养分要得到明显的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基于植被恢复进程中土壤养分变化及恢复状况,建议选择模式7(香木莲+墨西哥柏木+清香木)等6种模式为云南岩溶山地人工植被恢复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20.
人工林林下植被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人工林林下植被研究方法、林下植被与经营管理的关系、林下植被的作用等3个重要侧面,系统总结了林下植被的研究现状与热点问题.当人工林林下植被达到一定覆盖度和生物量时,对林地土壤肥力有明显改善作用.土壤的生物化学活性、土壤微生物、土壤有机和无机养分在数值上均与林下植被盖度关系密切,发育林下植被是恢复人工林地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