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水稻5个品种的种胚和11个品种的幼穗在含不同激素浓度的MS培养基上培养,诱导愈伤组织并再生绿苗。品种间在愈伤组织诱导率、绿苗分化率和对激素的诱导效应表现了基因型差异。幼穗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高于种胚。种胚的盾片愈伤组织分化能力高于胚轴,胚芽鞘的未分化得绿苗。去分化培养基添加2,4—D2mg/1+KT0.5mg/1,诱导愈伤组织的效果甚佳,并促进绿苗分化。选择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种胚的培养270天,幼穗的培养210天,仍有部分品种保持较高的绿苗分化率。  相似文献   

2.
用水稻4个不育系和4个恢复系配成不完全双列杂交进行种胚和幼穗培养,测定了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绿苗再生率。统计分析表明,基因型变异方差、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对配合力效应值和遗传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水稻组织培养力是可遗传的,愈伤诱导率的基因作用方式以加性为主,绿苗再生率则以非加性为主。种胚与幼穗的愈伤组织发生受不同的基因控制,这可能与两种外植体的生理背景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3.
用水稻16个杂交种进行种胚和幼穗培养,探讨离体性状间以及它们与一些农艺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愈伤诱导率与绿苗再生率成负相关,两种外植体间的绿苗再生率成显著负相关;种胚愈伤诱导与植株高度、千粒重成显著正相关;其绿苗再生与株高,粒长成显著负相关;幼穗离体性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与种胚的基本一致,但相关系数较低,只有绿苗再生与粒厚成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三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杂交F_1和F_2代的不育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902S是光敏性强、可育临界温度较高的光敏不育系,2877S是光敏性强、可育临界温度较低的光敏不育系,而2558S是光敏性弱、可育临界温度低的温敏不育系,它们都是由农垦58S衍生而来的籼型核不育系。这三个不育系杂交,F_1在长光照、偏低气温下均表现稳定的不育性,表明三个亲本的不育主基因是等位的,F_1可育临界温度与低的亲本相近或更低.光敏不育系89025与2877S杂交,F_1与亲本一样,光敏性强;8902S和2877S与温敏不育系25585杂交,F_1表现双亲的中间型,光敏性中等.2877S与25585杂交F_2代不育株,在长光照、偏低气温下表现败育程度高,在短光照下绝大多数表现可育,且其中很多结实率病,光敏性强.还讨论了农垦58S衍生不育系不育主基因的等位性和实用型光敏核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相似文献   

5.
贵州稻种资源双(多)胚材料的筛选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异位胚作为识别标准,对2094份国内外品种进行了双(多)胚或双(多)生苗的筛选鉴定,结果发现双A32、双A33、双A34、双A35和双A40等5个品系双(多)苗频率交高,达10.86%~20.14%,将这5个品系分别与显性遗传标记紫色稻进行正反交测验表明,正交F1其绿苗应是由不定胚形成的,其植株在形态特性、结实率、千粒重等与平本相似,反交F1则均为紫苗;对18个双苗品系在不授粉吓通过化学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高秆隐性籼稻Grlc与籼、粳稻品种杂种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秆稳性籼稻Grlc与4个矮籼、粳亲本杂交,配制正反交F_1代,分析杂种优势表明:Grlc所配杂种一代优势普遍存在,而株高全为负优势;籼籼组合的单株粒重、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单株穗数、千粒重等性状为正优势;籼粳(广亲和)组合的单株粒重、单株穗数、千粒重、每穗总粒数等为正优势,单株粒重优势与籼籼组合相当,单株穗数、千粒重优势越过籼籼组合,而每穗实粒数为负优势;普通籼粳组合的每穗总粒数,单株穗数和千粒重为正优势,而每穗实粒数、单株粒重为负优势,单株粒重优势远低于籼籼、籼粳(广亲和)组合。  相似文献   

7.
鸭血浆蛋白(酶)多态性电泳图谱及其与数量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了鸭不同品种、不同品系及其商品代等10个组合的血浆淀粉酶(Amylase)、酯酶(Esterase-1)、转铁蛋白(Transferrln)、前白蛋白(Prealbumin)等四项血浆蛋白(酶)的电泳图谱,发现淀粉酶、转铁蛋白、前白蛋白、酯醉(ES-1)强带的电泳图谱在品种间、品系间都没有差异;酯酶(ES-1)弱带型在不同品种间、及品系间具有统计上的差异,其遗传表达行为与性别有关。各品种间、及品系间的Tf相对含量、酯酶强带相对含量及其与鸭的各项肉用性能的关系无特定的趋向可盲。不同品种、不同品系间酯酶弱带图谱的统计上的差异与数量性状有关;ES-la型频数高的品种或品系,其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ES-1b型频数高的两个不同专门化品系(指父系和母系)杂交后代的杂种优势率最大.ES-1e型频数以麻鸭类型品种为高。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采用一个中型褐壳蛋鸡品系(S)和一个轻型白壳蛋鸡品系(K)作为材料;育成期采用渐减光照(G)和恒定光照(P)两种光照制度以及限制饲养(R)和自由采食(C)两种饲养制度,分析不同处理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①不同品系的生产性能有显著的遗传差异,S系的多数蛋用性状优于W系;②育成期渐减光照的开产日龄明显迟于恒定光照,W系渐减光照的产蛋量极显著高于恒定光照.有成期限制饲养显著提高了S系的平均蛋重,限制饲养下S系的蛋壳强度、哈氏单位也有一定的提高;③300日龄产蛋量表现出极显著的品系×光照制度的互作效应,蛋黄重量和蛋壳重量也有极显著或显著的品系×光照互作效应存在。平均蛋重、蛋壳强度以及蛋壳重量具有极显著的品系×饲养制度的互作效应。蛋壳强度和蛋黄重量还存在显著的品系×光照×饲养三因素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来源不同的9个玉米自交系及其按双列杂交组成的36个杂种为材料,研究了玉米幼苗吸收硫酸盐(Na_2~(35)SO_4)能力的遗传。结果表明:根系对硫酸盐的亲和性(Km)以非加性基因效应较重要,呈越显性;正负效应基因频率分布呈不对称性。控制Km的显性基因为减效基因,控制产量的显性基因为增效基因。配合力分析及Hayman分析一致地表明,Km与产量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评价出两个优异自交系(合二和292)及可能具有更广泛适应性和高产特性的三个杂交组合:合二/中多5-1、8112-3/292和292/Bjk108-23.  相似文献   

10.
在加性-显性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检测基因分散态组合的三种方法:(1)检验F_2表型方差与环境方差的同质性以及六个群体P_1,P_2,F_1,F_2,B_1(F_1×P_1)和B_2(F_1×P_2)间方差的同质性,(2)检验上述家系均值间的差异显著性,(3)比较从分离世代经分裂选择所获两类极端品系间组合与基因分散的原始亲本间组合在遗传参数估计值上的差异.通过加性-显性模型检验、有效因子数和基因联合-分散度的估计以及重组近交系分离极限的预测,这些方法所检测到的基因分散态组合可进一步用于揭示数量基因的遗传特性.讨论了这类信息在植物改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花生种皮颜色遗传及相关品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不同种皮颜色的亲本设计杂交组合,分析杂交后代的种皮颜色遗传规律和相关品质变化。结果表明:亲本P1种皮颜色为粉色,亲本P2种皮颜色为紫黑色;P1×P2杂交的F0种皮颜色为粉色,P2×P1杂交的F0种皮颜色为紫色;正反交F1代种皮颜色均为紫色;F2代种皮颜色粉色与紫色比例符合1∶3。P2×P1组合F2后代籽仁蛋白质、油酸平均含量高于P1×P2组合,P1×P2组合F2后代籽仁亚油酸、脂肪含量高于P2×P1组合。  相似文献   

12.
具有黄绿叶标记的香型籼稻不育系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转育成携带有标记性状的实用香型籼稻三系不育系及保持系。【方法】利用常规杂交自然分离突变体黄绿色叶片、有香味植株,转育成带有标记性状和香味的实用型不育系。【结果】选育的黄绿叶片突变体不育系其叶色自苗期至成熟期均表现为黄绿色,与正常叶色极易区别,并且未发现黄色退化现象。采用热水法鉴别具有香味的株系转育成带黄绿叶标记的香型籼稻不育系,其株高在41.5—56.5cm,植株叶片及谷粒颖壳呈黄绿色,其中叶鞘、叶耳及叶片边缘呈紫红色,分蘖力中等;其中黄标3A的穗长24.9cm,穗子着粒数145.0粒,谷粒呈长粒梭状形;千粒重28g,播始期85d,其保持系基部结实好,充实饱满。柱头呈紫黑色,柱头较大、而外露好。与恢复系测交、常规杂交的正、反交,其F1代均表现为正常绿色;测交、常规正、反交F2代群体平均分离比例分别为:2.92﹕1、2.76﹕1和2.96﹕1,经卡方检测,F2代群体分离符合3﹕1比例,表明黄绿色叶片呈隐性遗传,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结论】黄绿叶标记不育系带有香味,且叶色与正常叶色有显著差异,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黄绿色叶片这一标记性状遗传稳定。与不同恢复系配组,F1代表现一般配合力强,可恢复性好。  相似文献   

13.
用9个不同抗瘟型的甘薯品种做亲本,对其杂交后代分菌系接种鉴定,并考察部分组合后代的产量性状.结果表明,甘薯对薯瘟Ⅰ型菌系抗性由显性主效基因控制,母本细胞质效应小.对Ⅱ型菌系抗性则呈现广泛的分离,并有超亲现象;双亲为抗病的组合,其后代出现抗病型的频率比抗×感或感×感的组合有明显提高,显示出加性效应的遗传特点.相关分析可看出,甘薯F1抗Ⅱ型菌系的能力与鲜薯重呈负相关,与干率呈弱相关.  相似文献   

14.
萝卜主要糖分含量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青皮萝卜(P1)、青萝卜(P2)、灯笼红(P3)、满堂红(P4)和浙大长(P5)5个萝卜自交系为试验材料,按照5×5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其主要糖分进行配合力分析,筛选优良亲本和优势组合,同时对其主要遗传参数进行估算。试验结果表明:P2和P4的可溶性总糖、果糖和蔗糖的一般配合力高,为优良亲本;根据特殊配合力和反交效应筛选出5个最佳杂交组合分别为P4×P1、P2×P3和P5×P3;可溶性总糖、果糖和蔗糖的狭义遗传力分别为42.35%、46.23%和13.42%,可溶性总糖和果糖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蔗糖受非加性效应影响大。  相似文献   

15.
以普通荞麦3个花柱同长自交可育纯系为材料,通过人工去雄授粉杂交方法,将甜自21-1分别与Lorena-3和甜自100进行正反交,配制4个杂交组合,获得其杂种后代和F2代群体,探讨普通荞麦尖果、落粒性、红色茎秆的遗传规律。研究发现:尖果性状在甜自21-1与Lorena-3和甜自100进行正反交4个组合的F2群体中均表现3∶1的遗传分离模式,表明尖果性状(尖-钝)受单基因遗传控制;落粒性和主茎颜色(红-绿)在甜自21-1和Lorena-3正反交的2个组合的F2群体中均遵循9∶7的分离模式,表明落粒性、主茎颜色(红-绿)为2对显性互补基因的遗传模式。尖果性状基因、落粒性基因和红色茎秆基因之间均表现为彼此独立遗传。  相似文献   

16.
小豆茎色、粒色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应用2个熟性小豆材料(京农2号:红粒,绿茎;S_(5033):红底色黑斑花纹,淡紧茎)进行正反交组配,对获得的F_1、F_2、F_3及F_4代植株调查结果表明:(1)茎色:基本色泽基因紫茎(A)为显性,绿茎(a)为隐性,F_2代为3紫茎:1绿茎分离,属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控制茎色浓淡还有一显性色彩减弱基因(H),当H存在时,基本色泽紫茎A表现减弱,呈淡紫色(A-H-),其F_2分离比例3(淡紫茎):1(深紫茎)。在F_2、F_3的分离株系(F_3、F_4世代植株)中,紫、绿茎植株分离比仅为1.58~1.85:1,不呈3:1,绿株的出苗、成活、生长均呈优势,且紫茎株系中似有部分致死的基因存在;(2)粒色:花粒基因(F)对红粒基因(f)为显性,F_2呈3(花粒):1(红粒)分离,属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在花粒上还有花斑大小、深浅分离现象;(3)同一世代控制茎色的基因与种皮色基因具有完全连锁关系,但上代籽粒色并不能完全决定下代植株的茎色。  相似文献   

17.
水稻多胚苗筛选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白黄侧耳子实体颜色的遗传规律,为平菇的色泽定向育种提供遗传学依据。【方法】以白黄侧耳Pleurotus cornucopiae白色菌株CCMSSC00358(P-w)和深灰色菌株CCMSSC00406(P-d)为材料,构建自交系2个(P-w×P-w、P-d×P-d),两亲本杂交一代(F1,P-w×P-d),杂交一代中浅灰色和深灰色子实体与二亲本的回交系4个(F1浅×P-w、F1浅×P-d,F1深×P-w、F1深×P-d),共7个家系群体。出菇期观测统计各家系群体不同颜色的个体数。【结果】菌株P-w的自交系出菇29个,子实体全部为白色。菌株P-d的自交系出菇17个,子实体浅灰色5个、深灰色12个,经卡方检验,浅灰色﹕深灰色=1﹕3。杂交一代(F1,P-w×P-d)出菇82个,子实体颜色呈现由浅向深的连续分布,无白色子实体出现。按照深浅分为浅灰色和深灰色两大类,分别为47个和35个,经卡方检验,比例为1﹕1。在回交系中,F1代与白色亲本杂交,经卡方检验,出现深灰色﹕浅灰色﹕白色=1﹕4﹕3的分离;与深灰色亲本杂交,无白色子实体出现,经卡方检验深灰色﹕浅灰色=5﹕3。【结论】白黄侧耳子实体的颜色性状为数量性状,深灰色对白色呈不完全显性,由不同位点上的两对主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9.
黄瓜把长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娟  司龙亭  田友 《西北农业学报》2010,19(10):161-165
以2个性状稳定的华北型黄瓜自交系为亲本,建立了6个世代联合群体(P1、P2、F1、B1、B2、F2),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群体的把长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把长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E-1模型)控制,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均为负向效应,且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在分离世代中,主基因的遗传率均比多基因的遗传率高,环境方差对表型方差的影响占有一定比重,即环境对把长的遗传影响较大,对于这个性状适于高代选择。  相似文献   

20.
水稻杂种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本试验在单粒测定直链淀粉含量的条件下,对水稻杂种F_1,F_2、F_3种子进行直链淀粉含量遗传模式的探讨。结果表明:基因剂量效应仅存在部分组合。在高、中直链淀粉含量籼稻/低直链淀粉含量籼稻正反交组合中,高、中直链淀粉含量对低直链淀粉含量表现为完全显性,F_2为3:1分离,受一对基因控制。部分超亲分离表明可能还受修饰基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