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农资流通体制,经历了由专营到经营再到主营的几个历史阶段。当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怎样规范流通体制,就尖锐地摆到我们的面前。现就农资流通领域的现状及出路,谈几点肤浅之见。 喧宾守主 “两辅”日益“犯规” 国务院(1994)45号文件对改革化肥等农资流通体制提出一系列政策,(1996)19号文件又明确“进一步完善化肥流通体制”,这两个文件都规定了“一主两辅”的化肥流通体制。这种体制运行了几年,坦露出一些弊病。其一是大化肥厂把“自销化肥数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我国化肥流通的管理体制由直接管理改为间接管理,充分发挥了市场在配置化肥资源方面的调节作用.本文总结了我国化肥流通体制历年来的政策变革及相应的市场变化,分析了化肥流通体制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与未来化肥产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正>化肥产能过剩和土地流转将给化肥流通行业带来巨大的变化。流通行业的变化,会给生产行业带来次生变化,特别是没有资源、没有资本、没有品牌优势的中小型复合(混)肥企业的发展,会带来诸多的困难。在产能过剩和土地流转的大背景下,流通行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会给中小型化肥生产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困难和机遇?中小型化肥企业在本次行业的变化中该如何给自己定位?  相似文献   

4.
为纪念中国化肥流通体制改革10年,探讨中国化肥流通体制未来改革方向.由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中华合作时报社、中国农资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中国化肥流通体制改革10年座谈会暨第四届中国农资总裁圆桌论坛”于9月27日在北京举行。论坛总结了中国农资行业10年改革实践历程:交流了中国农资企业家10年的管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5.
声音     
《中国农资》2011,(1):11
<正>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完善,农资领域政策、市场、资源、供求、体制、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国内化肥产量大幅增长,总量平衡,自给有余;二是我国化肥市场化改革顺利推进,政策、市场、体制、机制发生重大调整。十二五期间,农资人要更加奋发进取,努力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6.
李宪宾 《中国农资》2006,(12):32-33
1998年,国务院对化肥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取消了国家指令性计划,实行市场配置资源,标志着我国化肥流通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8年以来,在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国内化肥流通的市场化进程日益加快,出现了许多新的业态,主要表现形式为:一是现代流通的先进理念  相似文献   

7.
基于1979—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农业化肥施用强度及变动趋势进行测算与分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体及中部、东部、西部三大地区的农业化肥施用强度均保持上升的趋势,且全国呈现由西向东上升的空间分布规律。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2个阶段对在不同生产流通体制下,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因素展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产出水平提高始终是我国农业化肥施用强度上升的诱致性因素;人口数量的增长会间接导致化肥施用强度的上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化肥价格对化肥施用强度的调节作用仍不明显。最后,提出了引导农户科学施肥、减轻农业生产对化肥的依赖、重视政府对化肥市场的调节作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 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作出抉择 从1998年国家对化肥流通体制进行改革以来,广东省的农资流通领域已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农药市场放开,然后是逐年减少农膜的计划性指导,直至放开经营;化肥经营的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变动,国家的优惠政策逐年缩减,最终也走向了开放。 化肥市场放开以后,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十分激烈。在计划经济时期,农资经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享受着国家给予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资》1999,(3):32-34
<正> 近年来,化肥市场运行低迷、市场价格小幅回落,进口化肥冲击市场,使全国化肥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同时党和国家坚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战略方针,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改革化肥流通体制,打击化肥走私、控制化肥进口,又为全国化肥生产企业发展带来机遇。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抢抓机遇,深化改革,依靠科技创  相似文献   

10.
1肥料市场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化肥流通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化肥市场逐渐开放,肥料生产、销售、推广出现空前活跃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正40年前,改革开放的号角如春雷般响彻中华大地,惊醒了沉睡中的东方,让神州大地迸发出勃勃生机,开辟了中华民族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强起来的复兴之路。20年前,化肥流通体制改革也激发起化肥产业无尽的动力,化肥的生产与流通取得了长足发展,化肥流通行业也随着改革的步伐不断砥砺前行,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的坚实基石。中国农资流通体制改革经历三个节点,即1998年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专  相似文献   

12.
<正> 国务院国发(1998)39号文件已明确规定改革化肥流通体制,取消国产化肥指令性生产计划和收购计划。农资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竞争并不可怕,关键是农资企业当前最重要的现实问题是企业债权债务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资商品完全靠  相似文献   

13.
<正> 根据国务院国发[1998]39号文件精神,国家计委下发了计价格[1998]2552号《国家计委关于进一步改革化肥价格管理办法的通知》。从一年的执行情况看,这一管理办法在一定限度内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但还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化肥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建立新的化肥流通体制的要求,在执行中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资》1999,(1):38-39
<正> 为了适应我国化肥市场和化肥流通体制的变化,继续发挥中农集团公司在化肥流通领域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从去年年底开始,公司对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经营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思想观念、工作作风进行彻底的改革,积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体制、新机制、新观念、新作风,塑造新的中农形象,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求得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弛 《中国农资》2006,(6):8-11
据悉国家发改委正要求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上报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调研报告,以为制定新的化肥流通体制改革方案。目前整个化肥行业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国家抑制化肥价格上涨政策的期望值与现实行情有一定差距。为此,本刊记者就此话题特别进行了追踪调查。从2004年起,化肥的每一轮涨价都伴随着政府限价政策出台,而连续3年的化肥价格一路上扬,让政府多少有些无奈,企业高喊利薄,农民也不满意。我们似乎找不出化肥“限价”得益者,政府的“限价”政策开始不断受到各种媒体的质疑,那么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记者通过调查,绘制了化肥从原材料进厂直到销售到农民手中的流程图。一旦静下心来分析整个化肥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流程,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政策与市场搏弈的系统过程,涉及到了整个市场经济的各个环节,而任何一个单一的政策都不能从根本上彻底控制住化肥价格。我们也许只能希望我们所做的一切更合理一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资》2004,(4):6-6
为落实农用化肥铁路运价优惠政策,降低流通费用,更好地支持农业生产,根据农用化肥流通体制发展和改革情况,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铁道部联合发出通知(特急发改价格[2004]1242号)进一步明确农用化肥铁路运价优惠政策。一、国家铁路执行统一运价的正式营业线和运营临管线继续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我国的化肥市场及分销体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化肥是关系农业发展的重要商品。在计划经济时期,化肥经营一直实行封闭的、“非市场化”的国家垄断经营体制,经营的方式为计划调拨、统购统销,经营渠道仅限于供销社农资系统,流通组织形式为三级批发、一级零售。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在我国化肥资源总量短缺的时期,对保证化肥供应,稳定价格,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化肥生产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这种封闭、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 资流通十分重视,在强调农资部门 是经营农资主渠道的同时,明确提 出生产企业和农业植保站、土肥站、 农技推广(中心)站(以下简称农业 “三站”),是农资流通的辅助渠通, 提倡农业“三站”结合技术推广、经 营部分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 资料,这是我国农资流通体制的一 次成功的改革。那么,在新的市场经 济形势下,农业“三站”如何参与农 资流通呢? 农业植保、土肥、农技等农业技  相似文献   

19.
<正>化肥市场化步伐启动,行业前景依然黯淡近期国务院研究通过保障化肥生产供应,促进化肥行业改革和发展的政策,该项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国内化肥市场化改革的正式启动。从短期来看,虽然国家加大了农业补贴,使得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保持,09年国内化肥市场需求将会增长,但是国内化肥市场产能大量释放,供需严重失衡,且生产成本居高不下,09年国内化肥行业的盈利能力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0.
<正>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印发《关于对化肥恢复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规定自2015年9月1日起,对纳税人销售和进口的化肥,统一按13%税率征收增值税,原有的增值税免税和先征后返政策相应停止执行。随后,8月11日,央行宣布即日起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中间价将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人民币中间价迎来历史最大日降幅。至今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超4.5%。一项政策出台、一次汇率调整,让国内许多化肥生产、流通企业略感迷茫。价格是升是降?前途是明是暗?我们认为,一切需要观察市场"认不认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