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蒙武川旱农试区马铃薯施肥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武川旱农试壤肥力、气候条件和马铃薯生物特性,经过三年的小区、盆栽试验,提出马铃薯栽培的施肥模式。结果表明马铃薯受试区气候条件变化制约较小;但土壤瘠薄,自然生产效应只600-700kg/亩。在一定施肥水平下,调节三要素合理配比,N:4.9、P2O5:4。5、K2O:3.7(kg/亩),产量可稳定在1500kg/亩以上。该模式在高寒干旱地区的马铃薯栽培有良好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罗孳孳  刘灿  杨世琦  唐余学 《南方农业》2013,(Z1):75-78,111
利用1971—2000年最低气温资料,根据马铃薯的生理特性,研究了重庆市秋马铃薯低温冻害的发生频率与发生时间,并结合马铃薯的品种特性,以积温为区划指标,应用1∶25万DEM和GIS分析技术,将重庆市划分为早熟区、中熟区、中晚熟区3个秋马铃薯气候适宜区。研究表明,重庆长江沿线秋马铃薯低温冻害的频率最低,以东部为主的中高山区低温冻害的频率最高;秋马铃薯低温冻害发生的时间中、西部晚,东部早。早熟区主要分布于南川北部、涪陵南部以及东部的中高山区;中熟区主要分布于西部的大足、荣昌,中、东部的垫江、梁平、忠县等地;中晚熟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及长江河谷地区。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马铃薯气候生产力特征及区划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利用黑龙江省81个气象站1975-2004年30 a的逐日气象资料及相应插值的网格同期逐日气象资料,采用WOFOST作物生长模型,模拟并分析了马铃薯气候生产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各地气候生产力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利用气候生产力的距平百分率、变异系数及与气候生产力密切相关的有关生育期的4个气候因子(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日照时数、降水量),采用动态聚类分析方法,将黑龙江省马铃薯可能种植区初步划分为9类气候栽培区,为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发展马铃薯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玉米、红苕是旱地三大主要粮食作物,马铃薯/玉米/红苕套作是旱地主要的栽培模式。研究薯/玉/苕旱三熟高产栽培技术,提高旱三熟年产量,对保障渝东山区粮食供给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薯/玉/苕旱三熟套作模式的增产机理作了分析,并介绍了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从气候角度论证右江河谷双季稻作区改制“春玉米+中稻+秋冬玉米”一年三熟种植的可行性,并提出实施一年三熟改制的相应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蒋昌禄  张勇 《南方农业》2013,(Z1):28-30
根据大巴山南麓山地立体气候特点,以及其阴、阳坡地气温差异,将重庆市城口县马铃薯生产进行分区:海拔1500m以上阳坡与1300m以上阴坡,为高山马铃薯生产一作区,种块品质好,是低山马铃薯生产的供种区;海拔1500m以下阳坡和1200m以下阴坡,为马铃薯生产二作区,是该县马铃薯主要生产区域。介绍城口县马铃薯生产的发展历程、现状,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即应"引进对路新品种,采用嫩薯块绿化作种,梯级换种,选用早熟品种,适期早播"。认为引进新品种更新换代,已成为城口县马铃薯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北疆棉花典型丰歉年的气象条件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疆典型植棉区农六师为例,通过对农六师1981-2007年气温、积温、无霜期以及各生育时期温度、降水、日照等气象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并结合农六师阶段棉花单产,选取两个连续的丰歉年份为代表,进行气象条件的比较分析。初步得出北疆棉区丰歉年的主要气象条件评价指标,其中,丰产年为全年≥10℃积温大于3600℃.d,7月份平均气温高于25℃,无霜期大于170d,歉产年全年≥10℃积温小于3300℃.d,7月份平均气温低于24℃,无霜期小于160d;造成丰歉年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后期热量不足,及受夏秋季低温等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棉花的栽培管理、气候评价和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潜在蒸散量是确定作物需水量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客观分析其时空变化及气候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气象局整编的黄淮海平原40个站点近53a(1961-2013年)逐日气象资料,将黄淮海平原分为6个农业亚区,分别计算潜在蒸散量(ET0)及其对气候要素(气温、相对湿润度、太阳辐射和风速)的敏感系数,并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各区年、季ET0的平均值看,黄淮海平原各亚区都是夏季ET0最高,秋季和冬季以鲁西平原鲁中丘陵水浇地旱地二熟区(Ⅳ区)最高。从各区年、季ET0变化倾向率看,6个农业亚区夏季ET0均呈显著递减趋势,其中南阳盆地水浇地旱地二熟区(Ⅴ区)减幅最大,而春季ET0表现为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水浇地二熟区(Ⅱ区)和江淮平原丘陵麦稻两熟区(VI区)呈显著递增的变化趋势、冬季Ⅱ区ET0呈现显著递增的变化趋势;从各区年、季ET0敏感系数的平均值和变化倾向率看,春、秋、冬季和年ET0对相对湿度最敏感,夏季ET0对太阳辐射最敏感;ET0对太阳辐射和相对湿度分别呈正向和负向敏感,且敏感性在时间序列上呈减弱趋势;相对湿润度和风速在环渤海山东半岛滨海外向型二熟农渔区(Ⅰ区)、太阳辐射和气温在VI区形成高值区,说明ET0在黄淮海平原Ⅰ区对相对湿润度和风速、在VI区对太阳辐射和温度较敏感。  相似文献   

9.
以2011年1月-2012年12月MODIS多时相遥感影像产品、气象数据和作物生育期为基础,借助SEBAL模型估算了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实际蒸散量(ETa);通过MODIS NDVI光谱曲线特征与冬小麦单产数据的耦合,将县域尺度作物单产"降尺度"至基于像元的产量栅格图,实现冬小麦产量栅格化。在完成作物实际蒸散量模拟和产量栅格化的基础上,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水分生产力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冬小麦水分生产力区域平均值为1.21kg·m~(-3),高值区主要位于北京、天津、山东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在环渤海山东半岛滨海外向型二熟农渔区(一区)、海河低平原缺水水浇地二熟兼旱地一熟区(三区)和黄淮平原南阳盆地水浇地旱地二熟区(五区)冬小麦产量与水分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随着冬小麦产量的增加,其水分生产力增加;在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水浇地二熟区(二区)冬小麦水分生产力与实际蒸散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水分生产力将随着实际蒸散量的减少和产量的增加而增大,同时产量增加对水分生产力提高的贡献大于实际蒸散量的减少;在江淮平原丘陵麦稻两熟区(六区)冬小麦水分生产力与实际蒸散量呈显著负相关,与产量相关关系不明显,说明在黄淮海平原南部水分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实际蒸散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10.
随着粮食产量的稳定,以及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深入,种植模式必然发生改变。马铃薯、水稻、萝卜一年三熟种植模式是一种水旱轮作的绿色高效种植模式,是当前农业的发展趋势。基于此,重点探讨了马铃薯-中稻-萝卜一年三熟高效种植模式的技术要点和效益。  相似文献   

11.
未来全球性气候变暖对我国的种植制度将产生明显的影响,预计我国各地的热量资源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使一年二熟、一年三熟的种植北界有所北移,主要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产量、质量都会有所变化.但由于水分变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使种植制度的变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未来全球性气候变暖对我国的种植制度将产生明显的影响,预计我国各地的热量资源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使一年二熟,一年三熟的种植北界有所北移,主要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产量、质量都会有所变化。但由于水分变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使种植制度的变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是云南省贡山县捧当乡主要的经济作物,是当地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基于此,根据捧当乡气候特征,分析地膜马铃薯栽培现状,并对地膜马铃薯综合示范技术要点进行总结,提出地膜马铃薯高产的栽培和管理措施,以期扩大地膜马铃薯栽培面积,推动捧当乡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黄淮海地区种植春棉水分条件的农业气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和商品棉生产基地。发展本地区棉花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对加快国民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地区光照充足,气候温暖,大部分地方可以栽培中熟棉花品种,偏北地区也可栽培早熟品种。本文着重从农业气候角度分析本地区各地种植春棉的水分条件,进一步为棉花生产布局和确定相应的灌溉制度和栽培措施提供依据。一、棉花生育期间的降水特征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马铃薯关键生长期气候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内蒙古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探讨马铃薯的区域适应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内蒙古地区119个站点逐日气象观测数据,采用气候适宜度评估模型,分1961—1990年、1991—2015年2个气候年代对内蒙古马铃薯开花—可收期气候适宜度的空间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15年内蒙古马铃薯开花—可收期综合气候适宜度为0.62,气候条件总体优越,且日照适宜度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2)从空间分布上看,温度适宜度由西向东呈"低—高—中"的带状分布,降水适宜度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递增,日照适宜度西高东低;综合光温水三要素影响,阴山南北麓东段及大兴安岭南麓区为气候适宜度的高值区,具有适宜生产马铃薯的气候资源优势。3)从年代变化上看,1961—1990年,综合气候适宜度除东部偏北及西部偏北呈微弱的下降,总体呈增加的趋势;1991—2015年大部地区综合适宜度由上升转为下降趋势。4)气候变化背景下,1961—2015年内蒙古马铃薯开花—可收期气候适宜性以0.004 0×(10a)~(-1)的倾向率下降,其中日照适宜度基本持平,降水适宜度、气温适宜度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不利。因此,马铃薯开花—可收期应注意水热条件的管理,研究结果可为马铃薯气候资源利用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未来升温情景下中国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升温和降水变化对全球马铃薯生产构成巨大挑战。揭示未来升温1.5和2.0℃情景下中国不同种植区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变化,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将全国马铃薯种植区划分为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南方冬作区和西南混作区。进而,基于未来全球气温与基准期(1986-2005)的差值,推算得出全球升温达到1.5和2.0℃的时段分别为2016-2035年和2028-2047年。在全国马铃薯种植区共选择7个马铃薯典型品种。该研究基于气候模式通过降尺度获取的未来气象数据,驱动充分校正的APSIM-Potato模型,模拟分析未来升温1.5℃(2016-2035年)和2.0℃(2028-2047年)情景下中国不同种植区雨养和灌溉(基于土壤水分亏缺模型启动自动灌溉)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基准期(1986-2005年),雨养马铃薯产量、生育期蒸散量(evaportranspiration,ET)和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分别为0.05~52.40 t/hm2、7~454 mm和3~...  相似文献   

17.
麦/玉两熟区农作模式分析及轮耕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立峰  李琳  陈阜  高瑞波 《土壤》2007,39(2):243-246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以少/免耕为主体的耕作模式在麦/玉两熟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经过近15年的耕作栽培,少/免耕充分显示了它省时省工、高效环保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一系列弊端也日益显露。对宁晋县百户农民耕作意愿调查的结果显示,在长期少/免耕后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有所下降,而应在免耕3~5年以后对土壤进行深耕翻。对比麦/玉种植模式与马铃薯/棉花套作的经济效益,以轮作实现轮耕是麦/玉两熟区耕作模式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通过裂区和正交设计的田间试验 ,研究了不同熟相类型小麦在不同群体密度、不同氮肥追施策略下的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 ,探讨了不同熟相类型小麦通过群体调节和氮肥追施实现高产的可能性。结果表明 ,群体密度和追氮方法均对不同熟相类型小麦的产量和产量构成产生显著影响 ,并且存在交互作用。黄熟型小麦获得高产的可能性较大 ,早衰大穗型小麦在适宜的栽培和气候条件下 ,也有可能获得高产。同时利用15N年示踪技术研究不同熟相下追肥方法对化肥氮去向。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云南省德宏州冬马铃薯高产优质示范区施肥经验,分析冬马铃薯生产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结合当地气候、土壤和冬马铃薯生长发育及需肥特性,提出"一精整、二坚持、三精准"(深耕精细整地;坚持施肥养分要全面和平衡,坚持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精准确定肥料施用量,精准配施底肥,精准追肥)的具体施肥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云南烤烟大田期气候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基于近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文献,应用烟草生态学和栽培学理论论证和提炼云南烤烟气候的独特性,解译云南烟叶品质风格特点形成的气候成因,分析云南烤烟气候的优势和不足,对提高云南烟叶质量和做好烟草种植规划有重要指导意义.论文强调气候三因素的匹配和时段分配对烟叶品质影响的重要性.云南烤烟生长季内光、温、水三因素在总量上无任何优势,但在大田生长前、中、后期的光、温、水时段分配和匹配上颇具独特性,是云南烟叶含糖量较高、烟碱和氮含量适中、石油醚提取物偏低、钾氯含量不高的主要气候成因;中高海拔区光照对温度的补偿效应和较高的温度有效性,以及地膜覆盖栽培的增温效应,是云南烤烟种植海拔上限高和适宜植烟面积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