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嘉优8号是由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自主选育的优质晚粳型恢复系嘉恢8号与粳型三系不育系嘉74A测配出的高产优质单季杂交晚粳新组合,2019年通过上海市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基于2019-2020年在上海、浙江等地制种探索,根据嘉优8号亲本特性,主要从插播要点、水肥管理、赶粉去杂等方面阐述其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2.
嘉优 9 号是浙江禾天下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利用不育系嘉 66A 和大穗型恢复系嘉恢 9 号配组育成的优质、抗病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母本嘉 66A 为自主选育的矮秆、柱头外露的 BT 型早熟晚粳不育系,父本为自主选育的高秆、穗大粒多、外观品质优、抗稻瘟病粳型恢复系。该组合 2021 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沪审稻 2021002。为加快该组合大面积推广应用,总结了该组合父母本特性及其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3.
付习 《中国种业》2019,(7):81-82
嘉优中科1号是典型的粳不籼恢型三系籼粳杂交稻新组合,2016年通过上海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沪审稻2016004。母本为柱头外露的BT型粳稻不育系嘉66A,父本为具有广亲和基因的籼稻恢复系中科嘉恢1号,具有超高产、品质优、早熟矮秆等多种优良特性。为加快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介绍了嘉优中科1号的父母本特性及高产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
高荣村  陆金根  李金军 《种子》2016,(10):109-110
嘉64 A是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联合有关单位育成的具自主知识产权光身、优质Bt型粳稻三系不育系,2012年1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现场技术鉴定(编号:浙育鉴2012001).主要介绍了嘉64 A的选育过程及相关特性.  相似文献   

5.
嘉优中科2号是以粳型三系不育系嘉81A与籼型恢复系中科嘉恢1293组配的强优势、长粒优质三系BT型杂交组合,2016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全生育期127.7d,株高117.5cm,有效穗数219万穗/hm2,每穗总粒数210.9粒,实粒数173.0粒,结实率82.0%,千粒重28.4g。苗期早发性好,叶色淡绿,叶秆清秀,灌浆速度快,谷粒金黄色,茎秆韧性好、抗倒性强。  相似文献   

6.
<正>嘉57A是嘉兴市农科院联合有关单位育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T型三系中粳不育系,2011年1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现场技术鉴定,鉴定编号为浙育鉴2011013。本文主要介绍了嘉57A的选育过程及相关特性。1选育过程嘉兴市农科院于2003年8月在嘉兴市用自主育成的抗稻瘟病、兼抗条纹叶枯病、矮秆大穗大粒早熟  相似文献   

7.
嘉优中科13-1是典型的粳不籼恢型三系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母本为BT型中粳三系不育系嘉81A,父本为籼型恢复系中科嘉恢131。通过近2年在浙江、江西、福建、海南等地的制种探索,总结了嘉优中科13-1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8.
德山 A是常德市农科所 1997年选育而成的一个米质优良 ,综合性壮较好的野败型中熟偏迟早籼不育系 ,1998年通过由湖南省科委组织 ,省农业厅主持的技术鉴定 ,2 0 0 0年 3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了使该不育系及系列组合能迅速推广应用 ,促进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两年来 ,我们针对德山 A不育系的特性 ,在高产制种技术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 ,现介绍如下 :1 德山 A特征特性1.1 生育特性德山 A属中熟偏迟早籼类型 ,感温性中等。海南陵水冬播 ,播始历期 5 7~ 70 d,主茎叶片数 11.3~ 12 .1叶 ;湖南常德春播 ,播始历期 6 3~ …  相似文献   

9.
俞慧明 《中国种业》2020,(11):98-99
嘉优中科6号是粳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 201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70063)。该组合具有苗期起发快、秧龄弹性较好、成穗率结实率较高的特点,且穗大粒多、产量高、适种范围广。本文介绍该组合不育系嘉66A和恢复系中科6号特征特性,总结分析嘉优中科6号高产制种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刘超  王健康 《作物杂志》2000,16(2):22-22
徐9201A是徐州农科所1982年用粳稻品系9201与黎明A杂交回交转育成的BT型不育系。1996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以9201A与N138配组的9优138组合1996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杂粳品种。以9201A与11124、C418配组的9优24、9优418两组合,经较大规模示范、试种均表现突出,已通过报请国家品种审定。1 特征特性徐9201A属早熟中粳,在徐州5月5~15日播种,8月15~20日始穗,9月25~30日成熟,播始历期90~95天,全生……  相似文献   

11.
国豪优2115是四川国豪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自选三系不育系国豪1A和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雅恢2115,于2016年配组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品种中大穗型、米质好、耐高温、抗性好、熟期合适、优质高产。202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稻20206072。对其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制种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嘉优99是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所)、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与江西、福建纳科农作物育种研究所合作,用嘉浙A×嘉恢99杂交选配的杂交一季稻组合,属中籼三系杂交稻品种。201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闽审稻2012H01(南平)],适宜在福建省南平市和江西省稻  相似文献   

13.
国豪优2115是四川国豪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自选三系不育系国豪1A和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雅恢2115,于2016年配组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品种中大穗型、米质好、耐高温、抗性好、熟期合适、优质高产。 202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稻20206072。对其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制种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惠优6601是广西桂穗种业有限公司用自育优质不育系惠A与自选恢复系R6601配组育成的感温型三系杂交稻,2011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对该品种的亲本来源、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制种技术等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兰兴庆 《种子》2007,26(4):107-108
杂交水稻新组合T优55898系笔者主持用不育系T55A与强优势恢复系武恢898进行测交配组而成的籼型基本营养性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植株整齐、株型松散适中、分蘖力较强、后期转色好、高产稳产、适应性广,2006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06012])。其高产制种技术是:科学安排播种期,选择适宜扬花期;稀播,培育适龄壮秧;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科学肥水管理,攻搭高产苗架;适时喷施“920”,提高异交结实率;及时防治病虫害;严格除杂去劣,防杂保纯。  相似文献   

16.
蓉3A系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用金23B为母本,自育保持系蓉18B为父本通过常规杂交,后代经过选择优良单株与蓉18A测交、多次回交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具有穗大、配合力好、米质优、抗稻瘟病性强等特点,2012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技术鉴定。利用该不育系配组已育成的蓉3优918、蓉3优533通过国家(长江上游)品种审定,蓉3优304、蓉3优907等2个杂交稻组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概述了蓉3A的特征特性,总结了蓉3A高产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17.
高原耐瘠杂交粳稻滇杂35的选育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滇型杂交粳稻滇杂35是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用育性稳定的滇Ⅰ型不育系合系42.5A和优质恢复系南34组配育成。该组合杂种优势强、稳产高产、抗稻瘟病性强、耐瘠薄,适应性广,于2006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文中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8.
29A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以珍汕97B与V20B杂交再与珍汕97A回交转育而成的籼型三系野败型不育系,2003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是江苏省育成的第一个籼型三系不育系.用29A与盐恢559配组育成的新组合29优559综合性状突出,亦于2003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9.
滇杂40系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用育性稳定的滇Ⅰ型抗病不育系楚粳23 A与抗病优质恢复系南34组配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该组合杂种优势强、高产稳产、稻瘟病抗性强、适应性广。于2009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滇审稻2009001)。文中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20.
王春 《种子》2006,25(5):99-100
富优4号是四川省嘉陵农作物研究中心与四川省中正科技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用不育系Ⅱ-32A与自育恢复系嘉恢978组配而成的重穗型中籼迟熟杂交稻新组合,2004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于2004年引进在赤水试种,具有高产、品质较优、再生力强的特点,2005年继续引进试验示范,并申报贵州省认定,适宜赤水市低海拔地区种植,本文主要介绍该组合在赤水种植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再生稻蓄留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