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感染与宿主固有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致病与免疫机制,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IBV变异株GX-YL5感染鸡后不同时间点气管黏膜和哈德氏腺中固有免疫相关受体和细胞因子的mRNA水平以及IBV载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气管黏膜和哈德氏腺中Toll样受体TLR2、TLR3、TLR6、TLR7、趋化因子MIP-1β和趋化因子受体CXCR4、CCR4在IBV感染后1~8天以及细胞因子IFN-α、IFN-β、IL-1β、IL-6、IL-10在IBV感染后1~5天,mRNA转录水平至少有一个时间点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上调;感染后14~28天,一些受体和细胞因子的mRNA则出现下调;气管黏膜和哈德氏腺的IBV病毒载量在感染后立即上升,第3天达到峰值,随后下降。结果表明,IBV感染早期气管黏膜和哈德氏腺中固有免疫相关受体和细胞因子的mRNA转录水平显著上调,说明IBV感染对宿主固有免疫应答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呼吸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抗原定位与动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IFA)和RT-PCR法对人工感染IBV-M41株的SPF鸡不同脏器中的病毒进行了跟踪检测。结果在感染后24h气管中最早出现特异性荧光,感染后第3h肺脏和肾脏出现特异性荧光,感染后第5d肝脏、脾脏、法氏囊、直肠等脏器也不同程度的出现特异性荧光,特异性荧光在气管中最强,持续时间也最长,可达14d或更长:在肺脏和肾脏可持续3~5d;而在其他器官持续1~3d。试验结果表明气管、肺脏、肾脏都是M41株病毒增殖的场所,但随感染时间的延长,病毒最终定位于主要的靶器官气管。IFA和RT-PCR方法均可以对IBV抗原定位,相对来说IFA法更直观,而RT-PCR更灵敏。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广西分离株GX-YL5通过滴鼻点眼人工感染14日龄健康非免疫雏鸡,对接毒后1、3、5、7、10、14、21、28、35和42 d试验鸡的气管、肺脏、肾脏、胸腺、腺胃、盲肠扁桃体和肝脏等组织及泄殖腔棉拭子进行IBV的反转录巢式PCR检测,同时对接毒后不同时间的气管、肺脏、肾脏、胸腺、腺胃、法氏囊、脾脏和肝脏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接毒后的3~21 d,气管、肺脏、肾脏、胸腺、腺胃、盲肠扁桃体和肝脏的病毒检测均为阳性,接毒后42 d肾脏和气管检测结果仍为阳性;接毒后3~42 d泄殖腔棉拭子检测结果为阳性。组织病理学观察见到气管黏液,气管和细支气管纤毛脱落,炎症细胞浸润,肺充血,淋巴细胞浸润,肾脏间质性肾炎以及法氏囊水肿。研究结果表明,GX-YL5株对雏鸡具有广泛的组织嗜性,主要脏器带毒时间21 d或更长,泄殖腔排毒持续至少39 d。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鸡干扰素刺激基因(ISG)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感染雏鸡气管黏膜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BV M41株感染SPF鸡后不同时相气管黏膜中β干扰素(IFN-β)和干扰素刺激基因mRNA转录水平和IBV病毒载量变化。结果显示,鸡气管黏膜中IFN-β和干扰素刺激基因Mx、PKR、OAS、Viperin、IFITM3和IFIT5mRNA转录水平在感染后(DPI)第1~14天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上调,且均在5DPI达到峰值;鸡气管黏膜中IBV病毒载量在1DPI急剧升高,在5DPI达到峰值,14DPI病毒载量急剧下降。结果表明,IFN-β、干扰素刺激基因Mx、PKR、OAS、Viperin、IFITM3和IFIT5mRNA转录水平与IBV病毒载量变化趋势一致,提示IFN-β、干扰素刺激基因Mx、PKR、OAS、Viperin、IFITM3和IFIT5在抵御IBV入侵、抑制IBV复制、增殖以及病毒清除中发挥重要作用。试验结果丰富了宿主抗IBV感染的固有免疫应答机制,为IBV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组织嗜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用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肾型 IBV) C90 0 1株人工感染 14日龄 SPF鸡 ,于接种后定期采集病鸡的各组织器官制备成石蜡切片 ,用建立的检测石蜡切片中肾型 IB病毒的免疫酶组化染色技术 ,对人工感染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肾型 IB)鸡发病后病毒的组织器官亲嗜性和动态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肾型 IBV在胞浆内复制 ,主要亲嗜气管黏膜的上皮细胞和固有层腺体细胞、肺各级支气管上皮细胞以及肺房和呼吸性毛细管上皮细胞、气囊上皮细胞、肾和输尿管上皮细胞、消化道上皮和固有层腺体细胞、肝小叶间胆管上皮细胞、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和腺泡上皮细胞、法氏囊淋巴滤泡髓质区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胸腺小叶髓质区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脾小体淋巴细胞、盲肠扁桃体弥散性淋巴组织的淋巴细胞以及心肌细胞 ,病毒出现的先后顺序为气管、肺脏、肾脏、输尿管 ,消化道、法氏囊、肝脏、胰脏、胸腺和气囊 ,盲肠扁桃体 ,脾脏 ,心肌。病毒在肾脏和输尿管持续 2 0天 ,气管为 13天 ,消化道和法氏囊为 11天 ,肝脏、胰脏和肺为 10天 ,胸腺为 6天 ,气囊为 5天 ,盲肠扁桃体、脾脏、心肌呈一过性感染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抗病毒颗粒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治疗效果,选取SPF鸡胚测定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标准株M41型的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以确定攻毒剂量。选取8日龄健康雏鸡360只,随机分为6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用10~(4.27)EID_(50) IBV第3代鸡胚尿囊液滴鼻点眼感染雏鸡,0.2 mL/只,感染72 h。A、B、C组分别在饮水中按8 g/L水、4 g/L水、2 g/L水的剂量添加抗病毒颗粒;D组为阳性药物组,按25 g/kg饲料添加麻杏石甘散,连续给药5 d;E组为空白对照组;F组为病毒对照组。测定药物对各组雏鸡的临床疗效、平均增重、免疫器官指数、靶器官中IBV N基因的拷贝数、气管中IFN-β的表达量及其各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与F组相比,在感染IBV第12天和第15天时,A组雏鸡的法氏囊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A、B组雏鸡气管、支气管、肺脏中IBV N基因的拷贝数均显著降低(P0.05),能显著上调气管中IFN-β的表达量(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研究表明,抗病毒颗粒对IB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免疫器官中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定位和动态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鼠抗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肾型IBV)的高免血清为一抗,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羊抗鼠IgG为二抗,建立了检测石蜡切片肾型IBV抗原的间接酶标抗体染色技术。应用该技术对人工感染肾型IBV C9001株鸡免疫器官中的病毒进行了检测,结果胸腺和法氏囊是病毒主要侵害的免疫器官,脾脏,盲肠扁桃体仅呈一过性感染,哈氏腺未检测到,法氏囊从感染后2-12天,胸腺从感染后3-8天均检测到病毒抗原,阳性染色主要集中于法氏囊淋巴滤泡髓质区和胸腺小叶髓质区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胞浆内。  相似文献   

8.
我们从免疫鸡卵卵黄提取免疫球蛋白制备 IBD荧光抗体,得到了特异性强、灵敏性高、基本上无非特异性反应的诊断制剂。用 CEF 细胞培养可直接(?)以 PBG98株1BDV 弱毒人工感染3日龄雏鸡的器官组织中分离到了病毒。本试验应用荧光抗体试验和 CEF 细胞培养检查和分离病毒的方法证明病毒在感染后的雏鸡体内分布和持续时间如下:强毒在被感染的3日龄雏鸡体内分布于法氏囊、胸腺、肾、直肠、肺、肝等器官。以法氏囊中的病毒浓度最高,扮续时间为8日。在感染有9周龄雏鸡体内分布于法氏囊、盲肠、盲肠扁桃体、十二指肠、胸腺、哈德氏腺、脾、肾、肝等器官;肺、心脏、脑、胰脏中未检出病毒。病毒浓度以法氏囊中最高,持续时间长达9日。弱毒在被感染的3日龄雏鸡体内分布于直肠、法氏囊、胸腺、肝、脾、肺。病毒在直肠中的浓度略高于法氏囊,持续时间亦较长,亦为8日。  相似文献   

9.
鸭源副黏病毒的致病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鸭源副黏病毒(DPMV)SDFC株分别人工感染21日龄健康非免疫樱桃谷肉鸭和SPF雏鸡,观察试验鸡、鸭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于感染后不同时间剖杀,观察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并进行病理组织学研究。结果显示,鸭感染DPMV后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43.3%;而鸡感染后的发病率、死亡率均为100%。病理组织学研究结果显示,鸭感染DPMV后,以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脾脏、法氏囊广泛性出血、变性为特征,消化道病变较轻微;而鸡感染DPMV后,各组织器官广泛性出血,脾脏、胸腺、法氏囊、肝脏、胰腺、肾脏、心肌组织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食管、腺胃和各段肠管广泛性出血,并伴有黏膜脱落。结果表明,DPMV对鸡、鸭均有较强的致病性,而与鸡相比,对鸭的致病性较弱。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D971分离株感染SPF鸡后主要表现为消瘦、稀便、伴有轻微的呼吸症状;剖检可见腺胃乳头肿胀、充出血、或乳头凹陷,并附有大量黏液;组织学观察可见腺胃黏膜上皮和固有层有坏死、脱落或溃疡,个别病例见有淋巴样细胞浸润,肌胃黏膜有中度坏死,伴有少量淋巴样细胞浸润,实质器官细胞变性、坏死,脾、胸腺及法氏囊的淋巴细胞有较为明显的坏死。M41株和T株感染SPF鸡后,其腺胃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鸡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后脏器内病毒动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IBV在鸡器官内动态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分别用IBV T株、M41、H52、H120、上海野毒(Sh1、Sh2、Sh3)对7个试验组的鸡攻毒,分别用AIV、NDV以及IBDV对3个对照组鸡攻毒,然后定期剖杀采样,并用套式RT-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为攻毒后第3天和第7天,7个IBV攻毒组的肾脏、气管、肝脏、肺脏和扁桃体中均检测到IBV;第14天,H52组、H120组肝脏、扁桃体IBV检测阴性,其余脏器均为阳性,其他组5个脏器均为阳性;第21天,M41组、H52组、H120组肾脏、肝脏、扁桃体检测阴性,其余为阳性,其他组5个脏器全为阳性;第28天,M41组、T组、H52组、H120组、Sh1组肾脏、肝脏、扁桃体以及T组的肝脏和扁桃体为阴性,其余脏器为阳性,其他组5个脏器仍为阳性;35 d后,各实验组各脏器均为阴性。整个试验阶段,对照组的IBV检测均为阴性。由此可见,IBV不同毒株组织嗜性存在明显差异,导致IBV各毒株在感染鸡体内的分布和消长规律存在着差异。这为阐明IBV致病机理提供了必要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禽副粘病毒2型(PMV-2)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日龄SPF鸡经滴鼻、点眼感染PMV-2,可引起轻微的呼吸道症状,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气管粘液分泌亢进和少量的淋巴细胞浸润。PMV-2与传染性支气管炎(IBV)或鸡毒支原体(MG)协同感染比单纯感染这三种病原的任何一种均呈现更严重的呼吸道症状,病理组织变化呈气管纤毛部分或全部脱落,气管粘膜上皮细胞不同程度的变性、脱落。固有层和粘膜下层严重水肿,有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异嗜细胞浸润。SPF雏鸡感染PMV-2后的不同时间检查病毒在鸡体内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PMV-2在法氏囊中大量分布;气管、肺、胸腺中有较多病毒;大脑、脾和肾脏只有少量病毒存在。上述实验结果揭示PMV-2感染SPF雏鸡致病性较弱,PMV-2在鸡呼吸道综合征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感染对天然免疫关键分子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的影响,为IBV致病及免疫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了IBV感染鸡气管和肾脏中IRF7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IRF7在气管和肾脏中的定位,同时检测IBV载量及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IBV感染后气管中IRF7 mRNA明显上调并在接种后3~5 d(3~5 dpi)显著上调(P0.05),分别上调13.42和6.16倍,蛋白水平在5和11 dpi明显高于对照组,5~8 dpi核转位明显,肾脏中IRF7mRNA仅在8 dpi显著上调2.15倍(P0.05),蛋白水平在5和8 dpi明显高于对照组,8 dpi核转位明显。气管中IBV载量在1~11 dpi迅速上升,5 dpi达到峰值,肾脏中8 dpi达到峰值。IRF7的表达和活化与IBV含量呈一致性。研究表明,IBV M41株感染后上调并激活了气管和肾脏中的IRF7,使其发生核转位,IRF7在抗IBV天然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气管和肾脏中的IRF7免疫应答存在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选用与鸽源冠状病毒S1基因高变区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很高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广西分离株GX-YL2和对鸡致死率较高的广西分离株GX-YL5对非免疫幼鸽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并同时设参考毒株M41组和空白对照组。结果显示,感染后4 d M41、GX-YL5组试验鸽出现呼吸道症状。感染后7 d GX-YL2组试验鸽子出现呼吸道症状。与空白组相比,感染后8 d GX-YL2组鸽子气管内有大量黏液,胰脏充血肿大,肺脏和肾脏充血;GX-YL5组鸽子气管有大量黏液,肺充血,胰脏充血肿大;M41组鸽子气管粘膜肿胀并有黏液,肾脏充血。感染后8 d组织病理学观察见到鸽子气管纤毛上皮细胞肿胀但纤毛完整不脱落,轻微胰腺炎,肺脏充血和出血。感染后28 d未观察到明显的临床、解剖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对感染后1、3、7、10、14、21和28 d的泄殖腔棉拭子进行反转录套式PCR扩增,结果表明除了GX-YL2组的一个样品在感染后10d检测结果为阳性外,其余泄殖腔棉拭子检测结果全为阴性。对感染后8和28 d鸽子气管、肺、肾脏、胰脏病毒分离物进行反转录套式PCR扩增,结果表明感染后8 d,M41组的气管、肺、肾脏、胰脏全部阳性,GX-YL2和GX-YL5组的气管、肺、肾脏、胰脏部分阳性;感染后28 d,3个组鸽的气管、肺、肾脏、胰脏病毒检出率均降低,尤其GX-YL2和GX-YL5组更低。整个试验过程未见到致鸽子死亡。研究表明了对鸡具有较强致病能力的鸡源IBV可以感染肉鸽,能在肉鸽体内进行增殖,但对鸽子致病力不强。  相似文献   

15.
对 SPF雏鸡人工感染 REV后局部免疫组织盲肠扁桃体和哈德氏腺的 Ig A、Ig G和 Ig M抗体生成细胞数量动态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 ,REV感染 SPF雏鸡后 7~ 4 9天消化道局部免疫组织盲肠扁桃体和呼吸道相关局部免疫组织哈德氏腺的 Ig A、Ig G和 Ig M抗体生成细胞数量明显低于未感染对照雏鸡。表明雏鸡感染 REV后消化道局部组织盲肠扁桃体和呼吸道相关免疫组织哈德氏腺体液免疫机能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HHS)的转归,试验采用血清4型禽腺病毒感染4周龄SPF鸡,建立发病率为90%、死亡率为20%的动物模型,观察SPF鸡大体病变并采集肝脏、心脏、脾脏、腺胃、胰腺、肺、肾脏、法氏囊、胸腺、脑、肌肉、小肠、肌胃、食管和气管制作组织病理学切片,检测组织样本中的病毒载量。结果显示:心包积液完全吸收,腺胃出血消失,脾脏轻微肿胀,肝脏仍存在部分黄染和肿胀,组织学检查发现肺脏已完全恢复,肝脏、法氏囊、胸腺、脾脏仍存在组织变性坏死及广泛的炎性细胞浸润;转归期后器官的病毒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HHS的转归为不完全痊愈,对肝脏及免疫器官的功能将造成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17.
科技动态     
可用于鸡胚接种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疫苗近来,英国科研人员研究了采用重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表达Beaudette突出蛋白(Beau-R)的Beaudette株和M41毒株(BeauR-M41(S)))制备的疫苗接种18日龄鸡胚的应用效果,以期开发出可用于卵内接种的IBV商业疫苗。通过观察接种后的孵化率,雏鸡鼻渗出物的产生以及气管纤毛活性来了解这两种重组病毒的病原性。与商业化IBV疫苗相比,当采用卵内接种时,Beau-R和BeauR-M41(S)两个疫苗株都没有导致孵化率下降,并且雏鸡鼻内无渗出物排出,气管纤毛上皮仅出现轻微损伤。在一定剂量的M41株病毒攻击下,…  相似文献   

18.
鸡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由血清4型禽腺病毒引起。为了解该病原的主要致病特点,采用Ⅰ群4型禽腺病毒聊城分离株(SDLC 201601)接种SPF鸡胚,观察鸡胚病变;人工感染1日龄SPF鸡,对病死鸡进行剖检,观察主要病理变化,并采用PCR方法对各脏器进行病毒DNA的检测。结果发现,鸡胚试验组至接毒后第8天鸡胚全部死亡,接毒6 d后死亡胚出现心包积液、肝脏肿大、变性或出血及肾脏肿大、出血等典型病变。SPF鸡试验组在感染后第3天出现死亡并达到死亡高峰,第4天全部死亡,死亡率为100%,SPF鸡对照组无发病死亡;SPF鸡试验组死亡鸡主要病变在肝脏、心脏及肾脏等器官,其中肝脏的病变评分最高;死亡鸡的脑、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气管、胰腺、小肠、法氏囊、肌胃、腺胃等脏器均检测到该病毒的DNA。表明该毒株对1日龄SPF鸡感染性强,可侵袭各组织脏器,为全身性感染,致死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9.
对43只14日龄的SPF鸡人工感染从上海市分离获得的1株肾致病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上海株IBV),分别于接种后第2、7、14、24、28和36d扑杀,对肾、肺等组织器官进行了动态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感染鸡主要表现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病理变化。在感染后的第2d,支气管和气囊呈急性炎症变化;第5d肾实质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肺充血;第8~13d,肾和肺的病变最为严重;第14d后,支气管和输尿管转变为慢性炎症,肾出现弥漫性或局灶性间质性肾炎病理变化。将M41标准毒株与上海株IBV的致病力进行比较,发现2个毒株引起的呼吸器官病变基本相同,但M41,毒株对肾的致病力较轻,未见间质性肾炎和输尿管炎病理变化。证实,上海株IBV主要侵害肺和肾,并造成肾实质变性坏死和间质性肾炎变化。  相似文献   

20.
人工接种28日龄非免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后,对感染鸡的法氏囊,胸腺,脾,盲肠扁桃体,哈德氏腺,肝,肾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感染后48h,法氏囊淋巴组织最早出现坏死且长久存在。其他淋巴器官的病变出现较迟,程度轻微且恢复较快,IBDV单抗免疫荧光检测,法氏囊及基他淋巴器官中均检测到病毒,接种后12h法氏囊中即检出病毒,持续时间也最长(攻毒后12d)其次是盲肠扁桃体(攻毒后8d)。攻毒13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