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玉米材料的耐密性鉴定及耐密型育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逐步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是当前玉米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玉米自交系的耐密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杂交种的耐密性。以夏玉米育种上常用的4个基本骨干自交系为试验材料,以耐密自交系130为对照,在种植密度7.5万~15.0万株/hm^2范围内设计6个梯度水平,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主要生育期、穗部性状、倒伏倒折率和产量的影响,旨为耐密型玉米育种提供合理的选系密度。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4个参试玉米材料的穗长变短、穗粗变细、秃尖长度增大,当密度超过某一个范围后倒伏倒折率明显增大,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产量最高的种植密度范围为12.0万~13.5万株/hm^2;而耐密自交系130(对照)的穗部性状变化幅度较小,倒伏倒折率明显较低,产量一直呈增加趋势。在试验密度范围内,不同种植密度对同一玉米材料的主要生育期和穗行数均无显著影响。并对耐密型玉米品种选育的种植密度和杂交种鉴定技术进行了探讨,认为在选择耐密型自交系时低代选系材料的种植密度应〉13.5万株/hm^2,在选择耐密型杂交种时还要保证穗粒数和穗粒重不能降低得太多,对耐密型杂交种进行鉴定时设立一年多点异地鉴定并适当加大鉴定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2.
玉米品种耐密性研究及耐密型育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玉米产量远远高于我国的主要原因是美国通过增加种植密度而加大群体数量来提高产量。逐步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途径,也是玉米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以目前大田生产上常用的夏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和衡单6272为试材,在种植密度6.00万~9.75万株/hm2范围内设计了6个梯度水平,分析不同密度条件下各品种的产量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当前推广的玉米品种耐密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并对耐密型玉米品种的选育和杂交种鉴定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种植户接受了玉米适当密植可以增产的技术,基于农户观念的变化和农机手的助推,生产上玉米种植密度有增高的趋势。为了掌握济宁地区市场上玉米新审定品种的耐密性,特对邦玉359、德发5号、怀川39、迪卡653、新单61等10个玉米品种进行耐密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苏玉41和泽玉8911提高密度后增产幅度较大,其他品种邦玉359、德发5号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倒伏和减产,在目前情况下,大田种植密度控制在7.5万株/hm2左右最好。  相似文献   

4.
<正>玉米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种植区域覆盖我国大部分农业区。阜新地处辽宁省西部,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每年玉米种植面积大约在400万亩左右,随着优良品种与先进的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粮食单产水平逐渐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但是,由于阜新地区当前玉米品种更新速度快,与之配套的高效密植栽培技术不够完善,以至玉米产量和质量没有达到较高水平,制约了我市玉米产业的发展。因此,在阜新示范推广优质中熟耐密玉米品种高效栽培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品种的耐密性是主要限制因素,各类高产耐密玉米品种均可在最高根系密度下获得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5.
选取新选育的2个玉米新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的表现,对小区产量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利用玉米单株产量耐密系数分析了品种的耐密性,并对2个品种不同密度下其他一些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品种中,新玉38的耐密系数高于伊单14号,随着密度的增加,新玉38的耐密系数高于伊单14号越明显,说明新玉38的耐密性要明显高于伊单14号,在较高密度下比伊单14号易获得高产,其产量性状与单株产量耐密系数相关性较显著,同时这2个品种的最佳栽培密度均为7.5万株/hm2,易获得较高的产量,密度最多不能超过9.0万株/hm2,超过9.0万株/hm2时,产量明显下降,耐密系数初步为品种的高产栽培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选取新选育的2个玉米新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的表现,对小区产量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利用玉米单株产量耐密系数分析了品种的耐密性,并对2个品种不同密度下其他一些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品种中,新玉38的耐密系数高于伊单14号,随着密度的增加,新玉38的耐密系数高于伊单14号越明显,说明新玉38的耐密性要明显高于伊单14号,在较高密度下比伊单14号易获得高产,其产量性状与单株产量耐密系数相关性较显著,同时这2个品种的最佳栽培密度均为7.5万株/hm2,易获得较高的产量,密度最多不能超过9.0万株/hm2,超过9.0万株/hm2时,产量明显下降,耐密系数初步为品种的高产栽培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章就目前有关玉米耐密性及选育耐密型玉米杂交种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综述、分析和探讨,认为提高玉米耐密性是玉米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品种耐密性主要是源于生理机制的耐密特性,株型不是耐密的充要条件;在生理耐密的基础之上对育种材料进行进一步改良是选育耐密型杂交种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玉米商业育种目标及手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玉米耐密新品种的推广、种植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技术上通过增强密度来提高单产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随着重茬及种植环境的恶化,玉米的产量最终取决于品种的抗性,高抗性来源于耐密品种.  相似文献   

9.
耐密型玉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明 《吉林农业科学》1993,(1):10-11,49
<正> 耐密型玉米是指相对于平展型品种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提高种植密度,能够获得较高产量的一类玉米品种。由于耐密品种一般都具有株型收敛,上部叶片与茎秆夹角较小的特点,通常也被称之为紧凑型玉米。耐密型玉米的出现和发展是玉米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达到一  相似文献   

10.
采用裂区试验,以密度和品种为试验因子,研究了11个西南玉米区主推玉米品种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比较不同品种的耐密性。结果表明:1密度间、品种间、密度与品种互作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2参试品种在高种植密度(6.45万株/hm2)下的平均产量显著高于其在低种植密度(4.95万株/hm2)下的产量,增产10.37%;3依据各品种的增密后的表现将品种分为高产增密增产型、高产增密不增产型、低产增密增产型、低产增密不增产型4个类型。  相似文献   

11.
采用L_9(3~4)正交设计,研究了中长穗、耐密植型和平展叶、大穗型两类玉米杂交种的产量潜力和配套栽培措施。结果表明:中长穗、耐密植型杂交种(掖单6号、掖单13号等)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表现在适于密植(4500—6000/亩)且个体生产能力强,对肥料反应敏感。而平展叶、大穗型杂交种不仅不耐密植(2800—3800/亩)而且对肥料反应迟钝,增产潜力不大。本研究提出了两类杂交种的最优处理组合以及不同杂交种的优化配套栽培措施,并对我省玉米杂交种的选用,不同杂交种的适宜密度以及配方施肥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玉米叶片生理特性对密度的反应与耐密性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利用玉米新杂交种探讨了生理特性对密度的反应及其与耐密性的关系 ,结果发现 ,叶片生理特性对密度增加反应敏感 ,并与品种耐密系数存在联系 ,耐密性较强的品种叶向值随密度增加变化幅度较大 ,叶面积减少慢 ,光合速率对密度增加反应较迟钝 ,高密度时仍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 ,气孔导度降低缓慢 ,气孔阻力增加慢。  相似文献   

13.
玉米光合性能与耐密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在大田条件下 ,通过密度试验 ,在群体和个体水平上 ,从 5个方面分析了玉米光合性能与品种耐密性的关系 ,结果表明 :(1)玉米光合性能对密度增加的反应较敏感 ,光合面积、光合效率及光合产物的分配对密度增加的反应尤其显著 ;(2 )光合面积中主要体现在叶面积的大小和分布上 ,耐密性强的品种 ,单株和群体叶面积对密度增加反应不敏感 ,群体上部叶面积的比例相对小 ;(3)叶片光合效率对密度增加的反应较敏感 ,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羧化效率的降低是主要原因 ,它们与单株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叶绿素、光合速率和羧化效率之间也呈显著的正相关 ,量子效率的降低是次要的 ;(4)群体产量与群体的叶面积和叶面积持续期呈正相关 ,但与个体性状呈负相关 ,个体性状的削弱程度越小 ,与群体的相关性越小 ,品种的耐密性越强。  相似文献   

14.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根系特性及氮肥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玉米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选用耐密型品种,增加种植密度是现在玉米获得高产的主要措施之一。然而,高密度种植加剧了玉米生长空间的压力,导致单株生长受到抑制,单株产量降低。根系作为吸收土壤水分与养分的主要器官,其生长受密植条件抑制。研究夏玉米品种根系特性对密度响应的基因型差异,探明密植条件下耐密型夏玉米根系特性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关系,为耐密型夏玉米品种的根系改良及密植条件下养分与水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14—2015年在山东农业大学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心进行,以耐密型品种郑单958(ZD958)和不耐密型品种鲁单981(LD981)为试验材料,采用土柱栽培与~(15)N标记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手段,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D1,52 500 plants/hm~2与D2,82 500 plants/hm~2),不同耐密型品种根系性状及氮素吸收利用情况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增加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夏玉米籽粒产量,但两品种单株籽粒产量均显著降低。两品种根系生物量、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活性吸收面积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1条件下,LD981根系各项指标生育前期高于ZD958,乳熟期后均低于或显著低于ZD958。D2条件下,两品种根系各项指标生育前期差异不显著,而生育后期LD981显著低于ZD958;地上部单株绿叶面积与穗位叶净光合速率受基因型及密度影响,变化趋势与根系一致。两品种根冠质量比受密度增加影响差异不显著,但根冠活性面积比显著降低;增加种植密度两品种单株氮素积累量及氮利用效率显著降低,肥料氮回收率、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提高,但肥料氮所占植株氮素积累量的比例不受密度变化影响;D2下ZD958植株肥料氮含量、肥料氮所占比例、肥料氮回收率及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LD981。【结论】耐密型品种ZD958根系受密度影响较小,高密度下,能够维持相对较高的根量、根长、根系吸收面积及根系活力,且高值持续期长,生育后期衰老缓慢,保证了植株对氮素吸收,有利于地上部进行光合生产、获得较高籽粒产量;高密度下ZD958籽粒库容较高、库调节能力较强,是其氮利用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LD981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Many (but not all) hybrids between two genetic pure lines show heterosis; that is the hybrids grow more rapidly or larger than the parental pure lines. The mechanism is not known. Two corn crosses were studied. In one hybrid known to exhibit heterosis, the mitochondria and an artificial 1:1 mixture of parent mitochondria showed heterosis with respect to oxidation and phosphorylation. In the other cross, neither the hybrid plant, its mitochondria, nor the mixture of parent mitochondria showed heterosis.  相似文献   

16.
用具互作型弱感光特性籼稻三系不育系万金A、博A与同一组恢复系配组,对杂交种F1的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对产量的效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万金A系列组合的产量总体表现要优于博A系列组合,但组合间的产量差异因恢复系不同而异;万金A系列组合主要表现植株高大、穗大粒多、千粒重和单株粒重高的相对优势,但存在生育期稍长、单株穗数和结实率偏低等问题;万金A系列组合的穗实粒数、单株穗数对产量直接作用最大,着粒密度、千粒重和单株穗数通过穗实粒数对产量间接效应最高,而博A系列组合的穗总粒数、单株穗数对产量直接作用最大,千粒重通过穗总粒数对产量间接效应为最高。  相似文献   

17.
采用普通玉米杂交种或其同型雄性不育杂交种与高油玉米相间种植的方式,以提高普通玉米杂交种的产油量。结果表明,在高油115与普通杂交种农大108、雄性不育豫玉22号、雄性不育农大3138相间种植比例为2∶4、密度48 000株/hm2的条件下,普通玉米杂交种比高油玉米平均增产26.5%,比对照增产10.6%;雄性不育玉米杂交种比高油玉米增产25.2%,比对照增产31.6%;普通玉米杂交种、雄性不育杂交种和高油玉米的籽粒含油率平均为8.1%,8.1%和8.3%,而对照为4.2%~4.3%。  相似文献   

18.
种植密度对全株玉米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通过设置7.50、11.25和15.00万株/ha 3个种植密度,研究其对全株玉米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的饲用物质产量显著降低,但群体鲜物质和干物质产量显著增加,且在高密度条件下可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全株玉米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差异显著,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以及总能量的产量显著增加。合理的增加种植密度,并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动力2003进行调控,可以改善玉米的植株性状,获得较高的饲用物质产量,提高全株玉米的饲用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简单相关和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玉米双列杂交组中的31个组合的7个性状与单株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穗长和百粒重对单株产量相关显著,并且直接作用大;穗粗和生育期也有较大的直接作用.同时,还指明在黑龙江省条件下,选育玉米杂交种应是熟期适中、灌浆速度快、果穗较长、百粒重较高和果穗较粗的类型.  相似文献   

20.
In the field experiment, the effects of plant densities (75000, 112 500 and 150 000 plants ha-1) on forage nutritive value of whole plant corn (WPC) were studied from 1999 to 2001.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with the increasing of plant density, the forage matter yield per plant cor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le the fresh matter and dry matter per hectare cor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a higher grains yield was gotten at higher plant densities. Forage nutritive quality of whole plant corn was changed as plant density increased, the crude protein (CP), ether extract (EE), crude fiber (CF),nitrogen free extract (NFE) and general energy (GE) yields increased obviously. Increasing plant density reasonably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uld improve plant properties, harvest more forage matter, and enhance forage nutritive value of WP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