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是我省主要细粮作物。目前,种植而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3%,而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20%左右,商品粮占30%左右,故其在我省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经济调整,要求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掘经济、技术潜力,积极发展水稻生产,是发挥我省地区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对我省水稻生产发展的特点、有利条件和几项措施,谈一些看法。一、我省水稻生产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水稻是我省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种植范围遍及全省16个州市,面积达104.54万hm2(1568.1万亩),占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24.48%.2011年,全省稻谷总产668.67万t,占粮食总产1673.61万t的39.95%.由于受地理环境、经济收入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省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缓慢,其中种植、收获等环节成为制约我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土地流转逐步规模化的背景下,要提高云南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农业发展,必须加快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我省是全国粮食生产大省,水稻总产多年居全国首位,粮食生产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确保生产总量满足社会的需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尽到粮食大省的责任;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满足市场对优质大米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省优质稻产  相似文献   

4.
旱作水稻新品种“旱58”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是我国较贫水的省份.当今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形势下,进一步发展扩大常规水稻种植面积是十分困难的.水稻旱作一般每亩用水量不超100方,为北方和我省水稻生产开辟了节水新途径.特别是在以旱粮作物为主的地区,对改变作物品种构成、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增加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具有很大的  相似文献   

5.
<正> 稻瘟病是我省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我省水稻产量影响很大。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表明,在生产上利用抗瘟新品种,再配合药剂防治,是防止稻瘟病危害的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东北的水稻生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在全国水稻生产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在东北水稻种植区,黑龙江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我省水稻栽培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既有来自上游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的限制,又有来自下游水稻加工、农产品多元化的限制.科技成果的转化是我省现代化水稻种植业发展的核心,是突破各种限制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7.
大力提倡水稻抗旱节水栽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是高产稳产的细粮作物,经济价值也高。建国以来,我省的水稻生产有大幅度提高,但种植面积也只占粮谷作物面积的14%。限制水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供水不足。因此,充分挖掘水利资源、采取各种节水措施扩大水田面积,是水稻生产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试就水稻抗旱节水栽培的有关问题谈几点看法一、抗旱节水栽培的意义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是实现水稻生产稳定发展的前提,也是水稻栽培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1.我省的水资源及其特点:我省的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取用率低,分布不平衡,限制了水稻生产的发展。全省大中小型水库的总蓄  相似文献   

8.
<正> 水稻是我省粮食生产中播种面积最大的高产稳产作物,自70年代以来,常年占粮食面积的三分之一,总产稳定在二分之一以上,尤其在沿江稻区所占比重较大,面积占80%,总产占90%以上。因此,水稻在我省的粮食及整个农业生产中,都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实现水稻生产在“七五”期间再上新台阶,现将我省“六五”以来的水稻生产形势及经验作一分析和总结,并对今后全省水稻生产的发展提出几点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分析了我省当前水稻生产的地位、形势和发展前景,论述了依靠科技、建全机制是我省水稻生产发展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0.
发展杂交早稻是进一步发展我省杂交水稻生产,打破早稻产量多年徘徊局面最有效的途径.本文分析了我省杂交水稻生产形势,早稻生产形势和杂交早稻生产现状,论证了加快发展杂交早稻生产的可行性、必然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发展我省杂交早稻生产的规划、步骤、布局、组合的选用、栽培技术及种子生产意见.  相似文献   

11.
<正>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一种高产作物。我省水稻面积约占粮食作物1/4,而产量黑龙江粮食总产量1/3以上,因此,水稻在我省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肥料的施用为农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传统的施肥方法、施肥量和施肥期不易掌握,不仅造成作物产量不高、生产成本加大,还造成农业,给水稻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威胁。为此,必须根据水稻需肥特点、土壤供肥和生产实际提出合理的施肥技术,以利于水稻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水稻的品质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如何在种植结构不断调整及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形势下,不断提高生产效益,生产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水稻,是广大农业科技者及生产者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本文重点对水稻生产的田间管理环节进行分析,希望对水稻生产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3.
舒兰市位于吉林省东北部、地处长白山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沛,四季分明。全市拥有耕地面积17.7万hm2,其中水田面积5.8万hm2,是以农业为主的大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之一,也是我省水稻生产大县。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对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质量越来越强烈,迫切需要彻底改善水稻生产繁重的劳动方式,因此发展水稻全程机械化必须纳入农业机械化推广的主要议程。  相似文献   

14.
对我省绿色食品水稻生产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我省绿色食品水稻的发展历史及生产现状,认真分析了目前我省在绿色食品水稻的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绿色食品水稻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并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重点提出了我省在今后发展绿色食品水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水稻是我省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水稻生产中,水是困扰水稻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我们北方水稻生产用水与城市和工业供水矛盾很大,特别是干旱年和每年的枯水季节矛盾尤为突出,已严重威胁着我省的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列举有关统计数据,对世界、我国及我省水稻生产、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对国内外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和利用现状进行概述,阐明了加强稻种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和创新研究对促进水稻育种和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指出了我国在作物种质资源工作方面与国外存在的差距,提出了广东省稻种资源研究下一步工作设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50年代到1983年30多年中,从我省六大作物在种植面积比例关系种植面积变化来看,玉米大幅度上升,大豆缓慢下降,水稻逐渐增加,高梁、谷子减少,小麦最少。其原因是我省自然条件适合玉米生长发育,栽培技术较高而高产;水稻的扩大,是栽培管理技术的突破而单产高,经济价值高,其余是与费工、产量低、缺乏优良品种有关。今后调整措施是:发挥玉米优势,以增加单产求增加总产,逐步在东西部削减种植面积;重点发展水稻,在数量、质量上突破;积投恢复中部地区的大豆生产,适当发展麦类生产,适当调整减少其他作物面积,力争其产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8.
<正> 水稻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占全省粮食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近年来,由于稻区耕作制度、品种、肥水等生态条件的改变,水稻病虫害的消长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病害发展很快,对水稻生产威胁越来越严重。以往,我省有关部门在水稻病害的科研、测报和防治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从目前病害发展趋势来看,这一问题远未解决。如何提高认识,研究对策,控制病害的发展,仍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旱作水稻新品种旱72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北方属季风区半干旱农业区。其气候特点是自然降水少,而且年际间变化大、季节间分布不均匀。总体上水利资源贫乏,是水稻生产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实行水稻旱作,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和提高土壤中水分的利用率,对以旱粮作物为主地区,改变作物品种构成,变粗粮为细粮,为北方和我省水稻生产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因此,国家在“七五”期间把耐旱水稻品种和杂交组合选育列为攻关课题,我们开展了耐旱性强的适宜旱作的水稻新品种、新组合的选育工怍。旱72品种就是适应这种形势而选育成功的。一、选育经过旱72是采用籼粳杂交,在水栽、旱作交错栽培条件下,集团与个体选择相结合方法从  相似文献   

20.
江苏是水稻的主产和高产省份之一。稻谷产量从 1 949年的 1 90 5kg·hm- 2 ,上升到 1 998年的 862 5kg· hm- 2 ,跨入了世界水稻生产的先进行列。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需求的变化 ,稻谷出现了结构性过剩。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我省稻米生产的主要问题是 :1 )优质品种储备不足 ;2 )生产规模小 ,商品率低 ;3)粮食市场化程度不高。要使我省农民增收 ,农业增效 ,保持我省稻米生产的先进地位和适应国际竞争 ,应从源头抓起 :1 )调整育种策略 ,加大经费投入 ;2 )根据市场需求合理优化品种布局 ;3)实施优质米产业化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