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液氮超低温保存对小麦种子发芽力与活力的影响,为小麦种质资源超低温贮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收获后自然干燥的郑麦9023、皖麦48、扬麦158和安农1032(糯小麦)4个小麦品种种子,分别密封于塑料冷冻管中,放入液氮罐中保存7 d,取出后常温解冻24 h,采用幼苗生长测定、冷浸试验、电导率测定和模拟田间出苗率测定等方法,测定种子的各项活力指标。[结果]起始发芽率为87.7%~97.3%的小麦种子,液氮保存7 d后,其幼苗生长测定发芽率为82.0%~94.0%,冷浸试验发芽率为79.3%~98.0%,模拟田间出苗率为43.7%~58.0%。[结论]初步认为小麦种子可以进行液氮超低温保存。  相似文献   

2.
发芽状况及热处理对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2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不同发芽史及热处理对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发芽程度加深,小麦种子活力依次降低。浅度发芽(露白)的种子活力与对照差别不大,可作种用。保持发芽小麦种子活力的热处理安全温度为40℃,40℃热处理浅度发芽(露白)是保持发芽小麦种子活力的安全指标。就对芽麦种子活力伤害而言,高温高湿处理远大于发芽时间的延长。  相似文献   

3.
以晋农207、农大2322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测定了种子经高温高湿老化处理后的发芽指标、种子活力、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温((54±1)℃)、高湿(相对湿度100%)、密闭老化处理24h后,晋农207、农大232多数发芽指标下降,种子活力降低,而种子的相对电导率升高。2个小麦品种耐老化能力存在差异,晋农207比农大232相对耐高温老化。  相似文献   

4.
高温处理对4个大豆品种种子发芽及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晋豆19、晋大53、晋大74以及黑珍珠4个大豆品种种子为材料,通过高温[(54±1)℃]、高湿度(100%相对湿度)密闭人工加速老化的方法,研究了种子在老化过程中发芽指标、种子活力和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4个品种种子的发芽指标,随着老化处理时间的延长均逐渐降低,短时间(36 h以内)老化处理种子的发芽指标变化不明显;随着老化处理时间的延长,4个品种种子活力变化均表现为先下降而后逐渐上升。种子电导率则逐渐上升,但并非等速率上升,在某处理时间段则下降。试验还表明,4个品种耐老化能力存在差异,晋大53号品种相对耐老化,而其他品种耐老化能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a2 和GA处理液对棉花种子发芽及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GA和Ca2 可显著增加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其中以100mg/kgGA和1?2 浓度处理效果较好。药剂复合处理以50mg/kgGA 1?2 和100mg/kgGA 0.1?2 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以623×276、7501×283高粱杂交种及其三系亲本种子为材料,采用人工加速老化的方法,研究了种子在老化过程中发芽、种子活力、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1)(54±1)℃高温、高湿(100%相对湿度)密闭处理,时间低于36h,种子的多项发芽指标、种子活力下降不明显。当处理达24h,623×276、623B、283R的多项发芽指标和种子活力比其对照明显升高。处理达36h623A比其对照也明显升高。(2)种子在老化过程中,随老化处理时间的延长种子的电导率并不一定等速率升高,在某处理时间段则下降。(3)从种子的发芽,活力、电导率变化综合分析,两个品种及其三系种子耐老能力存在差异,632×276、623A、623B、283R、7501×283相对较耐老化而其它三系种子抗老化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7.
高粱种子的千粒重,发芽率,电导率除受基因型和外界自然环境影响外,种子也受不同成熟度,即不同采收时期而影响.本文对上述指标进行试验分析,以期为种子采收时期的合理安排,种子的有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粱种子的千粒重 ,发芽率 ,电导率除受基因型和外界自然环境影响外 ,种子也受不同成熟度 ,即不同采收时期而影响。本文对上述指标进行试验分析 ,以期为种子采收时期的合理安排 ,种子的有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种子发芽能力的鉴别1 水浸简易发芽法 随机数取400粒种子,每100粒为一重复,分别放置,浸入清水18~24小时,取出,用湿毛巾(以拧不出水为宜)盖好,大约1-2天即可观察出芽情况,分别统计,计算发芽平均百分率。  相似文献   

10.
电导法测定小麦种子活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工加速老化的3个小麦品种种子为材料,测定20℃恒温条件下不同活力水平的种子浸泡液电导率,对电导法测定小麦种子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芽率有较大差异的小麦种子浸泡24 h后的电导率与发芽率、发芽指数均呈显著负相关,电导法可作为快速测定小麦种子活力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提高野生稻种子发芽力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2.
台湾甘蔗种子发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糖业研究所对甘蔗种子的发芽力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甘蔗双亲花穗的花粉数量多,产生的种子的发芽力就高;高压法养茎产生的种子发芽力高于亚硫酸法;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甘蔗种子的发芽力逐渐降低,甘蔗花穗中的种子越重,萌发的实生苗就越多。  相似文献   

13.
微塑料对小麦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为探究微塑料对农作物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选取农业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3种微塑料[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小麦种子为实验对象进行种子发芽实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微塑料浓度内,三种微塑料均在低中浓度(500 mg·L~(-1))对小麦种子发芽率有抑制作用,抑制率范围为2.86%~20%,而相较于对照组,在高浓度(1000 mg·L~(-1))时对种子发芽率具有一定的促进。微塑料对小麦种子活力指数抑制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LLDPEEVAPMMA,EVA和LLDPE在低浓度时对种子平均发芽时间促进高于高浓度,且PMMA对小麦种子生长特征无显著影响。微塑料对小麦苗长、根长和干质量均没有显著影响,仅有LLDPE在10 mg·L~(-1)时明显抑制小麦芽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电导率预测小麦穗部位种子活力的可行性,为快速预测种子活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小麦主栽品种新春44号为材料,在花后15 d(A15)、20 d(A20)、25 d(A25)、30 d(A30)、35 d(A35)、40 d(A40)和45 d(A45) 7个不同收获时间条件下,分别将穗部位均分为B1、B2、B3、B4、B5和B6 6个样本,形成宽广的种子活力水平范围,研究穗部位电导率与种子活力之间的关系。【结果】种子电导率与苗高、苗鲜重、苗干重、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简化活力指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656 8、0.811 6、0.864、0.802 7和0.803 6。【结论】电导率测定简单易行,电导率与苗高、苗鲜重、...  相似文献   

15.
种子磁化处理对小麦发芽及产量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小麦种子进行磁化处理,经过发芽和田间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种子磁化处理可以提高小麦的发芽率,增强发芽势,提高幼苗鲜重,有利于培育壮苗和增产。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不同烟草品种种子的休眠期,从种子收获后测定NC55,NC297,G28,MS云烟85和MS云烟87种子发芽力。结果表明,在试验期内,NC55种子具有10 d左右的短期休眠,而其他品种的种子在试验期内未发现休眠现象。结果表明烟草种子的短期休眠与品种有关,应根据品种的休眠特性提供生产用种。  相似文献   

17.
经1988、1989、1990三年直接和间接的多种方法(室内发芽法、田间直接法、逆境法及电导率、TTC还原测定法)的测试(有些测试有二年重复)看出玉米种子的发育从35天左右进入高峰,达到成熟,并可收获作生产用种.  相似文献   

18.
利用TTC(氯化三苯四氮唑)和水培方法研究了DDT对花生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的影响,结果显示,用浓度为4~128mg/kg的DDT溶液培养5d的种子其生活力和活力指数皆显著增加,而对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没有显著影响.关于DDT对花生种子的刺激作用及其机理,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薛志成 《河北农业》2004,(10):27-28
当具有活力的种子处在适宜的萌发条件中而不能正常地萌发时,则称种子处在休眠状态。引起种子休眠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胚未成熟、种皮对空气或水的不透性、胚的机械阻碍、对光温的特殊要求以及发芽抑制物的存在等,其中发芽抑制物的存在是一个重要原因。这里主要从抑制物存在部位、种类、解除抑制的方法以及研究发芽抑制物的实际意义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对发芽抑制物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为减轻小麦种子在纸床上发芽发生霉变的现象,进行了浸种回干、预冷、冲洗、多茵灵处理和发芽温度调节等方面的试验。结果表明,发芽前进行浸种回干处理能明显减少小麦在不同温度下发芽的霉变现象,且与沙床20℃恒温下发芽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