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温度对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土壤水势(ψ)和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下,提高ψ(或增加土壤含水量)可提高非饱和土壤导水率(K),并有黄绵土>Luo土的趋势,根据K的对数值与ψ拟合出线性方程,在生产实践中测定ψ值,用此方程可计算出K值,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加,K也提高,且呈正相关,在同一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增加温度可提高K,增加幅度Luo土>黄绵土。由K对数值与温度(t)回归出线性方程可看出,Luo土和黄绵土的水势温度效应(dψ/dt)与K温度效应(dlnK/kt)随ψ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2.
长期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水分运动与热力学函数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的土壤,研究了温度、水分、热力学函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玉米秸秆还田土壤比较,土壤水势温度效应为高量玉米秸秆还田>低量玉米秸秆还田>单施化肥;在同一温度条件下,提高土壤水势可增加土壤非饱和导水率,呈现高量玉米秸秆还田>低量玉米秸秆还田、单施化肥;在相同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增加温度可提高土壤非饱和导水率,其导水率温度效应值(dk/dt)高量玉米秸秆还田<低量玉米秸秆还田和单施化肥。土壤含水量一定时,随着相对偏摩尔自由能变和相对偏摩尔焓变增大,土壤非饱和导水率也增大,并且高量玉米秸秆还田大于低量玉米秸秆还田和单化施肥,拟合得出的相对偏摩尔自由能变和相对偏摩尔焓变与土壤非饱和导水率方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PAM的土壤保水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有机高分子聚合物能对土壤水分特征产生重要影响,为阐明聚丙烯酰胺(PAM)对黄土高原主要土壤类型(黄绵土、黑垆土和塿土)的保水作用,采用土柱法研究了PAM用量分别为54.5,112.9,169.4和225.8 mg/kg对3种土壤的持水性能、土壤饱和导水率和土壤蒸发量的影响,并以不添加PAM为对照。结果表明,PAM提高了黄绵土和黑垆土的持水量,而对土娄土效果不明显。在土壤导水率方面,PAM对黄绵土的改善效果最明显,除添加225.8mg/kg PAM的处理外,土壤饱和导水率随PAM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黑垆土的饱和导水率与对照相比也有一定提高,但添加225.8 mg/kg PAM的处理除外;土娄土的饱和导水率在施入PAM后降低。在一定土壤含水量条件下,保水剂抗蒸发作用明显,随PAM用量的增加,各土壤的蒸发量均减少,其中土娄土、黑垆土和黄绵土添加225.8 mg/kg PAM的处理与对照相比,蒸发量分别减少24.5%,55.8%和33.7%。说明在一定用量范围内,PAM可以提高黄土高原主要类型土壤的持水和导水性能,并且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相似文献   

4.
用人工模拟土柱研究了(土娄)土与河淤土的水势对土壤生化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含水量下,由于两土壤的水分实际有效性不同,显示出两土壤生化强度的差异。从而认为在相同水势下比较土壤间的生化活性,才能真实地反映土壤水分对土壤生化活性的影响。温度引起的土壤生化强度的变化,在采用水势概念时,还包含着温度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根据温度对土壤持水性能影响的表面张力粘滞流(STVF)理论,建立了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土壤水势φ与温度T的函数关系,黄绵土水势的温度系数C_φ测定的实验结果表明,C_φ与含水量θ_v的大小(0~-100kPa的水势范围内)有很好的线性关系。由此用理论关系式预测的不同温度下的黄绵土持水特征曲线(脱水过程)与实验测定结果较为一致。说明在含水量较高时,黄绵土的φ~T关系是可预计的。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地区几种土壤的水分状况与能量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土壤张力计和土壤吸力平板仪测定了黄绵土、黑垆土、黄墡土和(?)土4种土壤的原状土样和 扰动土样的水分特征曲线,并研究了4种土壤水分能量状况。结果表明,在20℃条件下,4种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 皆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当土壤含水量在170-280 g/kg时,土壤水势大小顺序为黄绵土>黑垆土>黄墡土>(?)土。 田间原状土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与扰动土有较大差异,当土壤含水量在170-280 g/kg时,在土壤含水量相同条件 下,原状土的土壤水势大于扰动土,土壤水势在0--90 kPa时,原状土的含水量小于扰动土,原状土与扰动土土壤 水势的差异大小为(?)土>黄墡土、黑垆土>黄绵土。土壤水势为0--20 kPa时,土壤比水容量随水势降低而逐渐 降低,土壤在高水势段的比水容量呈现出(?)土>黄墡土>黑垆土>黄绵土的趋势,原状土的比水容量大于扰动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量对胡杨幼龄林叶水势、土水势的影响,为引洪灌水胡杨幼龄林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塔里木河中下游沿岸2~4年的胡杨幼龄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灌水量(20、40、60 L/m2)处理,采用WP4C露点水势仪、TPSBR-SZL传感器测定胡杨叶水势、土水势,采用WET型土壤三参数速测仪测定灌水前后土壤含水量、温度、电导率。【结果】胡杨叶水势与土水势均呈现出60 L/m2>40 L/m2>20 L/m2>CK的规律,胡杨叶水势日变化整体呈现早晚高、中午低的单峰“V”型特征;不同灌水量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CK,而土壤温度、电导率均低于CK,40和60 L/m2处理的叶水势与土水势日变化均小于20 L/m2与CK;土壤含水量多少影响胡杨幼树水势的高低,土壤电导率与温度降低有利于降低土壤盐分。【结论】多次灌水对干旱区胡杨幼树的生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叶水势与土水势日变化差异为60 L/m2<40 L/m2<20 L/m2<对照;2年生、3年生、4年生胡杨最优的灌水量分别为60、40、20 L/m2。  相似文献   

8.
【目的】使用生物表面活性剂(皂苷)、小分子有机酸(柠檬酸、苹果酸和草酸)对污染土娄土中的Cd进行淋洗,寻求各淋洗剂对污染土娄土Cd淋洗的最适条件,为强化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振荡淋洗批处理方法,研究皂苷、柠檬酸、苹果酸和草酸淋洗剂在不同时间、pH、浓度、淋洗次数、复合比条件下对污染土娄土中Cd的淋洗效果,用Sposito浸提法提取淋洗前后污染土娄土中的Cd,并分析其形态的变化。【结果】(1)0.01mol/L草酸对污染土娄土中Cd无淋洗作用;其他淋洗剂对污染土娄土中Cd淋洗的最适条件为:淋洗时间240 min,pH5.0,苹果酸、柠檬酸、皂苷淋洗的最适浓度分别为0.50,0.150,0.200 mol/L,对应最大的Cd淋洗百分率分别为39.86%,45.81%和17.4%;增加淋洗次数,可明显提高淋洗百分率。(2)皂苷与低浓度柠檬酸、苹果酸复配对污染土娄土中Cd的淋洗具有促进作用,当其物质的量之比分别为10∶3和4∶3时,对污染土娄土中Cd的复合淋洗效果最佳,Cd的淋洗百分率最大,分别可达37.09%,32.32%。(3)增加淋洗次数时,皂苷、柠檬酸、苹果酸促进了污染土娄土中各形态Cd的转变,土壤中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硫化物残渣态Cd明显减少。【结论】皂苷、柠檬酸、苹果酸可用于强化植物修复重金属Cd污染土壤。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田间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SPAC)的昼夜观测,确定温度为影响SPAC水分运移的重要因素.随土壤温度升高土壤水势增大,显示温度对田间土壤水势的正效应,且高肥力的正效应大于低肥力.温度对小麦叶水势具有显着负效应,即小麦叶水势随气温升高而降低.温度与大气水势也呈现负相关,随着温度升高大气水势降低.温度与土壤-植物及植物-大气间水势梯度呈正相关,随气温升高,两者水势梯度增大.  相似文献   

10.
水稻各生育期不同土壤水势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40  
 用张力计监测并依此严格控制试验盆钵的土水势,研究水稻中熟品种(组合)汕优63和盐粳2号各生育期低土壤水势对产量形成的影响。其结果为:出穗前各生育期对低土壤水势反应的敏感顺序为,分蘖盛期 > 生殖细胞形成期 > 枝梗分化期 > 分蘖末期 > 花粉粒充实期,在分蘖盛期与生殖细胞形成期土水势长期低于-0.025MPa,则明显减产;结实期间对低土壤水势反应最敏感的时期为籽粒灌浆初期,籽粒灌浆末期较低的土水势( > -0.016MPa)有促进籽粒灌浆的倾向;减数分裂期,随土水势的下降,颖花退化率提高,产量线性减低,土水势对产量的影响与土壤质地(砂壤、中壤)无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1.
抗寒锻炼期间对11年生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mongolica Litv.)幼树枝叶进行人工低温处理,以1年生针叶和茎的相对电导率作变化曲线,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樟子松针叶和茎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以此评价其抗寒性;并测定了针叶和茎的干物质含量及针叶最大光化学效率(Maximum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photosystem,Fv/Fm),对干物质含量和Fv/Fm与抗寒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随着抗寒锻炼的进行,樟子松针叶和茎的抗寒性逐步增强,抗寒锻炼初期的9月针叶的抗寒性强于茎的抗寒性,而抗寒性达最强的3月茎的抗寒性强于针叶的抗寒性;②这些器官的干物质含量与抗寒性为多项式相关;针叶的荧光参数Fv/Fm与抗寒性为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陕北山地果园水分分布及运移规律,以陕北山地苹果园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生育期土壤饱和导水率(Ks)和植物导水率(Kp)特征,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土壤饱和导水率在成熟期最高,为0.86 mm/min;幼果期、着色期和开花期土壤导水率次之,分别为0.77、0.72、0.65 mm/min;果实膨大期土壤饱和导水率最低为0.47 mm/min。②植物导水率在不同生育期表现为开花期>着色期>幼果期>成熟期>果实膨大期,它们的植物导水率分别为8.25×10-5、6.12×10-5、4.25×10-5、3.38×10-5、 3.34×10-5 kg/(s·MPa)。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到Ks与Kp的传递函数,并对其进行检验发现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差不大,R均在0.9左右,能较为准确地预测Ks与Kp,建立的函数模型状况良好;④通径分析可知有机质含量对土壤饱和导水率和植物导水率都有直接正效应,粉粒含量对土壤饱和导水率有间接正效应。  相似文献   

13.
越橘越冬伤害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露地不防寒和温室中的越橘品种蓝丰、伯克利、M7、北村、北青的枝条和花芽为试材,通过枝条和花芽自由水、束缚水及枝条电导率的测定,鉴定越冬期间受伤害的程度.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露地越冬植株枝条的自由水、束缚水均低于温室内植株;2011年露地越冬植株相对电导率显著高于温室内植株,而2010年二者则无显著差异.可见,露地越冬枝条和花芽失水是越橘越冬伤害的主要原因.有的年份冬季低温造成枝条冻害是越橘越冬伤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北京城市绿化树种的水力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好地了解城市绿化树种的水分生理特性,在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选择8个正常管理、正常生长的乔木和灌木树种为研究对象,在夏、秋季(5—10月)选择天气晴朗之日,用压力室法和改良的冲洗法测定小枝的水势和水力结构参数.实验结果表明:阔叶树种的水势和导水率变幅大于针叶树种,水势和比导率的日变化趋势并非完全一致.所测树种中导水率变幅的大小为国槐>女贞>黄栌>旱柳>油松>侧柏>沙地柏>小叶黄杨.木质部栓塞程度大小和树种有关,环孔材树种比导率的昼夜变幅高于散孔材,其大小为黄栌>国槐>旱柳>小叶黄杨,月均木质部栓塞程度为环孔材树种>散孔材树种>针叶树种,即无孔材.阔叶树木质部栓塞季节变化规律明显:夏季>秋季,最小的木质部栓塞出现在秋季降水最多的月份.  相似文献   

15.
16.
在土壤不同含水量条件下,研究了温度梯度对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含水量条件下,增温可提高土壤水势,呈现黄泥巴>土>黑垆土的顺序;在同一含水量条件下,3种土壤在低温区及高温区均随温度梯度增加,土壤水分通量和导水率增大,但土壤导水率随温度梯度变化幅度小于土壤水分通量;温度梯度和含水量相同时,高温区土壤水分通量和导水率大于低温区;土壤水分通量及导水率呈现黑垆土>土>黄泥巴的顺序。同一土壤随含水量增大,土壤水分通量和导水率增加。  相似文献   

17.
Soil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a) measured by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M) using the EM-38 has shown promise as a soil survey tool. Soil temperature influences ECa readings, and temperature can fluctuate considerably in the upper 10cm of the soil during a day. ECa readings were taken in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pole orientations once an hour from 8a.m. to 8p.m. at four sites on three separate days to determine if ECa values were influenced by diurnal temperature variations. Soil temperature readings were taken at the same times at four depths. EM-38 readings remained steady at all four sites all 3days.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when temperature in the upper 10cm was plotted against ECa yielded low r 2 values and slopes, indicating no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temperature in the upper 10cm and ECa values. Diurnal changes in soil temperature do no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soil ECa readings obtained with the EM-38 under the condition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study.  相似文献   

18.
桂花抗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将3个桂花品种的叶片放在-10、-12、-14℃的温度条件下,持续处理时间分别为2、4和6 h。测定其相对电导率的大小和丙二醛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温度-10℃延续4 h和温度-14℃延续2 h,电导率增大到最大值,叶肉细胞膜选择透性完全被破坏,叶片明显受害;从而可知温度-10℃为受害临界温度。丙二醛含量变化不明显,说明低温下氧化还原反应较微弱。  相似文献   

19.
延边地区引种葡萄品种的耐寒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延边地区引种葡萄品种的耐寒性,对蜜汁、京亚等8个葡萄品种的休眠期枝条进行了低温处理,以自然越冬为对照.综合电导率、半致死温度(LT50)、自然越冬后冻害发生情况得出:京亚和蜜汁的耐寒性最强;无核白次之;奥古斯特和里扎马特的耐寒性最差;其他品种居中.  相似文献   

20.
根据顺义地区的土壤分布状况,选择典型小区,利用排水沟进行了地下水回补的入渗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入渗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地区地下水回补效果明显。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渗透系数,同时对某一处理的渗透系数进行回归显著性检验,效果显著,表明所得渗透系数值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