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自2010年开始,长江委按照全国水土保持规划任务分工,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规划编制工作组,调动长江委内相关技术单位,在流域内各省(市、区)的配合下,完成了长江流域片的各项规划任务。总结分析了长江流域片水土保持规划在开展规划基础数据的复核与处理、水土保持三级区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及重点项目规划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与难点;介绍了如何发挥流域机构的作用,通过反复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多次沟通、调研,按照编制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技术体系与要求,并结合流域实际确定具体的技术方案与解决途径,最终顺利完成长江流域片的水土保持规划任务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2006年3月21日,长江水利委员会正式发布《长江流域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办法》,即日起实行。该办法是长江水利委员会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搞好长江流域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工作,根据水土保持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和《长江水利委员会贯彻水利部(关于加强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实施意见》精神制定的。在该办法正式发布前,长江委水土保持局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同时广泛征求了流域14个省市水利部门的意见,并在2004、2005年度的执法检查中试行。  相似文献   

3.
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水土保持和土地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The addition of organic matter via green manure rotation with rice is considered a smart agricultural practice to maintain soil productivity and support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quantitatively assessed the impact of green manure rotation and application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agronomic management practice, soil fertility, and crop production. In this study, 800 pairs of data from 108 studies conducted in the agricultural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China were...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长江流域的滑坡与泥石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长江流域是我国滑坡、泥石流高发区之一。严重的滑坡、泥石流,导致本区河道、水库淤积,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巨大威胁。本文根据作用强度和物质组成,特区内滑坡、泥石流分为白龙江中游滑坡、泥石流严重作用区和西汉水中下游滑坡、泥石流严重作用区等七个区域,分析了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对滑坡、泥石流的影响,指出了人类活动在滑坡、泥石流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并提出了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水土保持是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流域现有水土流失面积56.2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1.2%,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15.3%,年侵蚀量22.4亿贫,年侵蚀模数3981.8t/km~2.经过40多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长江流域已高标准地完成治理面积4.58万km~2,既提高了林草覆盖率,减少了土壤侵蚀量,又增加了粮食产量,培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江流域的治理目标是:“九五”期间治理5.0万km~2,2000~2010年治理15万km~2,2010~2025年治理30万km~2,基本实现15年初见成效,30年大见成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长江流域陆地植被生态系统初级净生产力(NPP)的时空演变特征,为政府部门建立和调整生态功能恢复项目提供参考。[方法]以长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9年的降水和气温数据,采用周广胜—张新时模型(ZGS)和Thornthwaite Memorial (TM)模型估算NPP,并进一步利用皮尔逊相关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等,对比分析长江流域陆地植被生态系统NPP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基于上述两个模型模拟得到的长江流域NPP时空演变趋势基本一致,相关系数R为0.982,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2)2000—2019年长江流域陆地植被生态系统实际NPP与潜在NPP均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6.85,2.74 g/(m~2·a)。(3)长江流域实际NPP和潜在NPP在空间上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草地生态系统;高值区域大部分分布在森林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4)2000—2019年长江流域实际NPP与潜在NPP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65%和84.81%,主要分布在云南、青海、西藏、四川北部及浙江...  相似文献   

8.
关于长江流域生态建设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流域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物种群落多样,人为干扰剧烈,水土流失严重。当前,搞好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一是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二是以安居乐业为前提,三是树立新的防治理念,四是切实解决好水的问题,五是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六是坚持一个规划原则,七是重视滑坡、泥石流和崩岗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长江流域是我国水稻主要栽培区域,全面分析该区域氮肥管理水平下的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以及水稻类型、栽培方式等因素对氮肥管理措施的影响,对我国长江流域水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施氮量、基蘖氮肥(基肥和分蘖肥氮之和)、种植区域、水稻品种、栽培模式、种植密度和土壤性质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共检索到国内外有关稻田氮肥管理论文56篇,进一步对试验处理和数据进行筛查,共获取有效数据956组。采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量化分析了不同条件下氮肥管理对水稻植株吸氮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总氮量和基蘖肥用氮量分别不超过300和180 kg/hm2范围内,水稻植株吸氮量和地上部干物质量随氮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分别超过250和120 kg/hm2则产量没有显著增加。长江流域上游氮肥对产量提升幅度为24.9%,显著低于中游(42.4%)和下游(41.8%)水稻种植区域。水稻品种之间,杂交稻品种较粳稻和籼稻氮肥增加水稻植株吸氮量和产量更具有优势,分别增加12.6%~15.2%和3.5%~5.1%。氮肥对单季稻吸氮量、地上部干物质量、产量提升幅度均显著低于双季稻和水旱轮作,例如单季稻产量增幅29.1%,双季稻和水旱轮作产量增幅分别为46.3%和43.8%。长江流域水稻移栽密度均不宜超过106/hm2,在此范围内,适度增加移栽密度能有效提高植株吸氮量和地上部干物质量。在土壤高有机质(>25 g/kg)和速效磷(>20 mg/kg)及低速效氮 (<90 mg/kg)和速效钾(<80 mg/kg)土壤中,水稻产量对氮肥响应程度最高,氮肥增产率可达43.3%~48.5%,且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氮、速效钾对水稻产量和吸氮量总贡献率分别达到61.7%和40.2%。氮肥施用量(N)超过250 kg/hm2,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稻谷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下降,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农学利用效率和偏生产力甚至随施氮量增加而不断降低。结论长江流域水稻总施N量不宜超过250 kg/hm2,基肥和分蘖肥N投入量之和不宜超过120 kg/hm2,基糵肥与总氮肥之差应以穗肥补齐。长江流域不同种植区域水稻栽培管理策略不同,上游应优先选用杂交稻以利用其良好的品种优势,单季稻模式水稻生育周期长的品种可以降低对氮肥的依赖性,否则采用双季稻或水旱轮作制度利于改善土壤,达到减氮、增产增效的目的,中、下游通过双季稻或水旱轮作模式,合理提高移栽密度(不宜超过106/hm2),能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和氮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施肥管理和决策信息系统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出发,探讨了设计配方施肥软件系统的研究内容、系统设计、数据结构和决策流程,以系统分析的观点理顺了施肥信息之间的关系,使管理和决策变得规范和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