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2010年开始,长江委按照全国水土保持规划任务分工,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规划编制工作组,调动长江委内相关技术单位,在流域内各省(市、区)的配合下,完成了长江流域片的各项规划任务。总结分析了长江流域片水土保持规划在开展规划基础数据的复核与处理、水土保持三级区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及重点项目规划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与难点;介绍了如何发挥流域机构的作用,通过反复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多次沟通、调研,按照编制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技术体系与要求,并结合流域实际确定具体的技术方案与解决途径,最终顺利完成长江流域片的水土保持规划任务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2006年3月21日,长江水利委员会正式发布《长江流域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办法》,即日起实行。该办法是长江水利委员会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搞好长江流域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工作,根据水土保持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和《长江水利委员会贯彻水利部(关于加强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实施意见》精神制定的。在该办法正式发布前,长江委水土保持局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同时广泛征求了流域14个省市水利部门的意见,并在2004、2005年度的执法检查中试行。  相似文献   

3.
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水土保持和土地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关于长江流域生态建设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流域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物种群落多样,人为干扰剧烈,水土流失严重。当前,搞好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一是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二是以安居乐业为前提,三是树立新的防治理念,四是切实解决好水的问题,五是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六是坚持一个规划原则,七是重视滑坡、泥石流和崩岗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水土保持是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流域现有水土流失面积56.2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1.2%,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15.3%,年侵蚀量22.4亿贫,年侵蚀模数3981.8t/km~2.经过40多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长江流域已高标准地完成治理面积4.58万km~2,既提高了林草覆盖率,减少了土壤侵蚀量,又增加了粮食产量,培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江流域的治理目标是:“九五”期间治理5.0万km~2,2000~2010年治理15万km~2,2010~2025年治理30万km~2,基本实现15年初见成效,30年大见成效.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长江流域的滑坡与泥石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长江流域是我国滑坡、泥石流高发区之一。严重的滑坡、泥石流,导致本区河道、水库淤积,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巨大威胁。本文根据作用强度和物质组成,特区内滑坡、泥石流分为白龙江中游滑坡、泥石流严重作用区和西汉水中下游滑坡、泥石流严重作用区等七个区域,分析了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对滑坡、泥石流的影响,指出了人类活动在滑坡、泥石流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并提出了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长江流域陆地植被生态系统初级净生产力(NPP)的时空演变特征,为政府部门建立和调整生态功能恢复项目提供参考。[方法]以长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9年的降水和气温数据,采用周广胜—张新时模型(ZGS)和Thornthwaite Memorial (TM)模型估算NPP,并进一步利用皮尔逊相关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等,对比分析长江流域陆地植被生态系统NPP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基于上述两个模型模拟得到的长江流域NPP时空演变趋势基本一致,相关系数R为0.982,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2)2000—2019年长江流域陆地植被生态系统实际NPP与潜在NPP均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6.85,2.74 g/(m~2·a)。(3)长江流域实际NPP和潜在NPP在空间上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草地生态系统;高值区域大部分分布在森林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4)2000—2019年长江流域实际NPP与潜在NPP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65%和84.81%,主要分布在云南、青海、西藏、四川北部及浙江...  相似文献   

8.
施肥管理和决策信息系统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出发,探讨了设计配方施肥软件系统的研究内容、系统设计、数据结构和决策流程,以系统分析的观点理顺了施肥信息之间的关系,使管理和决策变得规范和高效。  相似文献   

9.
一、概况桐柏县位于河南省的南疆,南阳盆地的东缘,地处豫、鄂交界的桐柏山腹地,是老革命根据地之一。全县横跨江、淮两大流域,以固庙的西境岭和大河乡土门村的新岭为分水岭,分江、淮之水于东西。西部属于长江流域,座落在东经113°00′—113°17′和北纬32°22′—32°36′之间,总面积62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2%。该流域现有耕地1.3万公顷,山地3.9万公顷,水面1.1万公顷,自然特点近似“六山二水二分田”。桐柏县长江流域内辖8个乡(镇),84个行政村,14.27万人,人口密度230人/平方公里,每人平均耕地0.09公顷。1984年每人平均收入160元左右。低于全省每人平均收入的一半。  相似文献   

10.
通过现场调研和样品测试,研究分析了长江流域丘陵茶园的生态问题及其应对措施。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丘陵茶园普遍面临土壤贫瘠、季节性干旱严重、高温和强光直射、外界环境污染、生态组分简单、生态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造成茶叶品质下降,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茶叶生产效益低。试验表明,夏秋季高温时覆盖遮阳网可降低土壤温度,提高茶园环境湿度和土壤水分含量;茶园覆盖稻草和种植豆科绿肥在夏秋干旱季可增加土壤含水量,改善茶园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  相似文献   

11.
目前,长江流域主要灾害有洪水、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其中水土流失造成地力下降,产量减低,航道缩短,水库失效。建设全流域整体防护林体系,是消除和控制这些危害的根本。它们是:一、上游高山峡谷区水源涵养林体系;二、中游水土保持林体系;三、中下游平原农田林网和护岸林体系。这些整体防护林体系建成后,长江流域的森林覆被率可达20—30%,生态系统就会实现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安徽宣郎广一带,黄棕色土-红土二元结构地貌十分常见。本文在郎溪选择了一个典型的黄棕色土-红土剖面,进行粒度组成和元素地球化学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剖面上部黄棕色土的粒度组成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宣城、九江黄棕色土和镇江下蜀黄土十分一致,说明研究区域的黄棕色土确实与长江流域广泛分布的下蜀黄土同源。郎溪剖面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较均匀,尤其黄棕色土→埋藏红土(包括均质红土和网纹红土)间呈连续过渡,无沉积间断,表明埋藏红土的物源与黄棕色土和下蜀黄土相似,具典型的风积成因特性。(2)与黄棕色土相比,埋藏红土粒径偏细,风化成土作用显著增强。从埋藏红土逐渐过渡到黄棕色土,反映的可能是长江流域晚更新世初期,末次间冰期结束、末次冰期开始时的一次重大的古气候演变事件,但仍需确凿的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13.
A fugacity-based model to explain the partitioning of contaminants in the environment is evaluated. Using emission inventories, air and water concentrations predicted by the model for the southwestern Québec region generally agree with field data for phenanthrene,α-HCH, lindane, and DDT. For pyrene, air concentrations are in agreement but water concentrations were in error by a factor of nearly 20. There is also a possibility for using the model to predict emissions from known air and water concentrations. The model was run over 120 times each for phenanthrene, HCB, and lindane while randomly varying the input parameters each time. A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and a 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 that certain input parameters are more important for some compounds than for others and that log K ow is the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y of greatest importance.  相似文献   

14.
甘青黄土地区,包括甘肃省40个县(市)和青海11个县(市)的广大地区。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风蚀沙化强烈,土壤资源不断遭到破坏,生产潜力得不到发挥。解决的主要措施有:1、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高效的农业土壤;2、增加农业投资,改善农业土壤生产条件;3、用地养地结合,建立优性的农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5.
软决策方法是由专家参与,确定出各个因素的重要性或权重,再进行综合评判,作出决策。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模糊数学中的综合评判B=A*R。这里,R是由方案中的各个因子的模糊评判值组成的模糊矩阵;A是由表示各个因子重要性的权重组成的列矩阵;B是评判结果;*是运算符号。评判多个水土流失治理方案时,由专家和科研人员先评价这些方案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后通过综合评判,选择出最佳方案;评价一个总体规划时,可由专家和科研人员对涉及到的土地利用规划、林草建设规划、牲畜发展规划、农田基建规划、农业生产规划和多种经营规划等单项规划作出评价,并给出它们在总体规划中的权重,再做出该总体规划是“可行”或“不可行”的决策;从给定的数个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时,也可先用隶属函数把农业用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水土流失治理总投资和副业收入等值转换为0.0~1.0之间的数值,组成模糊矩阵进行评判。然后通过比较,计算出各个方案的评判结果同理想方案的贴近度。贴近度最大者即为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6.
黄土地区土壤氮素含量变幅明显,平均含量从0.01—0.094%。土壤氮素年流失量为5.775—40.65公斤/公顷。按照总氮量和氮素流失量,黄土地区可分为6个区。种植豆科作物、发展畜牧业和施用化肥,是提高土壤氮素含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它的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全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随着本区农业的发展 ,水资源短缺问题成为阻碍进一步提高农业产量的最大问题 ,本文在分析淮河流域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条件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与水稻旱作的谐适关系 ,提出麦茬水稻旱作在淮河流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角洲新构造运动与土壤形成及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景冈 《土壤学报》1982,19(1):1-11
新构造运动是第三纪末以来的地壳运动,它与土壤的形成、分布有密切关系,作者有过一些论述[3,4]。近年来在长江三角洲的野外考察中,又看到很多较复杂的土壤剖面,感到用一般的土壤发育观点很难解释,但如联系地壳运动的概念,则可得到较恰当的说明。由此,我们整理本文提出分析成土因素必须有地壳运动的概念,方能阐明其本质。对苏联道库查耶夫提出的五大成土因素学说,我们曾作过评论[4],认为他的贡献虽大,但未能就更具综合性的地球内力作用方面进行分析,似还有不足之处。本文也是再次提出一些评论的根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以下模型或子模型:(1)有效穗数子模型,(2)每穗粒数子模型,(3)结实率子模型,(4)生育期“水稻钟”模型,(5)群体光合生产(或“源”产量)模型,(6)“库”产量模型,对不同品种或品种类型水稻的穗粒结构在长江流域的气候生态特征和“库”、“源”产量的协调性特征进行了数最分析。分析结果对于评价不同品种或类型的水稻在长江流域的气候适应性,找出限制产量的气候因素,指出增产途径和制定生产对策具有重要价值。最后还利用长江流域水稻气候生态鉴定试验(1985~1986)的有关资料对上述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粪大肠菌群(FecalColiform,FC)是判定污泥土地安全利用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实地调查取样,收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南京、苏州、上海、杭州等15个城市的污水处理厂的48份污泥样品,测定了其粪大肠菌群数,旨在了解污泥中FC的数量与潜在污染风险;并在污泥自然风干过程的第7、14、21、28天分别取样测定了FC的数量和水分含量,以观察风干过程中FC和水分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风干时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污泥中FC的最大可能数(MPN)的范围在0~3.41×106(MPNg-1,DW),平均为3.79×105(MPNg-1,DW),检出率达89.6%。不同类型污泥中FC的数量差别较大,“河流”污水处理厂污泥和污泥制品的FC数量最低,以生活污水为主的污泥和混流污水污泥中FC数量较高。污泥风干过程中FC数量和水分含量均随风干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但FC数量有回升现象。总之,污泥样品的FC数量差异较大,部分污泥样品的数量超过了污泥农用的病原物标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防止二次污染,污泥土地利用时需考虑FC数量,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