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低位功能叶鉴定成株小麦对白粉病的抗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志德  胡忠 《植物保护》1989,15(2):44-45
小麦成株期白粉病情的记载方法,对于能否准确的鉴定小麦对白粉病的抗性,有重要作用。墨西哥小麦玉米改良中心的9级记载法,包括的叶片数目多,而我国小麦植株叶片数目少,不适用。目前所用的改进5级记载法,比前者有进步,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较繁难,影响因素较多,特别是下部低层叶片,调查时往往已枯死。Gustafson和Sha-ner(1982)的研究表明,在旗叶抽出后到开花期,接种倒二叶或倒三叶,用其病情  相似文献   

2.
小麦白粉病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白粉病危害损失较大,更者减产24.54%-35.95%,轻者减产7.69%-15.93%,经回归与相关分析,孕穗期下位叶、灌浆期和乳熟期中位叶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相关性最密切,其中又以灌浆期中位叶发病对声量影响最大。将白粉病控制在下位叶、保护中位叶是防病增产的关键。因此,利用孕穗期下位叶的经济阈限病指,指导田间药剂防治为宜。  相似文献   

3.
以叶色倒置小麦为材料,通过对叶色倒置小麦中倒置茎和正置茎上一些重要的形态、生理和产量等指标的测定及比较.进一步研究小麦叶片非顺序衰老的生物学特性,探讨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结果表明,倒置茎上旗叶先于倒二叶衰老,与此相呼应,在结实后期旗叶的绿叶面积比<倒二叶绿叶面积比,旗叶叶绿素含量<倒二叶叶绿素含量,伴随这种生理变化下...  相似文献   

4.
干旱条件下叶片非顺序衰老小麦顶二叶叶绿素荧光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非顺序衰老小麦温麦19、兰考矮早8和豫麦19为材料,以顺序衰老小麦陕229为对照,研究了田间干旱和自然天气条件下小麦扬花至成熟期旗叶和倒二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无论在田间干旱还是自然天气条件下,扬花至成熟期非顺序衰老小麦温麦19、兰考矮早8和豫麦19,顺序衰老小麦陕229旗叶和倒二叶叶绿素含量(SPAD)、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潜在活性(Fv/Fo)均呈下降趋势,而热耗散量子比率(Fo/Fm)呈上升趋势。在花后30天非顺序衰老和顺序衰老现象差异最明显,在干旱条件下,花后30天非顺序衰老小麦温麦19、兰考矮早8和豫麦19旗叶的SPAD、ΦPSII、Fv/Fm和Fv/Fo分别比倒二叶低71.86%、30.43%和40.81%,29.59%、14.84%和20.43%,28.99%、33.33%和31.66%,32.08%、30.4%和52.16%,而Fo/Fm旗叶分别比倒二叶高13.78%、24.56%和35.93%;在自然天气条件下,花后30天非顺序衰老小麦温麦19、兰考矮早8和豫麦19旗叶的SPAD、ΦPSII、Fv/Fm和Fv/Fo分别比倒二叶低44.36%、25.49%和41.75%,21.97%、12.48%和13.74%,24.77%、26.12%和30.86%,27.02%、26.22%和32.81%,而Fo/Fm旗叶分别比倒二叶高11.31%、23.07%和33.95%。顺序衰老小麦陕229的表现正好与此相反。与自然天气条件相比,在干旱条件下叶片的衰老明显加快,旗叶和倒二叶叶绿素荧光特性差异更大,叶片非顺序和顺序衰老现象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在小麦蚜虫的防治中应用了小型多旋翼植保无人机进行低空喷洒。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多旋翼植保无人机低空喷洒,喷雾雾滴粒径在小麦植株穗部、中部(倒二叶)和下部(倒三叶)差异较小,但添加助剂后雾滴粒径分布均匀性明显提升;在小麦植株的沉积分布密度为穗部中部(倒二叶)下部(倒三叶),其中添加助剂后沉积密度可提升3~4倍,沉积分布均匀性也显著改善。植保无人机选择不同用量药剂和助剂兑水对小麦蚜虫进行喷雾试验时,7d后整体防治效果可达到90%,且添加助剂后防治速效性更佳。总体而言,添加专用助剂有利于提高药剂的沉积密度和分布均匀性,而且雾滴粒径更加稳定,有助于提升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 ,近年来 ,小麦白粉病逐年加重 ,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栽培的重要因素 ,现将其发生为害情况与防治对策介绍如下 :1 白粉病发生为害特点1.1 发病始期提早2 0 0 2年 ,顺庆区小麦白粉病发病始期为 1月 7日 ,比 1998年提早 15d ,比 1999年提早 2 7d ,比 2 0 0 0年提早 4 5d ,与 2 0 0 1年相当。1.2 发生面积不断扩大为害程度加重以前 ,小麦白粉病一般年份仅在局部地方轻度或中度偏轻发生。 1981年至 1990年 10年间 ,顺庆区小麦白粉病发生面积平均每年为 110 0hm2 ,因白粉病损失最高年份不足 30 0t,从顺庆…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的各种成膜抗蒸腾剂都有效地控制了小麦叶锈病和白粉病:在旗叶出现后应抗蒸腾乳胶剂便足以抑制小麦叶片上的叶锈病和白粉病;于接种之前,在室内幼苗植株上应用抗蒸腾聚合物可以减轻叶锈病,但接种时用药则无效。  相似文献   

8.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丙环唑和醚菌酯的药液浓度及雾滴密度与其对小麦白粉病防效的关系,首次提出了杀菌剂雾滴抑制中密度 (即达到50%抑制率时所对应的雾滴密度,EN50) 这一概念。结果表明:1)室内喷施丙环唑及醚菌酯药液,当丙环唑质量浓度从0.01 g/L提高到1.0 g/L时,对应的EN50值从18.7 cm–2下降至5.1 cm–2,EN90值从755.8 cm–2下降至92.8 cm–2,雾滴杀伤半径 (r50) 从0.92 mm增大到1.77 mm;当醚菌酯质量浓度从0.01 g/L提高到1.0 g/L时,对应的EN50值从227.1 cm–2下降至1.0 cm–2,EN90值从596.1 cm–2下降至26.9 cm–2,雾滴杀伤半径从0.27 mm增大到4.00 mm。2)田间使用MG-1S植保无人机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施丙环唑和醚菌酯防治小麦白粉病,无人机施药液量为15.0 L/hm2,药液质量浓度为5.0 g/L时,在小麦旗叶及倒二叶的雾滴密度分别为29.7和9.5 cm–2,喷施丙环唑和醚菌酯3、5、7 d后,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41.9%、80.7%、90.2%和30.8%、67.9%、84.5%;电动喷雾器施药液量为450.0 L/hm2,药液质量浓度为0.17 g/L时,在小麦旗叶及倒二叶的雾滴密度分别为287.9和204.2 cm–2,喷施丙环唑和醚菌酯3、5、7 d后的防效分别为42.1%、85.3%、94.3%和28.5%、80.1%、90.5%。研究表明,田间施用丙环唑和醚菌酯时,无需把叶片全部喷湿,只需达到一定雾滴密度即可;运用植保无人机进行高浓度、低容量喷雾时,10~30 cm–2雾滴量即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水稻细条病是国内水稻检疫性病害。近年来已成为我处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且发病时间逐年提早,发病面积不断扩大,发病程度逐年加重。为了估测病害造成损失情况,我们连续两年进行了病害发病程度与损失关系的调查研究,现将结果初报如下:一、调查内容和方法:以汕优63为调查品种,分别在成熟期对未受害叶、倒一叶、倒二叶、倒三叶受害分级进行调查,其方法在同类型田按不同病级测产损失,按级各取样稻穗1000株室内考种,分别记载各级实粒数、空秕率、结实率、千粒重,并进行比较测定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0.
解大明 《植物医生》2003,16(1):11-12
小麦白粉病近年来在思南县的发生程度已呈明显上升趋势 ,成为该地区对小麦产量构成较大威胁的主要病害。 2 0世纪 90年代初 ,小麦白粉病仅在一些感病品种上和常年发病的老病区发生。自 1996年以来 ,小麦白粉病在其他小麦品种上的发生程度不断加重。据我站历年资料反映 ,1992年全县小麦白粉病发生面积 0 .0 76万hm2 ,1998年发病面积上升到 0 .11万hm2 ,2 0 0 1年 3月下旬发病面积已达 0 .2 7万hm2 ,占全县小麦种植面积 36 .4 % ,2 0 0 2年 4月上旬发病面积 0 .5 3万hm2 ,占小麦种植面积 80 %。从 1992年到2 0 0 2年 10年间全县小麦白…  相似文献   

11.
以小麦顺序衰老(正置茎)和非顺序衰老(倒置茎)茎为材料,比较研究了自然天气和干旱条件下小麦正置茎和倒置茎叶片绿叶面积、光合速率、蔗糖磷酸转运酶活性以及地上器官同化物积累和转运特性,旨为进一步研究小麦叶片非顺序衰老的生理生化机制提供思路和理论指导。试验表明:无论是自然天气条件还是干旱条件,温麦19、豫麦19和兰考矮早8倒置茎倒二叶的绿叶面积、光合速率和叶片干重均明显高于旗叶,表现出旗叶早于倒二叶衰老的特征;倒置茎花后同化物转运量、转运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穗重以及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均明显高于正置茎。表明小麦叶片的非顺序衰老与花后同化物的快速转运有关,这种衰老方式对小麦籽粒的后期充实是有利的,并且对干旱条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在小麦白粉病监测应用中的可行性, 本研究对接种6个不同浓度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的小麦幼苗离体叶段?一叶一心期幼苗和二叶一心期幼苗以及接种后不同时期进行叶绿素荧光成像测定, 并对导出的叶绿素荧光参数与病情严重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接种不同浓度白粉菌分生孢子的小麦离体叶段或幼苗的Fv/Fm图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小麦白粉病菌的侵染程度?接种小麦白粉菌后第3天, Fv/Fm值随接种浓度的变化规律不明显, 但从接种后第5天开始, Fv/Fm值随接种浓度的增加而下降, 且未接种的小麦幼苗或离体叶段的Fv/Fm值显著高于接种处理, 接种浓度最高(5 mg/mL)的处理其Fv/Fm值显著低于同时期其他接菌处理?小麦白粉病严重度与叶绿素荧光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Fv/Fm和Chlidx与病害严重度均极显著负相关, 在此基础上, 分别建立了小麦离体叶段?一叶一心幼苗及二叶一心幼苗的基于参数Fv/Fm或Chlidx的病害严重度估计模型?对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比较发现, 基于Fv/Fm或Chlidx的病害估计模型其RMSE或R2比较接近, 因此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或Chlidx用来估计苗期小麦白粉病发生程度是可行的?本研究为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在小麦白粉病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小麦白粉病的严重率分级标准,一般用于短期测报,防治适期预测等.其病情指数是制定防治措施的依据。因此.在理论上要求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的吻合程度应高度相关。而二者的相关程度与病情的分级有关,分级越恰当,相关程度就越高,对减少盲目用药,降低农本就越有利。笔者于1983—1987年应用田间自然分布规律,将白粉病株按剑叶、倒二叶,倒三  相似文献   

14.
小麦白粉病、赤霉病在我市每年都有发生,但各年轻重不等。1998年小麦白粉病、赤霉病达偏重至大发生,未防治田块产量损失,有部分高达50%以上,严重威胁着小麦产量的提高。为摸清其发病原因,采取有效防治对策,本站于1998年小麦中后期在全市29个乡镇,20...  相似文献   

15.
小麦旗叶空间伸展位置对叶锈病严重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兆麟 《植物保护》1993,19(6):9-10
利用鲁麦12号和济南13号两个对叶锈病敏感的小麦品种,研究了旗叶空间伸展位置对叶锈病严重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旗叶空间伸展位置对叶锈病严重度有显著的影响,直立叶发病最轻,水平叶发病最重,斜上冲比下披叶片发病轻。根据叶片位置的不同,选择叶片直立的品种,能够提高对空气病源菌的抗性。  相似文献   

16.
上海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特点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代前 ,上海地区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一般都很轻 ,从未列入防治对象。自 1972年在局部地区发现白粉病较重危害后 ,以后每年都有白粉病发生 ,且逐渐加重。 90年代起几乎每年都中等以上发生。1 小麦品种演变与白粉病发生关系密切上海地区小麦的主栽品种 ,从解放初到 1971年的 2 0多年中 ,以茧子头、菜籽黄、矮粒多等农家小麦品种为主。白粉病虽然年年都有发生 ,但发生程度均很轻 ,对小麦产量基本无影响。从 1975年起 ,扬麦系统小麦品种取代了当地农家品种。从扬麦 1、2、3、5、7、9号 ,直到如今种植扬麦 158,这些品种与白粉病在本地从次要病…  相似文献   

17.
<正>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在我国各主要麦区均有发生。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小麦矮秆品种的推广、水肥条件的改善和小麦白粉病单一抗源的利用,再加上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高度变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小麦白粉病的发病面积和危害程度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基于小麦  相似文献   

18.
豌豆离体叶片鉴定白粉病抗性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7~2001年对豌豆离体叶片鉴定白粉病抗性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将豌豆苗期离体叶片在垫有两层湿滤纸的培养皿内培养,并人工接种白粉病菌,能鉴定出豌豆品种抗白粉病的差异。鉴定结果与田间成株期的抗病性表现基本一致。温度、光照强度、叶龄、病菌接种量等因素影响离体叶片白粉病发生速度或保绿时间。离体鉴定较适宜在温度18~20℃、光照强度3600lx以上、每天12h光照与12h黑暗交替的条件下进行。最适叶龄为二叶一心期或三叶一心期的初展叶。较适宜的接种量为每1cm~2叶面积接种5.5×10~3个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19.
秸秆覆盖全程节水对小麦病害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秸秆覆盖全程节水对小麦病害发生影响调查,发现其主要病害有: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DC.) Speer]和小麦散黑穗病[Ustalago tritici(Pers)Jens.],免耕和秸秆覆盖处理对这3种病害的发生几乎没有影响;随冬季灌水量的增加,小麦条锈病发病减轻,小麦散黑穗病发病加重,对小麦白粉病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水稻纹枯病在鄞州地区发生为害日趋严重,已成为夺取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一般早稻重于晚稻,晚稻上以杂交品种发病较重.稻株受害后,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产量下降.据考查,当病斑局限于稻株基部叶鞘时,对产量的影响极小;病斑上升到倒三叶叶鞘,减产9%左右;病斑上升到倒二叶叶鞘,减产22%左右;病斑到剑叶叶鞘,减产34%左右;病斑上升到剑叶叶片,减产76%.严重时引起倒伏,茎、叶腐烂,对产量的损失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