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沼液浸种效果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沼液浸种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从而全面指导沼液浸种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沼气综合利用迅速发展,2004年特进行了水稻沼液浸种试验。  相似文献   

2.
水稻沼液浸种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沼液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丰富的氨基酸。沼液浸种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为了探索适合铜仁地区沼液浸种的最佳方式。科学地应用这项简便易行有效的水稻增产实用技术,指导沼液浸种大面积示范推广,使沼气综合利用有效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推广铜仁地区沼气建设的发展,2003年特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试验表明水稻实行沼液浸种沼渣早床育秧技术可提高秧苗素质。促进根系发达和分蘖,且秧苗立枯病发病率降低,能有效防治稻瘟病的发生。提高水稻单产。沼波浸种沼渣早床育秧水稻单产564.8kg/667m^2比清水浸种常规早床育秧单产525.1kg/667m^2,增产39.70kg/667m^2。增幅7.6%。稻谷按1.5元/kg计算,新增经济效益59.55元/667m^2。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利用遵义县十分丰富的沼液再生资源,推广普及水稻生态旱育秧,减少化肥施用,节约生产成本,促进水稻无公害发展,今年特进行了水稻沼液浸种及喷苗不同浓度试验,为大面积水稻生态旱育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沼肥配施化肥对稻田生态系统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本项研究的室内和田间试验按水稻生长阶段分为三部分进行,首先通过沼液浸种和清水浸种来比较沼液对水稻发芽的影响;其次,以单施化肥为对照,研究沼肥与化肥配施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再次在本田中继续以单施化肥为对照,研究沼肥配施化肥对水稻的农艺性状,产量、稻米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证明:沼液浸种可提高稻谷的发芽率,沼肥与化肥配施可提高秧苗素质和稻谷产量,改善稻米品质和土壤农化性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遵义县能源工程技术发展迅速,生态资源丰富,而沼液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丰富的氨基酸,用于水稻浸种及喷苗都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为进一步促进遵义县水稻旱育栽培技术和沼肥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2005年遵义县农技站在省农技总站和省能源办的安排指导下,实施了水稻生态旱育秧沼液喷苗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沼液浸种就是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一种.用沼液浸种不仅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成秧(苗)率,促进种子生理代谢,提高秧苗素质,而且可增强秧苗的抗寒、抗病、抗逆性能,是一种方法简便易行的成功技术.  相似文献   

8.
沼肥(沼渣、沼液)是沼气发酵后残留物资,其富含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一种缓速兼备的优质有机肥,具有促进生长、生态安全、节本增效、增产增值等多种功能。为探索沼肥在水稻生态育秧上的应用效果,使沼气综合利用更有效服务于农业生产,2007年贵州省平塘县进行了水稻生态旱育秧大田施用沼肥试验。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沼渣沼液在大葱上的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满足广大市民对无公害蔬菜消费的需求,道真县大力推广沼渣沼液在无公害蔬菜生产当中的综合利用技术,确保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的身心健康。2007年在进行了大葱施用沼渣沼液的肥效试验,以期为大葱无公害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搞好水稻生态旱育秧试验示范,促进三穗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和沼肥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根据省农技总站和省能源办的安排,2006年继续进行了生态旱育秧大田施沼肥试验。1材料与方法1.1试点与品种试验地选择在三穗县滚马乡下德明村吴世先责任田中进行,海拨600m,年平均温15℃,年降雨量1200mm。试验地质地沙壤,肥力中等,肥势均匀,前作油菜,水源方便。供试品种Ⅱ优多系1号由三穗县种子公司提供。1.2试验设计试验共设4个处理:A每小区底施沼渣30kg、复合肥1.2kg(底施沼渣1000kg/667m2、复合肥40kg),栽后7d每小区追施沼液30kg(施沼液1000k…  相似文献   

11.
水稻生态旱育秧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11个县水稻生态旱育秧试验和示范,探索了贵州水稻生态旱育秧配套技术。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在施用沼渣10kg/m2的情况下,以提前10d培肥最好;在提前30d培肥苗床的情况下,以施用15kg/m2沼渣为最好;生态旱育秧加旱育保姆处理效果更好;沼液浸种以原液浸种24h左右、不晾最佳,方法简单、效果好;水稻生态旱育秧是生态家园的延伸,是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需要。2004年的试验示范初步表明它具有秧苗壮、产量高、省农药化肥等优点,进一步完善规范、加快推广应用对于提升贵州省生态家园建设水平,促进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发展无公害农业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2.
在农村推广使用沼气,对于节约能源、开辟肥源、促进农业生态平衡等都极为有利,为多层次地对有机物质进行循环利用,寻找沼肥有效利用的新途径,促进沼气残留物的再生利用,实现良性循环,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目的。为此,我们在推广沼液浸水稻种的基础上,探索了沼渣旱床育秧的效果和应用技术,进行水稻沼液浸种和沼渣旱床育秧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与地点1.1.1 供试地点 珠东乡珠东村一组,郭涛家的责任田,土壤环境条件一致,肥力中等。1.1.2 供试的苗床肥 取自正常产沼气的沼渣肥和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1…  相似文献   

13.
南方农村家庭能源生态模式,俗称“猪-沼-果”模式。是指以户为单元,利用山地、大田、庭院等资源,采用先进技术,建造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的综合配套工程,并围绕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开展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村沼气池的快速建设,沼气池在农村普及,沼液、沼渣资源十分丰富,沼液中含有大量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为了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务川县在水稻旱育秧中应用沼肥.为探索水稻旱育秧最佳培肥时间和沼液培肥用量,2006年特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15.
沼液是有机物质经发酵后形成的,因其数量大且处理不便成为了环保压力的源头之一。沼液在水稻生产中的利用在缓解了环保压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土壤质量,是沼液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沼液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和微生物分泌物,能够提供水稻所需的各类维生素、生长素、氨基酸等,沼液具备促进水稻生长、防治水稻病虫害的等功能。在浸种、施肥等环节,用沼液部分替代化学药剂可以提升用药效果,降低污染水平,但施用量因各地沼液成分不同而存在差异。本研究对合理利用沼液资源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沼液资源不仅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增加经济效益,还能减少化学污染改良土质,带动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对构建农业生态循环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玉米应用沼液效果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沼液浸种育苗和叶面喷施田间试验,进一步明确了玉米施用沼液的增产效果。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范辉 《耕作与栽培》2003,(4):14-14,41
沼液浸种不同处理比较、结果表明,A,B,C处理(沼液浸种)增产稻谷101.4kg/667m^2,72.8kg/667m^2,56.8kg/667m^2。与对照产量差异极显著,生育、经济性状都得到改善。白根数增加1.4~7.1个/株,单株茎蘖增加0.8~1.0个,千粒重增加0.6~1.4g;A处理(沼液浸种48h)比B,C处理(沼液浸种36h,24h)增产稻谷28.6kg/667m^2,44.6kg/667m^2.产量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8.
沼液内含有丰富的速效氮、磷、钾,水溶性铜、锰、硼等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腐殖酸、抗生素及有益菌等多种活性物质。利用沼液浸种.在浸种时这些物质可刺激、活化种内营养物质.促进种内细胞分裂和生长。并为种子提供发芽和幼苗生长所需营养.同时还能消除种子携带的病原体、细菌等。另外,由于沼气池出料间的料液温度一般在8~16℃,pH在7.2-7.8,有利于种子新陈代谢。经过多年的沼液综合利用实践总结,  相似文献   

19.
玉米大豆间作体系沼液浸种的产量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颖  王绍旋 《种子》2005,24(8):29-33,66
利用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与主作物玉米沼液浸种相结合,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玉米大豆间作玉米密度、带型配置指数、沼液浸种时间与间作总产量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密度、带型配置、玉米浸种时间三因子对间作总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沼液浸种时间与玉米密度、沼液浸种时间与带型配置指数;以及玉米密度与带型配置指数间都有一定的互作效应.当玉米密度、带型配置适当,沼液浸种能增加产量,即在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利用沼液浸种能有效地提高间作总产量.其最佳的实验方案为:玉米密度50 040~52 950株/hm2、带型配置2:4~3:3,玉米沼液浸种时间17.5~25 h时,可更好地发挥玉米大豆间作复合群体的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20.
随着沼气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沼液沼渣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应用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研究结果表明,沼液沼渣对作物的多种病虫害能起到良好的杀灭和抑制作用。这种杀虫和抑制病原菌的作用与效果,与许多农药一致或相近。据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