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蚕病是养蚕的一大威胁衡量养蚕水平的标志是张产茧量。张产量高低是由结茧头数和单粒茧重两个因素构成的。养蚕一旦发病,则结茧数必然减少,导致张产茧下降;养蚕无病,则结茧头数增多,张产茧相应上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地区蚕业生产的发展,养蚕量的增多,蚕病的发生也日趋严重起来,使蚕茧连年减产。张平均产量下降,以靖西县为例,1990年养蚕100张,产茧3363.4公斤,平均27.6公斤/张。1991年,养蚕1360张,产茧29240公斤,平均张产茧21.5公斤。1992年养蚕739张,产茧56645公斤,平均张产茧7.57公斤。三年来连续张产茧量下降,平均每年下降26%,一些蚕农说:“我们每批蚕都进行消毒添药的,但到了五龄后期还是发病死了。真是没有办法。”据笔者先后到田阳、百色、靖西等地调查,农村养蚕发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是蚕  相似文献   

3.
<正> 张产茧是由结茧数与茧粒重构成的,它是科学养蚕中养活与养好的标志,也是亩桑产茧的重要组成因素,为了夺取蚕茧稳产多收,必须控制蚕病,猛攻张种产茧。 (一)坚持预防为主,合理布局,妥善安排预防为主,是要主动扑灭各种蚕病发生因素,堵塞各种传染途径,认真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减少蚕病损失,促使养蚕稳产、丰收。  相似文献   

4.
<正> 青石乡蚕桑辅导员沈定秀根据山区柴多的有利条件试验用蒸汽消毒蚕具的办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今春专业户陈泽英家建直桶消毒灶一座,社员刘孝敬利用这座灶消毒蚕具,养春蚕2张产茧183.1斤,张蚕产茧91.5斤,总产值323.9元,比他81年1张春蚕产茧31斤,82年1.5张春蚕产茧3.6斤高3倍到30倍。陈泽英今年养蚕四次8张共产544.9斤,平均张产茧68.1斤,早秋蚕2张产茧144斤,张产72斤,中秋蚕1.5张产茧94斤张产62.7斤,比去年1.5张中秋蚕产茧30斤高2.1倍,全年总产比上年多244斤;  相似文献   

5.
<正> 海安县沿口乡居湾村养蚕大户居子忠, 1989年承包的15.6亩桑田,养蚕47张,产茧2060.1公斤,平均张产茧43.8公斤,茧款收入23027.47元,张种产值489.94元,亩产茧132.06公斤,亩产值1476.12元。扣除化  相似文献   

6.
<正> 大河区产茧万斤村之一的关坝村,有11个村民小组,养蚕户145户,占总农户的54%。近年来,蚕病为害严重,成为蚕桑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1989年秋季,在安康市科协、市蚕桑站的帮助下,组织了养蚕消毒服务队,负责对全村养蚕户的消毒防病服务和技术指导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全村饲养秋蚕130张,产茧3315公斤,平均张产茧25.5公斤。张产茧比大河区高6公斤,比该村上年秋蚕高  相似文献   

7.
<正> 1986~1987年,我们在沿口乡居子忠等12户开展了大蚕期蚕台无覆盖二回育的试验,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从1988年开始,在全乡逐步推广该项技术。全乡饲养小蚕除使用蚕匾、蚕菲外,90%的蚕户大蚕期均使用蚕台饲养,4龄蚕上蚕台,只覆盖蚕用薄膜3天左右,5龄起蚕上蚕台均不覆盖,不仅提高了养蚕工效,节省了蚕具投资,而且蚕作安全,蚕茧稳产。1988~1991年,全乡共养蚕27416张,平均张产茧37.8公斤,比全县同期平均张产茧30.4公斤,提高7.4公斤,比该乡推广此项技术前三年平均张产茧35.1公斤,提高2.7公斤。经多点调查,蚕  相似文献   

8.
<正> 史家院乡庞家院村重视春蚕生产,40张蚕产茧2662.7斤,产量一季超去年全年,成为乐寺河区产茧最多的村。这个村前几年就开始栽桑养蚕,有一定的桑树基础。分散养蚕后,由于大部分群众的养蚕技术不过关,蚕病为害逐年加重,去年全村养蚕99张,产茧2655斤,平均张产只有26.8斤。他们吸取了这一教  相似文献   

9.
<正> 安康县恒口区陈开慧、杨家珍、唐纪存三名妇女,科学兴桑养蚕,1987年,三户产茧都突破了500公斤,成为全县妇女养蚕中的佼佼者。大同乡双椿村民组陈开慧,自83年5年来,为本村和邻近8个乡(镇)16个村的100多农户共育蚕种741张,并积极传授养蚕技术,使平均张产达到32.5公斤,比未共育的蚕种高出4—8公斤。1987年,她共育小蚕276张,自养大蚕18张,产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地区蚕业生产发展较快,从1987年到1989年,全地区桑园面积由4407亩增加到8277亩、增长了87.9%,蚕种饲养量由12520张增加到28120.7张,增长一倍多,总产鲜茧量由276吨增加到513.6吨,增长了86.1%,但是亩桑产茧下降,由62.6公斤下降到62公斤,下降0.9%,单张产茧由22公斤下降到18.2公斤,下降了17.3%。在当前千家万户种桑养蚕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较快地提高单产和提高经济效益,有待探索。最  相似文献   

11.
<正> 紫阳县长白乡长新村二组罗志春,今年56岁,从1956年开始养蚕至今,30年共养蚕239张,产茧9170公斤,产值33472.00元,是我区有名的养蚕能手。1956年试养春蚕4张,产茧160多公斤,张产40余公斤,第二年养蚕5张,单产仍达40多公斤。1966年以后,每年春、秋两季养蚕,年均养蚕11张。每年春茧单  相似文献   

12.
<正> 陇县东风镇枣林寨村阎宏定,1984年在陇县桑园面积大下降的情况下,以每年400元承包了集体15.4亩桑园,承包期五年。五年来,共养蚕135张,总产茧3822.7公斤,总产值1393.81元,平均张产茧28.75公斤,张产值145.82元,亩产茧49,65公斤,亩产值251.86元,总支出8194元,纯收入11199.67元。其中1988年养蚕29张,产茧810.65公斤,产值7531.51元。成了蚕桑万元户。  相似文献   

13.
科学养蚕小有名气的蚕桑专业户——夹江县吴场乡共产党员汪学明,以其精良的蚕桑技术创造了1982至1988年连续七年养蚕52.76张,产茧2190.75公斤,蚕茧产值12204.42元,张产达到41.52公斤(最高年张产50.25公斤),  相似文献   

14.
养好大蚕是夺取蚕茧优质高产的关键。近几年来,江苏东台地区不断总结和推广适合蚕农省力养蚕的实用技术,蚕茧产量和质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市桑园面积10万亩,年发蚕种29万张,产茧24万担,平均张产40公斤,上茧率达93%,解舒率73%,茧丝净度93.7分,现将其大蚕饲养管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秋蚕安全生产的风险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耀 《中国蚕业》2006,27(2):100-101
经过多年布局的调整、调优、兴化市秋蚕饲养次数已由原来的早、中、晚秋3期改为目前的晚秋(9月10日前后收蚁)1期。秋蚕效益约占全年养蚕效益的一半,对提高桑园效益,增强蚕桑业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到蚕桑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但近3年来兴化市秋蚕生产连续减产歉收:2003年全市大面积减产,张产茧仅有18kg;2004年一重点乡镇发生大批家蚕见熟不结茧的现象,全镇有近1000张蚕种几乎绝收,近1500张蚕种张产茧只有23kg;2005年全市张产茧只有28kg,少数蚕农基本上粒茧未收。这种情况严重影响本市蚕桑生产可持续发展,对现有桑园保存有不小的…  相似文献   

16.
《江苏蚕业》2017,(3):38-41
栽桑养蚕从大包干之前的集体集中养蚕发展到大包干之后的一家一户养蚕,束必江作为大包干之后的盐城市大丰区第一批带头栽桑养蚕的典型户,连续养蚕37年从未间断,经历的桑品种、蚕品种的更新换代,茧丝绸市场行情的起伏变化,验证了栽桑养蚕是农民致富的好项目。37年来,束必江完整记录了每年每季养蚕张数、蚕品种、张产茧、公斤茧价格、养蚕收入等养蚕数据,系统地反映了蚕业生产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两户园地     
<正> 蔡茂霞:井研县天云乡龙申村蚕桑重点户蔡茂霞(女)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她相信科学,勇于实践,自1972年开始学养蚕以来,摸索掌握了一套综合防治、控制蚕病,稳产高产的经验。十四年来,她养蚕30多季。共养蚕85.35张,产茧3580.65公斤,产值11437.36元,张平41.95公斤,张平产值134元。1978年担任村中心技术员以来,一直承担共育,凡她共育的蚕,结茧率一般均达90——95%,单产每季一直保持40多公斤,单张收入120——150元;成  相似文献   

18.
<正> “六五”期间,我县改革了养蚕布局,由通过一年养四次蚕改为春、夏、秋三次养蚕,调整养蚕布局后的几年中,蚕茧产量稳步上升。特别是抓好夏蚕生产,对全年计划的完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81年至1985年,全县共发夏蚕种81,830张,平均占春季发种量的72.8%,产茧178.8万公斤,占春茧产量的一半。对全年蚕茧的增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1986年,由于我们对夏蚕生产形  相似文献   

19.
<正> 赵大邦家住乐山市市中区安谷镇官帽3社,是全省著名的学科学、用科学技术养蚕高产的蚕桑专业户。他从1981年起9年养蚕111.65张,总产茧5065.95公斤,茧款收入29358.81元,张平产茧45.5公斤,张平产值262.95元,下脚茧仅占4.1%。他年年养蚕,季季优质高产。1990年3月受到四川省丝绸公司表彰奖励。赵大邦今年春夏蚕期遭受春旱夏涝袭击,共养蚕10张,总产茧421公斤,单张产茧42.1公斤,收入茧款3906  相似文献   

20.
根据四川丘陵蚕区的特点,在传统养蚕技术的基础上,系统研究,总结提出了科学性、实用性较强的综合养蚕配套技术体系模式。模式推广应用,全面完成国家“七·五”攻关项目《提高长江流域原料茧品质的综合养蚕技术研究》规定的五项技术经济指标。亩桑产茧从1985年的33.13公斤,提高到1990年的80.93公斤;上茧率从67.74%提高到93.46%;解舒率从56.46%提高到69.19%;鲜茧出丝率从13.50%提高到17.21%,蚕病害损失率从13.89%降至4.21%。纳溪县的实践向人们展示了综合养蚕配套技术在当今农村科技兴蚕科技扶贫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