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沿海咸酸田耕地质量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防城港市沿海咸酸田耕地质量监测点地力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农作物秸秆还田量少、有机肥施用少、农民施肥比例不合理等,提出了推广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冬种绿肥、测土配方施肥等地力改良措施,以期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地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江苏省宜兴市新增补充耕地近万亩,为进一步提升宜兴市补充耕地的地力,更好地促进宜兴市农业向绿色、优质、高效发展,对这些补充耕地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升补充耕地地力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稻绿轮作+有机肥+配方施肥"和"稻麦轮作+秸秆还田(机械耕翻)+配方施肥"两种地力提升模式,以供周边地区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加强对耕地质量的保护和对耕地土壤的培肥改良,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做到养分的投入和消耗平衡,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大力推广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等措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全面提升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4.
通过GPS定位步点采样,对霍山县耕地土壤养分进行测定调查,搞清了不同养分分级的地区面积状况及其演变情况。针对全县耕地土壤养分调查现状,提出了施肥对策:推行秸秆还田,增施商品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单介绍了天津市补充耕地的现状,并对6种提升补充耕地地力的措施进行了初步探索。试验表明,在补充耕地上增施商品有机肥可以提升地力;将施用商品有机肥、施用微生物土壤改良剂、进行浅翻深松耕作业、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腐熟还田等措施结合起来,可以提升补充耕地地力;在天津市补充耕地上推广间作套种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轮作期内作物均衡增产,增强耕地持续增产能力和提高其潜在生产力,笔者连续多年在不同生态类型区、不同轮作制度下开展,有机肥与化肥的合理配施、秸秆直接还田方式及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等一体化施肥技术研究,总结出了许昌市不同轮作制度下的土壤培肥施肥关键技术集成模式。为合理施肥提供技术指导并简化施肥步骤,从而达到简化施肥、作物高产、养分高效、土壤肥力持续提高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秸秆还田和不同肥料配施对土壤的影响,以京科968为试验材料,设置秸秆不还田化肥、秸秆还田化肥、有机肥、有机肥化肥配施4个处理,研究玉米土壤养分变化特性。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化肥和有机肥化肥配施处理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在拔节期较高,在灌浆到成熟期有机肥化肥配施效果显著,说明秸秆还田条件下有机肥和化肥配施能够显著提高玉米生育中后期的土壤养分含量,是较好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庆丰农场不同开垦年限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氮、速效钾、有效磷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开垦50年后,土壤养分总体呈下降趋势,应该加大培肥地力力度.是降低水稻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应采取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增强地力,减少对水稻种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巩固提升中低产田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实施测土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质量保护、耕地质量评价等科技项目,通过物化补贴和购买服务补贴方式,引导农民应用农作物秸秆粉碎腐熟还田和商品有机肥施用等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投入,促进秸秆、畜禽粪便等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优化了施肥结构,减少秸秆焚烧和污染,有效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桐庐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取得成效 1.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近几年来,桐庐县加大了对地力的培育力度,大力实施"沃土工程",积极开展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推广科学平衡配方施肥技术,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阜阳市国家级耕地地力监测点8年来的作物产量、肥料施用情况和土壤主要养分属性状况分析,可以看出无肥区和农户常规施肥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下降趋势;无肥区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和粮食产量下降较常规施肥区更为明显;农户在施肥中存在盲目性,施肥结构不合理,耕地地力退化,作物对肥料的依赖性增大。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化肥施用量零增长,必须提高农户的用地养地意识,注重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做到有机肥、化肥的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方式对风沙土玉米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风沙土土壤养分贫瘠,玉米低产的问题,进行不同施肥方式研究.结果表明:推荐施肥(N 225 kg/hm2,P2O575 kg/hm2,K2O 67.5 kg/hm2)产量最高,其次是秸秆全量还田配施复合微肥处理(7 500 kg/hm2秸秆+ 150 kg/hm2复微).秸秆全量还田配施复合微肥处理和有机肥(鸡粪15 000 kg/hm2)处理地力提升效果最明显.推荐施肥、秸秆全量还田配施复合微肥方式的经济效益明显,其中秸秆全量还田配施复合微肥处理对产量和土壤培肥具有较理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秸秆还田和有机肥在稻田施用效果的问题,于2013年在姜堰双徐农场开展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以及氮肥与以上配施对耕地地力和稻田生态系统活力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稻田生态系统需要大量的氮肥投入,所以氮肥+秸秆+有机肥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其配合施用显著提高每亩穗数和穗粒数,产量达656.3 kg/亩,相对纯化学肥料增产显著。秸秆还田+有机肥+无机氮肥配施对土壤养分的提高效果比单施秸秆更为明显,其中收获期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相对单施化肥处理分别提高31.3%、27.2%和10.3%。秸秆还田以及有机肥的投入为土壤提供了大量的碳源和腐殖质,不同程度的影响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其与化学氮肥的配合施用显著提高细菌数量,为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矿化提供能量和动力,提高了养分循环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农技服务》2019,(7):13-15
为碧江区制定科学的土壤改良与培肥技术方案提供依据,对碧江区耕地质量监测点常规施肥区和不施肥区2010~2018年土壤主要养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常规施肥区和不施肥区的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都呈下降趋势,且不施肥区的下降幅度较不施肥区大;速效磷、缓效钾呈不规则变化,但不施肥区总体有所下降;速效钾呈上升趋势,但常规施肥区高于常规不施肥区。建议生产中耕地利用增施有机肥,实行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以提高耕地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5.
孙建新 《河南农业》2014,(21):29-30
<正>一、小麦—玉米双季秸秆非完全翻压直接还田轮作系统施肥设计(一)计算模式磷、钾与小麦氮素:肥料养分施用量=作物目标产量养分输出补充量+养分损失补充量+地力培肥养分补充量,简化表示式为:入=出+损+培。夏玉米氮素:肥料养分施用量=作物目标产量养分输出补充量+养分损失补充量+地力培肥养分补充量+小麦地表覆盖还田氮素损失量。(二)施肥计算养分综合平衡法中目标产量养  相似文献   

16.
德州市秸秆还田对提升耕地地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秸秆还田对德州市耕地地力的影响。利用土壤普查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连续4年在小麦、玉米收获后进行秸秆还田试验示范研究,每年采集耕层(0~20cm)土壤进行化验分析,提出适当比例秸秆+化肥为德州市秸秆还田最佳模式,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理化性状、协调水肥气热等因素、提升耕地地力、增加作物产量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鼓励和支持农民应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术,促进秸秆等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在新建的高标准农田和补充耕地上,推广应用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调理剂等为重点的熟化生土、培肥地力综合配套技术。通过该技术的实施应用,使新建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得到提升,新增耕地达到可供耕种的地力水平,土壤严重酸化等有障碍因子的耕地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正>为跟踪秸秆还田技术的使用,河南省相关部门对40个玉米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效果监测点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实施后,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善,与秸秆还田前土壤的基础地力或对照相比,施用腐熟剂秸秆还田有机质含量明显增长,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等养分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容重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9.
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综合评价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低产水稻田土壤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了秸秆原料生物炭+化肥、发酵床秸秆垫料有机肥和秸秆+猪粪有机肥施用后土壤养分、有机质、易氧化有机碳及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变化。与不施肥对照相比,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但差异均不明显。秸秆生物炭+化肥有利于水稻稳产高产,产量高达7.86 t/hm~2,比单施化肥和不施肥对照分别增加9.78%和62.4%;秸秆生物炭施用有利于水稻分蘖期与拔节期生长和吸收养分,发酵床秸秆垫料有机肥和猪粪秸秆有机肥两种处理的水稻产量及生物量均显著低于单施化肥处理。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施用秸秆生物炭能提高土壤肥力并显著提高水稻产量。短期来看,不配施化肥而单施发酵床秸秆垫料有机肥或秸秆猪粪有机肥对水稻生长不利,长期效果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期为双季稻区有机物料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2017—2018年度在安徽省江淮水稻主产区布置田间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化肥(F)、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FM)、单施化肥+秸秆还田(FS)。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早、晚稻及周年稻谷产量。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秸秆还田处理与单施化肥相比,2017年产量没有明显差异,2018年早、晚稻产量分别增加6.27%、9.79%和10.11%、9.81%。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处理均提高双季稻地上部对N、P2O5、K2O的积累量,且主要表现在晚稻季,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用效果优于秸秆还田。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处理2年后,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68.93%和57.77%。综上所述,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能保证安徽江淮丘陵区双季稻高产,并且能够培肥地力,有利于土壤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