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为探明影响湖北省咸宁市茶产业集聚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咸宁市茶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对咸宁市1977-2007年的区位熵和集中化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咸宁市是湖北省主要茶产业基地,其茶产业在湖北省具有集聚效应.影响咸宁市茶产业集聚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市场需求变化、茶园产出效益、茶叶加工、对外关联、龙头企业等.因此,应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调整茶叶种植结构,进行深加工,开拓新品牌和新市场,延长茶产业的产业链.  相似文献   

2.
咸宁市茶产业竞争力变化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和规模比较优势,分析咸宁茶产业的竞争力:结果表明,咸宁市茶产业在湖北省具有较大的竞争力,但是与湖北省其他茶叶大市比较,竞争力提升缓慢,甚至规模比较优势有下降的趋势。在分析影响咸宁市茶产业竞争力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咸宁市1977~2007年的茶园面积变化数据收集,利用动态度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对茶园面积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利用相关分析等分析方法,从经济、技术、政策等方面分析了咸宁市茶园面积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咸宁市茶园面积总体上呈现萎缩趋势。在空间上,咸安区和崇阳县茶园面积萎缩最快,通山次之;嘉鱼、赤壁市和通城县的茶园面积变化相对较慢,嘉鱼县反而略有上升。影响咸宁市茶园面积变化驱动力因子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政策因素,其中茶园经济效益低、茶叶内部结构不合理、深加工技术差等起主要驱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咸宁市茶产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区位熵和集中系数对安徽省茶叶主产区的集聚度进行测算,并结合实地调研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茶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安徽省各茶叶主产区已存在不同程度的集聚;品牌建设及销售市场的开拓、茶企与下游销售商的关系及行业协会的作用、政府提供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训、企业间关系及茶叶经纪人的培育、供应商及相关辅助行业的发展是安徽茶产业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朱俊成  钟儒刚  杨益明  张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331-15336
茶产业是咸宁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茶产业发展是咸宁市政府提出的建设茶乡、桂花之乡、温泉之乡、楠竹之乡与苎麻之乡,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咸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并利用统计资料,结合对比研究,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产业集群发展理论,从技术与创新、品牌培育、质量管理、产业链构建、文化与营销等角度提出了咸宁市茶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6.
安溪茶产业聚集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安溪茶产业的发展概况,并运用Hoover系数模型对2004—2011年安溪茶产业的聚集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安溪茶产业的聚集程度有下降的趋势;同时从制定专门的发展规划、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推进生态茶园构建等方面提出提升安溪茶产业集聚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福建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结合福建省茶产业发展实际,经过科学谋划,实践探索,集聚全省优势力量开展茶叶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旨在推动茶树育种创新与推广应用、生产关键技术的集成配套、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水平、茶叶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新业态新模式示范推广、品牌的宣传与推介等六个方面重点工作,促进福建省现代茶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是我国茶叶生产大省,茶叶发展历史悠久.该研究介绍了江西省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指出江西省茶产业发展具有茶叶品牌意识不断加强、良种化日趋明显、茶叶价格和品种结构日趋合理等优势.从产业政策、市场需求、经济水平、消费者偏好等4个方面分析了江西省茶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江西省茶产业发展策略:以生态为基础,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业水平;建立清洁化加工技术体系;优化产品结构,开发新茶品.  相似文献   

9.
杨秀忠 《农技服务》2014,31(7):267-267
茶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茶产业为人们增收。现如今,在茶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茶叶已经成为世界仅次于水果的饮料。在我国经济不断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茶叶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力。在茶叶经营的过程中,生态化的茶叶生产必须进行再一次的创新,以此来适应市场的需求。本文就茶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以期能够进一步了解我国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天津农业科学》2015,(12):80-83
本文从调查信阳毛尖茶核心产区浉河区茶产业的产业规模、产业链、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品牌建设等现状入手,阐述了浉河区作为茶产业集聚区在茶叶生产方面具备的政策、生态、技术等几大优势条件,以及当前茶叶产业存在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栽培水平低等主要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合理配置茶树品种布局、大力推动机械化生产管理、落实信阳毛尖原产地保护政策、保证茶产品食品安全、深度开发后续产业等一系列提高浉河区茶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5月17日,中国茶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杭州召开,大会发布了《中国茶产业联盟杭州宣言》,联盟成员共同承诺,坚持质量至上、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品牌战略、诚信自律,规范茶叶生产经营行为,共同维护中国茶的形象。由农业部牵头成立中国茶产业联盟,集聚了国内157家大型茶叶企业集团,34家涉茶社团及科研单位,必将成为做大做强中国茶产业  相似文献   

12.
桂林具有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桂林又是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之一,文章通过茶产业发展现状及茶叶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将传统的茶文化与优势的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将茶文化旅游与茶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提出了一些建议,将对促进茶叶产业的长足发展,促进桂林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发展茶产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茶产业在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分析了发展茶产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茶产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包括加大政府对茶产业的投入、加强茶文化教育和推广、增强茶叶科技创新能力等.  相似文献   

14.
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有过硬的茶叶质量,更要有好的茶树品种,茶树良种化发展是实现茶叶绿色发展模式的基础。湖北省茶产业经过快速发展,目前形成鄂东、鄂南、鄂西、鄂中等几大茶叶主产区,绿、红、黑、白、黄、青6大茶类齐全,且绿茶、红茶、黑茶优势明显。本文结合湖北省茶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了湖北省茶树良种化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叶品牌众多,茶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面对经济新常态和消费需求的转变,各地都在努力探寻茶产业转型升级之路。"茶旅融合"发展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便是这一时期探索出的重要路径之一。该文阐述了茶旅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宁国茶旅融合发展的优势,提出了宁国茶旅融合发展的措施,以期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1])。  相似文献   

16.
茶叶一直都是我国的传统经济作物,茶产业对我国的区域经济、人民收入等都有极大的影 响。随着我国茶产业的不断发展,茶叶加工的机械化水平也在逐渐上升。而茶园机械的推广使用,必 将推动茶产业的标准化种植加工,使得茶叶的生产能力、生产效率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还保 证茶叶的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两宋是古代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其茶叶产区在唐五代的基础上迅速扩展至当时98个州府军,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宋代茶叶产区的迅速扩展,既有经济因素及当时社会饮茶风气的影响,也与茶叶所具有的治疗疾病、愉悦身心的功能有关,不仅将古代茶产业推向新高度,而且为元明清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对2015-2021年中国知网(CNKI)中主题为“中国茶产业经济”的321篇研究文献绘制知识图谱,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显示:2015年以来,国内有关中国茶产业经济研究的文献数量迅速增加,核心作者群和核心研究机构群即将形成。2015-2021年的中国茶产业经济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高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重点关注茶产业自身及微观主体的发展情况;二是常态化发展阶段,研究人员聚焦于将茶产业与国家重大战略相结合。最后对未来中国茶产业经济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一是重点结合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战略开展研究;二是大疫情和消费升级背景下,聚焦茶叶生产、流通、消费和营销等环节的变化;三是要加强大数据、信息技术等与茶叶经济的交叉融合研究;四是加强茶叶微观消费市场和经营主体生产行为的研究;五是继续开展我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监测评估与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金沙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素有"中国贡茶之乡"美誉;金沙县茶产业在毕节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中具有较强的区域优势和经济优势,茶产业的发展对促进毕节地区区域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金沙县近几年来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对下一步茶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品茶、饮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茶产业也一直是我国农业经济中的重要部分。在松阳县,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从事着茶产业,茶叶种植面积达11.3万亩。加快推动松阳县茶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兴茶产业强镇对我县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