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花人同化 畅神乐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道家的畅神自然审美观主张赏花人在清新自然的赏花审美环境中,动用五官和肺腑,全身心投入地与花融为一体,人的身心均获得了自然美的滋补、疗养与慰藉,实现了天人合一、花人合一的最高自然审美境界——这正是道家赏花审美所追求的在天地大化中寻求"畅神"的自由境界!道家在中国古代赏花审美实践中所体现出的以赏花审美为畅神之情、养生之艺、乐生之趣的民族花文化传统精华,理应继承借鉴并使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唐·罗虬《花九锡》记录了我国唐代就有的唐风宫廷插花花九锡赏花仪式。认真品读《花九锡》,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人赏花特别重视仪式感。借唐风宫廷插花花九锡赏花仪式我们可以向中外群众宣传、推广中华花卉欣赏理念和赏花趣味,诗情画意、花人合一、香为花魂。这套"花九锡"赏花仪式应该能够充分展示中华花文化精妙深邃的秘境。  相似文献   

3.
自然美的审美领域无限广阔,中华民族赏花审美、与花交流的优良花卉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本文从宋代文人赏梅审美实践活动中采撷三粒梅文化的结晶体,静心品味、凝神把玩,似乎嗅到了梅花这一大自然恩赐给中华民族的"尤物"身上散发出的阵阵宇宙自然生机律动的清香气息;人类既然与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同命运共呼吸,自有其彼此潜在的生命力律动的共鸣,这就叫"异质同构"。在赏梅审美实践活动中,能够品赏梅花的一花一蕾、一枝一叶之美者,自能斟酌宇宙自然生机律动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4.
园艺疗法被普遍认为是起源于西方国家,直到近年才在中国国内逐渐发展起来。而我国古人寄情于山水,注重在自然中修身养性;同时中国传统花卉种类丰富,其各自的观赏、药用、食用等功能均对人的生理、心理疗愈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中国传统花卉的栽培历史源远流长,从种花、赏花、咏花、用花等各个方面使得花文化在中国传承千年,本文通过探索以十大名花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花卉与自然疗愈的相关性,挖掘园艺疗法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期促进我国特色园艺疗法事业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在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文化中,有“比德”之传统,即将价值理念、人格理想等赋予具体的事物。松柏不畏严寒,品性贞刚,天然具备能暗示、象征主体品格内涵的特征,因此成为中国文学中常见的“比德”之象。松柏比德在长期的发展演进中,比德内涵日渐丰富,人格象征逐步完善。在人们的心目中,松柏代表着高洁的人格和坚贞的操守,成为民族理想人格的符号。  相似文献   

6.
该文论述了中国花文化形成中华悠久文明发展历史及数千年花卉栽培历史的关系,以及花卉资源多样性与花文化内涵多样性的联系。强调了花文化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部分,花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本身与形成文化的自然因子有密切的关系。中国花文化的符号正是中国人在对花卉各种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认识的基础上,将花卉的各种自然属性与人的品格、人的情操来进行类比,逐步形成花卉自然属性与人性的种种关联,进而形成一种社会普遍认同的观念。花文化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7.
受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从园林的选址到园林的构建都重视自然,贴近自然,注重园林与整体环境的和谐,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审美理念和审美趣味是"以和为美"。文章论述传统"和合"文化在中国的起源,儒家、道家学派对传统"和合"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以"和合"文化为锲入点,深入分析传统"和合"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构建过程中的应用及对现代园林与城市规划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庭院布局、建筑结构、植物配植等方面论述中国古典庭院与传统文化中的"礼"的密切关系。古典庭院借助于园林空间布局及其技法,表现儒家对秩序即"礼"的尊崇并寄托对自然审美的一种追求。古典庭院整体布局将谋求秩序等级与"师法自然"巧妙地融合,在营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上,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古典庭院的入口由"礼义门"演化而来,充分体现了儒家对秩序和等级的尊崇;古典庭院中配植的植物多以松、竹为主,不仅让人感受自然的季节转换,而且表达了主人的君子之德和仁爱之心;古典庭院的建造过程也充分表现了儒家讲究人情世故的礼义。  相似文献   

9.
于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57-12959
在强调华夏文化审美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审美上的取向的基础上,将华夏审美文化分为2部分:作为基底的传统礼乐文化审美和在不同时期作为显性的不同审美文化:儒家文化审美、隐逸文化审美和儒、佛、道思想圆融的文化审美。传统礼乐文化审美包括主从有序的形式美、和合天地的"和同"美以及圣数蕴道。不同时期的显性审美文化按顺序可分为3段具有不同特点的审美表象,即儒家审美关于"大化流行"的感悟、"孔颜乐处"的君子人伦之美与浩然的山水情怀;隐逸审美的超以象外、栖身山水与乐归田园;儒、佛、道3家思想圆融审美所包含的和谐共济、格物致知与适意闲心的审美。这些不同时段占主导地位的审美意趣与作为基底的礼乐文化审美相叠加,并在中国传统园林中以警句妙语的形式对造园意境加以点题和深化。  相似文献   

10.
竹的审美价值及其拟人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是一种具有很高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植物。自古以来,文人咏竹、墨客画竹、造园家种竹,竹景成为一种审美意象。竹之所以成为人人爱赏的雅洁之物,关键在于它的自然物性中的某些特征正与我们传统的人格道德美中的某些范畴相吻合,如节、直、虚心、幽等。而传统文化中的“比德”审美思维又从理论上规定了竹子拟人美的形象。所以历代文人墨客的尚竹意识,其深层次意义在于以竹铭志、借竹抒情,从而使什性人格化,人品具体化、对象化。  相似文献   

11.
国兰品种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国兰113个品种、30余个性状特征的观测,初步制定了国兰品种分类的划分依据。从观赏角度将国兰分为花艺和叶艺两大类;依据花颜色国兰可分为黄-绿花、紫-红花和白花3个品种群;依据花部形态结构特征则国兰可分出12种花型,并拟定了12种花型的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12.
浅议一国两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花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其本身的评选过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梅花和牡丹品质和文化的阐述,以及对一国两花的优点的进一步讨论,引论出一国两花不仅符合人们对"国花"的要求,更加紧贴国情,从而得出结论:还是一国两花好。  相似文献   

13.
扬州芍药花文化及园林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州芍药种植始于隋唐,宋代及清乾隆时期扬州为名扬天下的芍药栽培中心,素有"扬州芍药天下冠"之誉,甚至有"扬花"的别名,"芍药"也成为扬州风情的最好诠释;扬州芍药演绎的"四相簪花"传奇又使芍药成为富贵吉祥的象征;而在扬州古典园林中,既有依芍药得名的,也有因芍药而闻名的.芍药在现代园林中运用亦颇广,既可建立专类芍药园,又可设为花台、花带、花境,还可用作切花.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一株大白菜变异株(图1)的嫩茎、幼叶进行愈伤组织培养和对变异花(图2,下文中简称为花)、膨大的子房(图3,花蕾展开后20 d,下文中简称为子房)进行离体培养,以期得到再生植株。试验结果表明,嫩茎、幼叶未能成功诱导出不定芽,花及子房较易诱导产生不定芽。  相似文献   

15.
杨志波教授根据临床上不同皮肤病的中医发病机制及症状体征,坚持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中医诊断学为依据,以突出中医特色为前提,临床采用野菊花、金银花、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之花,槐花、鸡冠花等凉血止血之花,红花、蒺藜花等祛白养肤之花,佛手花、旋覆花等疏肝下气之花对症治疗,并灵活加减与化裁,以达肌肤凑密、消斑除疹、祛风止痒、美容养颜之功效。  相似文献   

16.
中国插花艺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东方插花艺术源于中国。中国原始插花意念始于佛前供花,发展于唐、宋,盛于明代。发展过程中,风格上受佛教、道家、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构图上受传统习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中国插花艺术的风格:自然、简洁、重视线条美;花材以木本花卉为主,作品常赋予精神上的意义,重视特制容器及花与容器相称。  相似文献   

17.
光照强度对牡丹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中原、西北及日本牡丹品种群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花量、花枝数、花径和1年生花枝长度的调查,分析了不同光照强度对牡丹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群的相对花量和相对光强显著相关;中原和西北品种的花径与相对光强显著相关,日本品种群中两者相关不显著;日本和西北品种花枝长度与相对光强相关极显著,中原品种群的花枝长度与相对光强相关不显著;中原、西北和日本品种群最适宜的相对光强范围分别为30%~75%、60%~100%和27%~50%.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地考察云南省鲜切花生产和流通现状,分析了我国目前鲜切花外运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鲜切花采后生理特性,在借鉴技术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鲜切花生产流通现状设计了流通程序,讨论了预冷、低温运输、批发市场的保冷、低温贮藏等冷链流通各个环节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