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湘两优糯粱一号是利用高粱温光互作核不育原理,用湘糯梁S-1与湘10721品种杂交而成的世界上第一个两系法选配的高粱新品种。它的杂种优势,品种特性,秋茬再生能力与其他常规品种有何差异?尤其是常规品种在本地只种春季一茬,不存在秋季再生的情况下,如何根据浙江省的气候,科学确定春茬砍杆时间和秋季再生茬安全抽穗时间,以及相应的秋季配套技术,是作者的研究目的。经过作者5年的试验研究,在摸清了该组合生育期短、茎杆粗壮、株型紧凑、杂种优势显著、适应性广、产量高和再生能力极强等特性后,进而研究与掌握了春茬收获时间、低茬秋季再生技术。  相似文献   

2.
杂交高粱具有产量高、再生力强、抗性好、效益高等特点,是宜宾市高粱产区品种换代、产业升级的最佳选择。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一、因地制宜、选用良种春季3月上旬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以上,秋季9月下旬平均温度保持在16℃以上,海拔450m以下的平坝浅丘地区均适合进行"正季-再生季-宿根高粱"连续种植。目前生产上较好的杂交高粱品种有泸糯8号、9号、10号等,一般亩用种量0.3~0.4kg。  相似文献   

3.
泸糯8号是四川省水稻高粱研究所(农业部高粱原原种基地)用自育红粒糯性不育系45A与山西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糯恢复系35R配组育成的糯高粱新品种。2005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引入浙江省诸暨市试种,经3年多点种植,表现为高产、优质、再生能力强、生育期适中等特点,综合性状明显优于本地红高粱和湘两优糯梁1号,适合本市及省内相似高粱生产区域种植,推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高粱湘两优糯粱1号系湖南省农科院高粱研究开发中心育成的杂交糯高粱品种。兰溪市1999年引入试种,表现早熟、再生能力强、产量高和品质优等特点,一般春季和再生季两季产量达11.367-12.818t/hm^2,比本地种地产76.5%-151.7%。总结了其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正>1.品种选择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高产、抗性强、再生能力强的品种,湘北地区可选择红樱子、红珍珠、湘两优糯粱1号等高产良种。2.适时播种为了实行高粱一种两收,就必须春播,采取地膜育苗的方式。湘北地区高粱地膜育苗的播种最佳时期为3月上中旬,保证在7月下旬前收获头季,再生高粱能在9月中旬抽穗,可以夺取两季高产。播种前进行种  相似文献   

6.
在2011年国家酿造高粱品种生产试验的基础上,开展再生栽培品种筛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湖北地区或同生态区域种植高粱,作"一种两收"再生栽培,宜选择生育期较短、灌浆速度快、中大穗、散穗型的泸糯8号、两糯一号、晋杂105等品种,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可以安全地获得双季丰收。  相似文献   

7.
宿根高粱就是在再生高粱成熟后,齐高粱笤长度砍收高粱,保留其茎、叶、根,次年从植株基部发新苗长成的新一季高粱。江安县近4年大面积实践证明,宿根高粱具有操作简便、节省成本、抗逆性强、全苗壮苗、提早收获、  相似文献   

8.
湘两优糯高粱1号是湖南省农科院高粱研究开发中心育成的我国目前品质优、产量高、再生能力强、增产潜力大的两系杂交糯高粱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为了高粱在"种植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温光资源条件下实现"一种两收、高产高效",引进6个具有优势潜力的高粱品种,在"高粱+再生高粱"模式下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泸糯12号头季和再生季产量达11 566.80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引试品种,比对照(青壳洋高粱)增产103.6%,且丰产性、稳产性、抗病性好,可作为"高粱+再生高粱"种植模式的优选品种,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酿造高粱新品种在鄂西北山区"一种两收"再生栽培的可行性,采用酿造糯高粱新品种川糯粱1号在鄂西北山区竹山县进行"一种两收"栽培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川糯粱1号品种在本地区采取适期早播、地膜覆盖、合理密植、及时收割留高茬等配套技术,"一种两收"再生栽培可行,且可获得2季丰收,2季产量可达到12 526 kg/hm2,种植和加工转化的生产效益均高于玉米,是山区调减玉米增加效益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高粱品种与酿酒品质之间的关系,选用10个糯高粱品种开展品种比较试验并与酿酒品质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川糯梁1号、晋糯4号和金糯粱4号3个品种在农艺性状、产量与酿酒品质等综合表现较优,适宜作白酒酿造的高粱品种。  相似文献   

12.
湘两优糯粱一号是湖南省农科院高梁研究开发中心育成的两系法杂交糯高粱品种。该品种适应性广,耐肥、耐瘠、耐旱、抗倒性强,丰产稳产,品质优良。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1.种子及大田准备 每667平方米大田用种量450克,在先年底至次年初就准备好种子,  相似文献   

13.
高粱栽培采用育苗移栽,一是可以创造良好的苗期生长环境条件,培育健壮苗;二是可以减少高粱与在土作物的共生期,提高土地利用率。高粱育苗应抓好几方面环节:1、选用良种蓄留再生高粱宜选用植株较矮,头季单产高,再生能力强的泸糯系列杂交高粱品种。不蓄留再生高粱的也可以选用抗逆性强的红樱子、青壳洋高粱等常规高粱品种。每亩大田需要常规高粱种子250克,杂交高粱品种500克。  相似文献   

14.
高粱品种生产性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川南地区高粱生产、加工现状,引进新优高粱品种对其主季、再生季的生长性状、产量性状、抗性、再生性能等进行鉴定试验。结果表明:泸糯9号、8号生育期适中,抗病、耐旱、抗倒伏,再生力强,产量高,综合性状良好,经济效益较高,可作为高粱头季、再生季栽培品种在自贡及相似生态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高粱品种引种和筛选比较试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引进杂交糯高粱泸糯杂3号(B)与青选二号(A)、青壳洋(C)、航天高粱(D)进行综合比较试验,观察了引进高粱品种的产量性状与适应性。结果表明:高粱产量顺序为A>C>B>D,青选二号高粱品种较对照增产25.55kg/667m2,增产率为9.29%;泸糯杂3号、航天高粱品种较对照减产。青选二号和青壳洋高粱品种均具有良好的产量性状和适宜的栽培性状,可在贵州省仁怀市作主推品种。  相似文献   

16.
泸糯8号是四川省水稻高粱研究所培育的杂交高粱酿酒专用品种。该品种植株性状好,生育期适中,再生能力强,适合一种两收,季季高产;酿酒率高,酒质好,是酿造国家名酒的优质原料。川南泸州地处"中国白酒金三角"腹地核心,是生产优质酿酒高粱的最佳区域,中国名酒"泸州老窖"、"古蔺郎酒"、"宜宾五粮液"、"贵州茅台"集中分布在该区域,它们需要大量的优质酿酒专用高粱。为了满足酿酒企业的需求,作者通过杂交高粱"一种两收"吨粮攻关集成技术研究,形成了一套"一种两收"集成技术体系,实现了泸糯8号"一种两收"高产田块产量达到1 275.8 kg/亩,创川南历史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不同高粱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重庆地区高粱主栽品种的炭疽病发生情况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为高粱炭疽病抗性品种的选育和高粱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基础,采用田间带菌种子接种的方法,对重庆地区推广的9个高粱品种进行了炭疽病的抗性鉴定研究。结果表明:9个高粱品种中川糯粱1号表现为高度抗病;泸糯8号为抗性;晋渝糯3号和国窖红1号被鉴定为中度抗病;有3个品种和红缨子的抗性级别一致,为感病品种;渝糯粱1号、青壳洋2个品种受炭疽病侵染最严重,被鉴定为高感品种。川糯粱1号、晋渝糯3号和泸糯8号亩产量最高,在436.2~447.5 kg之间。高粱品种的炭疽病发生病情指数与穗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产量性状不存在相关性。综合分析表明,川糯粱1号、晋渝糯3号和泸糯8号对高粱炭疽病抗性强、产量高,可用于抗病育种和高产高效研究材料。国窖红1号虽产量较低,但属于高粱炭疽病中度抗性品种,且因产量与炭疽病发生病情指数不存在相关性,仍可作为抗病育种研究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适合建德市种植的高粱品种,对11个高粱品种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川糯粱1号表现最佳,适合在建德大面积推广;晋杂22、川糯粱2号、辽粘3号、辽糯11、金糯粱2号、金糯粱9号等6个品种综合表现较好,可适当种植。  相似文献   

19.
高粱按照用途可以分为酿酒用高粱、食用高粱以及甜高粱,本文所研究的"机糯粱2号"是一种酿酒糯高粱品种.研究这种高粱品种的选育与应用可以为高粱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不同高粱品种富硒能力的差异,筛选富硒能力较强的优质高粱品种,以山西省主栽的7个高粱品种为材料,在田间试验条件下,在高粱开花期通过叶面喷施硒肥,研究不同施硒量对高粱籽粒产量和富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叶面喷施外源硒能够显著提高各高粱品种籽粒硒含量,且随着喷施硒剂量的增大高粱籽粒硒含量增加;无论喷硒与否,各高粱品种籽粒硒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不喷硒条件下,7个高粱品种中以晋糯3号、晋杂22号籽粒硒含量较高,分别为0.160,0.142 mg/kg;在摄入硒的安全范围内,开花期亚硒酸钠喷施剂量以80 mg/kg最适宜,品种中晋糯3号富硒效果最好,籽粒硒含量达0.296 mg/kg,晋杂22号次之,籽粒硒含量达0.277 mg/kg,晋糯3号和晋杂2号籽粒硒含量约为对照的2倍,均达到谷物富硒标准。高粱开花期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各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不大。因此,建议在山西省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选择晋糯3号和晋杂22号进行富硒高粱的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