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昌兰  呂金超 《植物保护》1964,2(6):261-261
万县专区油菜病毒病为害严重,四年来(1961—1964)的试验证明: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掌握翅蚜消长规律适时药治,隔离及清除毒源等综合措施,可控制病害。1961年在我所32亩油菜园中,贯彻了上述措施,病株压低到1%以下,每亩产量达248.8斤。 一、选用抗病品种 胜利油菜发病率为0—3.5%,平均亩产216.3斤;“57—43”(我所选育)发病率为0.5—4%,  相似文献   

2.
应用1978年以来在武汉本所取得的试验数据和1961年以来的大田病害调查资料,在电子计算机上,分析了油菜感病性、播种期、传毒蚜虫、毒源和夏秋气候五项主要流行因素与病害的数量关系,及因素之间的联结和替代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病害流行和预测的数学模型。经1983—1986年实测检验,模型估计发病率的误差均小于5%。油菜病毒病流行规律国外报导很少,[11],我国早在五十至六十年代有过较多研究,但多限于单一因素与病害关系的定性分析。因素与病害的数量关系,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病害的综合影响报导极少,尚未见到病害流行和预测数学模型的研究报导。  相似文献   

3.
4.
油菜病毒病的发生,直接影响油菜的正常生长,造成油菜产量下降,品质降低,影响农民的收入。介绍油菜病毒病在田间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的主要病害。近几年来本县油菜菌核病一般病株率为20~50%,病情指数为10~35。油菜因此病减产6~26%,该病严重流行后感病品种要减产30~50%。笔者在1987~1989三年间开展了油菜菌核病对油菜产量影响的调查研究,为进一步搞清油菜菌核病发病程度与油莱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以便为防治油莱菌核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感染芜菁花叶型病毒和烟草花叶型病毒的油菜病株种子的种皮内带有病毒,种胚自未成熟到成熟始终不带病毒。
烟草花叶型病毒在种皮内的存活期限长于芜菁花叶型病毒。烟草花叶型毒株61-16号,在"胜利"油菜病株种子的种皮内可以存活26个月以上;芜菁花叶型病毒存活期最长的一个毒株不超过25个月,最短的不到4个月。  相似文献   

7.
杭州地区油菜病毒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苗期病毒病的发生,决定于带毒有翅蚜从毒源寄主上迁入的时间与虫口数;本田期病毒病的流行为害,在很大程度上与苗床后期和本田初期有翅若蚜的长成和扩散有关。杭州地区的传毒蚜虫主要为菜缢管岈,其有翅蚜的发生及迁飞高峯期约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油菜病毒病发病率的高峯与有翅蚜发生高峯成正相关。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带病的十字花科杂蔊菜的蓿根,越夏后萌发的植株是秋菜及油菜的重要毒源之一。在7月中旬正8月上旬的炎热夏天仅看到火白菜是菜缢管蚜的寄主,但未检查到病株,另一试验火白菜感病后无隐蔽现象。杭州地区10月份的降水量、降雨天数以及相对湿度对当年病毒病流行与否影响最大,天气干旱病毒病相当严重。暴雨或连续降雨两天以上能影响有翅蚜,发生量与迁飞量显著下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病毒病的蔓延。播种时用6%可湿性六六六粉每亩3斤撒施畦面,苗床期两片真叶开始,连续用乐果及二二三、六六六混合液治蚜4次,与加强肥水管理,效果达84.7%。  相似文献   

8.
油菜病毒病在中国分布很广,常造成油菜籽产量的严重损失,是油菜的主要流行性病害之一。有关油菜病毒病的自然区划以往研究报导甚少。为了提高油菜病毒病预测预报的正确性,为防治提供可靠依据,作者根据全国油菜病毒病研究协作组在1980年至1986年积累的资料和有关历史文献,并参考全国种植业区划,对我国油菜病毒病病区作了初步划分。  相似文献   

9.
油菜病毒病的流行程度与10月份降水量之间有着极显著的相关。本文应用灰色拓扑预测方法,选用上海、南京、杭州、武汉、合肥等站10月份的降水量资料,建立了一套灰色动态模型,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至2000年该病流行趋势进行了超长期预测,并用1985—87年的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到了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油菜病毒病的流行程度与10月份降水量之间有着极显著的相关。本文应用灰色拓扑预测方法,选用上海、南京、杭州、武汉、合肥等站10月份的降水量资料,建立了一套灰色动态模型,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至2000年该病流行趋势进行了超长期预测,并用1985-87年的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到了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我地常年因油菜菌核病产量损失10—20%。摸清油菜菌核病的损失程度、研究防治指标,对于提高病害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几年来所做的工作简报如下。 一、研究方法 (一)危害损失 1983—1984年在长势均匀、不混杂的田块中,划分面积为0.1亩的若干小区。在自然发病条件下,于油菜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冬油菜区9省12个地点,共用20个品种在8年时间中作了62个油菜播种期与病毒病关系试验,共计310期。结果表明: 就整个冬油菜区而言,油菜角果发育期病毒病发病率是随播种期延迟而渐次下降的,二者的线性关系极显著。在各地正常播种期前后各延伸二旬范围内,播种期每推迟一句,发病率平均降低4.8%,但在不同油菜产区,这种相关性和相关形式有很大差别。在北方冬油菜区病毒病随着播种期的推迟成减速度下降,二者成对数曲线关系,是全国各油菜产区中,播种期对病毒病影响最大的地区。长江流域病害与播种期关系也很明显,二者成线性回归关系,病害随播种期后延而下降的速度不及北方冬油菜区。此区的中、下游地区,播种期对病害的  相似文献   

13.
油菜根肿病危害损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4.
董毅 《植物保护》1989,15(1):30-30
陕西渭北属白菜型冬油菜区,70年代油菜病毒病曾严重发生,近百万亩平均发病22—28.5%,严重田块高达70—100%,亩产量徘徊在20—30公斤。80年代初期逐步得到控制,发病率下降到2.6—0.6%,平均亩产上升至50—90公斤。  相似文献   

15.
应用在冬油菜区5省6个地点取得的试验资料,建立了用油菜角果发育期发病株率(X_1)和病情指数(X_2),估计油菜籽产量损失率(Y)的三个数学模型: Y=0.493X_1-0.12; Y=1.007X_2-0.71; Y=0.147X_1 0.758X_2-1.49。模型估计误差绝对值均在8%以下,平均值误差分别为2.54,3.16和2.23%。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长江流域油菜病毒病流行规律的共同性的基础上,以鄞县历年的调查试验资料为依据,论述了长江流域地区油菜病毒病的主要防治措施及其理论基础。并提出,应以选用抗病高产品种为前提,适时播种,培育无病壮苗为基础,并配合苗床远离毒源作物,及时治蚜防病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由于本病是种间歇性流行病害,年际间发病程度相差很大,在制订防治计划时,一定要做好病害流行预测预报,根据病害流行程度决定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7.
1980—1985年,在北方冬油菜区的陕西永寿,长江流域冬油菜区的四川什邡、湖北武汉、广济、湖南攸县、安徽芜湖、江苏太仓、浙江鄞县,华南冬油菜区的福建建阳、广西临桂、云贵高原冬油菜区的云南玉溪和通海共10省(区)12县(市),按共同试验计划,研究了油菜病毒病流行规律和预测预报方法,以后又经1986—1988年补充试验和检验,得出如下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云南省玉溪市和通海县1981—1986年的调查、试验资料,分析了该省油菜主产区一滇中平坝地区油菜病毒病的流行规律,并建立了预测方法。云南中部处于中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为低纬度高原,全年气温变化平缓而干湿分明,分为旱季和雨季两季。玉溪和通海的海拔高度分别为1636米和1806米,5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为雨季,11月上旬至5月上旬为旱季,油菜为甘兰型品种,一般在10月上、中旬播种,除幼  相似文献   

19.
作者用一种衡量蚜虫危害的新尺度——“累计蚜量(头/天)”,对油菜不同生育阶段的单株损失及补偿作用分别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油菜苗期、苔花期、荚果期都存在着一个造成损失的临界危害量(C)。苗期 C 为360~440(头/天),苔花期 C 为13500~16500(头/天),荚果期 C 为2700~3300(头/天)。危害量与损失率的关系符合 logistic 曲线。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有害株”的概念,既有蚜虫而又影响产量的植株。并结合蚜虫消长规律及累计蚜量的计算原理推导出确定“有害株”蚜量标准的公式B=C/(1/2)T(1+Q~n)+ITQ(1-Q~(n-1))/(1-Q)经比较,认为“危害株率”是蚜虫防治指标理想的尺度,它不仅明确可靠,而且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20.
油菜病毒病的发生程度,是一定时间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年际变化呈现一随机时间序列。由于影响的因素往往难以确定,在分析其发生规律时,我们可以抛开众多的影响其发生发展的前期生态或气象因子,而根据时间序列的自身变化规律,寻找其变化的周期或韵律,从而进行预测。本文采用方差分析周期外推的方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寻找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