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杉木林采伐迹地不炼山造杉木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炼山引起的物种减少、水土流失和地力衰退等生态问题进行杉木林采伐迹地不炼山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炼山对1~2年生林分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年后炼山林分林木生长不如不炼山林分,随着林龄增大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炼山破坏了土壤结构,引起了水土流失,土壤肥力比不炼山林分低;炼山引起了物种减少,物种多样性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2.
针对炼山引起的物种减少、水土流失和地力衰退等生态问题进行杉木林采伐迹地不炼山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炼山对1~2年生林分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年后炼山林分林木生长不如不炼山林分,随着林龄增大这种趋势起来越明显;炼山破坏了土壤结构,引起了水土流失,土壤肥力比不炼山林分低;炼山引起了物种减少,物种多样性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3.
天然林采伐迹地不炼山造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天然林林分采伐迹地采用不炼山清杂办法清理迹地进行造林生产,并与常规的炼山造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炼山造林不仅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在技术上简单实用,林业生产者容易掌握。建议在永安市内天然针阔叶混交林采伐迹地推广不炼山造林技术,并杜绝炼山造林。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对比方法研究了江西省境内亚热带天然次生阔地及其砍伐迹地炼山营造杉木林后土壤系统养分状况的变化,结果表明:炼山营造杉木林使土壤系统功能恶化,土壤肥力急剧衰退.据此,本文对亚热带地区造林技术之现状提出质疑,认为,以炼山营造杉木林的方式更新阔叶林砍伐迹地不宜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5.
闽南山地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培育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杉木纯林采伐迹地上分别营造杉木、马尾松、木荷纯林以及杉木×马尾松、杉木×木荷、杉木×马尾松×木荷的混交林,造林后16 a对比分析不同类型林分的生长量、生物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结果表明,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在林木生长量、生物量、改良地力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其它类型林分。3树种混交林林分结构合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林内生长环境和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其林分蓄积量,比纯林提高45.13%-127.03%,比2树种的混交林分提高15.27%-30.63%。  相似文献   

6.
从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引进杉木2代苗木,通过炼山和不炼山2种方式在福建省沙县设立造林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杉木不炼山方式造林比炼山方式造林投资高12.6%;杉木炼山方式造林前期生长比不炼山方式造林快,5a后渐渐持平,8a后不炼山方式造林显著优于炼山造林;炼山造林还导致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变得紧实。  相似文献   

7.
立地管理措施对二代2年生杉木林生长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在福建省南平峡阳国有林场一片 2 9年生一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上 ,开展 5种不同立地管理措施对第 2代杉木人工林影响的研究 ,结果表明 ,BL3 BM0 (收获树干和树皮、加倍采伐剩余物 )处理方式对 2年生 2代杉木林的造林成活率和生长最为有利 ,其次为 BL0 BM0 (收获地上所有有机质 )处理 ,BL1BM0 (清走树木的所有部分 )处理生长最慢 ;BL2 BM1(收获树干和树皮、炼山 )处理造林成活率最低 ;炼山处理 ( BL2 BM1)与保留相同数量采伐剩余物而不炼山的处理( BL2 BM0 )相比 ,杉木生生长和成活率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炼山与不炼山造林效果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武平县东留乡苏湖村,通过炼山与不炼山2种方式进行杉木人工造林,调查分析2种造林方式对林木生长量、造林成本投入以及天然更新阔叶树株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炼山造林林木初期(5年)生长好于不炼山造林,到7年时不炼山造林林木生长开始优于炼山造林,到9年时不炼山造林林木生长显著优于炼山造林;不炼山比炼山可增加造林抚育成本25.6%;炼山造林地内阔叶树的天然更新能力明显不如不炼山造林,不炼山造林与炼山造林相比易于形成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对杉木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分析了采伐剩余物带状清理、全部移除以及炼山等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对杉木林生长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伐剩余物带状清理方式在提高杉木林的生长量以及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的能力方面均优于炼山处理,而采伐剩余物全部移除方式改良土壤的能力最差。建议今后采伐迹地采伐剩余物采用带状清理方式,从而实现杉木林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0.
林地清理方式对巨尾桉萌芽林生态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友育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1):177-178
针对南方山地桉树人工林采伐迹地植被繁多的现状,开展巨尾桉二代萌芽林炼山与不炼山对林分生长、林下生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炼山3a生的巨尾桉林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和蓄积量与炼山相比分别增加14.5%、21.9%和58,4%,且差异性达显著水平,而平均胸径差别不大;不炼山巨尾桉萌芽林下植被种类和盖度分别比炼山的多33.3%和10,6%,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大26,3%和22.1%;不炼山促进林地理化性质改善,增加了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炼山与不炼山2种林地清理方式对木荷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在福建省泰宁国有林场进行了不同林地清理种植木荷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炼山不仅有利于林木生长,而且随着采伐剩余物和地被的分解还能提高土壤肥力.不炼山与炼山相比,林地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增加,土壤水分状况更好,土壤有机质和各种养分含量增加,具有较好的培肥土壤功能.炼山时间虽很短,但对林地的影响是长期的,因此要改变传统的营林观念和措施,大力推广不炼山造林,以取得更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土壤微生物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炼山与不炼山杉木林地微生物四年的定位研究表明:不同林地清理方式通过不同方式处理采伐剩余物,导致了林地微生物的较大差异。炼山林地短期内土壤微生物大量繁殖,加快了炼山引起的林地养分释放,造成大量养分流失;不炼山林地采伐剩余物则能缓慢分解释放养分。从维护土壤肥力角度看:不炼山清理迹地优于炼山。但不同清理方式林地三大类微生物中仍以细菌数量占优势,放线菌、真菌次之。在各生理类群中,以氨化细菌占优势,嫌气性固N菌其次,纤维素分解菌、好气性固N菌最少。利用土壤微生物数量来表示林地整体肥力是不够确切的。  相似文献   

13.
进行了杉木林通过不同面积块状间伐后套种枫香的经营效果试验,分析了生长效应、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间伐以错位块状间伐200~400 m~2较为合适,能够保持枫香较高造林保存率,高径生长较快且协调,林分结构合理,与不间伐不套种的对照相比,物种多样性较高,能够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现有杉木林块状间伐后套种枫香,可以形成中小尺度范围内的森林斑块结构,生长效应较好,且具有观赏性和生态功能性,是一种可行的现有杉木林更新方式。  相似文献   

14.
依照立地条件相一致原则,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选取闽西北地区造林1 a及造林3a杉木(Cunningham ialanceolata)纯林,分别对炼山及未炼山林地的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炼山与未炼山造林后植被多样性差异显著.炼山在造林1a时增加灌木多样性,减少草本多样性,造林3a时灌草多样性均减少.随造林年限增加,仅炼山林地灌木多样性降低,其余均呈增加状态;炼山在造林1 a时增加土壤密度,造林3a时增加土壤含水率、密度及毛管孔隙度,其他土壤因子质量分数降低.随造林年限增加,炼山林地各土壤因子质量分数有所提升,未炼山林地反而下降;通径分析表明,炼山造林地内灌木多样性受土壤特性限制较未炼山林地小,但炼山林地草本多样性受土壤特性的限制远大于未炼山林地.影响较大的土壤因子为土壤孔隙度,磷、钾质量分数.总体看来,迹地炼山对杉木林植被及土壤影响较大,但随时间推移影响日益减小.  相似文献   

15.
迹地炼山对杉木林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照立地条件相一致原则,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选取闽西北地区造林1 a及造林3 a杉木(Cunningham ialanceolata)纯林,分别对炼山及未炼山林地的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炼山与未炼山造林后植被多样性差异显著。炼山在造林1 a时增加灌木多样性,减少草本多样性,造林3 a时灌草多样性均减少。随造林年限增加,仅炼山林地灌木多样性降低,其余均呈增加状态;炼山在造林1 a时增加土壤密度,造林3 a时增加土壤含水率、密度及毛管孔隙度,其他土壤因子质量分数降低。随造林年限增加,炼山林地各土壤因子质量分数有所提升,未炼山林地反而下降;通径分析表明,炼山造林地内灌木多样性受土壤特性限制较未炼山林地小,但炼山林地草本多样性受土壤特性的限制远大于未炼山林地。影响较大的土壤因子为土壤孔隙度,磷、钾质量分数。总体看来,迹地炼山对杉木林植被及土壤影响较大,但随时间推移影响日益减小。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不炼山造林对尾巨桉纯林林分生长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对两种林分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应用净现值法对林分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炼山造林相比炼山造林可以有效提高桉树林分的生长量。不炼山处理林分的树高、胸径、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均显著大于炼山造林林分,相比炼山造林林分分别提高13.32%、13.20%、48.01%和26.02%,但不炼山造林林分保存率低于炼山林分。不炼山造林林分累计现金流量和累计净现值均略高于炼山林分,但差异不显著,即不炼山造林林分经济效益与炼山林分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7.
选择炼山造林后27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Monsi分层切割法对所选取的平均标准木进行生物量测定,并测定各营养器官的C、N、P、K含量,分析炼山对杉木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炼山对杉木人工林地生产力具有不利影响.尽管炼山在初期对杉木的树高、胸径生长有积极影响,但从第7年开始,不炼山的杉木林树高、胸径超过炼山后的杉木林,并且差距逐渐增大;至炼山后第27年,不炼山杉木林树高、胸径仍大于炼山杉木林.从生物量来看,不炼山处理林分生物量与炼山处理之间的差异虽未达显著水平,但叶、皮和根的生物量均明显大于炼山处理.未炼山的林分养分及C积累量均大于炼山处理后的林分,两种处理对于养分及C积累量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对其他器官均未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采伐和炼山对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为科学造林提供依据。【方法】以37年生马尾松林下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运用PCR-DGGE技术对采伐、炼山前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采伐和炼山可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其中土壤微生物物种丰富度下降13%-47%,多样性指数降低12%~17%,均匀度指数降低0.3%~7.0%;采伐与炼山处理之间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差异不显著。【结论】采伐和炼山导致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近自然林是实现我国人工林经营由数量上的扩张转向生态系统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提升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婺源县生态林场人工林更新的实践经验,总结出阔叶树特别是乡土珍贵阔叶树造林成活率低是影响当前社会营造阔叶树特别是乡土珍贵阔叶树积极性的根本原因。介绍了人工林炼山更新、不炼山更新及近自然林业、近自然恢复、人工林近自然改造结果。在借鉴婺源县天然阔叶林天然更新、刨花楠天然更新的基础上,提出人工栽植阔叶树近自然恢复人工林采伐迹地的更新方法,并以婺源县生态林场人工栽植刨花楠近自然恢复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为例,指出了人工栽植阔叶树近自然恢复人工林采伐迹地为人工纯林向乡土珍贵阔叶树近自然林的转变提供了简易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通过炼山、疏枝、保枝3种不同的清山方式对培育的杉木的生长效益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疏枝与保枝处理的杉木生长效益明显强于炼山处理,为最佳的造林清山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