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9):6265-6276
NAC基因家族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家族,在植物响应高温等非生物逆境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叶用莴苣基因组数据库进行查询鉴定,共有99个LsNAC基因,编码NAC蛋白161个。LsNAC基因在1号到9号染色体上均有分布,2个LsNAC基因未能定位在染色体上,其中6号染色体上编码的基因最多,8号染色体上编码的基因最少。叶用莴苣NAC蛋白有着相似的motif组成,分析表明,NAC总共有9个保守的motif,前8个motif分布在保守的N端,只有第9个motif位于序列不保守的C端,而且第9个motif仅存在于9个Ls NAC蛋白中。LsNAC基因的重复性鉴定分析表明,7对为片段重复基因,6对为串联重复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Ls NACs可以分为6个亚家族,通过对叶用莴苣热胁迫下的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鉴定出13个对热胁迫响应的LsNAC基因,这些LsNAC基因在除第六亚家族之外,在其他五个家族中均有分布,其中第三个亚家族含有的热响应基因最多(4个LsNAC基因),RT-qPCR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进一步验证表明10个NAC基因在耐热材料中上调表达,3个下调表达。本研究为今后LsNAC基因在叶用莴苣中的耐热机理研究和相关抗逆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使叶用莴苣不受季节气候所牵制。随时可以工厂化大量生产,以达到百姓日食之需。本研究以PS11叶用莴苣为试材,从种子开始培育无菌苗,M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6-BA和NAA激素配比,再经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生根3个步骤的离体培养,建立叶用莴苣快速高效的再生体系。研究表明:该品种最佳诱导愈伤组织分化的培养基为MS+0.2mg/L6-BA+0.4mg/LNAA,出愈率达到100%,出芽率达到71.6%。 相似文献
3.
4.
5.
为构建红花最佳扩增体系,为以后研究红花遗传多样性和目的基因标记提供了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L16(45)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红花SCoT-PCR反应体系中的引物,DNA、dNTPs、PCR Buffer (含Mg2+)、Taq DNA聚合酶进行优化,每个因素都设为四水平。结果表明,五个影响因素中dNTPs的影响最大,红花最佳反应体系为引物0.6 mmol/L,DNA 60 ng,dNTPs 0.25 mmol/L,Taq DNA聚合酶1.5 U,PCR Buffer (含Mg2+) 2μL,ddH2O补足至20μL。选用引物S15对八种红花资源对扩增体系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好,表明该体系适合红花分子标记研究。 相似文献
6.
叶用莴苣叶片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建立适用于生菜的(Lactuca sative L.)蛋白质组研究的双向电泳技术(2-DE),以叶用莴苣S24为材料, 采用TCA/丙酮沉淀法提取叶片蛋白,比较了两种标准曲线对蛋白浓度测定的影响,同时探讨了蛋白裂解、等电聚焦(IEF)条件以及其他一些关键技术,结果显示:与传统标准曲线相比,采用改良后标准曲线测定的蛋白浓度更准确,得到了背景清晰、重复性好、蛋白点分辨率较高的双向电泳图谱。初步建立了叶用莴苣叶片蛋白质的双向电泳技术(2-DE)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万寿菊雄性不育系2-2基因组DNA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和L16(45)正交设计对SRAPPCR反应体系的Mg2+、d NTPs、Taq酶、引物和模板DNA浓度进行优化,以得到最佳的SRAP-PCR反应体系。结果表明最佳反应体系为:20μL体系中Mg2+2.0 mmol/L、d NTPs 0.3 mmol/L、Taq酶0.75 U、引物0.2μmol/L、模板DNA 80 ng。应用建立的反应体系对退火温度进行优化,得到两步退火温度分别为35℃和50.2℃。最后用9个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材料组对所得PCR体系进行验证,证明该体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可为筛选与万寿菊雄性不育基因连锁的特异性标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10.
本研究从Mg2+、dNTPs、TaqDNA聚合酶、引物、模板5种因素对蚕豆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体系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蚕豆最佳PCR反应体系(25 μL)为:1.0 mmol/L dNTPs,0.5 mmol//L Mg2+,0... 相似文献
11.
铜胁迫对油麦菜生长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进行土培盆栽实验,通过对油麦菜幼苗植株生长、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测定,研究了不同浓度铜胁迫(50,300,500,800,1200,2000 mg/kg干土)对油麦菜幼苗生长和土壤酶 (脲酶、转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 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随着铜浓度的增加,油麦菜的叶片受伤率增加,成活率下降,油麦菜鲜重、株高、平均根长亦随 Cu 浓度升高而递减;土壤酶活性随着铜胁迫程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其中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最明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脲酶、转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油麦菜的平均根长、鲜重、株高与土壤铜含量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酶活性与油麦菜的生理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可见土壤酶活性可作为检测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不同外包装方式对油麦菜保鲜效果的影响,以油麦菜为试材,经过挑选后装入包装袋并分别置于纸箱、泡沫箱和温控箱中于4℃冷库贮藏,分析不同外包装方式对油麦菜的外观品质、营养品质、生理指标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控箱箱体内部温度波动范围在0.1℃以内,与纸箱组相比,温控箱的外包装处理能够有效地抑制色差值ΔE的变化,更好地维持可溶性固形物、VC和叶绿素含量的下降,有效地抑制呼吸强度和乙烯生成速率,延缓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增加,维持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抑制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升高。因此,温控箱包装方式下贮藏品质最好,可有效地维持油麦菜的营养品质和商品特性。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叶用莴苣2个Hsp70基因LsHsp70-2711和LsHsp70-3711与叶用莴苣的抽薹是否相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PCR),以2个品种的叶片为试材,分析这2个基因在耐热型品种G-S59和热敏型品种P-S11 2个叶用莴苣品种抽薹前后的相对表达量。研究结果表明:首先,这2个Hsp70基因在抽薹前后的表达量表现出显著差异,所以推测与叶用莴苣的抽薹性具有一定关联;其次,LsHsp70-2711基因在2个叶用莴苣品种中的表达趋势均为抽薹前显著高于抽薹后,且在相同处理下G-S59中的表达量又明显高于P-S11中的表达量,LsHsp70-3711基因与LsHsp70-2711基因在2个品种中的表达情况相反。叶用莴苣热激蛋白基因LsHsp70-2711和LsHsp70-3711除与叶用莴苣的耐热性相关外,还与其抽薹性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15.
TRAP标记技术因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效率高等特点得到广泛应用,但该技术在茶树中的研究报道较少,且茶树TRAP-PCR体系优化尚未见报道。笔者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对茶树TRAP-PCR反应中Mg2+、Taq酶、dNTP、固定引物、随机引物5个因素进行了优化研究,建立了茶树TRAP-PCR最佳反应体系。该20 μL反应体系含有2 μL 10×PCR Buffer (Mg2+ free),50 ng模板DNA,1.75 mmo/L Mg2+,0.50 U Taq酶,0.20 mmol/L dNTP,0.20 mmol/L随机引物和0.20 mmol/L固定引物。根据优化结果,利用最佳反应体系,选用16个茶树品种对TRAP标记多态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17.
为建立一套适合叶用莴苣(Lactuca sative L.)热激蛋白研究的SDS-PAGE和Western-blot方法。以叶用莴苣W7为材料,采用改进的TCA/Acetone法提取叶片蛋白,比较了两种电压下SDS凝胶分离蛋白质的效果,使用4℃保存两周的抗体稀释液并且得到了较清晰的热激蛋白70和内参蛋白Rubisco条带,初步确定了叶用莴苣叶片热激蛋白的western-blot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Inheritance of fasciation was investigated in reciprocal crosses between two lettuce varieties: Suzan (non-fasciated) and Noran (fasciated). In glasshouses parental plants, F1, F2, and F3 populations were assessed for fasciation according to a scale from 0 (non-fasciated)-9 (extremely fasciated).The observed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for fasciation of the homozygous parents was very low or absent, but the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for the F1 populations was large. On the basis of this large variation of the heterozygous F1 plants we supposed that such a variation also occurred in F2 and F3 populations.Considerable mortality was observed in all generations, which supposedly occurred at random in parents and F1 but was non-random in the segregating F2 and F3 populations. So, means and variances of F2 populations will be biased and therefore they were not used for genetical analyses of fasciation.From F1 and F3 populations and from some F2 populations it appeared that no differences occurred between reciprocals. The differences for fasciation between reciprocal F2 populations in the 1977 A experiment may result from non-random plant survival. A regression of F3-means on the values for fasciation of parental F2 plants, adjusted for their inbreeding, resulted in a realized h2-narrow of 0.4. This indicates that in the surviving plants of the F2 populations still additive genetic variation was present to select successfully for non-fasciated plants. 相似文献
19.
紫花苜蓿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紫花苜蓿SANDITI无菌苗下胚轴、茎、叶3种不同外植体,在附加不同激素浓度的MS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结果表明,SANDIT最佳外植体为下胚轴,最佳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2,4-D 2.0 mg/L+6-BA 0.5mg/L。15 d继代1次,或适当降低2,4-D浓度,提高6-BA或KT浓度,可以降低愈伤组织褐化率。愈伤组织在6-BA0.5 mg/L,NAA 0.1 mg/L,GA31.0 mg/L,YE 250 mg/L,CH 250 mg/L的MS培养基上,可获得较高的分化率。 相似文献
20.
栽培稻的基因型差异程度和分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利用来自一个籼/粳交(圭630/02428)的双单倍体(DH)系和由多种类型的籼、粳品种(系)组成的对照组,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亚洲栽培稻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栽培稻中存在两种主要的差异类型,即质的差异和量的差异。前者主要存在于籼、粳分化程度比较高的对照组中,85%以上的有关位点已经发生了籼或粳的分化趋向;后者主要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