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田块进行秸秆还田,配施适当比例化肥,水稻增产效果明显;并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有效养分,达到培肥地力,提高土壤耕地质量目的。  相似文献   

2.
詹其厚  陈杰  周峰  黄辉 《土壤通报》2006,37(6):1041-1047
本研究基于黄淮海平原多个变性土剖面分层土壤样品的土壤理化性状分析数据,对其肥力特征、生产性能以及培肥改良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相关结果表明,机械组成中粘粒含量高、质地粘重、土壤结构和孔隙性差是变性土主要物理性状特征,受其影响,土壤表现出耕作性能差、蓄水能力弱、保水性能不强等特点;化学性状主要表现为有机质含量不高、质量差,土壤氮素水平仍较低,耕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异加大,土壤速效钾含量缓慢降低,土壤CEC含量较高,土壤保肥性能强,但供肥性能较差等特点。这些性状特点对土壤生产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适耕期短,易受旱、涝(渍)灾害的危害,土壤有效养分低、营养失调,钙质结核影响土壤蓄水能力和水分运行以及作物根系生长等方面。指出:(1)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理化性质;(2)合理施肥,促进土壤养分平衡;(3)改进耕作、灌溉技术,调控土壤水分状况等是培育变性土肥力质量、提高土壤生产性能的关键性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施用生物炭对采煤塌陷复垦土壤的熟化效果,以山西省晋城市采煤塌陷复垦区土壤为研究对象,连续3年采用生物炭与有机肥、无机肥配施等方式研究其对复垦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均不同程度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有机肥配施生物炭处理明显降低了复垦土壤容重(降幅10%),提高了土壤孔隙含水率(增幅7.14%),但对土壤pH影响不明显。有机肥处理和无机肥处理的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无机肥配施生物炭处理与单施无机肥处理相比,速效磷增加了8.33%,速效钾增加了6.34%,增幅较明显,对碱解氮影响则不明显。有机肥配施生物炭,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增幅不明显;无机肥配施生物炭,真菌数量增幅最为明显(11.7%)。有机肥、无机肥配施生物炭处理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3.03%和2.70%,生物炭的增产作用有限。因此,在复垦土壤上施用生物炭后可以提高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培肥效果,单施生物炭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土地整理年限对紫色丘陵区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为研究土地整理对紫色丘陵区土壤质量所产生的累积效应,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壤理化性状及生物学性状的角度出发,分别对土地整理后1、3和5 a间各坡位的土壤质量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整理年限为1~5 a的范围内,2°~6°、>6°~15°、>15°~25° 3个坡位土壤有机质及速效氮质量分数随整理年限增加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土壤速效磷及速效钾质量分数在整理后1a的时间内均降低,但随整理年限的推移速效磷质量分数有回升的趋势,速效钾质量分数却未见回升;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均大于未整理土壤,增幅为19.44%~24.04%。土地整理后的5 a间,土壤生物学性状在各坡位的变化规律增减不一,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在3个坡位处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规律性变化,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土壤质量各指标的变化在整理后1 a表现最为不均,整理后3 a和5 a则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紫色丘陵区土地整理的实施能促进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的改善,提高土壤综合质量,并且随着整理年限的增加,这种改善土壤质量的效果表现越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土地整理后土壤理化性状和烤烟产质量空间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弄清土地整理后土壤理化性状指标、微生物数量以及烤烟产量和质量的空间变异情况,在福建三明烟区整理后烟田进行了大田取样分析和定点调查。结果显示,土地整理后土壤有效养分比全量养分空间变异大,变异系数超过30%;土壤微生物计数及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在66.17%~111.71%,均属于强变异;土地整理对烤烟产、质量均质性影响最大的是上、中等烟比例和糖碱比,烤烟产、质量的变异以285.91 m小范围为主。总之,土地整理后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数量空间变异明显,对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均质性影响较大,需要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6.
海藻肥对花生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海藻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花生生长发育性状、产量、土壤理化性状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肥能显著提高花生茎高、枝长、分枝数和产量,花生百仁质量和每667 m~2产量分别为83.2 g和469.3 kg;施用海藻肥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延缓土壤酸化进程和土壤有机质的消耗速度;施用海藻肥的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显著高于施用掺混肥的土壤,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刘涓  杜静  魏朝富  钟茫  刘波 《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0):254-261
为研究土地整理对紫色土区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采用整理前后点对点的定位采集样品方式进行野外作业,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比分析Ⅰ区(土地整理年限为19个月)、Ⅱ区(土地整理年限为7个月)与Ⅲ区(土地整理年限为1个月)土地整理前后的土壤理化性状相关关系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短期土地整理年限内(该文设定为19个月),土地整理年限的长短对表土层土壤性质的变化有影响。土地整理工程实施后,Ⅰ区大部分土壤性质更均匀,土壤性质的变化主要为有利的,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分别显著增加9.59%和13.84%(P0.05),土壤砂粒减小(P0.05),粉粒和黏粒增加(P0.05),团聚体破坏率显著减小33.22%(P0.05);Ⅱ区土层厚度显著增加为25 cm(P0.05),砾石含量显著增加(P0.05),土壤有效持水量显著增加102.96%(P0.05);Ⅲ区大部分土壤性质更均匀,土壤性质的变化主要是不利的,容重显著增高14.63%(P0.05),粉粒含量、有机质分别显著降低14.16%和24.95%(P0.05),团聚体破坏率显著增加58%(P0.05)。3个区域土地整理后土壤性质间的相关关系都发生了变化。Ward Linkage法各分类组分之间具有更好的相关性,而Average Linkage法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具有更好的一致性。该文的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区农田的整治工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有机肥在改良盐渍土中的作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盐渍土施用有机肥培肥土壤的过程中,从土壤物理性状,土壤物理化学行为方面研究有朵肥改良盐渍土的机理。施用有机肥不仅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而且能提高盐渍土的脱盐,抑盐能力,增加土壤胶体盐分的吸附能力,降低盐分在土壤中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宁南山区新修梯田有机培肥存在的问题,选择宁夏西吉县作为典型研究区,研究了作物秸秆配施生物菌肥对宁南山区新修梯田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施入生物菌肥可有效改善新修梯田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从而可促进作物秸秆有机物质的快速分解,弥补作物秸秆翻压还田后有机物质分解速度慢、长期施用化肥带来环境污染的缺陷;生物菌肥推荐施用量为2 250~3 000 kg/hm~2。  相似文献   

10.
长期秸秆还田改土培肥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87,自引:8,他引:87  
以山东省黄河冲积平原低肥力潮土为供试土壤。14年缸栽定位试验结果表明,长期秸秆还田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土壤有机质、孔隙度、速效氮、锌、铁、锰、酶活性等理化指标与秸秆还田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并与气候、作物生长季节、土壤质地等因素有关。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改土培肥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虚拟土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它为合理调整粮食种植结构与贸易政策、优化农业结构、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深化农用地价值研究等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国学术界关于虚拟土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该研究对虚拟土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索,主要包括:厘定了虚拟土的命名、内涵与特点,分析了虚拟土的研究意义、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探索了虚拟土的研究内容,并对虚拟土的测度方法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土地经济系数的设置意义和确定目标,针对土地经济系数宏观分区计算,分析比较了逐级计算法、相关计算法、区划采样法和统计指标法四种思路及其数学处理方法,并通过实际计算进行了验证。为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土地经济系数平衡汇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土地经济系数宏观分区计算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论述了土地经济系数的设置意义和确定目标,针对土地经济系数宏观分区计算,分析比较了逐级计算法、相关计算法、区划采样法和统计指标法四种思路及其数学处理方法,并通过实际计算进行了验证.为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土地经济系数平衡汇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毛乌素榆林沙区沙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毛乌素榆林沙区发展沙产业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区位优势,并根据该区沙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速该区沙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Potentia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modern methods for the eco-economic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s are discussed. It is argued that the use of the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soil science will make it possible to resolve certain ambiguity in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s.  相似文献   

16.
The impact of degradation on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land and its productive capacity may vary between land units and soils.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s the methodology for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20 years of simulated water erosion on production of maize in Kenya. It uses databases on soils, climate and crops and several models are combined to arrive at a 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ion. Outcome of the modelling exercise may serve as a basis for prioritizing land-use policies, conservation measures and research at a national level. The methodology comprises four steps: (1) creating basic evaluation units, by climatic zonation of soil and terrain units, (2) suitability assessment for low input and rainfed maize cultivation, (3) definition of a water erosion scenario, by translating computed water erosion risk into four classes of depth of topsoil lost over 20 years' time, (4) calculation of crop yield potentials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with inclusion of the erosion scenario, accounting for lost nutrients through topsoil erosion and for altered soil physical conditions. The study shows that a major part of Kenya is too dry for growing maize. Potentially suitable areas for growing maize in Kenya generally have a high yield potential, but considerable yield gaps exist. Furthermore, these areas are highly vulnerable to water erosion. In the very steep patches of land in the central and central-western part of Kenya, water-limit yield decline projected over 20 years is over 50 per cent. Nutrient-limited yield potentials are even more affected by the loss of topsoil. Copyright © 199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土地整治战略重塑与创新   总被引:14,自引:12,他引:14  
中国土地整治自1997年发展至今,内容不断丰富、功能不断拓展,对于实行中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该文回顾了近20 a来土地整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认为中国土地整治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正在经历1次新的调整,迈向以生态理念为导向的第4阶段。当前,中国土地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土综合整治实践程度较低,资源环境压力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建设用地整治的实施效果区域差别大,土地生态整治实践水平不高,土地整治资金稳定性不足。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一要创新理念,引导土地整治向绿色化为主导特征的方向转变;二要顺应发展要求,重构土地整治新战略,稳定布局、消除障碍、阻止退化、修复污染,分类型、分区域、分程度规划组织土地整治工程项目;三要重点建设生态良田,使中国高标准生态良田达到6.67×107 hm~2以上;四要依托土地整治工程实施全面节地战略;五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六要加强示范建设、完善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22  
讨论了土地开发与土地整理的内涵,分析了土地开发整理在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的作用,强调了在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过程中,应对占用的和开发整理增加的耕地进行地力鉴定;对开发整理项目区的土地进行宜耕评价;加强对土地开发整理区内耕地的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19.
县域耕地的样地法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该文首先进行了县域耕地样地法评价的方案设计,该方法的核心是在耕地质量分计算中,将评价单元的特征与设置与评价区域内的标准样地进行对比后完成的。然后应用样地法将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的耕地评价为Ⅰ~Ⅷ等。Ⅰ~Ⅲ等的耕地中,有87.6%的面积分布在冲积、湖积平原区;Ⅳ~Ⅵ等耕地中,有61.4%的面积分布在垄岗区;而Ⅶ、Ⅷ等耕地集中分布在丘陵区。样地法所划分耕地等别的分布在总体上合理地体现了不同地貌类型及土壤条件下耕地质量的差异。利用210个样点单元的标准粮产量与其对应样地法耕地质量分进行线性拟合,判定系数等于0.876的含义是指标准粮产量的变异中有87.6%是由耕地质量分引起。样地法耕地质量分的高低较好地反映了耕地的生物生产力水平。所以,所设计的样地法可为中国县域样地法耕地评价提供方法与模式参照。  相似文献   

20.
为更好地保护耕地并合理制定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在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的同时,需综合考虑耕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压力问题.从耕地的自然生产潜力和耕地发展压力两个方面构建耕地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以浙江省义乌市岩南村为例进行了该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利用GIS作为辅助手段,将岩南村划分为9个适宜性评价区域,评价分析了各区域内土地资源配置方向,探讨了评价结果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途径和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可为村级土地规划中耕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