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为高效利用牡丹籽油,以牡丹籽油的各项理化性质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不同浸提溶剂、浸提时间、料液比、浸提温度和粉碎粒度等因素对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对牡丹籽油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同时对牡丹籽油进行精炼,测定牡丹籽精炼油的各项理化指标并进行主成分分析,以确定牡丹籽油的最佳精炼工艺。结果表明,牡丹籽油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有机溶剂石油醚、浸提温度57℃、浸提时间5 h、料液比1∶11、粉碎粒度40目。在精制过程中分别加入4%沸水、8%碱液和2%活性白土,得到的精炼油磷脂含量、过氧化值、碘值及酸值分别为8.37 mg·100g-1、2.48 meq·kg-1、160.85 g·100 g-1、0.37 mg NaOH·g-1,牡丹籽油过活性碳柱后其精炼得率达21.37%。本研究结果为牡丹籽油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更优的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2.
胡晓军  刘森  安鸣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5):322-325
为将游离脂肪酸和蜡含量高的花椒籽毛油精炼为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食用油,该文通过溶剂萃取与常规碱炼结合脱酸,再用活性炭脱色。花椒籽油精炼试验结果表明:精炼油的得率73.84%,油品的酸值(以kOH计)<0.5?mg/g))达到了国家一级食用油的标准,保留了全部的α-亚麻酸,得到花椒籽毛油质量19.19%的游离脂肪酸和蜡,炼耗酸值比0.74,乙醇回收率91.15%。花椒籽油精炼优化工艺是:采用95%的乙醇与花椒籽毛油按2.5:1(V/W)的比例萃取2次花椒籽毛油,然后对萃取后的花椒籽油碱炼脱酸一次,再用活性炭脱色。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亚麻籽中酚酸类化合物的组成、形态及分布情况,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二极管阵列技术,对亚麻籽粉乙醇提取物的碱解、酶解产物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开环异落叶松树脂素酚二葡萄糖甙(SDG)、阿魏酸和对香豆酸以稳定的结合态存在于亚麻种子中;不同水解方法对酚酸化合物的释放量具有显著影响,高温(120℃)碱解条件下SDG的释出量最大;不同品种间各组成成分基本相同,但含量差异显著,其中SDG的质量分数为8~16.5mg·g~(-1),对香豆酸、阿魏酸的质量分数为0.3~1.35mg·g~(-1),阿魏酸与对香豆酸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89*)。本研究为亚麻籽酚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原料选择、工艺确定、质量控制等环节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水酶法提取亚麻籽油的提油率,该文探究了亚麻籽表面黏质物的存在对水酶法提取亚麻籽油提油率的影响,并对热水浸提法脱除亚麻籽黏质物的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水酶法提取亚麻籽油的提油率随亚麻籽表面黏质物的减少而升高,未脱黏亚麻籽的提油率为69.20%±1.51%,渣相含油量为26.00%±1.24%。经100 ℃浸提脱黏后,黏质物的脱除率为94.69%±1.94%,此时亚麻籽的提油率可达84.26%±0.63%,渣相含油量降低至10.45%±0.89%。对热水浸提脱除黏质物的工艺(浸提温度、浸提时间、体系pH值、料水比以及浸提次数)进行了单因素优化,发现在浸提温度85 ℃、pH值3、料水比1:7 g/mL、浸提2次,每次浸提60 min的条件下,黏质物的脱除效果最好,脱除率为97.88%±0.69%,脱黏后亚麻籽的提油率可达84.47%±0.53%,亚麻籽油和蛋白质的损失率分别为0.70%±0.16%和10.78%±0.41%,且浸提脱黏过程对水酶法提取亚麻籽油的品质(酸值和过氧化值)无显著影响。此外,浸提脱黏过程还可有效去除亚麻籽中的抗营养因子生氰糖苷,使生氰糖苷的含量由浸提前的(242.6±0.8)mg/kg显著降低到浸提后的(7.1±0.6)mg/kg。该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的热水浸提脱黏工艺,显著提高了后续水酶法提取亚麻籽油的提油率,同时也有利于亚麻籽多糖的回收和亚麻籽粕的进一步利用,为亚麻籽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亚麻籽油和辅酶Q10都具有水中溶解度低、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将亚麻籽油和辅酶Q10(coenzyme Q10,CoQ10)同时负载于乳液中,可解决两者的应用瓶颈。使用阿拉伯胶为乳化剂,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复配亚麻籽油和CoQ10乳液。采用动态光散射、透射电子显微镜、体外模拟消化、体外释放、稀释稳定性、冻融稳定性、离子强度稳定性、光稳定性和加速氧化稳定性方法对所制备乳液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制备的乳液平均粒径为(284±5.6) nm,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0.112±0.025,为均匀分散的球形液滴。制备的乳液在模拟小肠液中消化,和亚麻籽油、CoQ10混悬液相比,乳化后亚麻籽油的消化速率和CoQ10的生物可给率明显提高。乳液中CoQ10的释放表现出缓释效果。制备的乳液具有较好的稀释和冻融稳定性。Na^+和Ca^2+会造成乳液Zeta电位的下降,对乳液稳定性影响较大。乳液载体化后CoQ10的光稳定性得到了提高。CoQ10对亚麻籽油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原料及制油工艺对花生毛油中塑化剂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油料品质及制油工艺对花生毛油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phthalatic acid esters,PAEs)的影响规律,对未脱皮花生仁和脱皮花生仁分别采用压榨法和浸出法提取花生毛油,对未脱皮和脱皮花生仁及其对应毛油中PAEs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研究原料品质和制油工艺对花生毛油中PAE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未脱皮和脱皮花生仁中均含有PAEs且在制油过程向毛油中迁移和富集,在不同制油工艺中迁移率的差别致使不同毛油中PAEs含量也有明显差别。7个未脱皮花生仁样品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i(2-ethtlhexyl)phthalate,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isononyl ortho-phthalate,DINP)和8种塑化剂总的(total content of 8 PAEs,∑8PAEs)质量分数分别为0.085~0.540、0.325~1.372、0.422~0.771和0.964~3.403 mg/kg。花生浸出毛油中DBP、DEHP、DINP及∑8PAEs平均含量是压榨毛油的1.39、1.23、1.16、1.22倍。花生仁脱皮制油可使毛油中DBP、DEHP、DINP、∑8PAEs含量分别降低33.0%~36.4%、26.7%~29.4%、15.0%~18.7%、22.5%~23.0%。在花生油生产尤其是炒香型花生油生产时,严格对花生仁原料中PAEs含量进行监控,同时采用花生脱皮压榨取油,对花生油产品的PAEs风险防范和控制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可为企业生产高品质花生油,降低PAEs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提高油茶籽油中油酸含量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油茶籽油进行不同组别的天然抗氧化剂抑制油酸氧化的试验,并进行了采用不同有机膜材料脱胶提高油酸含量的L9(34)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0.015% 维生素C+0.02%维生素E+0.02%柠檬酸的复合天然抗氧化剂,可使油酸含量达82.3%;采用有机膜材料—聚丙烯膜可使磷脂胶束脱除率达99.6%,使最终产品的油酸含量达82.6%。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等离子体技术对亚麻籽胶的物理改性效应,该研究以5 mg/mL亚麻籽胶溶液为对象,比较了不同等离子体处理时间(0~120 s)对亚麻籽胶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随着等离子体处理时间的延长,亚麻籽胶溶液pH值、Zeta电位绝对值和平均分子量逐渐减小,而对亚麻籽胶的多糖骨架结构和单糖组成无明显影响.等离子...  相似文献   

9.
加工工艺对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探究加工工艺对油茶籽油营养品质的影响,了解油酚类物质在加工工艺中的变化规律,该文从油茶籽油加工企业的生产线中取样,对压榨毛油和浸出毛油精炼工艺以及压榨毛油适度精炼工艺等不同工艺中油茶籽油中总酚、多酚组成及含量、抗氧化活性系数和油的氧化诱导时间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压榨毛油精炼工艺包括水洗、脱色、脱臭、冬化;浸出毛油精炼工艺包括碱炼、水洗、脱色、脱臭、冬化;压榨毛油适度精炼工艺包括脱胶、碱炼、水洗、冬化等工艺步骤。结果显示:压榨油茶籽毛油中总酚平均质量分数为103.06μg/g,显著高于浸出油茶籽油48.52μg/g(P0.05);油茶籽毛油经过精炼工艺后总酚和总酚的抗氧化活性均呈现下降趋势,三种精炼工艺后油茶籽油中总酚分别下降了88.9%,86.7%和63.81%,总酚的抗氧化活性分别下降了88.3%,93.51%和83.25%。适度精炼相比普通精炼对于保留油茶籽油中的多酚有明显优势,前者精炼后油茶籽油中总酚及其抗氧化活性系数分别为37.82μg/g和9.33%,后者仅为11.41μg/g和4.71%。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发现,浸出油茶籽毛油精炼后仅含有少量肉桂酸,压榨毛油传统精炼后压榨油茶籽油中测到苯甲酸、芦丁和肉桂酸等3种多酚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7、1.58和0.22μg/g,压榨毛油适度精炼后的油茶籽油中测到了单宁酸、绿原酸、表儿茶素等9种多酚,其中单宁酸和绿原酸的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4.57和3.26μg/g;适度精炼后油茶籽油氧化诱导时间从初始的8.56 h增加到11.66 h,增加了26.63%;压榨毛油传统精炼后油茶籽油氧化诱导时间从8.14 h增加到10.42 h,增加了21.83%。研究结果表明,压榨毛油适度精炼相比传统精炼工艺对于保留油茶籽油中多酚等成分有明显优势,所生产的茶油具有更强的氧化稳定性。研究结果为油茶籽油中营养成分的保留提供了途径,为油茶籽油加工工艺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亚麻籽粉含水率对其蛋白质变性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亚麻籽粉含水率对其蛋白质变性温度的影响,通过对亚麻籽热变性的研究,为下一步亚麻籽的脱毒试验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应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技术测定不同的亚麻籽含水率下的亚麻籽粉蛋白质变性温度,分析在不同的条件下亚麻籽粉蛋白质变性温度特性.试验表明,亚麻籽粉蛋白质的变性温度较高,在129~143℃之间;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DSC曲线的峰幅增大,峰形尖锐,变性温度升高,吸热焓值变化不大;亚麻籽蛋白质的变性温度与含水率有密切的关系,随含水率升高而降低.研究为亚麻耔深加工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分子蒸馏工艺参数对高碳脂肪醇提取物精制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采用分子蒸馏技术进行高碳脂肪醇提取物的精制,试验结果表明,蒸馏压力66.7 Pa,蒸馏温度在160~230℃范围内,随着蒸馏温度升高,馏出物中的二十八烷醇和三十烷醇含量逐渐增加,并在190℃时出现峰值,之后下降;蒸馏温度190℃,蒸馏压力在26.7~266.7 Pa范围内,随着压力的下降,馏出物中的二十八烷醇和三十烷醇含量增加,到133.3 Pa处分别达到最大值。蒸馏温度和压力作为分子蒸馏的关键工艺参数对高碳脂肪醇的精制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选用90只50周龄海蓝褐壳蛋鸡,随机分成5组。5组饲粮中分别添加使用2%棕榈油(对照组,2%PO)、2%亚麻油(2%LO)、4%亚麻油(4%LO)、4%鱼油(4%FO)、4%火麻仁油(4%HO),研究不同油脂对蛋鸡生产性能、蛋黄中脂肪酸组成和血清胆固醇等脂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4%亚麻油组鸡产蛋率较对照组提高,差异显著(P<0.05),4%鱼油组和2%亚麻油组产蛋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比较,随着饲粮亚麻油用量的增加,蛋黄中α亚麻酸(AL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增加(P<0.05);4%鱼油组蛋黄中EPA和DHA含量增加(P<0.05);4%火麻仁油组蛋黄中亚油酸(LA)和ALA的含量增加(P<0.05)。(3)饲粮中不同油脂影响蛋黄中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比值,亚麻油、鱼油、火麻仁油能降低n6/n3PUFA比值(P<0.05)。(4)不同油脂对血清脂质含量无显著的影响(P>0.05),但亚麻油、鱼油、火麻仁油有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高品质提取胡麻籽低温压榨饼残油,采用D-optimum响应面设计优化亚临界丁烷萃取胡麻饼工艺,研究萃取温度、时间和液料比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并将所得油与粕与正已烷工艺进行品质比较。结果表明:液料比和萃取时间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显著(P0.05);液料比与萃取温度交互作用显著(P0.05);最佳工艺参数为液料比8.4 m L/g、萃取时间40 min、萃取温度26℃,此条件下胡麻籽油的提取率为96.50%。亚临界丁烷萃取的胡麻籽油红色较浅、黄色较深,酸价与过氧化值都优于正已烷工艺,磷脂质量分数约为正已烷工艺的1/10。亚临界丁烷萃取后的胡麻籽粕,中性洗涤纤维质量分数低,蛋白中可溶性氮质量分数是正已烷工艺的3.5倍。研究结果可为胡麻籽高品质加工利用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获得高品质保健油脂,采用超临界CO2萃取黑莓籽油,以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黑莓籽油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样品最佳粉碎粒度60目,超临界CO2萃取适宜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0 MPa,分离罐压力10 MPa,萃取罐温度45℃,萃取时间30 min,萃取得率为(17.73±0.19)%。GC-MS检测结果显示黑莓籽油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油酸、亚麻酸,质量分数分别为58.04%、11.76%、8.38%,占总脂肪酸的78.18%。研究结果为黑莓籽的综合开发加工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储藏方式对稻米黏度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稻米常规储藏和真空储藏的对比试验,研究了稻米黏度特性、外观状况和脂肪酸含量。在中国北方室内(温度为18~25℃,平均相对湿度为65%~75%),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真空储藏方式后稻米的最高黏度值和崩解值高于常规储藏方式,而胶凝值低于常规储藏方式,并随着含水率增高,最高黏度也增高,崩解值下降,很好保持了稻米食味。研究发现稻米的含水率越高,储藏期间脂肪酸含量变化率越大,真空储藏可以有效减缓稻米陈化进程,对稻米中脂肪酸含量影响程度的重要性依次为:储藏方式、含水率和储藏时间。真空储藏比常规储藏更易保持稻米的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Soil fertility depletion coupled with improper fertiliza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constraints limiting linseed production in Ethiopia.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2014/2015 on Nitisol in southeastern Ethiopian highland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hosphorus (P) fertilizer rate on yield, yield components, and oil content of linseed. It comprised of six levels of P fertilizer (0, 5, 10, 15, 20, and 25?kg?P?ha?1) arranged in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with three replications. Results revealed that P fertilization brought significant effect on biomass yield, harvest index, plant height, number of capsules per plant, and kernel size. However, it did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 seed yield and oil content on linseed. Considering its influence on increasing biomass yield and improving yield components, application of 5?kg?P?ha?1 has been recommended for replenishing the extracted P, maintaining soil fertility and improving linseed production on Nitisols of southeastern Ethiopian highlands and other similar agro-ecologies.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盆栽试验并通过电子显微观察,研究了施用钼肥对分蘖末期冬小麦叶片膜脂肪酸及叶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钼后冬小麦叶片膜脂肪酸组成以亚麻酸为主,膜脂不饱和度增大,细胞器和膜结构比缺钼完整;缺钼植株膜结构的稳定性差并导致植株抗寒力降低是细胞出现冻害的最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利用果蔬垃圾厌氧合成中链脂肪酸(medium-chain fatty acids,MCFAs)等化学品是厌氧技术高值化的重要方向。中链脂肪酸合成通常需要以乳酸/乙醇(电子供体)和短链脂肪酸(电子受体)为碳源进行碳链延长反应。因此,利用有机废弃物连续、稳定地协同制备乳酸和短链脂肪酸是中链脂肪酸合成的关键步骤。该研究考察了果蔬垃圾重复批次发酵协同制备乳酸和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的可行性,研究了不同置换率和进料浓度对果蔬垃圾重复批次发酵产酸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控重复批次发酵的置换率和进料浓度是提高生产率、改善乳酸/SCFAs比例的有效方法。综合考虑酸化产物的生产率、乳酸/SCFAs比例和碳源浓度,在70%置换率和8%进料TS(total solid)浓度条件下获得的酸化产物相对更有利于MCFAs的合成。此时,酸化产物生产率达到(5.25±0.25)g/(L·d),乳酸/SCFAs的碳摩尔比例达到5±0.3,碳源浓度达到(985±29)mmol C/L。微生物群落分析显示,乳酸菌,如LactobacillusEnterococcus作为优势菌通过异型乳酸发酵协同制备乳酸和SCFAs。研究结果可为果蔬垃圾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